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本研究主要採質性分析,並輔以量化資料說明,故所使用的資料蒐 集技術有:參與觀察、訪談、文件分析;資料蒐集工具包含1.學生科學 學習興趣問卷;2.教學研究日誌紀錄;3.學習單與美感經驗學習單;4.

42

錄影與錄音;5.訪談紀錄。利用這些技術與工具來蒐集待答問題所需的 資料,並從中找出解答,以達到研究目的。

一、資料蒐集方法

(一)、參與觀察

Raymond Gold 將觀察者的角色分為完全觀察者、觀察者的參與、

參與者的觀察以及完全參與者四類。研究者根據教學目標進入教學現場 進行教學,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參與者的觀察角色,即透過參與觀察,

協助研究者看見學生在教學中真實的行為反應與思考歷程,並在教學歷 程中即時獲得學生的回饋。由於研究者擔任個案學生的科任老師已將近 一年,在與學生的關係中,已具備相當的熟悉度,跟學生們也能保持一 定程度的互動,因此,在觀察時,對於研究對象的行為也較能根據已知 的背景產生理解或關連。

(二)訪談

訪談的主要目的是在發現受訪者的觀點,因此在教學前先透過晤談 大綱,對學生之先備經驗有所知悉,教學後再經由面對面的接觸,找出 觀察或文件檔案所無法掌握到的事後想法,讓學生進一步闡述個人論述,

瞭解受訪者對於所處情境與行為結果的想法。過程中,研究者會關心受 訪者的個人特質、其對於接受訪談的感覺、以及訪談人員與受訪者的互 動品質調整訪談的深度與時間。

(三)文件分析

將所有晤談紀錄、學習單、錄音紀錄、研究日誌、量表問卷等相關 資料予以分析解讀,從中瞭解學生對概念發展的認知或教學活動的體驗,

做為分析應用POE策略結合美學的教學參考。

二、資料處理方式

(一)樣本編號

本研究以質性資料蒐集與分析為主,因此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的蒐集 和分析資料,以做為教學的依據和參考。為了顧及資料上的便利性,首

43

先對樣本進行編號,基於研究倫理與客觀性,樣本學生皆以代號 S 表示,

因有二班學生,故三年二班座號 1 號的學生代號即為 S16,以此類推至 29 號。資料編碼方式如下表 3-4,

表 3-4 資料編碼說明表

資料來源 代碼類別 舉例說明

學生訪談 訪 年月日-座號 訪 120708-1 代表:2012 年 7 月 8 日 座號 1 號學生的訪談記錄

美感經驗 學習單

美 年月日-座號 美 120708-1 代表: 2012 年 7 月 8 日 座號 1 號學生的美感經驗學習單 錄影 影 年月日-座號 影 120108-1 代表:2012 年 1 月 8 日

座號 1 號學生現場錄影的紀錄資料 錄音 音 年月日-座號 音 120101-1 代表:2012 年 1 月 1 日

座號 1 號學生現場錄音的轉譯資料 教師的省思

札記

札 年月日 札 120607 代表:2012 年 6 月 7 日教 師省思札記的資料

(二)資料轉錄

為了完整呈現本研究之過程,將教學過程以及晤談時之錄影、錄音 資料,逐一轉成文字稿並予以編碼處理,文字稿內容儘量以完整句子呈 現並刪除一些無關的話語,以利事後做整理、歸納與深入的分析。

(三)資料分析

研究者根據所蒐集的資料採用三角檢核(教師、學生、觀察者)(觀 察、訪談、文件分析)的方式進行質性資料的比對,找出是否有一致或 矛盾、差距的說法,使資料有一個較真實的詮釋,以瞭解學生在教學前、

後概念學習的改變。另一方面,再輔以興趣問卷及教學實施感想的一些 量化資料來使資料更趨近教學現場的呈現,並得知教學過程對學生的學 習興趣影響為何。

44

三、研究的信效度

為提高本研究之信效度,並降低個人主觀意見對研究結果產生之偏 差,本研究運用多型態資料,提供相互補足與檢證,克服只以單一資料 來源所造成的偏差;並以多重工具檢核,從各種角度蒐集研究對象的有 關訊息,並透過專家學者、研究者等相關人員對話討論,因此進行三角 檢測校正,以達到研究的公正與客觀。三角交叉檢證架構如下:

(一)在資料的校正方面:研究者蒐集學生之訪談紀錄、觀察紀錄、學 習單等相關資訊,進行一對一的晤談工作,以進一步瞭解學生對於該教 學活動的概念或想法。

(二)在方法的校正方面:研究者使用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來 確認學生對於動物的身體與運動概念所持有的想法,增加資料的可靠 性。

(三)在觀察者的校正方面:研究者將所蒐集的資料歸納整理後,請指 導教授及班級導師、自然科教師給予參考意見,進行交互檢核,希望能 從導師對於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及指導教授、同儕的專業意見,以檢驗學 生訪談資料的正確性,使歸納整理後的資料更具客觀性。

