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針對研究主題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以及架構。分為五節,第一節 為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解釋重要名詞;

第四節提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發展進步神速,科技昌明,知識爆炸,經濟發達,社會 文明,生活便捷。在此環境下,我們的生活本應幸福,但卻壓力沉重,空虛無助,

心理越來越不快樂。根據 2007 年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發布的「全台成年民眾 快樂感受大調查」,針對全台成年民眾的快樂感受作調查發現,平均每三位成年 民眾中就有一人說:「我不快樂」。2012 年「飛利浦指數:健康與幸福全球觀點 報告」,亞洲的台灣、大陸、日本都偏低,尤其臺灣人僅有兩成四自覺幸福,為 全球最低。究其因乃挫折感所致。然長期以來,傳統心理學偏重以負向、病理的 角度來探究人的心理問題,但隨著越來越多傳統心理學無法解釋的問題出現以及 預防觀念的興起,2002 年塞利格曼(Seligman)提出「以幫助個人找到內在心理 能量為目標」的理論,即所謂正向心理學。他以「正向思考」作為核心,協助個 體發現自己的「正向特質」;在個體遭受挫折時,啟動「正向經驗」,不要被負面 的情緒控制與影響;同時營造支持個體的「正向組織」環境,促使個體能朝「正 向發展」,發展潛能,進而表現超越水準的成就。其提出的理論與所帶動的風潮,

引起全球各國矚目,尤其在各行業引發連鎖效應,被稱做心理學第四次改革運 動。

然而,因為社會環境快速變遷,教育界也遭受到許多衝擊,諸如社會對學校 經營績效的要求、家長過度干涉學校的事務、學生管教的問題動輒得咎、大眾傳 播報導的影響力,少子化趨勢帶來的衝擊及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等,都造成教 育人員的壓力愈來愈大,教育工作者也越來越不快樂,就在此刻,「正向心理學」

的出現為教育界帶來希望。它提出的正向、樂觀、信心,正可紓解教育人員的壓 力與緊張,並找回對教育的熱忱與熱血付出。所以,如何讓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感 到快樂與熱情,已是教育領導者的重要課題與責任。

自有人類始,即有領導。領導存在於人群、團體、組織系統之中。秦夢群(1998)

指出人類為群居動物,群聚後必產生領導,領導存在的目的在使團體目標或利益 及個人需求得以達成。領導是什麼?莫衷一是,綜觀國內外學者們的看法和研究 機構,眾說紛紜。對於領導的定義,有的將領導視為「權力」(林欽榮,2002);

有的將領導視為「歷程或過程」(吳清山,2000);有的將領導視為「藝術」(劉 興漢,1985);有的將領導視為「影響力」(黃昆輝,1995);有的將領導視為「互 動關係」(吳清基,1990);有的將領導視為「能力」(張明輝,2000)。本研究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領導視為「影響力」,是領導者在團體組織中,運用各種影響力,對組織成員進 行影響,以激發成員的潛能與承諾,有效達成組織目標的行為過程。因此,有效 領導是領導者企求的夢想。何種領導有效?就領導理論的歷史發展,可分為兩個 階段,第一階段是非科學實徵時期,第二階段是科學實徵時期(黃昆輝,1995)。 其中 Bryman(1992)依科學實徵時期,將領導理論的演變分為特質論時期、行 為論時期、權變論時期及新興領導論時期等四個階段,每階段都是因應環境的不 同與變化而發展,進而提出改進與充實理論之不足。從領導理論的演變,可知領 導理論是不斷的改變與變化。什麼樣的領導型態是有效的,要視領導者所處的環 境或時代而定。鄭彩鳳(2004)指出「沒有一種典範是唯一的,典範是不斷變化 的,不同的研究典範都有其優缺點存在。」

隨著時代快速變遷,社會型態急遽轉型,組織生態複雜且日趨多元,不同的 現代領導理論乃迎運而生,即所謂「新型領導」。它強調領導者魅力、啟發員工 新價值觀、激發員工發揮潛能,鼓勵創新思維以及追求組織願景的重要性,以為 因應組織內外部面臨的挑戰。正因為社會轉變,環境快速變化,新興領導理論不 斷產生與發展,「正向領導」正是符合時代潮流與環境需求的新興領導理論。

正向領導是應用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及正向變革理論等新興領域所產生 的領導原則。正向領導的理論源自於正向心理學及其引發的正向組織學、正向組 織行為學。正向領導具有三種涵義,是促進特別的正向表現,即正向超越表現;

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取向,對於人類優勢、潛能及能力的關注;是強調使人達到最 佳狀態或是培養善良品德。正向領導的策略包括營造正向氣氛、發展正向關係、

