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則針對研究目 的及待答問題做簡單說明,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解 釋。茲將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身為一位自然老師,最大的期盼莫過於學生在進入教室時是帶著歡 欣愉悅的心情,而在下課鐘響的時候,則是帶著滿滿的收穫與微笑離開。

雖然已任教一段時間,但在自然教學上,我還是位新手;因此我常常思 考:到底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符合學生所需要的?是老師盡其所能的 傾囊相授或是照著教學指引的提示,給予專家學者認為最適合學生學習 的模式;而又是怎樣的教學結果才能算是成功?是孩子們在評量時獲得 高分的滿足表情或是他們能記得上自然課時所擁有的快樂時光。

我們可以直接從他人的口中或閱讀中知道觀測天氣或種植蔬菜等這 些事情的相關知識,今天學生進到教室裡,如果只是透過這些直接的方 式一味的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照著實驗流程一步一步操作,以書面學 習、按表抄課與不斷的紙筆測驗方式來學習科學,或許學生可以學習到 很多這類相關的知識,但如此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嗎?

美國教育家Dewey認為:個體必須從自己的經驗中去學習才是有意 義的。他曾經將有意義的學習比喻為探險者進入無人探測過的領域所經 驗到的一種學習。探險者好比是學生,當他今天進入無人到訪之處時,

會有種眺望新的景致、發現水道和群山、新的物種,以及其它有趣地勢 時的興奮激動,回來後,探險者可以繪製出地圖,來簡略地描繪出他這

2

次探險經過的路線,以及描述探險過程中所有的經驗心得。杜威常感慨 地說,今天在教育現場上,老師直接給予學生學科領域地圖時,並沒有 讓學生有親身體驗的第一手經驗,因此「地圖」對學生來說,並無意義,

也無用處,因此讓學生從經驗中去學習是很重要的(Dewey,1902)。

Ausubel也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具有三個條件:「(1) 教材內容要有意義;(2)學習者必須已經掌握概念與新觀念之間的連結;

(3)學習者要能主動選擇整合新知識的形式,而非以填鴨或逐字的方式 進 行」(Mintzes, Wandersee & Novak, 1998)。學生在進行學習前,由於 個人想法與先前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其實已具備了某些想法,並從中 發展出一套關於外在環境的理論,而這些便成為學生本身的先存概念。

當學生將自己的先存概念帶入科學學習時,符合科學想法的先存概念將 成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幫助新概念的理解;但不符合科學想法的迷思 概念,卻往往妨礙新概念的建立,阻礙了學生的科學學習。因此老師如 果忽視了學生的迷思概念,或者未能透過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產生概念改 變,不僅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導致學習成就低落,甚至會影響學生 往後的學習歷程。所以老師在教學前應先了解學生的先存概念,以此作 為教學的起點,引導學生將新的知識建構在舊經驗上,以達到有意義的 教學目標。

礙於課程進度壓力,研究者在教學現場,常是上課鐘響即馬上進入 單元教學活動,總認為將整個上課時間填滿,即是身為老師的我認真負 責的表現,反而未深入去探討這樣的學習是否對學生有益?這樣的方法 是否是學生想要的?莊嘉坤(1995)提到大多數的學生在老師特別設計 的教學策略下是可以成功地克服迷思概念,而且學會了新的概念。因此 研究者利用POE(

Prediction, Observation, Explanation,

預測—觀察—解釋)

策略先了解學生的先存概念,讓學生有機會呈現自己的想法,進而設計 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考討論,以達到概念改變的目的。POE

是用來探測

學生概念瞭解情形的一種

策略,最初是來自於Champagne等人在1980年所

3

設計DOE (Demonstration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之研究工具;DOE 主要用來探討大一學生學習古典力學時, 對物體運動的原有想法。施測 者要求學生觀察在不同的情況下,自由落體於Atwood machine上的運動,