研究資料

訪談紀錄,省思札記,教學錄音、

錄影,學習單,美感經驗學習單,

興趣量表

研究方法 觀察,訪談,文件分 析

研究人員

研究者,自然科教師,

學生導師,專家學者

4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將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探討教學前學 生對於動物的身體和運動之先存概念分析,第二節為教學中單元活動之 歷程探討,第三節為教學後單元活動之分析,第四節為學生對整個教學 活動之反應與回饋。

第一節 教學前學生對動物概念之分析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動物和人的互動最為密切。本研究是以南一 版三下第三單元「動物的身體和運動」單元為研究內容,根據此單元之 概念學習主題及教學目標,設計晤談大綱,並於教學前先對學生進行個 別訪談(參見附錄十),以瞭解學童在此教材內容之先備經驗,做為後續 教學之參考。本研究對象為三年級學童,共 29 位,茲將學生晤談問題中 之內容整理如下:

一、動物的定義

從學生的訪談回答中,研究者歸納學生在對於動物之相關概念上,

具有下列之特徵:

(一)侷限於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

學生會以生活中常見的動物為思考面相,並不會做大範圍的聯想,

而只是單純的以平常所看到的動物舉例說明。例如:動物就是家裡養的 寵物,像貓、狗之類的,因此是很可愛的,也會說明是常見於動物園內 的,如虎、猴、馬、長頸鹿、大象等或是舉例說明動物就是生活中常見 的蝸牛、蝴蝶、豬、雞、麻雀、鳥、鴨子等(佔 6/29),可見此類學生 傾向以直接觀察解釋概念,將生活中所見的現象作為依據。

46

(二)是和人類相關的

在學生所閱讀的課外書籍或課本裡,常以動物為主角介紹其與人類 之間的相處情形,研究者認為學生會將此內容延伸至想法並將之擬人化,

因此認為動物就是人的朋友、玩伴、聊天對象(佔 7/29),甚至認為動 物就是人類、牠們跟人一樣,只是不會站,身上有毛(佔 3/29),他知 道人是動物,是比較厲害的動物,人會想,其它動物不會想(音 120521-6)。

(三)不同於人類

大部分學生並不認為人是動物的一種(佔 15/29),而認為人是自成 一類,不與其它物種混合。他們認為動物是屬於較為低等的,而且 人不 會長毛,跟其它動物比起來,人比較小(訪 120521-6),動物並不會思 考,而人是有特殊能力的(訪 120521-28),此與陳世輝(1997)對原住 民學生的研究相同,報告中提到:學生認為人不是生物,也不是動物,

而認為人就是「人類」。

(四)從字句中尋找答案

從字面上來看,學生會認為動物就是會動的東西,是會走、會飛的

(佔 5/29),這些學生瞭解動物是能對環境作出反應並移動的,如同 Goswami(1998)也指出兒童具有語言偏好的概念特徵,因此採望文生 義的方式來回答。

(五)其他

S3 認為動物是人體所變質的物種,是異種生物,S7 表示動物是恐 龍變的,像蜥蜴一樣,恐龍不存在世界上,因為牠已進化成其他動物(訪 120521-07),進一步追問其想法,學生卻回答原本就是這樣,下課後研 究者問他是否很愛看卡通「神奇寶貝」,學生給予肯定的答覆,因此推究 此迷思概念應來自電視節目的誤導。

(六)無法解釋作答

雖然動物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但對於何謂動物仍有四位學生直接就

47

回答不知道或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因為動物就是動物啊!(訪 120521-21),

可知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動物只是一個抽象的語詞罷了。

學生的另有概念的產生可能由日常生活經驗和觀察而來,可能受到 感官、注意力以及思考能力侷限性的影響(王美芬、熊召弟,1995)。

是在求學階段常會出現的想法,和自身認知發展程度有關,與其做事前 的避免,倒不如在學習中做適切的澄清歸納而導入正確的概念,讓學生 親自去思考體驗對錯,或經由歸納與推理而發現正確的知識,相信對學 生概念的改變將更有助益。

二、辨別動物與植物的概念

如何來分辨動物與植物的不同,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其辨別 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一)自由移動

晤談中發現學生認為動物會動,植物不會動,因此動物有生命,植 物沒有生命(佔 3/29),可見能夠自由活動,會是學童分辨是否具有生 命的根據,也是他們區分動、植物的依據,黃達三和劉代瑜(1993)的 研究中也發現兒童是以「能否自由移動」做為動、植物分野的主要基準

(引自周佩蓉,2008)。

(二)外形構造

大部分的學生傾向以觀察所得的現象來解釋概念(佔 7/29),因此 他們以動植物外形構造的不同點來作為分辨依據,如:動物有腳,植物 沒有或者要有四隻腳的才能叫動物、植物沒有眼睛,動物會有眼睛、動 物會游泳,植物不會游泳(訪 120521-13)。

(三)繁殖現象

少數學生會以動植物孕育方式的不同來作為分辨的依據,由於學生 尚未接觸動物的生殖概念,因此他們不以胎生、卵生或卵胎生回答而直 接以日常生活所見來作為回答的根據,植物會結果實,動物會生蛋(音

少數學生會以動植物孕育方式的不同來作為分辨的依據,由於學生 尚未接觸動物的生殖概念,因此他們不以胎生、卵生或卵胎生回答而直 接以日常生活所見來作為回答的根據,植物會結果實,動物會生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