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知識分類標籤

學童在進行網路學習時,常須面臨蒐集整理資料的階段,學習者要花不少時 間及心中去進行資訊的組織,若能將此階段的學習活動妥善地處理,對後續的學 習相信會有事半功倍的潛在效應。本節就「資訊需求與網路搜尋」、「網路搜尋的 問題及策略運用」、「網路知識分類標籤」及「網路知識分類標籤在學習上的運用」

來進行探討。

一、資訊需求與網路搜尋

人類在生活中不斷累積知識及經驗,去應付所面臨的問題,而當個人經驗不 足以解決問題時,知識狀態便發生了落差,為了跨越此落差,人們便產生資訊需 求,並進行一連串因應策略,去解決目前的問題,其所產生的過程就是資訊尋求 行為(Dervin,1992)。

然而,國小學童因其認知發展成熟度不如成人,知識基礎較薄弱,加上傳統 講述教學影響下,學習態度較不主動去追根究底,遇到困惑時,較少主動提問及 尋求解答,使教師誤以為學生不會產生資訊需求。但研究指出,國小學童也會有 資訊需求,這些需求大多來自於學校的課業或是教師指定的任務,學生需要主動 探索的機會增加了,資訊需求也就更為頻繁(黃文樺,2007)。曾淑賢(2001)的研 究提出:國小教師常在教學中,指定學生針對課程進行資料的蒐集與探究,因此

學童是否產生資訊需求,也受到教師的影響極大,學生最常產生課業方面資訊需 求的課程為社會、自然及語文,也是學生最想充實及瞭解的領域。

由上可知,透過探究活動,教師提供學生學習任務,產生與課業相關的資訊 需求,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中,也可訓練其利用資訊的技能,逐漸為自己的知識 結構奠基,這都有助於各種探究活動的進行。

當資訊需求產生時,可藉助許多管道來蒐集,曾娉妍(2004)的研究提出:

學生會透過圖書、百科全書、網際網路…等途徑來尋找資訊。Madden(2006)的研 究中亦提及:「網際網路」是學生最受歡迎的資訊尋求管道,將「網際網路」視 為尋求資訊的起點,學生以「搜尋引擎」來取得資源,其原因是普遍性高及存取 方便。翁婉真(2004)以國小學生為對象,探討學生網路上的資訊尋求行為,發 現學生最常使用的搜尋引擎是「Yahoo!奇摩」。

「搜尋引擎」提供快速尋找資料的捷徑,只要在有搜尋引擎的網站,輸入主 題關鍵字(Keyword),透過超連結(Hyper Link),即可連結到相關網站。網路資訊豐 富且取得便利,改變學生資料搜尋的方式,教師若善加運用,對學童能力的發展 及培養將有其潛在的學習效益(劉君毅,2001)。

要讓學生能有效率的搜尋整理有用的資訊,學生必須了解:如何尋找資料及 統整搜尋到的資料。但搜尋過程中卻可能遇到重重阻礙及困難,學童應學習瞭解 相關搜尋策略,以解決難題,在探究學習能更為順利有效率。

二、網路搜尋的問題及策略運用

網路是個龐大的資料庫,透過搜尋來取得資訊,但以知識基礎未成熟的學童 而言,卻存在不少問題,以下就探討網路資料的特性及搜尋易遇到的阻礙。

(一)資料量大且增加快速

Lawrence 與 Giles(1999)指出全球網頁以每 24 小時增加 430 萬頁的 速度快速增長,因此,網路資料十分豐富且成長速度飛快。網路也是一個 自我出版的環境(Ali & Franklin, 2001; Cohen, 2002),資料不需經過主管機

關審查即可傳送至網路伺服器,更使網路資料以倍數成長。

(二)資料異質性高

Spink, Bateman 與 Jansen(1998)認為,網路是一個資料龐雜、異質性 高、缺少標準與管理的環境,具有繁多的檔案格式與通訊協定。雖然有著 多樣豐富化的資訊服務,卻使其資料複雜且異質性高。

(三)資料變動快速

Lawrence 與 Giles(1999)指出,網路中的網頁平均壽命約有 44 天,

使用者上網讀取網路伺服器的資料,一旦伺服器停止服務、網址變動、檔 案刪除或資料內容改變時,就很難再接觸這些資料。網路資料的增刪與修 改容易,但也造成資料變動快速,不易掌握。

(四)品質不易控制

網路是個自我出版的環境,造成資料量增加快速,但資料品質卻不易 掌控。網站管理者常因資料快速增加,無法全心全力保持資料更新,錯誤 過時的資訊會在網路中傳播,且因網路可自我隨意出版個人言論,不受政 府審查管制即可發佈,更使網路資料的品質不容易維持(謝宏賜,2000)。

(五)搜尋引擎功能不一

目前國內主要的入口網站,如:Google、Yahoo 奇摩、蕃薯藤、Pchome…

等,皆提供搜尋引擎的功能,然而,每個搜尋引擎的功能不盡相同,導致 查詢結果無法貼近需求(顏龍源,2001)。而目前的搜尋引擎只針對一般 使用者的需求作設計,要找到專為教師及學生使用的相當少,較無法適用 在一般教學上。而搜尋引擎所涵蓋的範圍過大,反而使查詢結果列出過多 資訊,干擾使用者學習(江崇郁,2004)。

因此,網路資料具有量多但品質不穩定的特性,另一個重點則是學童進行搜 尋時也容易因為認知或技能的不足而搜尋失敗,通常會出現的問題如下表 2-1-1 所述:

