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 知自由、休閒阻礙、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 指導教授:吳忠宏 博士 研 究 生:王玉璽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2) 謝誌. 從小就對自然環境有一股莫名的熱誠,因為這樣讓我選擇了環境教育這個領 域來進修。希望將研究所四年所學的一切知識,能傳達的更廣,讓一般大眾了解 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使青山綠水永流傳,讓我們的後代子孫可以徜徉在 大自然的懷抱裡。 這本論文的完成,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與幫忙。最重要的是這本論文的完 成,將獻給我研二學期中因意外而離開我的先父 王朝彰先生。若沒有父親對我 從小到大的照顧,對我無私的奉獻,讓我在求學的道路上沒有阻礙與困難,今天 也不會有這本論文的產生。研究所求學期間,感謝指導教授吳忠宏博士認真無私 的指導,讓我學習到如何完成一個嚴謹的學術研究;以及吳英偉教授、李素馨教 授、高俊雄教授、莊麗君教授、許義忠教授、黃宗成教授等,在繁忙的教學中, 抽空幫我審閱論文問卷,使問卷內容更加完善;也感謝口試委員:黃芳銘教授、 黃章展教授、林宗賢教授、張家銘教授的熱心指點,讓本論文內容更加完備。感 謝廷亮、旻熹、嘉麟學長;珮玲、玫珍、瑾瓊學姐的關心與教導,讓剛進研究所 無知的我,能快速的步入正常軌道,使論文研究的學習更順暢。謝謝立樺、坤昌、 麗卿、仲明同學的打氣加油,當我快要停步放棄時,能繼續勇往向前進。玉釧大 哥、育芬大姐、淑蘭、耀堂、文雄、雅鳳、琦雯、欣瑜等人,在論文口試準備期 間的幫忙,讓口試得以順利進行。最後感謝我的母親 卓綉雲女士以及我的未婚 妻 黃秋平,有你們的溫馨關懷,讓我得以順利完成學業。 回憶四年的時光,不長也不短,心中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王玉璽 謹致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I.

(3) 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 閒阻礙、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教育大學學生的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現況, 進而探討教育大學學生背景基本資料對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以及休閒參與之 差異情形,最後驗證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結構模式。 研究選定臺中教育大學學生為受試對象,經由文獻回顧,將休閒覺知自由 2 個構念 15 問項、休閒阻礙 3 個構念 17 問項和休閒參與 6 個構念 40 個問項之結 構式問卷,經由施測後共獲得有效樣本 1019 份。統計分析後發現: 1.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性別、科系、年級與每月可使用之零用金會造成其對休 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部分構念之差異。 2.本研究之「教育大學學生對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結構模 式」,經修正後,整體適配度良好(GFI=0.95, SRMR=0.061, RMSEA=0.074, CFI=0.95),模式也非常穩定(ΔMFFχ2=9.54, df=23, p>0.05)。由模式得知「休閒覺 知自由」對「休閒參與」為正向且直接影響(γ=0.40); 「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 為負向且直接影響(γ=-0.14); 「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阻礙」兩者間關係並不明 顯(Φ=0.07)。 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所參與之休閒活動依序為「看電視、電影」 、 「逛街購物」、 「看影片」 、 「閱讀雜誌」 、 「散步」等活動,本研究建議教育大學能提供更多其他 活動訊息,讓學生更廣泛參與多元的休閒活動,培養身心健全的人格。並建議後 續研究者可再次施測於不同樣本以考驗此模式之穩定性與衍展性,或是再加入休 閒動機、休閒態度、休閒滿意度、協商等,以更瞭解休閒活動的參與。. 關鍵字:臺中教育大學、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休閒參與、結構方程模式. II.

(4)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a conceptual model integrating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examining 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were as follows: 1. to understand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2.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s,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3. to examine and validate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A total of 101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face-to-face survey at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The questionnaire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was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which included 15 questions comprising 2 constructs (perceived leisure competence, and perceived leisure control); the second was leisure constraint included 17 questions comprising 3 constructs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the third part was leisure participation which 40 questions comprising 6 constructs (mass media, cultural activities, sports, social engagements, outdoor recreation, and personal hobbies); and the forth part was student’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s. The calibration (510 subjects) and validation samples (509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overall model evaluation for the calibration sample model was reasonably fit the data (GFI=0.95, SRMR=0.061, RMSEA=0.074, CFI=0.95), and stability (ΔMFFχ2=9.54, df=23, p>0.05). After conduct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leisure participation (γ=0.40, p<0.05); leisure constraint negativ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participation (γ=-0.14, p<0.05);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and leisure constraint was insignificant (Φ=0.07, p<0.05).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the calibration sample model were tested by the validation sample to fulfill cross-validation requirements. The difference of minimum fit function chi-square (ΔMFFχ2) between the tight replication strategy model and loose replication strategy model was 9.54 (df=23, p> III.

(5) 0.05), indicating the stability of this model. We suggest the research could discuss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with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satisfcation, leisure motivation, and negotiation to more identify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Keywords: leisure,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cross-validation.. IV.

(6) 目錄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附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休閒覺知自由.......................................................................................... 7 小結...........................................................................................................9 第二節 休閒阻礙.................................................................................................10 小結.........................................................................................................17 第三節 休閒參與................................................................................................ 18 小結.........................................................................................................26 第四節 休閒覺之自由、休閒阻礙、休閒參與之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 27 小結.........................................................................................................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29. V.

(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1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4 第四節 問卷設計................................................................................................ 36 第五節 調查方法................................................................................................ 43 第六節 效度與信度.............................................................................................44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0 第一節 樣本描述................................................................................................ 50 小結.........................................................................................................56 第二節 休閒覺之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分析.................................... 58 小結.........................................................................................................64 第三節 模式資料檢視........................................................................................ 67 第四節 模式之整體適配評鑑............................................................................ 69 第五節 研究假設之檢定.....................................................................................78 小結.........................................................................................................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結論.........................................................................................................84 第二節 建議.........................................................................................................87 參考文獻 .....................................................................................................................89. VI.

(8)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休閒阻礙因素分類表...................................................................................... 13 九十四學年度臺中教育大學大學部人數...................................................... 30 問卷抽取樣本之分配表.................................................................................. 30 各變項所代表的符號和意義.......................................................................... 33 路徑圖符號意義.............................................................................................. 33 休閒參與量表.................................................................................................. 37 休閒覺知自由LDB量表.................................................................................. 39 休閒阻礙量表.................................................................................................. 41 休閒參與量表項目分析.................................................................................. 45 休閒參與量表.................................................................................................. 46 休閒覺知自由量表與休閒阻礙量表信度分析.............................................. 47 受試者基本資料變相分析.............................................................................. 52 受試者對休閒覺知自由統計分析.................................................................. 53 受試者對休閒阻礙統計分析.......................................................................... 54 受試者對休閒參與統計分析.......................................................................... 55 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基本資料與休閒覺知自由之差異檢定分析..................59 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基本資料與休閒阻礙之差異檢定分析.......................... 61 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基本資料與休閒參與之差異檢定分析.......................... 63 模式所有觀察變項之態勢與峰度分配.......................................................... 68 校正樣本觀察變項之共變數矩陣.................................................................. 70 校正樣本模式參數摘要表.............................................................................. 71 校正樣本模式測量誤估計摘要表.................................................................. 71 個人內在阻礙估計摘要表...............................................................................73 個人內在測量誤估計摘要表.......................................................................... 73 校正樣本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指標摘要表.................................................. 74 校正樣本模式參數估計摘要表—修正後...................................................... 75 校正樣本整體模式測量誤估計摘要表—修正後.......................................... 75 效度樣本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指標摘要表.................................................. 77 修正模式之項目因素負荷量統計表.............................................................. 79 結構參數廻歸係數統計表.............................................................................. 79 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複核效化評估策略是配評鑑表.........80 嚴謹策略模式穩定之複核效化評鑑指標...................................................... 87. VII.

(9)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5 圖 2 研究架構圖....................................................................................................... 31 圖 3 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初始假設模式 圖........................................................................................................................32 圖 4 校正樣本修正模式路徑圖與標準化係數....................................................... 76. VIII.