也要求學生描述他們的觀察以及回答有關物體運動的問題。後來White 和 Gunstone(1992)提出POE教學策略,以引發學習者的原有想法,並 且增進他們的想法來達到科學概念的教學工作。POE的主要步驟為:先 要求學生對某一事件進行預測並說明理由,然後進行實驗觀察,再描述 所觀察到的現象,然後針對其預測與觀察間所產生的矛盾衝突,要求學 生提出解釋,然後老師試圖調解學生在預測與觀察之間的衝突,設法使 兩者達到一致。許多研究顯示,POE能廣泛運用在科學教育上,使用POE 策略可以協助教師瞭解學生的先存概念,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是一項 有效的教學策略(葉辰禎,2000;張宗義,2003;White & Gunstone, 1992;

Treagust, 1995),同時POE也是一種評估學生概念理解的良好工具,特 別是物質科學方面的主題,能幫助瞭解學童的概念與思考歷程(Palmer, 1995)。

學生經歷了概念改變,形成了正規的科學知識,但這樣的概念改變 結果,常侷限於個體的認知面相,因此研究者不免思考,除了認知面相 的改變外,是否還可以有怎樣的轉變呢?運用 POE 策略,我們提供學生 認知衝突的機會,期待迷思概念能被正確的科學概念所取代,但研究者 也期待學生不要忽略了科學感性認識的層面,即科學家們對於科學美的 深度領會與讚嘆。Poincaré 曾說過:「科學家並不是為了實用而去研究 大自然,而是因為喜愛自然之美而去研究它…倘若大自然不是如此美麗,

它就不值得被瞭解;倘若自然不值得被瞭解,那麼生命就不值得存在」

(Griod, Rau & Schepige, 2003)。

「美」是人們心理層面呼應外在事物或現象的一種情感效應,當我 們因為認知對象本身或其顯現的特性,產生愉悅和舒服的情感,即是一 種「美」的覺知,一種「美感經驗」。在 1998 年加拿大麥考納爾基金會

4

的「Arts Smart」計畫中,他們將自然科學課程與藝術活動融合。在自然 課講到珍惜資源時,老師請來雕塑家,教小朋友用廢紙箱、舊報紙做成 機器人、海豚等模型,讓學生充分瞭解資源回收的功能與意義;在一年 級的自然課討論到動物時,教小朋友做立體的動物面具,配上臉部彩繪 , 請小朋友選擇一種動物,並且找資料研究這項動物的習性、叫聲等特色,

最後一一上台表演動物模仿秀。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科學課程不僅僅只 是理性及量化數據的追求,潛藏於課程中的美感經驗,更是支持著學習 的主要關鍵(江欣穎,2009)。美感經驗課程中注重的是主動探究的精 神,塑造驚奇的價值,而最終目標是希望藉由學習並應用各種美的原則,

將美感能力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舉凡食、衣、住、行、育、樂、裝飾、

設計等方面,體驗美的人生,欣賞美的事物,美化生活環境,我們可以 肯定地說:「美感是需要教育的」。

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處於文化不利地區,學生的科學知識多來自於 老師課堂上的指導,而家長對於學習的好壞亦以成績來衡量,因此,研 究者的設計方式乃是依這學期的課程內容為主,一方面可以配合教學進 度,另一方面亦可對學生有實質助益,希望從課程美學中,讓老師和學 生都能從學習過程中得到求知的滿足及想像的釋放,再延伸到創造力的 發揮,故從課程內容中,找尋可以搭配POE教學策略及美感經驗的單元,

讓師生對課程能有不同的詮釋。「動物」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中最密不可 分,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觀察也最容易引起興趣的自然朋友,

因此研究者嘗試在教學中應用美感經驗,配合教學單元—「動物的身體 和運動」,讓學生探索動物的世界,感受到大自然美的吸引力。本研究 除了希望學生習得正規的科學概念及正確的過程技能外,也希望能使教 師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下獲得感動,讓教學者與學習者在美好的、想像 的、與創造的經驗中獲得深刻的意義理解;希望學生除了「理解新知」

的能力外,也能提昇「運用、創造新知」的能力。

學生常認為上自然課就是做實驗,研究者將課程與美學結合,希望

5

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寛闊、多元的特性,使學生感受到自然課是表現自我、

開發潛能的學習,不要侷限在概念或知識或只是在過程技能上下工夫,

很多時候去探究相關的科學美感或生活脈絡,可以讓我們更了解科學。

因此本研究將美感經驗的活動結合POE教學策略共同進行,從中探討其 在科學教室中實施的可能性,及這樣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