促進正向溝通、型塑正向意義。正向領導強調個人與組織的提升,是提升成果的 一種方法。正向領導能讓領導者超越一般性的成功,進而達到卓越的效能與驚人 的正向結果(Cameron,2008)。

20 世紀中葉,全球正處於知識經濟的新時代,世界各國為發展經濟與提升 國民競爭力,紛紛進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儼然成為一股世界潮流。台灣教育改 革也在 1990 年起積極投入,不論在課程改革、多元師資培育、學校組織再造、

教育法令鬆綁等,均有重大變革。尤其教育基本法、國民教育法、教師法、家長 會設置辦法、校長遴選辦法、校務評鑑陸續修正與訂定,改變學校環境生態及造 成學校經營的困難度。各方勢力與壓力接踵而來,學校領導者面臨極大的挑戰,

傳統領導方式已無法應付層出不窮的學校問題,領導效能已受到嚴峻的考驗。

校長是學校組織的領導者,也是學校經營效能良窳的關鍵人物,其領導型態、

風格與能力影響組織效能與發展。因此,全世界皆以學校校長領導為國家教育政 策的執行者,有效能的校長領導,才能徹底地執行教育政策,激發教師教學熱情 及提升教學品質,提高學生學習成就,進而提升學校效能(謝傳崇,2009)。校 長領導效能的重要性已受到學術界與教育行政機關的高度關注。校長正向領導源 自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校長運用正向領導可以正向思考作示範,展現良好情緒,

形成良性循環;能以正向態度關懷成員表現,協助部屬;營造正向學校氣氛,發 展學校文化;以正向意義型塑學校願景,可以帶給學校共同希望,解決學校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樂觀看待學校的未來發展,提高學校效能(謝傳崇,2011)。

貳、研究動機

一、校長正向領導激發人類潛能,正向超越表現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以仁中心。《論語・雍也篇》子曰: 「夫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愛人如己,推己及人,

正向關懷,關照悲憫,仁民愛物,散發向善之心。孟子主張「人之性,本善。」

肯定人都有良善的本性。仁義禮智皆人性之本質,孟子曰:「人有四端: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為使仁義禮智正向開展,人之本性當有向善努力,自覺自悟之心。孟子的「性善論」

為「仁」找到人性源頭,因為人有自覺心,所以人人皆可為「仁者」。因此,人之 有正向、向上之特質,如植物之向陽特性,至為明顯。

Cameron(2008)指出,正向(positive)具有向陽效果(heliotropic effect)

的特性,如同植物具有向光性。因此,人類學習正向的知識比負向快;正向的語言 比負向占優勢;喜歡朝氣生機勃勃的生活,討厭無聊暮氣沉沉的生活;接收正向訊 息比負向快,即人類具有正向能量的傾向。正向領導關注人類的潛能、優勢、能力 及促進正向超越表現,校長若能有愛心關懷、積極熱情、體貼善意、真誠助人、正 向民主的表現,採行正向領導行為,是否有助於激發員工潛能,增強教師教學動機,

展現正向超越成就。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二、校長正向領導策略,提升學校效能

正向領導策略包括正向氣氛、正向關係、正向溝通、正向意義。正向領導的 策略都是建立在正向的概念上,強調正向能賦予個人與組織生命力,如同大自然 的正向能量使生物生意盎然,能夠產生具有生命力的結果與顯著的正向績效,是 強調個人與組織的提升,是提升成果的一種方法(Cameron,2008)。

謝傳崇(2011)研究發現,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有顯著且正向影響,而 且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有極佳的預測力與解釋力。此外,校長正向領導對於 創造組織的價值與組織競爭力具有重大影響力。仲秀蓮(2011)研究顯示,校長 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及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兩兩之間具有高度正相關。李勇緻(2012)

研究也發現,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具有高度正相關,校長正向領導愈好,學 校效能表現愈佳。林佩靜(2013)研究顯示,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具有 高度正相關。吳麗真(2013)研究發現,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對學校效 能均具有預測力。戴國雄(2013)研究發現,校長正向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呈現 高度正相關。綜合上述,校長正向領導實為提升學校效能的領導型態與策略。

從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在學校組織中,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間具有相當 程度的關聯性。因此,校長正向領導對學校效能有直接影響,證明校長正向領導 能帶動組織發展,並有效提升學校效能。因此,從校長正向領導的策略看,無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是營造正向氣氛、經營正向關係、促進正向溝通或型塑正向意義等領導策略,對 於學校效能在各層面的相關程度表現為何,以及觀察學校整體效能能否有效提升,

是營造正向氣氛、經營正向關係、促進正向溝通或型塑正向意義等領導策略,對 於學校效能在各層面的相關程度表現為何,以及觀察學校整體效能能否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