(10)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初步問卷 ...................................................................................................... 98 專家學者名單.............................................................................................. 102 問卷審查專家意見表...................................................................................103 預試問卷.......................................................................................................105 正式問卷.......................................................................................................109. IX.

(11) 第一章 緒論 臺灣人民在政府宣佈正式實施全面週休二日,整體的休閒時間亦相對增加。 現今的社會所提供的休閒活動是多元化的,人民在面對這多元的休閒方式時,卻 也衍生出許多的問題;例如青少年集體飆車傷人、大學生吸毒嗑藥等等社會問 題。如何提升整體的休閒品質,首要是從小建立國人正確的休閒觀念與態度,這 就得仰賴休閒教育的實施。教師於落實休閒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教育大 學的學生畢業後多是擔任國小教師的工作,其休閒觀念與態度更顯重要,因此他 們對休閒的瞭解、休閒之阻礙因素與休閒活動的參與現況就值得深入探討。 本章主要內容分別為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流程、名詞釋義 等共四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類追求生活品質的提昇,身心同時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因此,一些莫名的 疾病也日漸增多。於是人們開始注意,除了努力工作之外,適當的休閒活動也是 相當重要的。因此,休閒生活近來已逐漸受到全世界人們的重視,而這已是全球 的趨勢。根據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1997)指出,歐美及亞洲的菲律賓、泰國 等許多國家,於二次大戰前後,先後實施週休二日。而週休二日已是全世界的潮 流;臺灣地區,在行政院經過多時的研議之後,終於在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十八日 發佈「公務人員每月二次週休二日實施計畫」,自八十七年一月一日起實施每月 第二及第四週休假二日。當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於 2001 年起宣布全面開始實施週 休 2 日,使空閒時間增加,休閒活動逐漸受到民眾的重視(行政院,2000)。依據 行政院主計處(2004)資料「國民經濟-民間消費型態」指出,2004 年我國民間消費. 1.

(12) 結構中,娛樂教育及文化服務類(18.97%)續居前 3 位,國人逐漸重視休閒生活及 教養娛樂支出,由此可見,國人對休閒生活的重視。 週休二日的實施已有一段時日,隨著工業科技進步,整個社會大環境丕變, 顯示工作時數減少,自由時間增加。表面上我國似乎已經身處休閒時代,但國人 仍常常忽略了休閒能促進社會生產力與減少犯罪的積極性功能(張玉玲,1999,引 自陳南琦,1999)。近來新聞報導中屢見大學生因無正確之休閒觀念,而藉由藥物 來紓解壓力的事件屢見不鮮;事實上校園休閒早就被廣泛認為是大專教育過程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Smith, 1983);除正課外,休閒對大專學生的諸多貢獻,是 正面、可衡量而持久的,由此可知休閒的益處不勝枚舉,如自我實現、紓解壓力、 健康、身心合一、交友、家庭團聚、接觸自然、社交、文化、教育學習等(引自張 瑞豪,2000)。 國內,以大專生為研究對象的碩士論文有賴家馨(2001)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 -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結果發現休閒阻礙(內在阻礙、外在阻礙)的確會影響大 學生休閒活動的參與;而鄭順璁(2000)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 相關研究,則顯示大學生生活型態與休閒動機、休閒參與相關;國科會計畫有張 瑞豪、蔡長清、宋靜宜、宋一夫(2000)針對大專學生之休閒參與、休閒態度及休 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其結果顯示休閒參與、休閒態度對休閒滿意度呈正相關; 程紹同(2000)大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之國際比較研究,發現不同國別學生在運 動休閒參與上有差異而休閒行為受不同因素所影響;期刊有范玉玲、蔡嘉玲、林 川州(2001)彰化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休閒參 與的阻礙因素為活動本身缺乏吸引力、有無同伴參與、沒興趣等因素;蔡長清、 王明元、游仁良(2001)大學生之休閒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發現大學生休閒參與偏向靜態活動,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有正相關 存在;汪在莒、林金杉(2003)逢甲大學學生休閒無聊感、休閒阻礙、休閒參與行 為,發現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間有正相關存在。由此可了解對於大學生休閒方 2.

(13) 面的研究中;過去研究多是個別探討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或是 兩兩間之相關,無法了解影響大學生休閒參與的原因為何。本研究將從休閒覺知 自由這個休閒體驗中心切入,以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和休閒参與間之關係為 研究架構,探討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阻礙、休閒参與三者間的結構關係,並藉此 架構了解影響大學生休閒參與的因素及其參與的活動,以及教育大學學生的休閒 觀念,提供臺中教育大學做為參考依據之用,使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具有良好之休 閒觀念,而後於小學教育中能正確的教育下一代正確的休閒觀念,此乃促成本研 究之動機。. 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擬經由文獻建構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参與之 模式,並將建構出的模式以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統計技 術以及 LIREL 8.51 的統計軟體檢驗此一模式的適配程度,並且尋找出影響的途 徑。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中教育大學學生的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参與的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在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和休 閒参與上之差異情形。 三、驗證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模式適配與否, 以及模式的穩定性。 四、瞭解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之影響。. 4.

(1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為達本研究之目的,擬定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以做為研究執行之依據。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相關文獻回顧. 建立研究假設、架構與方法. 問卷設計及預試. 量表信度未達0.5. 量表信度達0.5. 正式施測. 資料整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論及建議 圖 1 研究流程圖. 5.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休閒覺知自由(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Ellis and Witt(1989)對休閒覺知自由的界定,是以休閒體驗為觀點,將休閒的 覺知自由界定為: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時所體驗的勝任感、控制感、涉入休閒活動 的程度及為了滿足內在動機需求而自發性的參與休閒活動。 二、休閒阻礙(Leisure Constraint) Crawford and Godbey(1987)對休閒阻礙的界定,指個人於休閒活動中會受到 限制或抑制其休閒參與,而影響個人對於休閒活動的興趣及涉入程度的因素,這 些相關因素即為阻礙,若任何會影響休閒參與情形,不論是休閒參與的頻率、喜 好種類、愉悅程度、種類或不參與等等,皆可視為休閒阻礙。 三、休閒参與(Leisure Participation) Ragheb(1980)對休閒參與界定為,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或是以個體所參 與的休閒活動而言。.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依據研究目的,進行相關文獻收集與分析。內容共分為四節:第一節 探討休閒覺知自由,第二節休閒阻礙探討,第三節探討休閒参與,第四節簡述休 閒覺知自由與休閒参與以及休閒阻礙實證研究。. 第一節 休閒覺知自由 一、休閒覺知自由的內涵與意義 Heider(1958)認為覺知自由可做為推測人們行為的連結,使我們可了解個人 行為。因為行動的因素是藉由覺知自由來決定的,一些研究亦指出覺知自由與責 任和意向是有關的(Kane, Joseph & Tedeschi, 1977)。Iso-Ahola (1980)認為若要了解 休閒的作用,覺知是最重要,因為休閒覺知自由是決定個人參與休閒的程度 (Munson, 1993)。而 Kelly(1972)、Neulinger(1974)、Mannel(1980)、Harper(1986) 等學者也都認為並強調在休閒體驗中,最緊密與無可避免地就是與自由感有關(引 自張孝銘,1990)。 Mannell and Kleiber(1997)指出,在所有休閒研究中,自由、自由時間以及 自由的選擇、意志等,是一個常被提及的觀點。但詳細探討自由的本質,卻發現 自由是ㄧ種複雜的現象,它包含了哲學、政治以及社會上的區分,而其中最主要 的部份是主觀的經驗或是覺知行動的自發性。因此,Iso-Ahola(1980)在其所著作 的休閒遊憩社會心理學ㄧ書中,顯示個人感覺「休閒」與「非休閒」的重要區分 在於「覺知自由」。而 Neulinger(1981)強調判斷個人是否在休閒基本要素是自由 的,或是更詳細說應該是覺知自由(perceived freedom),它是一種心理狀態,強調 的是主觀的經驗感受(引自范靖惠,1999)。 覺知自由對自我決定的自主感受很有幫助,因為那些認為他們在休閒時間是. 7.

