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研究者於師專二年制幼師科畢業後,進入師院完成幼兒教育學系學士學位。

至今擔任幼教工作邁入第十五年。在民國八十九年,以學前特教老師考上公立幼 稚園任職;在從事五年學前特教老師後,轉任為普幼老師,曾兼任保育組長一職 一年。曾於八十八年曾接受豆子劇團對幼兒戲劇創造力及肢體創作一系列的培 訓,那時開啟了對創造力教學的一扇窗。

96 學年,本園課程特色以「教育戲劇」為主,參予了教育戲劇的創意教學,

讓我感受到專家與同事合作者互動的重要性;因專家及同事之間,大家的分享、

省思及建議下,令我在幼兒的戲劇課程之創意教學上有很大的進步。九十五年因 園所成立課後托育班,讓我有機會與幼兒一起上 LASY 積木的課程。看到老師生 動的引導,幼兒專注創作,讓我發現 LASY 積木的魅力。

於進行初探研究時,因對幼兒作品無法評定,故將幼兒的創作歷程記錄及作 品檔案向王映人諮詢,與之一起討論幼兒在創作中的表現及作品的特點;得以漸 對 LASY 積木的特色更行了解,也獲知了 LASY 積木的基本組合技巧。於初探時,

觀察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會以自己的舊經驗來建構積木;但 LASY 積木有基本 的組合技巧,而若沒有教導這些技巧,幼兒是無法自己摸索出來的;於是研究者 在四月份時,先與王映人進行教學方案的討論,針對四至五歲的幼兒,確定教學 方案後,進行教學方案的師訓;在五及七兩個月於台東,進行學習 LASY 積木教 學方案的組合技巧,除實際的操作積木,也將實作部分錄影下來,作日後練習。

在研究歷程中,教師即研究者;在雙重角色下,研究者很難在教學中要一面 進行教學活動,又要一面客觀的觀察幼兒及記錄。所以為了讓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及現場資料蒐集完善,便有賴於協同教師協助錄音、拍照及錄影運作。

二、協同教師

丁老師畢業於師院幼教系,從事幼教工作十六年,是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 師。丁老師雖僅與我協同教學二年,但之前我們在園內一起負責園所的帶動活動 及訓練幼兒足球比賽已培養出良好的默契。在去年第一次合作帶班,因教育理念 相近,做事有默契;於教學上能相輔相成,並針對實際的問題,做分析及討論。

在九十五年時,丁老師與我一同在課後托育班,上過 LASY 積木的課程,及 96 年參與創意教育的研習。於進行創意積木初探,當幼兒操作 LASY 積木時,她

很細心的觀察到,不同特質的幼兒,在創作中的行為,並以文字記錄下來;詳盡 的記錄幼兒的創作歷程,並於課後與我討論及分享,因此在此次的研究中需要她 這位盡職觀察者。

三、教學諮詢專家 王映人老師

在 97 學年下學期在國立台東大學創意學程 LOWE 創意積木課程擔任講師,曾 經是 Key School (大世紀) 幼兒全腦創思課程教學研發團隊的創辦人,在全腦開發 教學有 6 年的經歷。王映人目前除了是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 生,也擔任 LOWE 創意積木的指導教師,由此可見,映人老師在學前的創意積木 課程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及專業的素養。

四、專家評分

為了瞭解幼兒作品之創造力,研究者邀請四位專家,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幼兒 前、中、後的作品,進行作品創造力的評量,此外除了四位專家評分,研究者也 加入評分行列。專家名單如表 3-2

表 3-2 專家名單

專家 職務、經歷 學歷

A LOWE 創意積木的指導教師 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創意木工講師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B 大塊設計.木工房負責人

C 自營建築商 高雄中學 D 高雄市立前金幼稚園教師 台南師範學院

五、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高雄市立幼稚園二班中班幼兒,並分配一班為實驗組,接受創意 積木教學方案;另一中班為對照組,未接受創意積木教學方案。本研究實驗組則 是研究者擔任創意積木教學方案教學者。以下敘述實驗組及對照組之基本資料如 表 3-3。

表 3-3 實驗組及對照組之基本資料表

基本資料 實驗組 對照組 教師角色 LASY 積木教學者 該班教學者 年齡 35 35

任教年資 15 16

學歷背景 國立台北師院幼教系畢 市立台北師院幼教系畢 幼兒人數 男 13 女 11 男 13 女 12 幼兒平均年齡 4 歲 6 個月 4 歲 6 個月 教學型態 大單元教學 大單元教學

教學理念 以幼兒為本位的教育 以幼兒為本位,設計符合幼兒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 開放活潑的教學風格 各個領域教學遊戲化,學習過程的歡樂與主動性 著重親師溝通 重視親師合作,邀請有特殊專長家長入班教學 創意積木課程 每週一次創意積木教學 自由探索時間幼兒自由創作

由表 3-3 可知,二組教師之學歷背景相仿,並具有 10 年以上的豐富教學經驗。

在教學型態都以採取大單元教學為主,在教學理念皆以幼兒為本位,希望讓幼兒 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學習,這兩組老師在教學型態及教育理念都有相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