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提供支援服務之現況,探討不 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對支援服務需求之程度,進一步比較支援服務現況與 支援服務需求之關聯。在本章中,首先描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接著提出 研究目的,最後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名詞加以界定。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融合教育已成為全球特殊教育的趨勢。隨著台灣特殊教育相關法令 的制定與落實,身心障礙學生的受教權受到了保障,在教育安置方面也 從早期隔離式的教育環境,如教養機構、特教學校或特殊班級,演變至 在普通教育學校中設置特殊班級。尤其直到近年,更將多數身心障礙學 生融合安置於普通班級中,使身障生們能在最接近自然且最少限制的環 境下學習、成長,落實融合教育之理念。

融合(Inclusion)是指將不同類型、不同障礙程度的身心障礙學生,

放置於普通教育環境中,然而融合教育並不是只將身心障礙學生安置於 普通班級就作罷,而是需要相關的支援(吳武典,2005)。當身心障礙 學生安置於普通班級後,特殊教育相關的資源也應進入普通班級中,如 提供個別化教育計畫和適性教學等。而巡迴輔導教師則為提供支援的專 家,其提供普通班教師許多建議,包含課程的調整、協助設計相關學習 單、製作教具、尋找相關資源等;而對於障礙程度較嚴重、學習較困難 的學生,特教教師可透過入班合作教學的方式,提供、演練合適的教學 策略給普通班教師使用(吳武典,2005)。而普通班教師所接受的特殊 教育課程有限,因此需要相關專業人員給予建議和提供策略供其使用,

才能使普通班教師能有效得協助身心障礙學生融入普通班級中(甘蜀美、

林鋐宇,2006;Belcher, Cole, & D’Alonzo, 1996; Idol, 1997)。教師若能 獲得適當支援,將會願意投入更多心力參與及規劃調整課程,讓普通班

2

學生和身心障礙生都能同時受惠。

國內目前的特教服務類型雖然以資源班為主,但早於1967年起政府 就推行「視覺障礙學生混合教育計畫」,採取巡迴輔導的安置型態,

視覺障礙學生採就近入學並就讀於普通班中,由曾接受一年「專業視障 教育訓練」的巡迴輔導教師定期前往輔導;爾後,此種教育服務型態開 始運用至在家教育、自閉症以及聽障等單一障礙類別之學生上

(林鈺玫,2009)。

隨著特殊教育班級轉型、特殊教育鑑定普及等因素,就讀普通班級 的身心障礙學生人數逐年攀升,加上國內部分縣市因幅員遼闊、經費有 限、出生率逐年降低,學生人數減少,校內的身心障礙學生人數並不足 以成立分散式資源班,故陸續改制成為不分類巡迴輔導班(任宜菁,2003)。

使得國內也跟循著國外腳步,近十年內快速增置不分類巡迴輔導班。

巡迴輔導教師除了提供直接教學服務外,也提供間接服務;間接服 務的內容包含甚廣,如給予普通班教師、家長、相關專業人員的特教諮 詢、合作與服務等。巡迴輔導教師扮演支援服務重要的角色,其能適時 提供身心障礙學生以及家長相關特殊教育資源,並且和普通班教師互助 合作,共同協助身心障礙學生適應普通教育環境。

根據特殊教育統計年報(2011)顯示,國中小教育階段身心障礙類 巡迴輔導教師分別是國中237人,國小571人,其中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 人數各有109、288人,為各類巡迴輔導班教師之首。身心障礙學生由安 置於隔離式教育環境,演變成融合教育安置的方式,使得普通班教師在 實際教學現場上,面臨許多困境和限制,也因此感到徬徨無助(Luckner

& Howell, 2002)。因此,透過「巡迴輔導教師」的介入和服務,除了能 提供普通班教師支持的力量,一起協助身心障礙學生適應普通教育的環 境外,也提供國內身心障礙學生一定的服務品質和服務量,更能促進融 合教育之成效。

巡迴輔導服務需要服務的身心障礙學生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在家

3

教育」,是指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之間,提供障礙程度較嚴重且無 法到校的身心障礙者服務;第二種為「到校輔導」,是指從一個學校到 另一個學校間,除提供就讀於普通班之身心障礙者學習外,還提供普通 班教師諮詢服務、入班觀察學生在班級的學習狀況,並依學生學習的需 要調整教材和進行評量等(Luckner& Miller, 1994; Olmstead, 1991)。

