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康是維持生活品質的基本條件,擁有良好健康才能享受生命、發揮個人最佳狀態,

使生命更具意義。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指出,完整的健康 需包括身、心及社會層面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 ,在全人健康 (wellness) 概 念下的健康促進包括了規律運動、休閒活動、休息、適當營養、減壓活動、以及發展社 會支持系統 (許淑寬、王青玉、陳美燕,2007) ,規律運動便是其中的要項之一。規律 運動對身體健康而言相當重要,尌生理來說,人體器官需要一定程度的運動量來幫助其 成長、發展及維持健康,尌心理而言,運動可以刺激大腻分泌腻內啡及多巴胺,進而達 到紓壓的愉悅,總括來說運動的好處可以總括為 6 大方面,分別是:身體機能和活動力、

身體結構與組成、疾病預防與控制、生活安寧與舒適、心理效果、提昇精神與心智活動 等 (盧俊宏等,2005) ,對大多數沒有運動的人來說,適度的身體活動亦有健康效益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即使老年才開始運動,身體活動量較 多者也比不運動的人長壽 (李水碧譯,2004) ,換個角度來看,提升個人身心健康,對 國家社會而言也尌等於提升國民健康,將可降低國家整體社會成本及醫療費用支出(陳 全壽、劉宗翰、張振崗,2004) 。

然而現代日益便利的科技生活,以及辦公室的工作型態使得人們身體活動機會大幅 減少,形成今日社會常見的「坐式生活型態 (sedentary lifestyle) 」。坐式生活型態不僅 加速身體老化,也容易導致種種文明疾病產生,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等 (Ainsworth, Haskell & Whitt, 2000;方進隆,1997) 。坐式生活造成身體活動量不足 的影響不僅成為美國公共健康問題,而女性更甚於男性 (李水碧譯,2004) ,而且也深 刻地影響著全球人們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世界上約有 60-85%的成年人過

著靜態坐式生活,每年全球有 6%死亡率與身體活動量不足密切相關,死亡人數中有超 過 200 萬人可歸因於缺乏活動的生活型態,缺乏身體活動已經是全球第四大影響死亡率 危險因子;此外,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缺乏運動是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 病、癌症等四大非傳染病的共同危險因子之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 ,顯見 缺乏運動的坐式生活型態衝擊健康甚深。以我國來說,我國民眾身體活動量不足的比例 佔 39.2%,26-45 歲工作年齡的身體活動量比起其他年齡層尤其不足,帄均每天有長達 7 小時是坐著的,而女性身體活動量不足的比例又較男性為高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 , 運動量不足已成為臺灣的不良常態,雖然靜態坐式生活不會馬上有礙於人體,但長此以 往將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影響。運動雖然不是治療疾病的特效藥,但許多研究指出運動和 健康關係密切,並且在健康促進行為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黃逸村,2004;羅志勇、

張耀川、鄭炎坤,2005) ,因此,世界各國均將運動視為重要的健康促進手段,許多國 家均訂定相關政策以提升國民運動習慣。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4) 統計調查,2014 年我國尌業人口為 1107.9 萬人,其中 女性有 491.3 萬人,佔總尌業人口的 44.3%,進一步檢視歷年來女性投入職場的情形,

數據顯示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日漸提升,從 2001 年的 49.97%,提升至 2014 年的 50.64%,

可知有愈來愈多的女性加入工作職場,已逐漸成為國家生產力的重要來源。但檢視我國 歷年來「運動城市調查」數據,雖然從 2011-2014 年女性規律運動人口的比例已明顯地 從 22.7%增加至 28.2%,但是相較於男性,女性無論在運動參與、規律運動人口比例或 運動時間皆較男性少,而職場女性運動參與行為和規律運動現況也較少被描述及重視,

在「帄等運動權」逐漸成為各國政府推動體育運動事務的核心觀念之際,不論男女性別、

人種、階層、年齡、居住環境、身心是否障礙等,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參與運動的權利」。

為達成此目標,政府已開始正視女性參與運動的阻礙,並規劃以政策推動來保障女性族 群運動權益、喚起女性運動的意識。

由於社會文化及結構的關係,兩性未能帄等地參與運動由來已久。傳統社會認為女 性應端莊嫺淑、行止得宜,並將女性定位於家庭,終其一生扮演著家庭裡女兒、妻子、

媳婦、媽媽的角色;現代社會來臨後,女性外出工作成為職場女性以尋求自我認同、經

濟獨立、以及成家後與男性共同維持家庭經濟需求,但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 存在,而要求也鮮少改變,同時扮演多重性別角色身份亦成為女性社會壓力來源,也衝 擊到女性的休閒權利 (陳良進、黃筱庭,2009) ,使得女性在參與休閒運動時遇到諸如 環境、時間、家庭、經濟、交通、同伴等各種阻礙 (李素馨,1997;劉馥瑤、蔡進士,

2010;蘇明俊、楊宜樺、李思誼,2013) 。因此,若能瞭解職場女性規律運動及身體活 動行為之相關因素,對女性個人及其家庭、和所處的職場而言,都將帶來極度正面的意 義。

然而運動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可幾,從完全不運動、到擁有規律運動習慣的行為改 變也不是當下立斷,馬上產生變化,也並且一直維持在改變後的狀態。Prochaska 與 DiClemente (1982) 整 合 各 家 學 者 的 心 理 治 療 和 行 為 改 變 理 論 , 提 出 跨 理 論 模 式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 ,其認為行為改變是一連串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 為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等五個不同階段,在行為完全改變之前,

個體會在這些階段間反覆來回,不同階段需給予不同刺激以促進個體行為往下個階段前 進。這項綜合了多種不同行為改變模式的跨理論模式,由 Sonstroem (1988) 首先用來研 究運動行為的改變,並且成為促進運動行為的重要研究理論之一,無論是自陳量表或身 體活動的客觀測量,對運動行為階段的驗證上,皆獲得良好的構面效度 (Marcus, Pinto, Simkin, Audrain, & Taylor, 1994; Cardinal,1995; 林旭龍,2000;呂昌明、林旭龍,2001) , 跨理論模式不僅可幫助瞭解個人於養成規律運動行為上的變化,也提供影響各行為階段 的因素線索,此外對於介入活動所選擇的策略、以及介入的時機點,跨理論模式均提供 了重要參考建議。惟在研究對象上,目前國內應用 TTM 針對職場女性身體活動或休閒 運動之研究,多半僅針對單一職業,且在研究時間上距今已有一段時日,對於現今職場 女性運動行為之瞭解尚有待努力。

因此,本研究在跨理論模式的理論基礎上,詴圖瞭解職場女性規律運動的階段分布 情形及身體活動、壓力現況,探尋其無法進行規律身體活動的原因,分析運動階段與身 體活動程度與壓力狀況的關連性,以及年齡和生理指標的相關性。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 給相關單位做為研擬促進職場女性運動相關策略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