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分為七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

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流程;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為 研究重要性;第七節為操作型名詞定義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經濟環境改善,生活教育水準提高,加上現代人的營養攝取過 多,體脂肪超標,相對的身體方面病痛也多,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國人重視 與參與休閒活動。二十一世紀人們的主流活動即是休閒運動,平日的運動 更是非常重要,而騎乘自行車不但能夠幫助身體更加健壯有活力,而且還 能夠達到紓解身心壓力的功效。騎自行車可說是最容易從事且達到休閒運 動的一項活動,人體老化是從腳和腰開始,所以大家對騎自行車都是很單 純的概念就是鍛鍊腳力。

事實上自行車能讓人更健康的理由,最主要是藉由腳的循環踩踏,增 加血液流動速度,強化心臟功能,表現出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好 壞。丹羽隆志、中村博司(2009)表示自行車運動能輕鬆與現有生活型態 相結合,愛好者從以往的中學生或高中生,慢慢成為30歲到50幾歲民眾的 休閒活動,顯示騎乘自行車可以有效的提升身體健康,也適合成為終生休 閒的一項運動。事實上自行車騎乘實屬最為環保、經濟與健康的休閒活 動,也是社會大眾最容易獲得及學習的休閒活動工具,不難發現從事自行 車休閒運動成為時下健康且具流行的戶外休閒運動(郭宜禎、楊峰州,

2009)。

2

民國 90 年開始實施週休二日,有更多人在工作之餘有了更多的閒暇 時間可以從事相關的休閒遊憩活動,而在環保意識抬頭下,自行車不會排 放汙染空氣的黑煙和臭味,與發出震耳欲聾的引擎噪音,此種無公害及多 功能的休閒交通工具,便成為了現代人最能夠接受與喜愛參與的休閒活 動,以求工作、休閒、家庭三者並重,最終目的達到家庭和樂與充實自我 為目標。自行車作為休閒運動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同時達到安逸休閒(Casual leisure)與深度休閒(Serious leisure)兩種需求,其背後的意義為:民眾可以 透過自行車來從事單純的放鬆紓壓或短程移動,也能透過自行車來嘗試具 有挑戰性的進階活動或培養持久的興趣,如利用自行車健身、環島、登山 等,但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體能基礎或社會支援方能達成(黃心 華,2009)。

2011 年 3 月 16 日至 19 日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南港展覽館」隆重 登場的則是亞洲規模最大、全球前三大自行車展之一第 24 屆「臺北國際 自行車展覽會」(外貿協會,2011)。由於臺灣自行車產業的研發實力堅 強,所製作的零件也有相當品質,因此成功攻佔國外「高品質、高單價」

市場,成為全球高級自行車的生產中心,臺灣以年出口一千萬台自行車成 為「自行車王國」,今年預計將吸引全球超過 5,500 位專業買主來台,一 同感受未來潮流的震撼。

1997 年臺灣第一條 12 公里長的自行車專用道,悄悄興建於臺東縣關 山鎮。2000 年臺中縣石岡鄉以廢棄舊鐵道打造出「東豐綠色走廊」;后里 鄉也推出穿越九號隧道與花樑鋼橋等特殊景觀的「后豐鐵馬道」;彰化八 卦山脈則有屬於中高階挑戰路線的「長青自行車道」,緊接著,臺北八里 左岸、大佳河濱、高雄愛河、臺中潭雅神、花蓮七星潭、鯉魚潭等自行車

3

道,在民間團體與政府積極規劃下,如雨後春筍般環布在臺灣各角落(岳 翔雲,2008)。自行車運動在臺灣開始蓬勃的發展起來,究其原因與自行 車的方便與經濟能省下不少金錢,達到節能減碳的環保目標,並打造健康 的身體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騎乘自行車乘著風恣意奔馳著,盡情的在車陣裡面自由穿梭,享受著 最悠閒愜意的時光,不會有交通堵塞的困擾,感受著那前所未有的舒暢與 愉悅感,好處其實還不只有這些!不但可以自己悠閒的騎乘自行車,欣賞 田園風光與山水景色,還能夠在休閒假日約三五好友或者與最親愛的家人 們一起,享受著甜蜜快樂的自行車優質之旅,甚至能建立成就感與獨特的 歸屬感(如車友隊、俱樂部、同好團體等的形成)。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 休閒自行車運動,自行車所帶給大家的豐富愉悅生活,真是說也說不完。

只要在網路上各大搜尋入口網站鍵入「自行車活動」、「自行車路 線」……等和自行車有關的關鍵字,隨便都會有上百萬筆資料出來,可見 騎乘自行車活動在臺灣是多麼的夯。「有些事現在不做,這一輩子可能不 會再做了!」國片《練習曲》的單車環島故事播出後,轟動一時,也進一 步帶動單車環台熱。高齡73歲的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於2007年用15天 完成了973公里的自行車環臺之旅,這股毅力讓他從無到有創立捷安特自 行車王國(劉金標,2007)。康軒文教集團的老闆也在2007年帶領30位高 階主管從事環島自行車運動,展現出企業的支持、團結力以及體力與耐力 的挑戰(王一芝、林妙玲,2007)。而在美國根據Cordes & Ibrahim(1999)

