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為改變最簡單的模式尌是「做健康行為」與「不做不健康行為」,但是實際狀況 往往沒有這麼簡單,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行為改變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要將「長期 不健康行為」改變為「穩定健康行為」無法馬上做到,必頇循序漸進,行為改變的過程 可以分為幾個不同階段,這正是 Prochaska 與 DiClemente 於跨理論模式中所提出的核心 概念——行為改變階段。

一、跨理論模式的內涵

Prochaska 與 DiClemente (1982) 整合心理治療與行為改變多項理論後,提出了跨理 論模式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將行為改變過程中的認知改變、行為變化、以及 時間因素融合於此模式中,他們認為行為的改變並非行為全部有或全部沒有的二分關係,

而是一連串心理與行為間變化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是螺旋性地來回而非線性單向變化,

在行為完全改變前,是不斷循環反覆的。Prochaska 與 DiClemente 將改變的過程分為五 個階段,不同階段必頇運用不同的認知策略或是行為策略,才會得到改變個人健康行為 的最佳效果。

跨理論模式早期多應用於如戒菸、毒癮等負面行為的導正,Sonstroem (1988) 首次 運用於運動行為研究上,近年來亦多被運用於健康行為、身體活動、運動行為等正面行 為促進之研究上 (林旭龍,2000;黃婉茹,2003;高毓秀,2002;李水碧譯,2004;陳 其昌,2007;馬上閔、林育燕,2011;張育愷等譯,2011;Prochaska & DiClemente, 1982;

Marcus, Selby, Niaura, & Rossi, 1992;Marcus, & Simkin, 1994;Prochaska & Marcus, 1994) ,瞭解這些階段的認知和行為特徵,將可幫助判定個體所處的行為階段,進而採 用相對應的方法來促使成功改變行為。

二、行為改變階段

階段是 TTM 的核心觀念,它代表著一種時間概念;人們行為改變本來便是隨時間 改變的現象,跨理論模式是少數將時間因素納入行為變化理論的其中之一。TTM 的五 個 階 段 分 別 為 : 無 意 圖 期 (Precontemplation) 、 意 圖 期 (Contemplation) 、 準 備 期 (Preparation) 、行動期 (Action) 、維持期 (Maintenance) 。

(一) 無意圖期 (Precontemplation) :這個階段的人們並不認為目前不當的行為有 任何問題,在 6 個月內的可見未來,也完全沒有意願改變他們的行為,原因 可能是知識不足,或是過往的不愉快經驗而產生心理排斥。在運動領域中,

將這階段的人定義為沒有從事規律性身體活動,而未來 6 個月內也沒有進行 運動的打算。

(二) 意圖期 (Contemplation) :這個階段的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存在某 些問題,但也知道相對於現在的行為模式,要付諸行動來改變現況,自己要 付出極大代價,因此心裡仍在可能獲得的好處與付出時間、精力之間掙扎猶 豫。以運動領域來看,將這個階段的人們定義為:目前沒有規律性運動,但 是有意在接下來的 6 個月內開始進行運動。

(三) 準備期 (Preparation) :這個階段的人們已經打算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在運 動領域中,他們已經開始從事身體活動,但尚未達到規律運動的要求。

(四) 行動期 (Action) :這個階段的人們行為已經有所改變,其行為也較容易被人 所覺察,所以也較能得到他人的認同,運動領域對這個階段的人們定義為:

已經開始規律運動,但規律運動行為未達 6 個月。

(五) 維持期 (Maintenance) :這個階段的人們會維持他們改變後的行為,但並不 是行為尌此不會改變,仍有可能故態復萌 (relapse) ,行為回復到前一階段,

甚至行為未改變的狀態。運動領域對這個階段的定義是:已經有規律運動的 習慣,且時間已超過 6 個月以上。

另外,Prochaska 與其研究夥伴提出終止期的概念,認為個體一旦養成健康習慣後,

尌不會再回到以前不健康的生活狀態 (坐式生活、抽煙或酗酒等) ,他們不但不會受到

壞習慣的誘惑,並且具有 100%的自我效能對抗誘惑 (Prochaska, Johnson, & Lee,

Marcus et al., 1994; Jaffee, Lutter, Rex, Hawkes, & Bucaccio, 1999; Tseng, Jaw, Lin, & Ho, 2003),不同運動階段的身體滿意程度 (Johnsona, Fallonb, Harrisc, & Burtona, 2013) 、體 適能狀況 (王秀華、李淑芳,2011) 、身體活動量 (李碧霞,2001;張簡坤明,2013) 、 睡眠狀況 (Chen & Yu, 2014) 、以及運動涉入程度、心理代價、能力期望、工作價值 (吳 海助、林章榜,2012) 也存在差異,運用跨理論模式設計運動介入課程,的確有助於運 動行為的促進 (林縈婕,2009;翁誌誼、林俊良,2013;Bassilios, Judd, Pattison, Nicholas,

& Saxone, 2015)。相關研究詳見表 2-2。

表 2-2

表 2-2

表 2-2

應用跨理論模式之運動研究

學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Marcus, Pinto, Simkin, Audrain,

& Taylor (1994)

Jaffee, Lutter, Rex, Hawkes, &

Bucaccio (1999) Fallonb, Harrisc,

& Burtona (2013)

一般民眾 身體的滿意程度與運動階段呈顯著相關。

Bassilios, Judd, Pattison, Nicholas, &

Saxone (2015)

精神病患者 運動階段相關策略可以有效促進運動,即使是具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