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以LASY積木教學來探究幼兒的創造力。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假設,第四節為名詞 釋義,第五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進入職場後觀察到積木是孩子深深喜愛的玩具。在從事幼教實務工作 多年,積木區是每次孩子在自由探索時間中最熱門的學習區;可在積木區看到孩 子盡情的搭建積木,及與同儕熱烈的討論如何增進改造自己所建構的積木;孩子 們在積木區所表現出來的喜愛、愉悅情緒氛圍連我都能感受的到。在眾多的玩具 種類中,「積木」在外型上是屬於簡單的玩具,它可以誘發出幼兒的自由想像力,

讓他們會堆出各式各樣的東西(王真瑤譯,1997),普瑞特女士(1948)在實際觀 察孩童遊戲她相信:孩童的學習是衍生於其玩耍的過程中;而玩具、教具更是其 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第一個讓她感興趣的「對象」便是─積木(戴 文青,1995;Singletary, 2007),由此可知積木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玩具。

積木區對創造力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地方(陳鳳娟譯,1999)。根據創造力的 研究,發現當人們做著他最愛做的事時,這時就是他們呈現創造力的時候(Feldman

& Benjamin, 2006);幼兒的創造力與他們的想像力和假想有關,他們以新奇獨創的 方式,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來組合積木。學齡前的孩子正處於創造新形式、新構想、

新字、新積木結構與任何新事物的絕佳階段。

歷年來創造力的教學多著重在小學以上,很少探討如何開發學前階段的創造 力;其實創造力的培養與開發愈早愈好,最好能從托兒所、幼稚園即開始(陳淑 芳,2005;Fawcett & Hay, 2001)。因此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瞭解在積木區是一個很 好發現幼兒創造力的最佳區域。Moran(1982)認為創造力的培養最好從幼稚園開 始,若能及早確認出有獨特創造能力的孩子,可以進行早期的培養和長期追蹤研 究,對創造力研究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引自陳淑芳,2004)。

民國 89 年起教育部陸續推動「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期望能更持續與有效地 推動創造力教育。其施行範圍涵括從幼稚園到大學各教育階段,採全方位觀點將 創造力教育融入各生活層面;且自推行之後,各個學校也開始重視學生創造力的 培養,近幾年來在幼兒的各種不同領域中已陸陸續續探討相關幼兒創造力的研 究,從此得知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小時候由於家中貧困記得從小的玩具就是童玩,在隨著弟弟的出生後媽媽開 始會添購市面上所販售的玩具;當就讀國中時,媽媽為弟弟買了一箱 LASY 積木,

而那箱 LASY 積木在那個年代裡是屬於昂貴的積木。記憶中弟弟很熱衷於 LASY 積木的組合,他會照著說明書裡的成品去做組合及變化,對他來說當完成作品時 是很有成就感的;不僅如此他還可以利用 LASY 積木組合不同的成品後,玩扮演 的遊戲,在那時我對 LASY 積木留下深深的印象。

而在弟弟長大後,LASY 積木一直被媽媽保存得很好,直到我生了兒子在他就 讀中班時,這箱 LASY 積木就換成我兒子玩。不過兒子對操作性的積木主動性並 不強,所以 LASY 積木在我家裡是一直被晾在玩具室的某一個角落,直到他在就

讀小一時看到我班上的小朋友在組合,才開始看到他會在家中組合 LASY 積木。

研究者的學校於民國 95 年下半學期因為自辦課後托育,在課程中安排了 LASY 積木的教學,因此園所就購置了許多的 LASY 積木,在本園有一間教室是 操作 LASY 積木的特定教室。而在當時也聘請了專門教導 LASY 積木的老師來園 指導課後托育班的幼兒,所以會到這間 LASY 積木教室玩積木的,似乎只有課後 留園的幼兒才會接觸到;但在 96 學年度課後托育班委外辦理後,學校使用 LASY 積木教室的機率就逐漸減少了。

研究者在班上觀察幼兒在操作 LASY 積木時,幼兒對於 LASY 積木的主動性 並不高;這時研究者思考著 LASY 積木在很早的時候就引進台灣,為何它對幼兒 的吸引力並沒有很高?直到在 96 學年研究者任職的幼稚園舉辦了一項創造力教育 研習,陳淑芳教授帶來了 LASY 積木的創作讓我有機會更進一步的了解 LASY 積 木的特色及魅力。

雖然之前我並沒有學過如何教導 LASY 積木的玩法,但在研習之後,開始在 班上引導幼兒對於他們自己的作品做發表及分享;因此研究者觀察到,當班上老 師開始注意到幼兒的作品,並引導幼兒針對自己創作的作品做分享,班上開始有 這樣子的氛圍後,選擇建構 LASY 積木的幼兒人數變多了,建構的主題也逐漸開 始多元化。因此我們可知成人給予幼兒口頭上的讚美、或恰當的歸功於幼兒的能 力,幼兒參與活動和挑戰自己的意願,將會達到最高成效(谷瑞勉,1999)。

研究者觀察到,當有建構LASY積木經驗背景的幼兒,他們之間會有互相討 論、互相模仿及互相幫忙的鷹架行為出現;孩子會因為這樣子的鷹架行為,在創 作上更加突破及增進,所以同儕是往往影響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連帶有人跟進

做同樣的事(陳淑芳、簡楚瑛,2004)。再加上老師的鼓勵及支持,幼兒的作品往 往會令人有驚訝的感覺。因此,研究者發現再好的積木若沒有有效的鷹架行為或 是活化的教學,這樣的積木無法產生最好的功效。

因此在97學年上學期研究針對幼兒在LASY積木的表現,先做初探性的研究。

在初探研究結束後,本園在97學年下學期安排了三堂LASY積木課程;在上完課之 後,研究者觀察到孩子在建構LASY積木的技巧有更進一步發展,更能融入於建構 積木中增加了更多的變化;至此有了初探性研究及幼兒上LASY課程的經驗。研究 者想,若把LASY積木教學方案應用在中班的幼兒上,來探究LASY積木對中班幼 兒創造力之影響為何?目前在積木對幼兒創造力影響的文獻仍是少數,因此研究 者希望從以LASY積木來探究幼兒創造力的歷程,以讓未來的研究者或幼教老師做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