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明研究整體之概念,藉以釐清研究之脈絡,首先於研究背景與動 機說明研究主題之背景緣由;其次乃根據研究背景、動機,提出本研究之研究目 的,以及對應於研究目的之待答問題。此外,研究嘗試界定範圍與限制,以聚焦 於本研究所欲探求的範圍和研究過程中的若干限制;最後定義本研究進行中所運 用相關之名詞,以提供解讀本研究論述之依據。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在於探討研究背景與動機,透過探討國內表演藝術產業現況、劇場技術 的發展、劇場設計與人才培育之背景現況,作為本研究進行的主要背景脈絡發展 之理解;而研究動機之確認有助於研究目的之定位。

一、研究背景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文化、藝術是現代所有進步國家極力推動的項目,並且 納入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當中。我國行政院於2002 年 6 月提出的《挑戰 2008:國 家發展重點計畫》,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納入國家發展重點工作,以產 業型態來推動,涵蓋有13 項產業範疇,「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為其中之一。音 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是指從事音樂、戲劇、傳統戲曲、舞蹈之創作、訓練、表演等 相關業務、表演藝術軟硬體設計與租賃服務(舞臺、燈光、音響、道具、服裝、

造型等)、以及經紀、藝術節經營等行業(文化部,2018),以產業結構來看,包 括上游的藝術創作和人才培育、中游的專業演出製作團隊、及下游的傳播行銷通 路、展演空間經營和周邊相關的支援服務等。根據文化部2016 年調查音樂與表 演藝術產業家數及營業額的統計資料顯示(文化部,2017),廠商家數從 2012 年 的2,383 家增加到 2016 年的 3678 家,成長了 54.34%。營業額也從新台幣 125 億 元攀升至新台幣181 億元,成長了 44.24%,可見表演藝術產業正在逐漸地擴張。

政府對表演藝術政策之推展,是「以促進表演藝術環境均衡發展,培育藝文 創作人才,增加藝文欣賞人口為目標,並透過扶植國內專業演藝團隊永續經營,

2

達到提升專業創作及展演水準的目的」1。在政府有計畫的推廣之下,各類表演 藝術活動逐年增加,各縣市政府也多透過舉辦藝文表演活動,來帶動當地的觀光 發展。各式各樣的的表演藝術活動興盛,諸如演唱會、大型運動會之開閉幕式表 演、頒獎典禮、戲劇類、舞蹈類和音樂類等舞台演出等;藝企合作的產生,由百 貨業者與表演團體、表演藝術家合作的「百貨表演藝術月」,涵蓋了馬戲、小丑、

雜技、魔術等多元表演形式;以及每年在各地舉辦的藝術節、全國藝術季、國際 藝術節等活動,也吸引了不少喜愛表演藝術的人士參與,無論規模大小,表演的 足跡遍佈全國各鄉鎮。

表演活動之外,表演場地也是不可或缺的,各縣市文化局原本就設有演藝廳 或表演廳,近幾年政府也陸續建設新的大型表演場館,2014 年成立國家表演藝 術中心,設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 (簡稱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 化中心 (簡稱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為辦理「表演藝術文化 與活動之策劃、行銷、推廣及交流,以提升國家表演藝術水準及國際競爭力」2; 2005 年完工啟用的嘉義表演藝術中心、新啟用的屏東演藝廳、臺灣戲曲中心和 興建中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以及臺北藝術大學的展演藝術中心和臺灣藝術大學 的臺藝表演廳等,皆是有良好設備,能夠提供國內、外藝術表演的專業劇場;此 外,還有各地的小型劇場和實驗劇場,甚至非制式的表演空間(咖啡館、多功能 展覽廳、戶外廣場、古蹟建築、廢棄廠房)等,從室內到戶外給予表演節目適合 演出呈現的表演空間。表演的空間就是劇場,表演藝術就是在劇場內發生的活 動。

表演活動的增加、表演空間的釋放,需要培育更多的劇場設計與技術人才投 入其中,讓表演藝術產業朝向更專業的發展,龍應台(2014)說「人才」是表演藝 術的根本。當我們提到「劇場技術」、「技術劇場」、「劇場設計」或「舞台美術」

等專有名詞時,這當中涵括了劇場設計與技術,也就是組成「劇場藝術」的重要 元素。劇場藝術是較晚期才發展成熟的一門藝術,根據表演形式與內容的不同需 要,搭配豐富的燈光、佈景和服裝等視覺變化,創造出舞台的視覺美感。從西方 劇場發展史來看,最早的劇場演出沒有複雜的設計,一方面是因為舞台設備不足,

1 取自文化部網站http://www.moc.gov.tw/content_278.html

2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2014)。取自文化部網站 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837.html

3

另一方面是沒有專門的劇場從業人員。一直到中世紀戲劇需要大量的特效與舞台 機關,來製造聖經故事中的奇蹟事件:例如耶穌在水上行走並升到禮拜堂頂端、

或是地獄入口有怪獸噴火的效果,舞台演出越趨複雜多變,需要不少技術人員協 助建造各種機關,因此誕生了半職業性的劇場工作人員 (Brockett, 1974/2001)。