(18) 自由的人有機會去執行他們想要做的事,而那些受限制的人將沒有機會去執行他 們想要做的事(范靖惠,1999)。因此,Ellis and Witt (1989)研究顯示人們若有很高 的「休閒覺知自由」,其越可以「自由」的去從事休閒,也會從休閒中獲的更多 的「自由感」。 二、 休閒覺知自由的測量 Ellis and Witt 於 1989 年將各學者專家的論點統整後,編製成 LDB(Leisure Diagnostic Battery)量表,量表由「勝任感」 、 「控制感」 、 「休閒需求」 、 「涉入程度」、 「愉悅程度」此五個構面所組成。而 Ellis and Witt(1994)亦藉由 SEM 針對 LDB 長形式覺知自由理論模式作確認,結果已由單因素模式修正為二因素模式,並將 第二因素命名為休閒需求滿意(謝志謀、陳信安,2000)。國內休閒研究學者謝智 謀也以陳信安所使用 LDB 短量表的研究結果再次驗證,亦與 Ellis and Witt(1994) 對 LDB 長形式覺知自由理論模式所做的驗證關係相同,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若 以休閒覺知自由量表,關於覺知自由方面的量測時應去掉二因素中的休閒需求滿 意因素,使覺知自由只有勝任感和控制感,而更單純的預測休閒能力,也符合覺 知自由量表的角色功能。 以下為休閒覺知自由量表中「勝任感」 、「控制感」兩因素之涵義詳述如下: (一)休閒覺知勝任感(perceived leisure competence) Seligman(1975)認為人的休閒行為是為了能夠從所屬的環境中獲得控制或掌 握的感覺。而Harter(1986)指出的社交能力(social)、身體能力(physical)、認知能力 (cognitive)及一般能力(generate)使個人獲得勝任感。Ellis and Witt(1987)察覺到當 個人在四個因素層面的勝任感較高,可以有較多的休閒選擇來滿足內在需求,及 在休閒參與過程中不斷尋求與解決所面臨的挑戰,讓自己的勝任感獲得滿足,則 個人的覺知自由較高(張良漢,2001)。 (二)休閒覺知控制感(perceived leisure control) 個人有能力去影響休閒活動的開始、過程及結果,此量表結果提供個人感覺 8.

(19) 決定活動發生、自由控制過程與結果程度的指標(Ellis & Witt,1987)。事實上「休 閒覺知勝任」與「休閒覺知控制」是相類似,當一個人可自由決定他所從事的休 閒活動與休閒內容時,休閒覺知控制感是提供個體,覺知自己可以自由控制休閒 參與過程結果程度高低的一種指標(范靖惠,1997)。 三、休閒覺知自由實證研究 范靖惠(1997)針對高雄784名青少年所做的有關青少年之休閒覺知自由與自 我概念之相關研究發現,男生在整體「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覺知勝任感與控 制感」的程度明顯高於女生,而張良漢(2001)對國立聯合技術學院學生的研究顯 示男性在「休閒控制」及「休閒勝任」顯著優於女性。陳信安(1999)、張孝銘(2000) 的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在覺知自由方面是高於女性的。另外許健民(2001)針對326 名國小學童的研究結果亦指出國小學童男女在休閒覺知自由之間是有顯著差異 的。 張孝銘(2000)研究結果發現亦發現,個人背景變項不同在覺知自由方面會產 生差異,如不同科系:電機系學生顯著高於資管系學生;收入在5萬至6萬者顯著 高於收入1萬至2萬者。而張良漢(2001)的研究發現,就讀二技部的受試者在「休 閒控制」顯著優於就讀二專部以及四技部的受試者;每月可支配休閒花費方面以 1000-2000 元及2000 元含以上的受試者在「休閒勝任」顯著優於休閒花費為1000 元含以下的受試者。Siegenthaler and O’Dell (2000)研究發現在休閒覺知自由方面 大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是正向且顯著的,這也說明了父母親的休閒經驗會幫助子女 克服越過休閒阻礙。 四、小結 由文獻回顧可以了解,覺知自由是個人的感受也是個人決定行為與否的重要 因素,在休閒當中,覺知自由是重要的中心體驗因素,只有在自由當中個人也才 能自由的去選擇其所想要參與的休閒活動,從中也會獲得共多的自由感,也才能 真正的體驗由休閒當中獲的感受。 9.

(20) 第二節 休閒阻礙. Jackson(1988)在研究constraint時指出,barriers字眼似乎無法將遊憩活動上 「絕不參與」和「中止參與」的行為包括在內,因而建議以constraints包含的意義 較廣為妥當。Crawford and Godbey(1987)則指出人們原有一項休閒偏好,然而由 於阻礙的介入,使休閒無法實現。換言之,如果沒有阻礙因子存在,則人們可進 行休閒活動。Jackson(1988)更將阻礙明確的認定,凡介於偏好一項活動和參與此 項活動的任何因子,皆視為阻礙(引自吳佳玲,2002),而休閒阻礙的研究是近幾 年在休閒領域才漸漸明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一開始是出現在公園及遊 憩的範圍中,隨後才轉為休閒研究中較學術的觀點(賴家馨,2001)。 一、休閒阻礙的定義 Henderson and Bialeschki (1991)、Raymore, Godbey and Crawford (1994)休閒 阻礙為介於休閒活動喜好與休閒活動參與間阻礙的因素。而Samdahl and Jekubovich (1997)認為了解休閒阻礙的本質則可了解人們於日常生活中如何選擇 休閒活動和休閒行為。Jackson (2000)認為休閒阻礙為限制個人休閒參與的喜好或 是抑制、阻止個人享受休閒參與。但休閒阻礙並非一個不可克服的因素,個人還 是可以成功克服並持續參與休閒活動(Jackson & Rucks, 1995)。 賴家馨(2001)認為任何阻止或限制個人經常性、持久性參與某項喜好的休閒 活動,或是減少個人參與的慾望,降低參與過程中所獲得的滿足感之因素,可視 為阻礙。阻礙為出現在休閒決策過程的各種因素及方式,其為阻止、減少或限制 參與活動,而這些影響休閒參與的因素包含時間不足、缺乏技能、人際關係等, 而且並非單獨影響休閒喜好以及休閒參與,在於休閒喜好、休閒參與方面,休閒 阻礙並非不可克服的因素(McQuarrie & Jackson, 2002 ; Shogan, 2002)。而休閒阻礙 則為影響個人休閒之涉入情形的各種因素,涉入情形包含參與和不參與,還有參. 10.

(21) 與的前、中、後對休閒與自身的各種觀感(楊登雅,2002)。 休閒阻礙為抑制或中斷參與休閒活動時間、次數、需求、品質的種種因素, 使得人們不論原本無意、有意或中斷參與一項休閒活動,以致無法持續或很少參 與休閒活動的原因(陳藝文,1999;黃麗蓉,2001;胡信吉,2002;林晉宇,2002; 郭榮文,2002;王薰禾,2003;張家綺,2004),及任何影響個人休閒喜好、休閒 參與決策,與休閒遊憩體驗,而導致其無法、不願意或減少參與休閒活動,讓個 人減少對參與的慾望,並降低愉悅感之外,同時也會抑制個人對休閒的需求的因 素統稱為「休閒阻礙」(陳葦諭,2002;陳振聲,2003;白家倫,2004)。 二、休閒阻礙的因素與分類 Henderson and Bialeschki (1991)認為女性的休閒阻礙除了個人方面--「時間」 以及「照顧小孩」因素,另外還有結構方面---「安全」因素,同樣都是造成女性 無法參與休閒的主要原因。 Jackson (1993)以因素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資料發現,「金錢花費」 、「時間責 任」、 「技能」為前三大休閒阻礙因素。而Nadirova and Jackson (2000)也發現同樣 的結果,阻礙人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為「時間與責任」 、 「花費」以及「缺乏技 能」是最主要的因素。 黃麗蓉(2001)認為從事休閒活動的阻礙的因素繁多,有以型態區分為個人內 在的阻礙:如壓力、焦慮等;人際間關係的阻礙:如同伴、團體因素等;結構的 阻礙:如設備、時間等。以及前置阻礙因素:如性別、角色、需求等;中介阻礙 因素:如費用、同伴、時間等。並有區分為個人因素:年齡、財力、興趣及偏見 等;社會及環境因素:職業、收入、同儕團體等;機會因素:有用資源、設施型 態與品質、費用等。其他阻礙因素有:社經地位、活動技術、活動接近性與獲得 機會、天候、政府政策、家人態度、體力、缺乏資訊來源、課業問題等 胡信吉(2002)、白家倫(2004) 認為青少年從事休閒活動,常常存在著許多阻 礙的因素。而這些阻礙的因素,包括興趣與個性上的差異、課業或工作的繁重、 11.