指出在美國人口調查部(U. S. Bureau of the Census)的調查中,騎乘自行 車是非常受到一般人們歡迎且排名在前五名的戶外休閒活動。

1956年,美 國 單車騎士 聯盟即 推 廣單車活 動,將5月 訂為單車

4

月,5月第 三個禮 拜 訂為單車 週,第三 個週五即 是單車 上 班日。美國 首開先例 後,自 行 車旋風開 始席捲 蔓 延全球, 荷蘭、 西 班牙、比 利 時、義大 利及法 國 等國家紛 紛響應。 環顧世界各先進國家的交通政策 及運輸規劃,自行車已成為運輸系統中重要角色,也是近幾年能源危機、

綠色環保的替代產物(高曉光、蔡蘇南,2009)。周靈山、孫美蓮(2010)

表示歐洲的國際無車日活動,將每年九月的第三週訂為「無車日」,提醒 大眾注意城市中過度使用車輛所造成的污染問題,也藉此再肯定行人、自 行車的用路權及加強都會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以改善都市的交通及保護 環境。

近年來政府也有許多建設與推廣計畫,並補助臺灣全島各縣市興建了 許多條自行車道供民眾休閒娛樂之用。教育部於 2006 年發行了「國民中 小學自行車教學手冊」,在全國教育局長會議中,要求各縣市配合「推展 校園自行車運動及走路上學計畫」,希望各學校都能把騎自行車納入課程 中實施,讓騎自行車自然的融入於日常生活中,以培養學生良好騎車習慣 與熟練的騎乘能力(體育總會,2009)。2007 年行政院訂定「臺灣自行車 日」與國際潮流接軌,營造更豐富多元的環境與氛圍,重視自行車活動的 休閒、健康和觀光旅遊等多面向的效益。2008 年共有 25 個縣市於 5 月 4 日同步舉行「臺灣自行車日」,全國參與人數超過四萬人,其中人數最多 的為臺北市 8000 名民眾報名、花車參賽隊伍約 1000 人,現場攤位超過 100 個(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2009)。

自 2009 年起,行政 院計畫將以 4 年 時 間推動「自行 車道 整體路 網規劃建 設計畫 」, 以滿足民眾休閒、遊憩、運動等多樣需求,建構永 續運動休 閒生活 旅 遊網,達環島自行車道之目標,本計畫預計新增自行

5

車道長度約 1000 公里,投入經費約新台幣 30 億 6670 萬元,截至 2009 年底,全 臺已建 構 完成自行 車道約有 1323 公里, 預計 2012 年自行 車道長度 可達 3823 公里( 經建 會管制 考核處,2011)。而加入自行車 活動的民眾人數也是逐年上升,可見自行車運動是不分年齡老幼,非常適 合全家大小一同參與的健康運動。除 了積 極推動國 內自行 車 運動風氣 外,行政院 體委會 以建國百 年,作為 臺灣自行 車節起 動 元年,於 2011 年 11 月 5 日至 13 日在東臺灣舉行 第 一屆國際 自行車 節,有 10 個國 家 150 名選手同 場 較勁,此 外還有 搭 乘臺鐵 5 折、住宿 5 折、聆賞 音樂會、品嘗 名特 產品等活 動( 廖玉 如,2011)。各 縣市 政府配合 此 次國際自 行車節 , 也紛紛推 出多項 活 動,臺灣 各縣市 及 民間也有 許 多自組的 自行車 或 單車協會,每年也都會辦理許多與自行車相關的推廣 活動或比賽,使得臺灣騎乘自行車的愛好者能有互相交流切磋的平台與場 地。

可見騎乘 自行車 不 僅是一項 休閒健 康 的活動, 周邊的 經 濟效益 也不容小 覷,不 僅 能促進地 方經濟 的 活絡,增 加觀光 產 業的投資 , 也使當地 居民有 更 多的工作 機會與 收 入,更是一種國 民 外交活動 的 延伸,可 以提升 臺 灣在國際 的能見 度 與知名度 。

筆者自小生長與居住在花東縱谷區,每到假日,在臺9線上總會看見 許多自行車環島車隊,浩浩蕩蕩在寬廣的馬路上騁馳,好不威風。而家鄉 關山鎮更是擁有全臺第一條環鎮自行車道,在假日時總是載著2位可愛的 女兒,和家人一同騎乘自行車,徜徉在大自然的環抱中,一週工作的壓力 與疲倦頓時消失無蹤。關山鎮公所也會舉辦活動來行銷自行車道,如:2011 關山鐵馬兔一夏系列活動,以打響自行車道的名氣,吸引更多遊客。

6

早期每到假日或是連假時,鎮上總是湧進一部部大型遊覽車和許多小 客車,帶來數以萬計的遊客,自行車道上總是有滿滿絡繹不絕的遊客,而 一旁的商家更是笑呵呵的迎接如流水般不曾間斷的客人,但隨著全臺興起 建自行車道的風潮後,近年來遊客是愈趨減少,為什麼呢?

雖然研究自行車道的論文不少,大都是針對都市型的自行車道作研 究,針對關山環鎮自行車道這種屬於鄉村型車道研究的論文卻少有,因此

雖然研究自行車道的論文不少,大都是針對都市型的自行車道作研 究,針對關山環鎮自行車道這種屬於鄉村型車道研究的論文卻少有,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