表 2-1-1 學童進行網路搜尋所遇到的問題

學者 搜尋所遇到的問題

Kafai &Bates(1997) 1.學生認為網站內容文字太多,喜歡有圖片、動畫與簡單 文字的網頁。

2.若下載時間過長,學生較無耐性等待。

3.學生能使用超連結瀏覽網站,高年級學生能進一步使用 布林運算,但常遭遇挫折。

4.高年級學生有較佳的批判能力,能為網站下註解與說明。

Dania(1998) 1.有使用關鍵字搜尋,卻未使用布林運算做更精準的搜尋。

2.以一般口語化的字眼進行搜尋,常找不到資料。

Schacter, Chung, &

Dorr(1998)

1.對於搜尋軟體的運作方式與搜尋方式不瞭解。 文(2001); Barlow

(2002); Spink &

Xu,(2000)

1.缺乏正確網路搜尋技巧與步驟。

由上可知,學生進行網路搜尋時會將資料加以瀏覽,但卻未詳加閱讀及評估 資訊,有時還會被不相關的資料影響失去焦點。在搜尋前沒有擬定計畫且未使用 搜尋策略,導致學生對搜尋主題不夠瞭解,無法建構合適的關鍵字。而學生常以 完整的字句做為關鍵字進行搜尋,但關鍵字過長卻與搜尋引擎的設計不符而找不 到資料。學生對於搜尋引擎的運作方式不瞭解,未能善用布林運算。以上所述可 看出,網路搜尋看似簡單,但學習者需要持續練習及經驗累積,才能掌握良好的 搜尋獲得率(劉玉立,2003;江崇郁,2004)。

而除了注重學童的搜尋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評估並整理搜尋的資料,才是真 正建構知識的核心(Harris, 1996)。學童必須能組織與統整各種的資訊,做為作 問題解決的依據(劉玉立,2003)。網路讓學習者方便取得電子資料,但大多數 學習者對資料卻未加以分析及整理,也未加入個人意見與看法,即以「複製與貼 上」的方法完成作業,且因複製資料相當容易,卻未發現資料已重複的情形,沒 有徹底瞭解蒐集的資訊(羅思嘉,2000)。

研究也指出,學生較缺乏評估資訊能力,只有少數具有批判思考的學生才會 評估資訊的優劣,捨棄不需要的資訊。且大部分學生會將所得的資訊直接利用,

較少會透過自己的解釋再加利用(曾娉妍,2004)。如此未經整理的資訊只是資 訊的堆疊及儲藏,而非有意義的學習。如今資訊傳遞如此快速,也造成學生缺乏 統整能力,值得我們深思及改進。

為了能有效的搜尋整理合適的資訊,教師必須瞭解搜尋的策略來幫助學童,

學者提出各種策略來運用。

謝寶煖(2000)提出網路搜尋三部曲,1.擬定策略:釐清主題、分析需求、

慎選搜尋工具與收斂搜尋策略。 2.強化搜尋結果:善用站內檢索、回溯 URL 找 到網站首頁、儲存查詢策略並存成網路書籤。 3.評估網路資源:查看判斷網站 內容範圍、評估網路資訊品質。

Jonassen(2000)提出七個步驟:1.事先計畫。2.使用工具或策略搜尋網路。3.

評鑑資訊可用度。4.使用第二手資料。5.批判性的評鑑資訊。6.使用搜尋到的資訊

完成目標,蒐集過程中必須重視資料的著作權並說明來源。7.學生對搜尋學習活 動的自我反省。

Barker(2002)則提出五個技巧:1.分析主題以決定從何開始搜尋。2.選擇適當 的搜尋引擎。3.閱讀搜尋到的資料以尋求合適可用的資料。4.不因使用的搜尋引 擎搜尋不到資料而動彈不得,適時變換搜尋引擎進行搜尋。5.選擇最佳的搜尋結 果。

綜上所述,網路搜尋的策略可分為三個主要方向:搜尋前擬定計畫、搜尋中 強化搜尋結果以及搜尋後評估資訊。而後續的資料統整上,學習者必須仔細閱讀 資料並分析其正確性,才能真正的瞭解與使用資料,並吸收成為己用。Eisenberg

&Berkowitz (1999)認為重點在於如何決定最好的方法把資料整合在一起,並加以 組織以滿足問題需求。學習者更可利用文書、多媒體及網路軟體來組織資料,將 不同來源的資料依照主題排列及分類,使組織後的資訊成為有正確順序且有意義 的資料。這些步驟正能幫助學童解決問題,也讓學習能更有效率。

三、網路知識分類標籤

要讓學習者能有效運用網路資訊,在搜尋過程中,以類似「Google」及「Yahoo 奇摩」的搜尋引擎來搜尋需要的資料,學習者看到不錯的網站,可先從中瀏覽其 內容,選擇良好且有幫助的內容,剔除過濾不需要的資料,經過此一階段的資訊 處理、整理及篩選後,網路資訊已初步轉化成為「網路知識」。

接著則要保留及儲存這些適用的「網路知識」,這將有助於網路資源的「再 利用」,減少下次搜尋所花費的時間。目前網路瀏覽器皆提供了記錄儲存的功能,

接著則要保留及儲存這些適用的「網路知識」,這將有助於網路資源的「再 利用」,減少下次搜尋所花費的時間。目前網路瀏覽器皆提供了記錄儲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