(22) 時間的缺乏、休閒經費的不足、缺乏一起參與休閒活動的同伴、休閒場地的不足 及休閒設備的缺乏、缺乏專業的休閒輔導員及指導教師、以及所受的休閒教育不 足等。 陳振聲(2003)、陳宗瑞(2004)認為休閒活動之阻礙因素包含有:父母及家人 態度、時間限制、工作繁忙、沒有習慣、缺乏同伴、缺乏指導人員、年齡太大、 健康顧慮、安全考量、職業角色的限制、缺乏金錢、缺乏技能、性別歧視、資訊 不足、休閒遊憩據點擁擠和吵鬧、前往休閒遊憩據點的交通狀況不良、休閒遊憩 設施或活動缺乏吸引力、缺乏交通工具、無決定權、配合孩子的課業或時間、害 羞、家庭責任繁重等因素。 張家綺(2004)影響聽覺障礙者在休閒參與的狀況以溝通阻礙為最大的阻礙。 以上得各種休閒阻礙因素,都可依據 Crawford and Godbey (1987)歸納研究來 分類,其所提出休閒阻礙的類型可分為個體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及結構性阻礙 等三類,茲分述如下: (一)個人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指個體內在的心理狀態或態度,諸如壓力、信仰、焦慮、自我能力及對 各式休閒活動之主觀評價等因素,影響其休閒參與。 (二)人際間阻礙(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指個體因為沒有適當或足夠的休閒參與伙伴而影響其參與休閒活動。 (三)結構性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s) 指影響個體休閒參與的外在因素,如資源、設備、時間、金錢及休閒機 會等。 黃意文(2003)以 Crawford and Godbey 的分類方法為架構,歸納其他學者的休 閒阻礙分類如表 1:. 12.

(23) 表 1 休閒阻礙因素分類表 研 究 者 Romsa and Hoffman (1980) Francken and Van Raaij (1981) Boothby, Tungatt, and Townsend (1981) McGuire (1984) Godbey (1 985). Henderson, Stal ank er a nd Tay lo r ( 1 9 8 8 ) Jackson (1993). 個 體 內 阻 礙 興趣. 人 際 間 阻 礙. 結 構 性 阻 礙 時間、設施及金錢. 內在阻礙. 外在阻礙. 失去興趣、不適合參與 離開年輕團體以致缺 及體能不足 乏動機 參與休閒活動的知 識及技能、健康 個人的興趣、個人健康 狀況、個人的能力和技 巧. 缺乏裝備、顧慮職責及沒 有時間 外部的資源、時間受家庭 成員或朋友支持、福利 遊憩區的便利性、是否有 充足的時間、可選擇的活 動項目、安全性當地是否 太過擁擠、交通工具的有 無、費用、對當地的瞭解 情形、及當地環境是否受 污染 家庭顧慮、缺乏設施、缺 乏時間、金錢顧慮、. 缺乏做決定的能力、缺 社會不適當(social 乏興趣、缺乏意識、身 inappropriateness) 體意象、缺乏技巧能力 個人因素 社會孤立因素. Jackson and Henderson 技術的缺乏、家庭與工 社會上的限制 (1995) 作的責任 心理認知 社會支持 謝孟君(1997) 生理因素 連婷治(1998) 個人因素 情境因素. 便利性因素、費用因素、 時間受制因素及設備因 素 設施、交通、花費、地理 上的限制 場地設備. 由以上國內外研究可以發現,不論是對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與收入 之研究對象,其參與休閒活動之阻礙因素亦有所不同,且在概念上有許多相似的 地方,但大致都可歸納為「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的阻礙」、「結構性的阻 礙」這三大類別。 三、休閒阻礙的相關研究 Hultsman (1993)針對940名青少年的休閒阻礙研究結果顯示,影響青少年從事 新的休閒活動的前五大因素分別為「花費太高」、「父母不同意」、「無交通工 具」、「年齡不符」、「不知如何加入」,而影響其無法持續參與活動的因素分 別為「花費太高」、「活動變的無趣」、「搬離原活動的場所」、「活動停止提. 13.

(24) 供了」、「時間不足」。 Raymore、Godbey and Crawford (1994)針對青少年休閒阻礙的研究結果發 現,女性在「個人內在阻礙」以及「整體阻礙」上顯著高於男性。而Hultsman (1995) 以Jackson發展的阻礙量表,針對32名成人研究結果發現「個人理由」、「花費」 及「技能」為影響男性的三大休閒阻礙因素,而休閒阻礙對於女性的影響是近似 於男性的,但不顯著。 Jackson and Witt (1994)針對美國阿拉巴馬州居民的研究,將其分為1988年及 1992年兩個群,研究結果顯示過去四年當中休閒阻礙是顯著增加的。 Jackson and Rucks (1995)研究發現國、高中生休閒阻礙的三大因素分別為「時 間」、「技巧」、「人際關係」,但缺乏時間的人會修正自己可運用的時間去從 事休閒活動,缺乏技巧的人會藉由裝備來協助,進而讓自己從事休閒活動。 Corrol and Alexandris (1997)於希臘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對「個人心理」、 「缺法知識」、「缺少夥伴」、「時間」及「缺乏興趣」等休閒阻礙因素有顯著 影響。 Alexandris and Corrol (1997)的研究發現女性的休閒阻礙明顯高於男性,特別 是「個人內在阻礙」方面,而休閒阻礙對於教育程度低的人明顯增加,結婚的人 休閒阻礙明顯高於單身的人。 李素馨(1997)、吳佳玲(2002)研究結果均發現女性的休閒阻礙,以「缺乏時 間」、「缺乏設施」、「缺乏同伴」為都市女性最主要的休閒阻礙。巳婚、有小 孩之職業婦女以「結構性阻礙」高於「個人內在阻礙」、「人際之間阻礙」。在 結構性阻礙的問項下可發現「時間不夠」為最大的阻礙因子,其次為「無適當的 休閒場所」、「缺少從事休閒活動所需的技能」、「收費是否合理」,可推論職 業婦女在身兼數職下扣除了上班及家務等時間,其實已無多餘的時間與精力來從 事休閒活動。 彰化地區大學生的休閒阻礙以「休閒活動本身的吸引力」、「興趣因素」、 14.

(25) 「同伴的參與」為前三大因素,其中「同伴的參與」於平日參與活動人數上會有 差異,若是一人獨自參與時則所受阻礙較低,若是有同伴隨行時,因「同伴的參 與」不被滿足時而構成較大的阻礙(范玉玲、蔡嘉玲、林川州,2001)。 陳藝文(1999)以全國十九所公私立大學各學院之學生為研究樣本的研究結果 發現,大學生之整體休閒阻礙是為中等程度,而在各分量表中休閒阻礙的平均數 高低程度依序為「結構性的阻礙」、「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的阻礙」。就 性別而言,其研究顯示男、女大學生在整體休閒阻礙上的確有顯著差異存在,大 學女生在整體休閒阻礙之程度較大學男生為高,在分量表中除「結構性的阻礙」 外,男女生在「個人內在」、「人際間的」二層面之休閒阻礙上均有顯著差異存 在,且大學女生在「個人內在」、「人際間的」二層面所受之休閒阻礙均比男生 來得高,此結果說明了性別在休閒阻礙的可能差異方向。 Dunn, Strain and Strain (2001)針對517名成人看護的研究結果顯示,造成其改 變參與休閒活動的最主要原因為「時間不足」、「工作太累」、「壓力太大」, 但過去所參與的休閒活動習慣仍然會選擇部分參與。 Brown, Brown, Miller and Hansen (2001)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母親會減少參與休 閒活動主要原因是結構性阻礙,例如「缺乏時間」、「缺乏金錢」以及「缺乏體 力」等。 黃麗蓉(2001)針對桃園縣、市國中學生研究發現參與休閒活動受到個人阻礙 因素的影響最多。主要因素為「沒時間或時間無法配合」,其次為「課業太多及 考試壓力大的問題」。 林晉宇(2002)研究發現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結構性阻礙總平均數均 低於衡量標準值,顯示偏遠地區青少年在休閒活動參與上,不會面臨太嚴重的阻 礙因素;其影響程度依序為結構性阻礙、人際間阻礙、個人內在阻礙。在項目排 序上,前五名為好朋友少有時間陪我、休閒資訊不易取得、當地舉辦的休閒活動 太少、休閒設施不易取得、休閒環境不夠安全。 15.

