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人民在政府宣佈正式實施全面週休二日,整體的休閒時間亦相對增加。

現今的社會所提供的休閒活動是多元化的,人民在面對這多元的休閒方式時,卻 也衍生出許多的問題;例如青少年集體飆車傷人、大學生吸毒嗑藥等等社會問 題。如何提升整體的休閒品質,首要是從小建立國人正確的休閒觀念與態度,這 就得仰賴休閒教育的實施。教師於落實休閒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教育大 學的學生畢業後多是擔任國小教師的工作,其休閒觀念與態度更顯重要,因此他 們對休閒的瞭解、休閒之阻礙因素與休閒活動的參與現況就值得深入探討。

本章主要內容分別為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流程、名詞釋義 等共四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類追求生活品質的提昇,身心同時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因此,一些莫名的 疾病也日漸增多。於是人們開始注意,除了努力工作之外,適當的休閒活動也是 相當重要的。因此,休閒生活近來已逐漸受到全世界人們的重視,而這已是全球 的趨勢。根據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1997)指出,歐美及亞洲的菲律賓、泰國 等許多國家,於二次大戰前後,先後實施週休二日。而週休二日已是全世界的潮 流;臺灣地區,在行政院經過多時的研議之後,終於在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十八日 發佈「公務人員每月二次週休二日實施計畫」,自八十七年一月一日起實施每月 第二及第四週休假二日。當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於2001 年起宣布全面開始實施週 休2 日,使空閒時間增加,休閒活動逐漸受到民眾的重視(行政院,2000)。依據 行政院主計處(2004)資料「國民經濟-民間消費型態」指出,2004 年我國民間消費

結構中,娛樂教育及文化服務類(18.97%)續居前 3 位,國人逐漸重視休閒生活及 教養娛樂支出,由此可見,國人對休閒生活的重視。

週休二日的實施已有一段時日,隨著工業科技進步,整個社會大環境丕變,

顯示工作時數減少,自由時間增加。表面上我國似乎已經身處休閒時代,但國人 仍常常忽略了休閒能促進社會生產力與減少犯罪的積極性功能(張玉玲,1999,引 自陳南琦,1999)。近來新聞報導中屢見大學生因無正確之休閒觀念,而藉由藥物 來紓解壓力的事件屢見不鮮;事實上校園休閒早就被廣泛認為是大專教育過程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Smith, 1983);除正課外,休閒對大專學生的諸多貢獻,是 正面、可衡量而持久的,由此可知休閒的益處不勝枚舉,如自我實現、紓解壓力、

健康、身心合一、交友、家庭團聚、接觸自然、社交、文化、教育學習等(引自張 瑞豪,2000)。

國內,以大專生為研究對象的碩士論文有賴家馨(2001)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

-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結果發現休閒阻礙(內在阻礙、外在阻礙)的確會影響大 學生休閒活動的參與;而鄭順璁(2000)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 相關研究,則顯示大學生生活型態與休閒動機、休閒參與相關;國科會計畫有張 瑞豪、蔡長清、宋靜宜、宋一夫(2000)針對大專學生之休閒參與、休閒態度及休 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其結果顯示休閒參與、休閒態度對休閒滿意度呈正相關;

程紹同(2000)大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之國際比較研究,發現不同國別學生在運 動休閒參與上有差異而休閒行為受不同因素所影響;期刊有范玉玲、蔡嘉玲、林 川州(2001)彰化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休閒參 與的阻礙因素為活動本身缺乏吸引力、有無同伴參與、沒興趣等因素;蔡長清、

王明元、游仁良(2001)大學生之休閒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發現大學生休閒參與偏向靜態活動,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有正相關 存在;汪在莒、林金杉(2003)逢甲大學學生休閒無聊感、休閒阻礙、休閒參與行 為,發現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間有正相關存在。由此可了解對於大學生休閒方

面的研究中;過去研究多是個別探討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或是 兩兩間之相關,無法了解影響大學生休閒參與的原因為何。本研究將從休閒覺知 自由這個休閒體驗中心切入,以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和休閒参與間之關係為 研究架構,探討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阻礙、休閒参與三者間的結構關係,並藉此 架構了解影響大學生休閒參與的因素及其參與的活動,以及教育大學學生的休閒 觀念,提供臺中教育大學做為參考依據之用,使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具有良好之休 閒觀念,而後於小學教育中能正確的教育下一代正確的休閒觀念,此乃促成本研 究之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