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主要分為五節來探討,第一節為闡述本研究之背景及動機,第二節陳述 本研究之目的,第三節針對本研究重要名詞加以釋義,第四節說明本研究之範圍 及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關鍵能力的養成-問題解決能力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面臨的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未來「知識」將取代 土 地 、 人 力 、 資 本 等 傳 統 經 濟 資 源 , 成 為 重 要 的 經 濟 資 產 與 競 爭 資 本 (OECD,2003)。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曾提及:「當你花這麼多時間去背誦知識的碎片 時,你真正的價值其實是面對困難時的獨立思考力!在知識碎片時代,唯有整合 者,才能成為解答者。」(沈耀華,2005)。隨著資訊科技的創新發展,知識隨手 可得,也隨時被汰換更新。因此,各國教育的教育政策,從強調知識的吸收,轉 換為關鍵能力的培養(許芳菊,2005)。未來的教育重點不在於知識的吸取,而 是關鍵能力的養成。

新科技不斷促使人類改變,生活充滿未知數與挑戰,人們必須學習多元能力 來適應社會求得生存,未來人類最重要的能力,不只是單純吸收知識,而是以系 統化的方法統整活用資訊和知識,進而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因此,讓孩子具備問 題解決能力顯得十分重要,有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態度,將是人類適應未來生 活的重要資產。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人類依舊要面對因科技化而產生的後續問 題,當舊有的知識與經驗無法解決時,就必須突破舊思維與再教育,來解決更多 難題。問題解決也被心理學者視為是一種複雜且高結構化的心智活動歷程 (Hemberr,1992)。

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是目前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

要」就提及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 十大基本能力,其中便包含「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之能力(教育部,2003)。

因此,學校除了傳授學生知識,更應讓學生學以致用,活用知識培養自己的問題 解決能力,而教師的教學策略更要視情況作調整,讓學生透過學習活動,去蒐集 整理、分析運用資訊,以系統化方法判斷問題,養成溝通協調、理性批判、容忍 不同意見及反省的態度,以有效的解決問題。

二、系統化的學習策略-探究式學習

而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提供適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探索課程及生活 中的人事物,因此,「探究式學習」帶給師生一個不同的學習型態,探究是一種 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人類的一種思考模式,是一種尋找資料及了解事 物的過程,經由探究學習過程,可訓練出學生應用科學方法,來發現問題,尋找 解決問題的方法 (王美芬、熊召弟,2006)。研究顯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 學習」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具有正面性的影響(毛松霖和張菊秀,1997;毛松霖 和張俊彥,1998;劉宏文和張惠博,2001;Gerber, Cavallo, &Marek, 2001)。探究 學習是一個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在過程中,除了培養孩童在搜集、

整理、分析、組織資訊的能力之外,其整個學習過程就如同在解決問題一般,此 舉更能進一步提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資訊化社會-培養學童運用資訊的能力

面對資訊時代來臨,善用資訊科技將是未來社會的發展關鍵,成為現代人必 須具備的能力之一,網路的發明也讓資訊取得更為方便普及,根據美國觀點主題 網路顧問公司在2007年6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到2007年第一季為止,全球上網人 數已超過十一億人口(引述自台灣商會聯合資訊網報導,2007)。而財團法人台灣 網路資訊中心在2009年1月時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已經有1582萬人曾經使用過 網路,約佔台灣總人口68.94%。

由此可看出,網路環境已儼然成形,這使得學習活動變得多元化,網路線上 學習的模式逐漸普及。比爾蓋茲曾說:「科技將成為影響未來老師角色的關鍵」

(張雅芳,2003;張國恩,2002),世界各國教育亦十分重視資訊教育,我國於民 國90年提出「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希望讓學生具備運用資訊進行判斷、組 織、決策與處理的能力,養成愛好學習及獨立學習的習慣,並主動進行學習(教 育部,2001)。這不只培養學生資訊能力,亦同時輔助各學習活動能更順利進行,

更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

四、改變傳統講述式的教學方式-主題探究學習

研究者本身是一位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目前教學現場仍以傳統講 述式教學及食譜式的實驗教學為主,以口述方式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用耳聽眼 看來了解自然的現象及原理,雖然在時間、人力及費用上較為經濟方便,但對培 養學童自然科學素養卻無正向效益,研究顯示講述教學法有許多缺失,其一是以 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歸,易於忽略學生認知發展;其二為講述法較難引起 學生興趣,缺乏師生互動及合作討論的機會;其三是容易養成學生被動吸收知 識,而非自我建構知識,只為了應付考試,對科學素養的訓練卻是助益極小(王 美芬、熊召弟,2006)。布魯納曾說過:「求知是一個過程而非成果。在教學中,