(26) 胡信吉(2002)研究發現影響花蓮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阻礙因素,前五 項依序為:時間、課業壓力、天候因素、家人態度及休閒場所距離;休閒阻礙因 素類型之強弱程度排序情形依序為:「課業因素」、「外在因素」、「師長因素」、 「個人因素」、「休閒資源」;在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居住區域、族群及休閒 費用等背景變項中,各類型的休閒阻礙有顯著差異。 林佑瑾(2002)研究發現從事高爾夫活動者研究發現「結構性阻礙」為參與高 爾夫活動受訪者感受度較高之阻礙,其中以「活動費用過高」、「無法找到符合 自己偏好球場」、「球場草坪維護性不夠健全」、「工作責任關係」、「高爾夫 所需設備、器具太昂貴」、「家庭事務關係」及「球場天候不佳」尤是。另外, 「個人阻礙」之「高爾夫活動要求太多技巧」亦是全體受訪者感受度較高之阻礙。 王薰禾(2003)研究發現在場地設備、場地安全、同伴、缺乏指導等因素上, 六年級學童的休閒阻礙顯著大於五年級學童的休閒阻礙;高雄縣學童之休閒阻礙 顯著大於高雄市學童,社會與生活、健康、參與經驗與機會等因素上,五年級學 童的休閒阻礙顯著大於六年級學童的休閒阻礙,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童的休閒阻 礙,顯著大於中家庭社經地位學童的休閒阻礙。 白家倫(2004)研究發現休閒阻礙分構面中,最高者為「結構性阻礙」,最低 者為「人際間阻礙」,由此可得知,青少年最常受到外來因素而影響休閒之參與。 不同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及月收入之中老年人在休閒阻礙之各因素構 面均沒有顯著差異存在;而不同年齡層及職業者在「人際間阻礙」、「結構性阻 礙」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職業在「個人內在阻礙」因素上有顯著差異存在(陳 欣宏,2003)。陳宗瑞(2004)發現中老年人居住者在休閒阻礙上包含教育程度、 家庭生命週期、遷進居住時間、以及居住地區有顯著差異。年齡、退役前軍種有 部分顯著差異。性別、家庭每月收入、有無工作、婚姻狀態、退伍軍人或眷屬、 退役前軍階、無顯著差異。 Grompton and Kim (2004)發現時間的改變會使個人的「時間利用」、「個人 16.

(27) 阻礙」、「設備」以及「氣候條件」等阻礙因素有明顯的改變,但在「花費狀況」 的阻礙卻無顯著改變。 陳靖宜(2004)研究結果發現性別對休閒阻礙有顯著差異,在個人內在阻礙男 性大於女性;在結構性阻礙女性大於男性;年齡、年資、教育程度對休閒阻礙均 無顯著差異。 五、小結 由文獻回顧,可以了解休閒阻礙為抑制、阻止或是限制個人參與其所喜好的 休閒活動的因素,但這些因素在各學者所使用的名詞上雖然繁雜,卻都可以歸納 為「個人內在的阻礙」、「人際間的阻礙」、「結構性的阻礙」等三大因素。但 休閒阻礙並非是絕對的抑制因素,個人還是會克服阻礙選擇參與其所喜好的休閒 活動,並不會因為阻礙就停止本身所有的休閒活動參與。. 17.

(28) 第三節. 休閒参與. 休閒是描述人類在閒暇時間所呈現的一種態度,一種心靈狀態,構成休閒的 要素,必須是在自由時間(free time)、自由意識(free will)狀態下,也就是所謂閒暇 時間之下從事非物質性的生產活動,且具有重新恢復(renew)、休息(rest)、再創造 (recreation)、放鬆(relax)之功能。所以,休閒並非無所事事或遊手好閒,而是指在 日常生活中自由時間,積極去從事思考,提高個人心靈層面及身心之健康,達到 參與休閒的效益、休閒滿意、生活滿意及獲得正面的休閒體驗,方可稱之為休閒 (陳冠惠,2002)。而「休閒活動」為在閒暇的自由時間,從事足以令人恢復精神 或體力的休息活動。然而,以往國人對於休閒活動的看法,普遍存有「業精於勤, 而荒於嬉」的錯誤觀念,以致休閒活動常常成為好逸惡勞的代名詞。如今休閒活 動所發揮出的強大功能,則深受大眾的肯定及重視,尤其是工作與休閒活動的關 係更是密切而具有相輔相成的功效(胡信吉,2002)。一般在研究休閒參與時,最 常以參與活動頻率之多寡來加以討論 一、休閒參與的定義 休閒可以看作是種社會現象,即不同社會情境中可能有不同定義(Bammel & Burrus-Bammel,1996)。休閒參與是指,參與活動的種類與參與活動的頻率而言, 而所參與的活動是指非工作性質的活動,且這種活動是可以自由選擇參與或不參 與。通常這些活動是發生在個人的自由時間,不是義務性質的選擇或參與。而休 閒項目的選擇可以跟活動有關或無關的活動,休閒參與可說是於義務時間外,參 與某種活動的頻率與型態。 休閒的意義,指在自由時間裡,即工作以外剩餘的時間,經自由選擇決定, 自發、自願有意識的行動,在行動過程中,感受、體驗和行動結果的歷程。此歷 程是放鬆、娛樂和個人發展,且具有恢復、修養、重整、尋求新經驗、預期樂觀. 18.

(29) 的結果,主要是在獲得真正快樂(蘇睦敦,2001)。另外,「休閒」亦是包含一種 自由意志的活動,它可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社經地位、性別、年齡、個人特質 經驗而選擇不同的活動類型,參與休閒時個體所表現出的潛在意識,通常會因本 身的本能需求,同時對所參與的休閒活動產生喜惡的心態,因此,將發現每個人 參與休閒活動時最原始的訴求,並從休閒過程中獲得自我實現(陳冠惠,2002,王 梅香2002)。 休閒參與乃指個體從事休閒活動的情形,可從活動參與頻率和活動類型兩方 面加以衡量,其主要的衡量方法有時間運用法與參與活動的頻率,而所參與的活 動是自由選擇參與或不參與,是在個人的自由時間而不是工作或義務性質的選擇 (林晉宇,2002;李美萱,2003,陳艷麗,2002;謝清秀,2003)。而劉泳倫 (2002) 認為休閒參與,係指個體參與某種休閒活動的過程、頻率、心理體驗感受,或個 體所參與之休閒活動類型。 劉怡秀(2003) 認為休閒參與一般而言是指個體參與活動的種類與參與活動 之頻率,所參與之活動是在工作之外的活動,也就是在休閒時間之內所從事的活 動。 二、休閒活動的分類方法 研究休閒參與時分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陳彰儀(1989 )指出休閒活動的內容 與種類繁多,但一般研究者進行研究時所做的方式有三類:研究者主觀分類法;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多元尺度評定法(Multi Dimension Scaling, 簡稱M D S )(引自鄭順璁,2000)。 (一)主觀分類法 此方法是研究者以個人主觀判斷,對休閒活動進行分類及命名。分類時 能依研究者所需的活動類型來分類,符合研究主旨 但在分類時因受個人主 觀的判斷,所以分類的依據較不客觀。各研究對休閒活動的主觀分類,考量 原則有依活動的性質、目的、意義、自由程度、投入狀況、時間等。 19.

