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以 AIO 觸控式電腦輔助輕度智能障礙學童 實用語文教學之成效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科技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如摩爾定律(Moore's Law, 1965)所述當價格不變 時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其元件密度每十八個月便會增加一倍,而電腦運 算能力也將提升一倍(Tuomi, 2002);根據 Lyman & Varian(2003)指出全世界電腦 數位化資料(digital data)年產量約為 5 Exabyte(1EB = 109 GB),且每年數位化資料 量會再以一倍的速度成長,而書面的資料量年增量卻只有 0.003%,兩相比較後發 現,數位化資料成長量約為書面資料的 66,667 倍,可以見得,持續下探的電腦價 格及數位化成本,電腦設備已不再是教學中昂貴的高科技輔具(high technology aids)。許多出版商也將其教材數位化,結合生動的動畫、音效配合課文內容供教 師教學使用,這些數位化的動作不外乎是為了與數位時代接軌,教師教學的方式 變得更多元,且數位化教材內容具有互動性、非同步性和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 性,藉由此特性,能輕易提升學習裡深度與廣度,使學習變得有趣,並可提供學 生自由度,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

根據「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法規實施辦法」第九條(教育部,1999a)規定:

「學校實施特殊教育,為達成個別化教學目標,得以使用電腦或多媒體輔助教 學。」可見在強調個別化(individualized)的特殊教育裡,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CAI)已被政府重視且立法保障之,讓特殊教育教師能以紙本、

圖片、模型、實物…等以外的教具,加入電腦多媒體教材輔助身心障礙學童學習。

根據特殊教育通報網統計(2010),國小身心障礙學童類別以智能障礙為多共有 12,569 人,出現比率約占身心障礙學童總人數的 31.68%;由於學習成效牽涉到注 意力,而智能障礙者有注意力廣度狹窄、較不容易集中、持續注意的時間較短且 在注意力分配上也有問題(鈕文英,2003);換而言之,智能障礙學童具有以上 影響學習的特質,如何優先改善智能障礙學童其注意力之缺陷,對於智能障礙學 童的學習極其重要。

2

利用數位科技作為教學中的輔具及教材,使智能障礙學童能早先一步學習到 如何操作電腦,且利用電腦輔助教學解決智能障礙學童學習上注意力之缺陷,儼 然成為特殊教育教師首重的課題,特殊教育教師在應用電腦輔助教學時,必須考 慮到智能障礙學童本身的能力及其特性,去做適當的調整,而不是要使用者去適 應電腦輔具。有一種可以有效協助組織影響個人特質的因素,最終達到最適配輔 助科技應用的方法,就是符合 Scherer 提出的人和科技適配模式(Matching Person

& Technology; MPT)(Scherer & McKee, 1989; Scherer, 1991; Scherer & Craddock,

2002);此模式內容強調下列幾點:輔助科技的使用環境(物理環境和社會心理情 境)特徵、個人人格偏好和氣質相關的特質及輔助科技本身明顯的特徵(王明雯 等譯,2002)。

可 見 , 特 殊 教 育 教 師 選 用 電 腦 作 為 教 學 輔 具 的 軟 體 (software) 及 硬 體 (hardware),也必須符合智能障礙學童的人和科技適配模式,在環境、個人、科技 因素納入通盤的考量。然而,只是為了智能障礙學童的學習市場去研發一套新的 軟硬體設備,在這市場規模不大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研發成本較高,價格勢必 昂貴;但使用符合全球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標準的電腦軟硬體設備,成本相 較於自行開發更為低廉,且符合此類型標準的套裝電腦,整合軟硬體設備,讓智 能障礙學童較能輕易上手,且與同儕使用相同介面的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

OS)及相同操作電腦的方式,如此一來,使用符合全球通用設計的電腦,作為教 學與學習上的輔具,不但可以去標籤化,減少智能障礙學童因使用不同電腦設備 所產生出科技的鴻溝,讓智能障礙學童能正常化(normalization),在社會上更有競 爭力。

