• 沒有找到結果。

技術的擴散:創新與使用

第二章 文獻討論

第五節 技術的擴散:創新與使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技術的擴散:創新與使用

創新的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的作者,埃弗雷特.羅吉斯 (Everett M. Rogers),是第一個提倡創新者與使用者不見得有關聯的 學者。在他的書中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証實創新與使用的不同。注意 圖2.5.1 左圖中科技改善的 S 型曲線所呈現的科技效能(縱軸)與時間 (橫軸)的關係。每一種科技其效能均有所謂的科技限制。效能改善 在整個科技生命週期中呈現初期緩慢、中期加速、與晚期放緩的現 象,也就是所謂的”技術軌跡(Moore’s law)”。每一種科技均有不同 的技術軌跡。在早期階段投入新科技的努力與投入既有科技相比所 獲得的報酬較少,使得公司不願意轉換到新科技!然而當新科技的 有更陡峭的S 型曲線時,投入所獲得的報酬將較投入既有科技相比 來得大,公司願意轉換到破壞式創新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y)!描 繪科技創新的擴散也是使用S 型曲線。科技創新擴散的 S 型曲線是 以累積使用者的數量與時間作為縱軸與橫軸。由圖2.5.1 右二圖中

圖2.5.1 技術創新與技術擴散 資料來源: Schilling (2006) 注意是付出非時間

科技創新擴散的S 型曲線可以得知科技創新擴散與使用者的類型關 係可以分為: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落後者 等五類型,使用者的類型依市佔有率呈鐘型的常態分配。其中最具 關鍵影響力的是”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科技創新擴散速度的 快慢是由擴散的 S 型曲線陡峭與否來決定。圖 2.5.2 顯示,不同的 行業科技創新擴散速度有快慢之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例如服裝臺上的展示品是”概念”,不能夠商業化;台灣的汽車業 不作概念車;不到5%的專利可以被商業化;因此創新不是經濟發 展的萬靈單,科技創新與社會變遷不見得有關聯。擴散是什麼?是 一種過程,一項創新事務透過特定溝通管道,於一段時間內,在社 會體系(sociology and the new systems theory)中的某些成員間傳播。

(1)創新:首先要瞭解取代舊商品的創新商品的相對優勢,以過往的 經驗與潛在接受者的吻合程度、使用創新的難易度、可試驗性(高鐵 與高捷改變生活交通習慣)與可從旁觀察(SAP 與 TipTop ERP 市場) 的程度,以上也是創新擴散的快慢的決定因素。其中取得相對優勢 與相容性是在解釋接受度高低時特別重要,這觀念在許多研究

圖2.5.2 創新的擴散(diffusion) 資料來源: Rogers (1962)

學者都引用此關鍵影響因素。(2)溝通管道:創新過程中,運用溝通 在個人與團體間進行傳播,其擴散可區分同質性與異質性,最重要 的觀念是,雙方對此創新商品的看法可以不一樣(異質性),但教育 程度與程度最好是相同的(同質性),這樣的擴散是最好的。即同質 性的個人與團體是推展創新商品暢銷的關鍵多數,當它已成為關鍵 多數時,就會影響異質性的人加入。(3)時間: 創新決策過程會經歷 認知、說服、決策、執行與確認五個階段,在社會體系成員可區分 創新先驅者、早期接受者、早期多數、後期多數與尚未接受的落後 者。例如,企業ERP 導入,就可區分許多階段,過程也是須要一段 時間的磨合。(4)社會體系:體系可區分正式結構(有組織結構的企業 與政府機構)與非正式結構(同質性者社群、旅遊達人部落客),其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系的規範也是影響創新擴散的障礙。(5)創新意見領袖與推廣人員是 將創新推展開來是主要關鍵成員,人們都會對意見領袖是否有接受 與排斥,也是影響接受的因素。在創新擴散理論中提到創新六部曲,

問題與需求的認知(市場的聲音)、基礎研究與應用(Google 的工程師 大會)、發展(如何將研究進入發展)、商業化、擴散和接受(最關鍵點) 及結果。所以創新擴散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過程,是人與人之間對該 新觀念溝通時所表達的主觀看法。

在許多的產業中技術軌跡效能改善速度遠較消費者所需為高。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結果在於技術推力(technology push),而非市場拉 力(market pull) 的 思 考 , 也 就 是 技 術 提 供 者 的 市 場 區 隔 (market segmentation)與其定價目標,如圖 2.5.3。

最近(2015) Google 放棄 Google Glass 的開發,究其主因就 在定價太高,開發期太長,遲遲無法上市而不為市場接受。另外產 品破壞大眾隱私亦為人詬病。這是標準的技術推力結果。

當公司鎖定高階產品市場時,技術軌跡效能便大於市場大眾所需。

以低階個人電腦為例,INTEL 認為這是未被滿足市場但利潤太低而 不具吸引力。然而這正提供了低階個人電腦製造商一個沃土,例如 Acer 與 ASUS 的 Eee PC。另外科技的變化是有循環的。Utterback 與Abernathy 的科技進化模型指出科技變化的階論:(1)浮動期 - 科 技市場同時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透過實驗確定主流設計(2)轉換期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公司專注於流程創新(3)專業期 - 主流設計與流程創新均相對穩 定, 連續性科技變化產生,如圖2.5.4。