(30) (二)因素分析法 以統計的方法將休閒活動進行分類,如依活動參與的行為模式、程度或 頻率、參與的次數等,從中萃取出有顯著代表性的因素,再依代表因素中所 包括的活動項目的特徵命名。這方法使用的最普遍,也是較客觀的方法。但 其缺點是常無法整合各休閒類型的特性,因此造成各類型間關係的不清楚, 而且因素分析所得的休閒類型常因個人命名不同而有不同的型態產生。 (三)多元尺度評定法 此法是把休閒活動兩兩配對,形成多組的相對休閒活動,由受試者自行 對此二種活動相似性的感覺加以評定,受試者並可說明其相似處。由M D S 法所分類的結果較簡單,一般只分為二、三個類型,因此可以清楚地了解每 一類型休閒活動的特性,且各類型之間的關係很清楚。但此法採兩兩配對 法,有N個休閒活動就有 N (N-1 )/ 2 種配對,因此可以分析的休閒活動數 量相當有限,一般來說不會超過十二個活動項目。 因素分析法,可藉電腦的運用整合,將資料歸納為有意義的分析,但因素分 析法所分類的活動各類別,礙於統計上的數字歸類,而難以明確劃分清楚各活動 的類型及其特色所在,多元尺度評定法較為繁複不易處理。但每一種分類法都有 不同的分類結果,休閒活動的分類並無一定的方法不同的分類法就會產生不同的 分類結果,每種分類方法各有其價值與優缺點,端看研究者研究主旨採用(曾家 球,2001;黃意文,2003)。 三、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 Stiles, Gibbons and Peters (1993)研究發現荷蘭裔男性較常參與的活動為看電 視、打網球、踢足球、看電影、聽音樂;而女性則為跳舞、游泳、度假、打網球 及聽音樂,美國男性則為打棒/壘球、游泳、看電視、踢足球、性行為;女性則為 游泳、購物、跳舞、看電影、參加聚會,可見不同國籍的人亦會造成個人在休閒 活動參與上的不同。 20.

(31) Iso-Ahola, Seppo, Jackson and Dunn (1994)針對加拿大亞伯達(Alberta)省的成 年人研究結果顯示「團體運動」這類的休閒活動較易被其他活動取代,而且男性 參與此類活動頻率顯著高於女性,但在「嗜好性」的休閒活動則是相反。 Jackson and Witt (1994)針對美國阿拉巴馬州居民的研究,將其分為1988年及 1992年兩個群,研究結果顯年紀、婚姻狀況對於願意從事一項新的休閒活動是顯 著的,且女性顯著高於男性願意從事一項新的休閒活動。 Shinew, Floyd, McGuire and Noe (1996)分析非洲裔的二手資料研究結果顯 示,不同教育程度的男性在其所喜好的休閒活動參與上有差異,高、低兩種教育 程度組別的男性喜好參與團體運動類的活動,而低教育程度的男性較喜好參與狩 獵性的活動(釣魚)以及大眾藝術(雕刻、園藝、建築等),高教育程度的男性喜好參 與健康性活動;相同教育程度下不同性別比較,低教育程度無差異,低教育程度 的男性與女性皆喜好參與團體運動類的活動;另外,女性偏好參與社交類的活 動;男性偏好狩獵性的活動。 Philipp (1998)研究發現休閒活動的參與在黑人青少年與白人青少年之間有顯 著差異,不同種族對同儕的青少年在休閒參與之影響較性別這個因素顯著且重 要。男性黑人青少年同儕團體較常參與的休閒活動為:打籃球、逛購物中心、跳 舞,白人青少年同儕團體較常參與的休閒活動為:踢足球、騎馬、滑水、露營、 釣魚,而女性黑人青少年同儕團體較常參與的休閒活動為:打籃球、逛購物中心、 合唱團、跳舞,女性白人青少年同儕團體較常參與的休閒活動為:踢足球、騎馬、 滑水、露營。 Scott and Willits (1998)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所參與的休閒活動與成年時期所 參與的休閒活動之間是顯著正相關,在休閒活動的參與方面只有社交類活動對性 別有顯著差異。 Floyd and Shinew (1999)研究發現,芝加哥地區的非洲裔與美國人在休閒參與 的偏好上是有差異的,非洲裔偏好逛街購物、上教堂等社交類的活動,而美國人 21.

(32) 則偏好園藝、拜訪親友、健行、觀賞大自然、參觀博物館、游泳、參觀國家公園、 露營、參觀森林保護區等等多樣化的活動。 陳南琦 (1999)研究發現青少年最常參與之休閒活動形態均偏向靜態休閒活 動。王梅香(2003)針對臺北市234位青少年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最常從事 的休閒活動類型為「大眾媒體」,青少年不論男女均喜愛看電視、錄影帶、打電 腦、看小說漫畫,反而在參與「戶外活動」方面較缺乏,而男生則對於參與「運 動活動」比女生來的高,也顯示出女生較不喜歡動態性活動。亦有研究結果顯示 我國一般大學生的休閒活動偏向靜態活動,依序為「聽音樂」 、 「聊天」 、 「看電視」 、 「上網」等等(蔡長清,2001)。 張瑞豪、蔡長清、宋靜宜和宋一夫(2000)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最常參與的 休閒活動依序為聽音樂、聊天、看電視、上網、逛街、閱讀、逛夜市、聚會、聽 廣播、打球,顯示大學生最常參與的活動偏向靜態、室內、個人、不需消耗太多 體能之居家及社交型活動,因這些活動最方便、省錢又能滿足學生需求而受歡迎。 Passmore and French (2000)針對青少年休閒参與的研究,將休閒活動分為成 就性活動、社會性活動及空閒時間活動三大類,分析結果發現,男生在成就性活 動、社會性活動的程度顯著高於女生;而成就性活動於自由選擇方面在性別上是 無差異的,社會性活動於自由選擇方面在年紀上是有差異的。空閒時間活動女生 的程度顯著高於男生,且女生於自由選擇方面亦高於男生。 鄭順璁(2000)研究發現大學生以媒體類的休閒參與最高,因此可以瞭解打電 腦、上網、看電視、閱讀報章雜誌、看電影等媒體類休閒活動是大學生最喜歡, 而攀岩、戶外B B 彈遊戲、高空彈跳、露營野餐、徒步旅行等戶外類的休閒活動 是大學生參與度最低。 陳冠惠(2002)研究顯示青少年的休閒參與情形,以「娛樂性」為最高,其次 依序為「社交性」、「體能性」、「藝文性」,並且以娛樂性較高,不同性別之 青少年在「藝文性」、「體能性」上有顯著差異,「不同零用錢」之青少年在「娛 22.

(33) 樂性」上有顯著差異;並且不同休閒活動次數之青少年在整體休閒參與及其「藝 文性」、「體能性」、「娛樂性」、「社交性」上有顯著差異。 陳艷麗(2002)不同性別、級職、服務年資、年收入之大專教師其休閒參與型 態差異達顯著水準。張文禎(2001)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家庭社經 地位及不同居住地區之國小學生之國小學生在整體休閒參與類型有顯著差異。 顏智淵(2001)對東方工商專校之高年級學生研究結果顯示休閒參與類型之各 分量表,高低依序為:媒體、 文化、社交、戶外、嗜好及運動等類。 曾家球(2001)研究發現原住民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中以體育類及娛樂類居多, 例如:打球、跑步以及看電視、玩電腦最受歡迎等,參加種類最多的休閒活動為 體育類、社交類、娛樂類,而藝文類及傳統類較少,所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中, 可以發現有些是可以就地取材甚至不需要器材的活動,例如看電視、跑步、閒逛、 聊天、游泳、丟石頭、葉子遊戲、吹葉子、躲貓貓、踢毽子等,看電視是所有訪 談的學生都有提到的,是最為普遍的休閒活動,男生方面以娛樂類休閒活動最受 歡迎,例如玩電腦、看電視、打電動、閒逛等;女生則以體育類最受歡迎,例如 打球、跳舞、騎腳踏車;住校生最喜歡的休閒活動以體育類及娛樂類居多。 黃麗蓉(2001)研究發現性別、年級等變項在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情形上都 有顯著差異。 林晉宇(2002)研究顯示偏遠地區青少年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為娛樂性活 動,其次為社交性活動、閒意性活動、運動性活動、知識性活動。在活動項目排 序上,前五名為看電視、聊天、聽音樂、散步、睡覺。 朱俶儀(2002)研究顯示國中教師較常從事知識型、家庭活動型及休憩型的休 閒活動;較不常從事「嗜好閒逸型」及「運動型」的休閒活動。而且,國中教師 的休閒參與頻率則是稍微偏低。女性國中教師較常從事知識型及家庭型的休閒活 動,男性國中教師較常從事運動型的休閒活動;年輕、未婚且收入較低的國中教 師較常從事娛樂型的休閒活動,較不常從事家庭型的休閒活動;年長、已婚且其 23.