此後,隨著劇場形式的演變、劇場設備的完善、劇場技術的提升和對演出效果的 重視,劇場設計已逐漸成為演出成功的重要幕後推手。

劇場設計在西方劇場發展已經累積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和經驗,舞台表現手法 持續創新變化,燈光器材功能的進步更新,服裝材料的多元運用,顯示出劇場設 計不斷在與時俱進,以求更好的效果。而國內劇場設計的發展,一開始並未被重 視,在1920 年代,傳統戲曲如歌仔戲、京劇、潮州戲等地方戲曲是民間主要的 休閒娛樂(邱坤良主編,1998),演出雖然也有舞台設計,然而因為表演方式較為 抽象,舞台以象徵手法呈現,常常只有簡單的擺設道具和布幕作為背景,當然也 沒有複雜的技術問題,戰後各種戲劇活動蓬勃,但礙於經費拮据,劇團經營困難,

並未將劇場設計當作重要的演出元素,還停留在以木匠、電工作為技術支援的觀 念,故一直無法凝聚成為一個專業的藝術部門。

70 年代的臺灣劇場是一個「土法煉鋼、竹竿接菜刀」的年代,不講究細節 也不在意安全,且由於劇場工作常面臨時間緊縮、現場執行時的臨時突發狀況等 壓力,加上它是合眾人之力才能完成的群體工作,因此必須要有計畫地規劃執行 流程、擬定工作方式、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才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兼顧安全並 有效率地完成演出所需的一切裝置,劇場技術的專業化是提升演出水平的重要基 礎。

隨著西方戲劇作品和劇場觀念導入臺灣劇場界,掀起了一股歐美劇場旋風,

無論舞台劇或傳統戲曲,開始重新思考劇場設計的定位,認同劇場設計師的角色,

並且開設專業設計和技術訓練課程;1980 年「雲門實驗劇場」成立,而後開辦 的「雲門技術人員訓練班」,訓練了一批優秀的劇場技術人才,並制定一套工作 模式,從此開啟了臺灣技術劇場3新的階段,而雲門也被視為是臺灣技術劇場的 發軔與搖籃(祁雅媚,1999;鄒欣寧,2013),劇場技術被認為是專業的領域而逐 漸受到重視。繼「雲門技術人員訓練班」之後,1986 年成立的「周凱劇場基金

3 「技術劇場」實際上包含了劇場設計與劇場技術兩種範疇。

4

會」,以及1998 年成立的「中華技術劇場協會」(現已更名為「台灣技術劇場協 會」)等組織,不僅培育出不少的劇場技術人才,也影響了劇場創作觀念,讓創 作呈現多樣的面貌,為國內劇場設計人才的培育奠定了基礎。

學校劇場教育在高級中等學校部分,目前有啟英高中、至善高中、大成高中、

三義高中、新民高中、泰北高中、南強工商、智光商工、能仁家商、莊敬工家、

華岡藝校、協志工商、永平工商、培德工家、東吳工家、育達家商、樹德家商等 17 所高中職設有表演藝術科,華岡藝校、南強工商設有戲劇科,中華藝校設有 影劇科表演藝術組,以及復興高中普通科設有戲劇班,高中職階段主要以訓練劇 場技術與執行能力為主。高等教育方面,在大專校院學士部分有六所設有表演藝 術系,然而國內培養劇場設計人才主要在戲劇和劇場相關科系,目前共計八所學 校,分別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劇場設計系、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 術系、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劇場藝術系設有高職部與學院部、

黎明技術學院戲劇系。其中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和黎明技術學院為技專校院,其餘 皆為一般大學,這些學校的戲劇教育皆致力於培育劇場編、導、演、設計和技術 之專業人才。

二、研究動機

戲劇教育包含了戲劇理論與戲劇創作兩部分,戲劇理論是中、西戲劇史、戲 劇原理、戲劇批評等。至於戲劇創作又分為編劇、導演、表演與設計,劇場設計 是戲劇創作的一部分。國內戲劇教育的研究不乏創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

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 D.I.E.)和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 T.I.E.)等 以戲劇教育理論、戲劇融入學科教學,或以劇場作為媒介來學習的研究主題;在 劇場設計方面,研究者以「劇場」、「劇場教育」、「劇場設計」、「劇場設計教育」

等關鍵字搜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發現劇場設計相關的研究主題幾乎 只有去探討一齣戲或一個演出的設計創作論述,有的探討舞台設計,有的探討燈 光設計,也有少部分研究服裝設計、以及劇場影像設計等,卻都沒有探討劇場設 計教育,針對劇場設計人才培育的相關論文。即使從國、內外期刊中搜尋,也只

等關鍵字搜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發現劇場設計相關的研究主題幾乎 只有去探討一齣戲或一個演出的設計創作論述,有的探討舞台設計,有的探討燈 光設計,也有少部分研究服裝設計、以及劇場影像設計等,卻都沒有探討劇場設 計教育,針對劇場設計人才培育的相關論文。即使從國、內外期刊中搜尋,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