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文檔中 行動支付使用意圖之研究 (頁 13-16)

第壹章 緒論

隨著網路普及以及近年廠商大力推行行動支付,提高了生活便利 性,行動支付的新型態交易模式產出,在全球蓬勃發展,但台灣相較 於鄰近國家,發展上相較遲緩,其中關鍵原因在於使用者抱持著觀望 態度,觀望態度可歸咎於操作上複雜、金錢被駭之風險……等不確定 因素,為了瞭解影響使用者的關鍵因素何在,本研究擬採用科技接受 模式作為基本架構,並導入三個外部因素來探討影響使用者使用行動 支付的意圖。本章主要介紹研究背景、動機、目的,同時也確立研究 的基本思維。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網路金融以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除了對全球商業模式與支付模式帶來劇烈的改變外,人們 的消費習慣也快速地再做改變。破壞式創新創造多樣的支付工具,貨 幣去實體化的現象也逐漸實現。在金融、通訊科技高度發展,以及智 慧型手機普及下,引領支付模式創新,交易的方式逐漸從現金支付改 由手機支付的比例與日俱增,加上科技進步與改革,如App、QR code、

NFC並搭配手機本身的行動安全裝置,例如Face ID、指紋辨識……等 功能,並與信用卡、金融卡等做結合,手機逐漸成為一種行動錢包,

使用者僅須攜帶一台手機,不必帶錢包即可出門。整合行動裝置、電 信、銀行,建立讓使用者更容易使用的行動支付,是未來的趨勢。

隨著科技發展,去實體貨幣化之電子虛擬交易支付成為一種趨勢,

從人類社會最初的商品貨幣演變成近代經濟社會的塑膠貨幣再演變 成目前的行動支付,人類交易媒介不斷進步與改變。無現金的生活 方式,在歐洲國家已相當普遍,許多國家正積極推動無現金社會,

尤其以北歐國家為首,瑞典在2015年時,已進入無現金的社會;而 丹麥自 2016 年初推動無現金交易,更於 2017 年停止印鈔,許多國 家宣布未來將實現無現金交易的社會。無現金的方式不但降低了貨 幣製造成本、行政成本,更簡化付款程序及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 變得更加透明化。由於行動支付的交易透明化,除了能夠降低逃漏

2

稅及非法洗錢外,亦可防止假鈔及降低犯罪率。

根據《Payments Source》報導,Capgemini(2018)預測 2018 年至 2021 年間,全球電子支付交易量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為 13%,從 2018 年預測的 598 億美元(約 1.8 兆新台幣),上升至 8760 億美元(約 27 兆新台幣),其中發展中市場成長率為最快,而成熟國家的增長 速度則要慢得多。Capgemini(2018)估計;增長率會以新興亞洲市場會 保持領先,預計未來四年複合年增長率約為 29%;其次是中歐、中 東和非洲地區,其複合年增長率預測為 20%。而成熟的亞洲市場未 來四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為 10%,其次是歐洲 7%、北美 6%。

近年行動支付變成熱門的話題,金管會在2015年放寬對行動支付 的相關法規,金融結合科技,並且推出相關應用服務,使得金融支付 服務相關業者對民眾日常生活的消費付款模式帶來了劇烈的變革,讓 使用者消費付款時能夠更加快速便利。

資策會(2019)指出台灣行動支付在 2016 年使用比率為 26.8%,

2017 年使用比率為 39.7%,2018 年使用比率更高達 50.3% ,數據顯 示台灣使用者對於行動支付使用率逐年成長,但資策會也發現,國人 最常使用支付方式分別為現金(71.3%)與卡片(71.3%),可見台 灣使用者仍以現金與卡片支付為主,行動支付的接受度並未完全被使 用者接受。

LINE Pay 於 2014 年進入台灣市場,台灣亦在 2015 年推出自 製研發的 t-wallet,而金管會在 2016 年 11 月正式宣布將開放 Apple Pay、

Samsung Pay 與 Android Pay 等國際行動支付的申請,Apple Pay 於 2017 年 3 月也正式登台,Samsung Pay、Android Pay 也陸續開放。

2018 年 9 月 LINE Pay 與一卡通公司聯手推出 Line pay 一卡通,讓 LINE 行動支付有更加完善的功能,行動支付工具越來越多樣化。資 策會在 2018 年第三季針對臺灣北中南地區 18 歲至 65 歲有使用網路 且持有智慧型手機之消費族群進行「行動支付」調查,該結果顯示 2018 年台灣行動支付普及率已達 50.3%,但相較於鄰近國家南韓、

香港,台灣則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對於使用者而言,行動支付對於使 用者使用上仍屬創新支付科技,故在法規制定、推廣及整體環境上,

3

政府及相關業者均強化整體配套措施,吸引使用者使用行動支付之意 願。

近端行動支付牽涉到許多層面,例如:行動支付系統商,實體店 家、感應裝置的建設,發卡銀行、以及相容性等。根據IThome(2015) 指出,民眾使用NFC行動支付的疑慮,高達73.6%受訪者擔心手機遺 失,信用卡遭到盜刷,68.1%擔心個資外流,信用卡資料被竊,其他 則是交易過程中因為干擾導致交易失敗、使用上複雜、銀行或商家不 支援NFC付款。如何去說服民眾相信使用NFC行動支付是安全且便利 的,甚至可以取代錢包,仍然是一大考驗。

另外,在各種探討創新科技接受模型的理論中,最被廣泛應用的 模型架構應屬 Davis 於 1989 年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例如:曾怡均(2018)以科技接受模式(TAM)作為論 文的主要架構,加入感知風險、社會影響與消費者行為意圖,探討台 灣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的因素。徐瑩潔(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TAM) 為理論基礎,新增系統品質及便利性等外生變數,再加入感知安全性 及相容性兩個變數探討使用者在使用 NFC 手機行動支付之使用意願。

現今探討影響行動支付因素的文章不勝枚舉,但鮮少學者將「系統品 質」、「感知風險」、「社會影響」同時討論。故本研究借用科技接受模 式作為研究的基本架構,擬探討影響使用者採用行動支付之因素,以 供行動支付業者來幫助改善行動支付相關的問題。

4

在文檔中 行動支付使用意圖之研究 (頁 13-1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