(34) 子女已成年之國中教師較常從事為嗜好閒逸型的休閒活動。 胡信吉(2002)研究發現花蓮地區青少年學生參與休閒活動,仍偏向「室內」 或「靜態」方面的活動,尤其以看電視的頻率為最高,其次是聽音樂等視聽感官 享受的休閒活動。就休閒活動類型而言,花蓮地區青少年學生實際參與休閒活動 類型以「娛樂性」居多,排序情形依序為:「娛樂性」、「社交服務性」、「知 識性」、「體能性」、「藝文性」。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教育程度、居住區域、 族群、休閒費用)的花蓮地區青少年學生,在實際參與休閒活動類型有顯著差異。 李美萱(2003)研究發現護理人員休閒活動的參與頻率很低,以休憩型活動參 與度最高,其次是藝文型活動,最不常從事運動保健型活動,可能是運動保健型 活動需耗費大量的體力,導致護理人員參與頻率較低。而在休閒活動項目中,休 閒參與頻率最高的前五名依序為看電視、聽音樂、上網、閱讀書報雜誌及逛街, 此五項休閒活動都是便利性及可及性很高的休閒項目。 謝清秀(2003)研究發現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參與程度方面,依參與高低排序為 閱聽活動最高、競爭性活動、社交性活動、娛樂活動、觀賞性活動、家庭活動、 自然活動、非競爭性活動、技藝、嗜好活動、宗教與心靈活動、而以參與刺激性 活動最低。不同性別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參與之比較,女性在閱聽活動、娛樂活動 高於男性,差異達顯著水準;男性在刺激性活動、宗教心靈活動高於女性,差異 達顯著水準。 王鳳美(2003)研究發現國小學童最常從事消遣性活動,其次依序為教育性休 閒活動,運動性休閒活動,實用性休閒活動,藝文性休閒活動,最常從事休閒活 動,排名前三名依序為看電視、聽音樂、電玩,女童在藝文性休閒、社交性休閒、 實用性休閒參與顯著優於男童,男童在運動性休閒、消遣性休閒參與顯著優於女 童,高社經地位家庭學童休閒參與顯著優於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童。 劉怡秀(2003)研究顯示不同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時數、每月平 均收入的運動指導員在休閒參與上達顯著差異。男性的運動指導員在「戶外活動 24.

(35) 類」與「運動類」的休閒參與高於女性。已婚的運動指導員,較未婚者常參與「戶 外活動類」的休閒活動。大專/大學學歷者較高中/職學歷者常參與大眾媒體類 的休閒活動。工作時數以21~40 小時者在「戶外活動類」的參與高於20 小時以 下者。每月平均收入以20,000 元以下者在「大眾媒體類」的參與高於50,001 元 以上者。 張家綺(2004)研究發現聽障者以參與「娛樂性活動」的頻率為最高,其次為 「社交性活動」與「體育性活動」。 Martin(2004)調查美國人與非洲裔在戶外活動參與上的情況,約四千份的研 究結果顯示美國人最常參與戶外活動,其中以健行、露營、爬山、攀岩、等參與 最頻繁,而非洲裔參與戶外活動僅佔11.6%,可見在戶外活動的參與上在於種族 上是有差異的。 Hendel and Harrold (2004)研究分析過去30年間美國大學生所參與的休閒活動 改變情況,發現過去15(1986~2001)年間閱讀報紙是明顯增加的,過去二十 (1981~2004)年間閱讀週刊是明顯減少的,另外1971~1976之間閱讀文學雜誌也是 明顯減少的,聽音樂在過去三十年間是明顯增加的,看電視在大學生中也是項普 遍的活動,收看新聞、天氣預報在1991年間達到最高頻率,之後便開始下降,另 外在社交類活動方面,過去15(1986~2001)年間大學生到酒吧喝酒是明顯增加的, 但在參與政治性活動是顯著減少的。 Dowda, Pate, Felton, Saunder, Ward, Dishman and Trost (2004)針對1124名非洲 裔女性及1068名美國女性的國中生研究發現最常參與的活動為散步、打籃球、慢 跑、騎腳踏車、交際舞,而非洲裔女性參與的交際舞、打籃球、看電視、教會禮 拜等活動頻率是高於美國女性的,美國女性參與體操活動、芭蕾舞、慢跑、踢足 球、棒壘球、健身、游泳、等活動頻率是高於非洲裔女性。 Leyser and Cole (2004)研究發現,學生最常參與的活動依序為看電視、聽音 樂、打電玩、收集物品、騎腳踏車、看電影、逛街購物等等約佔80~100%,次 25.

(36) 為上網、看運動節目、健身、打保齡球、團體運動、露營約佔70%,再者為園藝 活動、上教堂約佔60%,最少的為玩樂器、酒吧、騎馬約佔30~50%。 四、小結 由文獻回顧,可以了解休閒參與為個人於自由時間下,所參與的活動體驗, 並依個人意志、需求、喜好所作的選擇,活動的體驗則可增進個人的自我實現。 而休閒參與最常藉由休閒活動參與的頻率來表現,休閒活動的分類方式主要有三 種方式,分別為因素分析法、主觀分類法和多元尺度評定法,方法的選擇端看研 究者研究需求來作決定,並無絕對。. 26.

(37) 第四節. 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理論與實證 研究. 休閒覺知自由被學者認為是休閒參與時最重要的休閒體驗表現,在參與休閒 活動時,個人會遇到不同的阻礙。而休閒阻礙則是影響個人參與休閒的種種因 素,本節將列出過去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間之相關實證研究與理 論。 一、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參與間之相關研究 Munson (1993)針對俄亥俄州北部的 251 位青少年研究發現,休閒覺知自由越 高,其休閒參與、承諾與價值觀也越高。而王震宇(1996)研究確認休閒體驗中之 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有重要影響,且覺知的自由感越高,活動的參與越不受到 外在因素的限制;若覺知的自由感很低,活動的參與則完全依賴外在因素的影 響。施清發(1999)研究指出,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的關係呈顯著 的正相關,且彼此相互影響;以及 Lee and McCormick (2004)對 206 位脊髓傷殘 人士的研究亦發現,他們對於休閒活動參與的頻率與休閒覺知自由亦為正相關。 黃意文(2003)研究顯示休閒覺知自由對休閒參與為正相關。 二、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間之相關研究 Jackson (1990)發現個人若能非常沉浸於休閒活動當中,表示他的阻礙是很少 的。而 Kay and Jackson (1991)發現就算定義休閒阻礙也無法明確的限制休閒参與。 Hubbard and Mannell (2001)使用 Crawford and Godbey (1993)的休閒阻礙量表 做為其研究用量表,並以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研究發現休閒阻礙對休閒參 與影響是負向且顯著的。而林晉宇(2002)研究發現休閒阻礙的確會阻撓休閒活動 參與機會,但並非完全終止個體休閒參與之慾望,個體仍可能透過其他方式或改 變活動型態,繼續從事休閒活動;Shinew, Floyd and Parry (2003)針對非洲裔及美. 27.