圖2.5.4 科技循環 資料來源: Schilling (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節 國家級別的技術仲介與技術類別

楊,李,修(2009)討論在不同的工業型態中,包括半導體、機 械、軟體、生醫等,工業技術研究院在國家級別的開放式創新中所 扮演的仲介角色。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中,工研院亦使用開放式創 新的架構,以加速內部創新並擴展外界使用工研院的創新。工研院 的技轉中心具有國家資源的優勢,亦遵循大部份技術仲介的營運模 式 , 搜 尋(search) 、 分 類 (sorting) 、 加 值 (reconfiguration) 、 傳 遞 (delivery)。不同的工業型態顯示出操作面的不同,其中軟體業與生 醫業的技術移轉主要是發生於產品階段(product level),機械業的技 術移轉主要是發生於技術方案階段(technology solution level),而半 導體與電子業的技術移轉主要是發生於專利階段(patent level)。在不 同的工業型態中會有如此不同的技術移轉階段,如圖2.6.1,

圖2.6.1 不同產業的技轉形貌 資料來源:Yang, Li & Shyu (2008)

主要是因為科學與技術在自然與型態上(nature and topology of technology)不同。科學了解自然而技術為了人類而操縱自然。他們 也討論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區域群聚(regional cluster)與技術系統(technological system),知識的產生、擴散與使用 的仲介網絡。其中重點放在某些區域或組織中不同的知識是如何被 創造、使用、再創造的?這也是為何組織中的個人或群體的學習能 力在創新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相較於早年的個別企業的封閉式研 發,在美國的創新系統中主要的結構改變在於工業界研發的外部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externalization)!而在區城開發中國家的創新系統則涉及利基技術 創新、技術擴散、技術移轉、研發與工業界的聯結等。

Paypal 創辦人,Peter Thiel (2013),提倡垂直式進步打造有創意 的獨佔產業以打破競爭迷思。這是多數美國企業的思維,藉者創意 獨佔提供顧客更多選擇,讓社會更美好。但是亞洲企業近來卻是以 全球化從1 到 n 的水平式進步為主,例如 Alibaba、Baido、We Chat 等。

在國家創新系統中技術擴散與技術創新等同重要。因此技術仲 介扮演外部知識資源並且是區域間與不同工業間的創新的橋樑 (bridges for innovations) 。 有 別 於 可 記 錄 的 知 識 (codified knowledge),內隱知識 (tacit knowledge) 並不容易移轉而需要面對 面接觸(face-to-face contact),而這也正是技術移轉較易發生於同區 域的原因。

世界上存在許多不同的私人技術仲介,包括技術交換、移轉、

評估、IP 管理、與顧問公司等。有別於國家創新系統中的國家級技 術仲介,私人技術仲介通常其資源有限。由於有限的資源造成人力 資源的格局與變異性、技術的多樣性、工業領域上的限制。在國家 創新系統中技術創新的限制亦造成技術擴散的限制。雖然工研院只 是台灣國家級別的技術仲介之一,然而仍有必要採用更多的樣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數,以找出相同或不同的類型。表 2.6.1 描述知識創造過程中不同 產業的技轉形貌。機械業非常容易被競爭者作迴避設計,造成業者 不願意参與專利拍賣!半導體與電子業的技術移轉是最成功的,主 因是這些技術可以被轉移(transferrable)、模組化(modularized)、最完 整(explicit) 也最難被迴避設計。許多成熟的商業概念例如專利組 合、專利池、專利評估與加值等均被應用此工業。

至於化工材料產業,由於科技進步、環保的需求、甚至是亞洲開 發中國家的大量需求,造成產品分級。已開發國家將低價產品技術 移轉至開發中國家以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並繼續開發高性能與環 保產品以持續維繫商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七節 技術移轉

Biedermann (2004)在 21 世紀早期技術移轉的重要性一文中闡述 技術移轉在美國經濟成長中所扮演的重要地位。為了要刺激創新成 長並保持全求競爭力,美國的經濟發展愈來愈注重技術移轉與商業 化。他們認為大學研究是美國在 21 世紀創新經濟的主要計劃的溫 床。自從 1980 年代的 Bath-Doyle 法案通過以後,將校園技術加速 移轉給私人企業,同時也為大學產生一定的收入。最近更發展出所 謂的創業技術移轉(entrepreneurial tech transfer),這也就是說大學透 過授權給新創公司而產生的許多新商機。但這些透過大學授權所成 立的新創公司需要許多創業家,而且他們能夠找到的有經驗的創業 家的機率並不高。要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是透過大學的育成中心形成 企業家網絡(entrepreneurial network)。

資料來源:袁建中編 (2006) 表2.7.1 不同資產的交易特性

技術移轉是知識流動的過程,例如將學術機構的研發成果移轉 給民間企業,並發展成為商業化產品。或將某一產業的科技移轉至 另一產業或橫跨國際將先進國家的生產技術移轉給發展中國家,目 的都是在減少自行研發所需的時間與金錢。將有限的資源作更有效 的利用以更新科技。技術轉移的重要概念有(1)技術轉移是經過有系 統的編纂與”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以直覺就能知曉但難以 向他人解釋的知識,例如游泳。內隱知識只能透過面對面的溝通才 能克服,並經由個人的即時回饋才能修正錯誤及理解錯誤(2)使用時

資料來源: Spenser (2006)

資料來源: Spenser (200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