今日,「到校輔導」的巡迴輔導工作,已成為融合教育所需的趨勢,

融合教育實施的成敗與否,其關鍵在於巡迴輔導教師對於身心障礙學生 以及普通班老師所提供的支援服務成效與品質;因此有必要針對巡迴輔 導教師的支援服務工作現況、教師實務上所面臨的問題、巡迴輔導工作 的需求等,作更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以作為巡迴輔導教師未來實務運作 的參考。

二、研究動機

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統計年報(2011)顯示,一般學校國中小階段 的身心障礙巡迴輔導班級包括視障、聽障、聽語障、多重障、身體病弱、

自閉症、情緒與行為、床邊教學、在家教育、不分類等巡迴輔導班,服 務類別甚廣,其中不分類巡迴輔導班級數佔巡輔班級數最多數,教師所 需面對的考驗更是廣泛,需要加以探討。

研究者於南投縣從事巡迴輔導服務數年,因縣內所需服務學生人數 眾多且區域幅員廣大,許多不分類資源班紛紛轉型為不分類巡迴輔導班;

數年來往返於鄰近國中、國小階段之學校服務,深感面對不同障礙類別 的身心障礙學生、跨階段的服務調整以及對不同家庭、普通班教師和學 校的行政單位皆有所差異,必須因地制宜,做出教學、支援服務等調整。

此外,相關研究亦顯示巡迴輔導教師在實務從事巡迴輔導過程中,常面 臨許多困境和限制,如賴怡君(2006)研究即指出服務的個案數眾多、交 通費補助標準不夠合理、未提供交通工具的保險、每周輔導時數不足等 因素,使得教學成效有限。

4

研究者除深感於上述情況外,亦深覺交通上的舟車勞頓,以及接受 巡迴輔導的學校常有不同需求,必須加以支援協助,而巡迴輔導教學現 場環境的無故變動、與服務各校教師不夠熟悉,無法有效溝通等狀況,

都容易使巡迴輔導教師常有教學無力與挫折感。因此研究者想要加以探 討巡迴輔導教師,提供哪些支援服務給接受巡迴輔導服務之學校,進而 瞭解巡迴教師在巡迴輔導過程中面臨哪些困境,以及所需要的協助和需 求有哪些,提供給教育當局作參考。

特教教師不再像以往只是原始的提供者,而是成為支援的角色,去 協助身心障礙學生能夠適切地在主流教育中學習(王振德,1999)。比 較國內外巡迴輔導相關文獻,皆指出巡迴輔導制度有助身心障礙學生融 入普通教育環境;國內研究顯示,多數普通班教師或是巡迴輔導教師對 巡迴輔導制度滿意度尚可或是滿意,但仍有部分巡輔教師認為,巡迴輔 導所能提供的幫助有限,對於教學時數不足、教學成效不佳、交通耗時、

交通安全等問題傾向不滿意(李永昌,2001;林鈺玫,2010;張小芬,

2006;賴怡君,2006)。國內外研究結果大不相同,或許是因為研究方法、

對象有所不同,以致結果有所差異,但這也意味著國內的巡迴輔導制度 確實有需要檢討之處,才使巡迴輔導教師對於服務成效有所保留,產生 無力感的狀況。

國內對於「巡迴輔導」的相關研究,多為較早期設置的巡迴輔導模 式─在家教育與視障巡迴輔導:陳麗琳(2008)、莊慶文(2001),或學前 階段:林姿伶(2008)、黃嘉紋(2008)等人;國小階段:鄭玉慈(2005)、

賴怡君(2006)等以巡迴輔導為研究主題,僅有陳姿君於2008年提出南 投縣國民教育階段資源班式巡迴輔導實施方案滿意度調查,以及許嘉家

(2010)、張乙熙(2011)分別探討南部地區國中巡輔現況與成效以及 屏東地區巡迴輔導教師壓力之研究,故仍缺乏針對國民教育階段巡迴輔 導支援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相關研究。

因此本研究擬以問卷調查法,調查國內巡迴輔導教師其巡迴輔導支

5

援服務現況與需求。藉此讓巡迴輔導教師有所依循,提高服務品質與效 率,同時讓更多相關人員藉此更加認識巡迴輔導工作,進而提供資源,

促進共同合作之成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