(38) 國人的研究發現,休閒阻礙會影響個人休閒參與的意願。黃意文(2003)研究顯示 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為負相關。 三、休閒覺知自由和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 Jackson (1993) 指 出 若 可 成 功 克 服 阻 礙 則 表 示 有 很 強 的 休 閒 體 驗 與 Siegenthaler and O’dell (2000)研究結果顯示個人能克服阻礙必是有很高的覺知自 由。而 Ellis and Witt (1994)認為障礙或是阻礙,如交通不便利、足夠的金及時間 等,都是造成休閒覺知自由降低的因素,以上學者皆認為休閒覺知自由越高則休 閒阻礙越低。 陳信安(1999)在休閒知覺自由量表的全量表、四個構面之平均數和休閒阻礙 量表的全量表、八個構面之平均數都成顯著的負相關,以及黃意文(2003)的研究 發現休閒覺知自由四個構面與休閒阻礙六個構面有相關性,而兩人的研究結發現 休閒覺知自由對休閒阻礙為負相關。 四、小結 由以上各學者的研究結果以及前三節的各學者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過去學者 研究大都是各別強調休閒覺知自由的重要性,或是休閒阻礙的重要性,再者亦有 少部份學者探討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阻礙間之關係,或是休閒阻礙影響個人休閒 參與程度,以及休閒覺知自由影響休閒參與的程度等。而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 礙、休閒參與皆是學者認為休閒之重要因素,卻少有人探討三者間之關係。統整 過去所有的研究結果與理論,本研究推論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間 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係,而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阻礙間存有一定的相關性,此三 者的理論模式亦是本研究所要探討與驗證的。. 28.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参與和休閒阻礙的關 係,根據第二章相關文獻探討分析後,本章將針對研究對象、研究架構、研究假 設、問卷設計、調查方法、效度與信度與資料處理分析共七節,分別敘述說明如 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 一、預試對象 預試問卷編擬完後,應實施預試,預試對象的性質應與將來正式問卷要 抽取的對象性質相同(吳明隆,2003)。研究者採立意抽樣方式,以彰化師範 大學學生為預試對象。 二、正式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中教育大學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以分層比例抽樣的方式抽取本校 各年級學生之樣本數,94 學年度學生人數共 2652 人,詳列如下表 2。 本研究選取臺中教育大學一到四年級各科系之大學生,於每堂課上課前第一 節先行告知拜訪該課程之授課教授,在取得教授同意及發放時間後,按照分層比 例方式分配之樣本數發放問卷。約抽取一半的學生,大ㄧ到大四人數各佔總樣本 數 25%,約 300 人,再按各系比例抽取樣本數,共 1200 人,詳列如下表 3,本研 究正式問卷施測時間為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三日至十月二十一日,共回收問卷 1173 份,剔除無效問卷後,共得有效問卷 1019 份。. 29.

(40) 表 2 九十四學年度臺中教育大學大學部人數 年級. 男. 女. 大一. 240. 504. 大二. 194. 491. 大三. 182. 413. 大四. 197. 431. 加總. 2652(未包含延畢生人數). 表 3 問卷抽取樣本之分配表 科 美. 幼. 國. 語. 數. 音. 體. 自. 社. 特. 系 教. 教. 教. 教. 教. 教. 育. 科. 教. 教.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年. 甲. 乙. 甲 乙. 15. 15. 15 15. 15. 15. 10 10. 15. 15. 15. 15. 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級 大 30. 15 15. 30. 30. 30. 30. 15. 15. 15. 15. 300. 10. 15 15. 30. 30. 30. 30. 15. 15. 15. 15. 300. 10 10. 10. 15 15. 30. 30. 30. 30. 15. 15. 15. 15. 300. 10 10. 10. 15 15. 30. 30. 30. 30. 15. 15. 15. 15. 300. 一 大 30 二 大 30 三 大 30 四 加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總. 30. 120 120. 120. 120. 1200.

(4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一與研究目的二,以臺中教育大學一到四年級學生背景資 料,對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組礙、休閒參與研究變項,所擬定之研究架構如 圖 2 所示;且依據研究目的三與研究目的四,探討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 與休閒參與三者間之關係,並了解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兩者對休閒參與 的影響程度,所擬定之初始假設模式如圖 3 所示,假設模式圖的各種符號與 圖是的意義如表 4、表 5 所示:. 臺中教育大學學 生個人背景. H1. 休閒覺知自由 ◇勝任感 ◇控制感. H3 H2. 休閒阻礙. 休閒參與. ◇個人阻礙 ◇人際阻礙 ◇結構阻礙. ◇大眾媒體 ◇文化活動 ◇運動活動 ◇社交活動 ◇戶外活動 ◇個人嗜好. 圖 2 研究架構圖. 31.

(42) 休 閒 控 制 感 大眾媒體. 休 閒 勝 任 感. 文化活動. 休 閒 參 與. 運動活動. 社交活動. 人 際 性 阻 礙. 休 閒 阻 礙. 戶外活動. 個人嗜好. 結 構 性 阻 礙 圖 3 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参與之初始假設模式圖 32.

(43) 表 4 各變項所代表的符號和意義 符 號. 名 字. 定 義. ζ. zeta. 內因潛在變項的測量誤差(干擾). ε. epsilon. 內因觀察變項的測量誤差. δ. delta. 外因觀察變項的測量誤差. λ. lambda. 連結潛在變項與觀察變項間的係數. Φ. phi. ξ共變矩陣. γ. gamma. 連結外因潛在變項與內因潛在變項間的係數. β. beta. 連結內因潛在變項與內因潛在變項間的係數. 資料來源:黃芳銘 (2002). 表5路徑圖符號意義表 類 別 變項. 符 號. 定 義 被研究者測量的變項,又可稱為顯在. 觀察 或. 變項或指標。 一個無法觀察的或是假設的建構。通. 潛在 或 變項之關係. 直接效果. 常又可稱為因素。 單一方向的路徑。. 或. 相關或共變. 變項間的關係被假設是共變的。並且 變項間的關係沒有任何特定的假設 或. 殘差變異. 存在。又可成為未分析的連結. 干擾. 內因潛在變項中無法被模式中有影 響變項所能解釋的變異。 或. 測量誤差. 觀察變項中無法被其所反映的潛在 或. 變項所能解釋的變異。. 資料來源:黃芳銘 (2002). 33.

(4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將分為兩部分探討,第一部分的假設是根據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基 本資料對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第二部份的假設是根 據初始模式圖,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對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休閒參 與三者所形成的因果關係模式,包括測量模式假設、結構模式假設,以及假 設之規定。分述如下: 第一部份: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教育大學學在休閒覺知自由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在休閒阻礙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教育大學學生在休閒參與上有顯著差異。 第二部份: ㄧ、測量模式假設 (一)「休閒覺知自由」為一外因潛在變項,由「休閒控制感」以及「休 閒勝任感」兩個外因觀察變項所反映。 (二)「休閒阻礙」為一外因潛在變項,由「個人內在阻礙」 、「人際性 阻礙」以及「結構性阻礙」三個外因觀察變項所反映。 (三)「休閒參與」為一內因潛在變項,由「大眾媒體」 、「文化活動」 「運動活動」 、 「社交活動」 、 「戶外活動」 、 「個人嗜好」六個內因觀察變 項所反映。 二、結構模式假設 (一)假設四:「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組礙」間有相關。 (二)假設五:「休閒覺知自由」顯著且正向影響「休閒參與」 。 (三)假設六:「休閒組礙」顯著且負向影響「休閒參與」 。. 34.

(45) 三、假設模式之規定 本研究模式規定如下: (一)每一觀察變項皆有一個不是零的負荷量(nonzero loading, λ)在其所 建構的潛在因素上,但是對其他的潛在因素之負荷量是 0。 (二)觀察變項與觀察變項間所連結的測量誤(errors of measurement)彼 此之間不相關。 (三)潛在因素與潛在因素間殘差項(residuals)彼此之間不相關。 (四)潛在變相的殘差項與測量誤差項之間不相關。. 35.

(46) 第四節 問卷設計. 根據研究架構與假設,本研究問卷共分四部份,分別為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 參與、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組礙與個人基本資料。 ㄧ、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參與 根據休閒參與相關文獻回顧,休閒參與部分的問卷主要採用由國內外文獻 中,統整出大學生常參與的休閒活動共 56 項,並採用 Ragheb (1983)的休閒參 與的分類方式主觀分類分為「大眾媒體」、「文化活動」、「運動」、「社交 活動」、「戶外活動」、「個人嗜好」等六大項,以 Likert 尺度加以衡量,記 分方式為 1 分「從未曾參與」 、2 分「偶爾參與」 、3 分「普通」 、4 分「經常參 與」、5 分「很常參與」(詳見表 6)。.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Meatless Day” from Pupils~A Case of PinTung County Fang Liao Junior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

有感過去於休閒事業管理系的學習非常充實與快樂,因此於 93 年 3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is study comprise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questionnaires, which investigate customers’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