根據 Net Applications(2010)在三月份所做的市場調查,Microsoft® Windows® 系列的作業系統,占全球作業系統的 91.63%,可見 Microsoft® Windows®為全球 使用者最多的作業系統,也因如此 Microsoft® Windows®系列之作業系統,必定符 合全球通用設計原則裡的:公平使用、靈活使用、簡易且直覺的使用、資訊容易 判 讀 、 錯 誤 的 容 忍 、 使 用 不 費 力 、 適 配 空 間 大 小 的 使 用 (Universal Design Principles, 1997)。第一代的 Windows®系統;Microsoft® Windows®1.0 於 1985 年 問世,迄今也有 25 年的歷史了,起初 Windows®1.0 雖然只是 Microsoft® DOS 系 統的拓展,但卻是 Microsoft®公司首次在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PC)中,以 圖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進行操作的作業系統,與當時大多 數電腦使用者,必須使用的命令列介面(Command Line Interface; CLI)相比,圖形 使用者介面更能符合全球通用設計其中之準則。

3

而最新版本的 Windows7®作業系統,於台灣時間 2009 年 10 月 23 日晚間 7 點 07 分上市發售,最新版本的 Windows7®(家用進階版、專業版和旗艦版),

其中主打多點式觸控技術,及提升手寫功能的辨識度;配合多點觸控式螢幕:智 能障礙學童,不需要使用鍵盤滑鼠的控制,只需使用手指或觸控筆,在螢幕上輕 點所需程式之圖形化介面(GUI),就能輕鬆操作電腦(Microsoft, 2010),使電腦擁 有更好的人機互動界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Human-Machine Interface);提 升手寫功能的辨識度:智能障礙學童不必再次學習複雜的鍵盤操作,及使用鍵盤 輸入文字,在不改變原本舊有的先備技能下,讓電腦的使用方式能更為簡易、直 覺且具互動性,產生新奇效應(novelty effect),以上兩項新技術則符合貝克基本人 因方程式(Baker’s Basic Ergonomic Equation, BBEE)所述:若操作任何一輔具,身 體、認知、語言及時間上所付出的心力越小,且使用此輔具來完成工作的動機越 大,則使用此輔具的成功機率就越大(King, 1999)。

而拿常見的輸入設備操作績效比較,Cushman 與 Rosenberg 研究認為在操作 難易度上的指標,滑鼠、觸控式螢幕、光筆為易,而軌跡球、觸控板、搖桿為尚 可;此外,在訓練之需求度上的指標,觸控式面板為無至低,而滑鼠、光筆、軌 跡球、觸控板、搖桿為低;相較比對後發現,觸控式螢幕在以上兩項特性指標都 具備較佳的優勢(黃富廷、葉志青,2002);現今科技甚至發展出多點觸控軌跡 技術,此技術能模擬出操作實際物體移動的路徑,讓操作電腦如同操作實體般真 實,且根據 Inhelder 研究結果指出,智能障礙學童其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階段 只 介 於 感 覺 動 作 期 (sensorimotor) , 到 具 體 運 思 期 (concrete operational) 之 間 (Gallagher & Reid, 2002, p.38)。

然而針對教育部民國八十八年十月修正發布之「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 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總綱」內各領域之課程綱要中,最適配 Windows7®觸 控電腦的功能特性,及手寫輸入的高辨識率特性,可說以實用語文領域之目標:

聽、說、讀、寫作最為適宜;而在寫作目標第三點,更是強調「培養基本電腦操 作能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語文資訊的傳達」(教育部,1999b)。

綜合上述分析,在在顯示多點觸控式電腦配合 Windows7®作業系統,所產生 之特點,作為教學輔具用於輔助智能障礙學童的學習,智能障礙學童在使用上也 不需改變太多,以往在傳統紙本上學習的舊有經驗,圖型化、直覺化及人性化的 操作介面,且能模擬操作實際物體的軌跡等特性,都符合智能障礙學童在皮亞傑 (Piaget)認知發展論裡,所表現出的階段性特質。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