兒童扮演的角色不應只為知識的接受者,而應該是主動的探求者。」(Bruner,1960) 探究求知能力的訓練遠比傳授知識重要,而「主題探究學習」正好為學習活動有 一個改變及突破的機會。

「主題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裡,教師提出與課程相關問題,針對某一 主題作深入探討,鼓勵學生主動進行假設、探究、驗證、歸納、討論及解釋問題,

教師是一位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是以學生知識探究為主、學習者主動學 習,而非現成的解答提供給學習者的的學習策略(Looi,1998)。對照講述教學 法,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對學生而言,知識可能只短暫停留在腦海中,僅做 為考試之用,當真正要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卻無法充分的理解。而自然領域本身

就相當適合主題探究的學習,以主題做為出發點,讓學生依主題去探究相關的知 識,培養出主動積極的求知態度及探究意願,這才是學習的精神所在(王美芬、

熊召弟,2006)。

五、網路搜尋的普遍及待改進之處

發達的網路提供主題探究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可充分利用網路資源,網 路具備著及時與快速更新之特性,豐富多元的學習內容及開放性的學習環境(計 惠卿,2002),給學習者有更多的機會搜尋與整理網路資源(何榮桂,2002)。

當學習者在進行網路搜尋時,將面對網路資訊量的超載,不利於資訊的搜尋,也 影響到學習成效。

在 Lawrence 與 Giles(1999) 的 研 究 指 出 , 網 路 資 訊 成 長 迅 速 卻 不 甚 穩 定 。 Liang(1999)的研究亦指出,網路資訊雖便利豐富,成長迅速,卻有資訊超載、位 址迷惘及資訊品質降低的問題。因此,過時、不完整甚至是不正確的網路資訊,

反而干擾學習者,要花更多的心思去整理(引自謝宏賜,2000),這對一般國小學 童而言,要從找到正確及適宜的網路資訊,相當的困難。

而「搜尋引擎」剛好提供了搜尋資訊的捷徑,只要在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

透過超連結就可進入相關的網站,是目前常見的資訊搜尋行為之一。搜尋引擎如 此便利,卻仍有其缺點存在,例如:搜尋結果可能還是相當多、網頁內容不適宜、

網站連結不存在,各搜尋引擎使用的功能不同,造成結果不一(謝宏賜,2000),

而只有少數搜尋引擎專門為國小學童設計,搜尋內容的適用性有待商榷。因此,

網路搜尋看似簡單,卻需學習者不斷的練習及累積經驗,才能有較好的資訊搜尋 獲得率(Recall Rate)。再加上搜尋結束後,學習者也要花時間去瀏覽、閱讀及 過濾內容,對學習者更是雙重負擔,造成學習的挫敗,也降低使用的意願。

為了能有效率搜尋資訊,學童須培養資訊搜尋的基礎能力,學者提出各種搜 尋的步驟與技巧(謝寶煖,2000;羅以嘉,1998; Barker, 2002; Cohen, 2002a; Jonassen, 2000)。在謝寶煖(2001)的研究提出網路搜尋三部曲:擬定搜尋策略Æ強化查

詢結果Æ評估網路資源,以幫助搜尋者易於使用。另有研究顯示多數學生會發生 錯誤的搜尋方式,如:不清楚搜尋的使用時機、無法建構關鍵字、無法善用布林 運算(劉玉立,2003)。

而國小學童認知發展尚未成熟及經驗不足下,要能活用這些搜尋技巧,並非 易事。教師應從學生原有的基礎資訊能力上,提供有效策略輔助學習者進行資訊 搜尋,讓學習活動更有效率,降低學習者的挫折,增進學習態度及動機,促使網 路學習更能事半功倍。

六、以網路知識分類標籤輔助學習

網路書籤(Social Bookmarks)是繼部落格(Blog)之後,另一種新興的Web2.0服 務,它是一種將網頁超連結進行收藏和分享的網路服務,有了這些超連結的收 藏,眾人就可以在網路上進行交流分享。在2003年左右,大眾對資訊獲取的習慣 和方法產生了革命性變化,大家不再滿足於僅僅透過集中化的入口網站來獲取資 訊,雙向的交流和溝通成為新的趨勢。各種個性化網路、部落格的互動性網路服 務應用開始不斷湧現,最早的網路書籤服務del.icio.us於此時推出,它簡潔的風格 和功能立刻吸引了大量用戶,造成「美味書籤」的流行。del.icio.us掀起了網路書 籤服務的熱潮,各種網路書籤服務不斷出現,較知名的有Blinklist、Furl、國內的 HEMiDEMi及MyShare (引自維基百科,2003)。

網路書籤對於學習者而言,可以在網路搜尋後,由學習者進行閱讀、整理、

過濾及分類,並將此超連結上傳於網站提供分享及交流,網站資源由學習者再一

過濾及分類,並將此超連結上傳於網站提供分享及交流,網站資源由學習者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