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針對相關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整體研究流程、以及研究範圍 與可能研究限制等內容進行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中小企業一直以來為臺灣最大宗的產業主體,有關國內對中小企業的定義,

主要係根據其業管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所訂定之認定標準,其中第二條指出:「本 標準所稱中小企業,指依法辦理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並合於下列基準之事業:

一、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或 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二百人者;二、除前款規定外之其他行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 臺幣一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一百人者」。此外,第三條則指出:「本 條例第四條第二項所稱小規模企業,係指中小企業中,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五人 之事業」。故中小企業係依其所屬行業別不同,而分別就實收資本額以及員工人 數等作定義。其中第三條又特別針對國內越來越多新創事業草創時期限於資金及 員工數有限等,即為小規模企業或所謂的微型企業。

有關中小企業的近年發展情形,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2016 年度《中小企業 白皮書》發布資料顯示,2015 年臺灣中小企業約 138.4 萬家,占全體企業 97.69%,

較 2014 年增加 2.29%,創下近年來最高紀錄。此外,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有 875.9 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 78.22%,較 2014 年增加 1.04%。而 2015 年新設中小企 業家數則達 9 萬 8,320 家,也較 2014 年增加 4.43%。中小企業銷售額 11 兆 8,031 億元,占全體企業 30.36%。所以儘管在景氣低迷及經濟趨緩的現代環境中,中 小企業維持經濟穩定成長情形。

故而,整體而言中小企業對於臺灣產業實占有重要地位。國內政府多年也針

電董事長張忠謀(2014)也曾公開表示,物聯網是下一件大事(big thing)。針對需 求變化快速、少量多樣的物聯網發展模式下,各種連網裝置、創新加值應用及服 務內容為國內較小規模的中小企業廠商帶來發展商機,未來如何掌握機會,鎖定 各特定領域或專精技術深根創新創業,妥善應用包含如彈性生產、敏捷製造、活 力創業等特性,以及與其他大型品牌廠商進行合作共創,藉此建立己身競爭優勢 來源等,則為未來發展重點。

另外,近年在國內外盛行的自造者運動(The Maker Movement)浪潮下,促使 更多具商轉技術潛力的新創團隊紛紛投入了創業風潮,也逐漸成為國內中小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社會中最基礎的行業別,往上則依序發展成為小型企業、中型企業以及大型企 業等。而當企業規模越大,則數量越少,也越需要正式部門來管理日常作業,

相較之下,越小型的企業業者則由於規模小且人數少、管理程序較為簡單等特 性,使得非正式部門的比例居多,且創業者也通常身兼多職,這也是臺灣中小 企業的主要特性之一。

圖 1 不同企業規模之分類

資料來源:紀怡安(2011)等,本研究整理

而許凱玲(2006)研究則提到,通常對於創業者而言,創業過程可能是實體 店面、無店鋪經營或正式以公司型態成立創業。其中,實體店面可以分為加盟 連鎖與自營,無店鋪經營則常為電子商務型態,而公司型態則為創業者初期組 成小規模公司,常見於兩人以上合作關係企業或對創業較長遠規劃者。另外,

Bruyat and Julien (2001)則曾以價值創造的觀點來解釋創業過程,其提出周圍環 境將影響個人與創新價值互動的動態過程,常見有四種創業類型,本研究整理 如下。

1. 複製型創業:此類型價值創造程度低,通常沒有創新,個人改變較少。多數 是由專業人士累積多年經驗後再開創新公司,多屬自僱型創業,通常加盟連 鎖屬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用虛擬整合建構整體生產網路分工關係,由一家中心廠帶著多家衛星廠商,形 成一個中衛體系來提升整體實力,亦為主要競爭來源之一。

故而,本研究主要針對目前作為國內產業結構最大宗的中小型企業如何擬訂 策略方向,以及如何在激烈競爭環境中生存並建立己身之優勢來源等議題進行 探討,並擬以個案研究探討方式,針對尤其近年無論全球或國內蓬勃發展的物 聯網相關產業之實際營運廠商進行深入探討,以提供其它相關業者發展策略參 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