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操作性動作技能表現之影 響。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 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限制。茲將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每一個人在身材、體質、發展與成熟的速度都略有不同 ,使得不同個體的運動能 力、系統功能的發展也隨之有些差異 ,若依兒童發展理論來看,各人雖有不同,就其 發展的情形,依舊可以找出一個常態,但對障礙者而言,因為缺乏對自身週遭的覺察 能力,對自身身體各部位的位置或動作能力也缺乏正確的覺知 ,以致障礙者在所有機 能及發展上,都有顯著的遲滯現象(潘國隆,2001)。而要增進動作技能表現,則需要 透過身體運動這一環,根據施大立(1997)的調查發現,身心障礙者大都願意克服參 與運動所遇到的困難,而其對運動的需求也相當高 。此外,藉由身體的活動,障礙者 不僅能擴大其自我及生活空間 ,亦能增強社會互動及情緒方面的能力 ,由此可知,以 運動為核心的動作教育,應為教育障礙者的有效方法(潘國隆,2001)。運動對身心方 面均有正面積極的影響,例如促進身體健康、娛樂放鬆、拓展人際關係、建立友誼、

自我實現等(廖榮啟,2001)。即使是身心障礙學生,也應該享受體育活動的樂趣,融 入群體活動中。

在學齡階段的身心障礙學生中 ,智能障礙者人數佔第一位,且普遍都有動作相關 技能遲緩的問題(Fait, 1978;Gallahue, 1996)。截至2008年第一季為止,臺灣地區共 有1,025,160位身心障礙者,其中智能障礙者人數佔身心障礙人口數的第五位為 91,617

位,佔了8.9%。以學齡身心障礙者而言,6至11歲共24802位身心障礙者中,智能障礙 者的人數最多,有9142人,佔了36.3%(摘自內政部統計月報,身心障礙人數―障礙 別、縣市別及年齡別 http://www.moi.gov.tw/stat/,2008),由資料中可知,智能障礙 者的比例甚高。既然智能障礙者是身心障礙人口中眾多的一群 , 在「零拒絕」與「零 失敗」的理念下, 智能障礙者的體育教育及動作教育更是值得深入探討 。

兒童藉由動作發展過程中的探索 ,與外在環境的人、事、物及大自然互動,進而 促進其認知發展與社會發展(教育部,1999)。動作發展確有其個別差異存在 ,動作 技能習得的基本階段,一般是從 2 歲到 7 歲,這段年幼期是兒童熟練穩定性 、移動性 及操作性技能的最佳時機,在這個階段中,動作技能的發展是一些連續性步驟串連起 來的,到了 7 歲左右,基本動作技能雖然大多未完全成熟,但已經大部份發展完成(許 義雄譯,1997)。Gallahue(1996)指出:對身體教育而言,動作技能的習得是最基 本而獨特的貢獻,動作的發展是透過個人與環境及工作的交互作用而逐漸改變 ,但對 於許多特殊兒童而言,因為缺乏練習機會、缺少動機及發展遲緩,使得動作技能發展 成為一段歷久而艱難的過程 。以智能障礙者而言,普遍在動作方面的發展上會較正常 兒童遲緩 2 至 4 年(Fait, 1978),且因其較差的身體平衡和動作形式會增加能量的消耗,

造成工作效能、休閒活動與生活品質降低,除此之外,障礙者常受僱為勞工階級,需 要有良好的體能,故體適能及動作技能是影響智能障礙者是否能成功工作的重要因素 之一,教育界也指出,透過身體運動技能的學習,可以提高兒童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 , 故了解及增進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技能是刻不容緩的事 (劉怡君,2003)。

如何提昇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相關技能是很重要的課題 。根據臨床工作及理論 上,皆發現動作能力的提昇可以促進智能障礙學生在各方面的學習 、身體健康、職業 適應等能力。而要改善其動作能力,首先必須透過教學,Sherrill(1998)曾指出,適 應體育教學係針對動作技能無法正常發展者 ,他們的構造或功能異常,需要特殊的教 學指導;另外徐安國(2007)亦指出改善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能力 ,一直是適應體育

教學中的一環,因此本篇研究選用適應體育教學來作為改善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技能 表現。

吳德城(2000)指出,動作技能評量在適應體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若缺少了 動作技能評量,就無法得知學生接受教學之前的動作發展情 形、安排適當的教學活動、

了解學生進步的情形,也就無法得知教學的成效。因此教學前後需採用動作技能的評 量工具來施測,始能得知學生的能力是否有顯著進步 。但迄今,國內外卻較少有採用 動作技能評估評量,來了解適應體育教學是否能提升智能障礙學生之動作技能的相關 研究。另外國內目前雖然有使用動作方面相關的評估量表及發展量表,但是複雜分歧,

缺乏一整體性,而既有常用的國外相關動作能力測驗 ,如布因氏動作能力測驗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Test ;BOTMP)、Peabody動作發展量 表、大肌肉動作能力發展測驗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TGMD)、體適能 測驗等,則有常模不適合本國兒童、無針對智能障礙學生設計,以致施測困難、施測 繁雜需專業人員施測、版權問題取得不易等問題,導致智能障礙學生很少有機會可以 實施動作相關技能測驗。本篇研究利用國內已有的動作技能評估量表來進行施測 ,其 主要是用以評估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技能及體適能 ,及了解學生在動作技能上的優缺 點,並針對學生不足處給予長短期目標 (劉怡君,2003)。研究者希望在適應體育教 學前後給予智能障礙學生進行動作評估量表的檢測 ,了解並改善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 技能表現,最後達到其自我實現的目的 。

此外,課堂中的學習情形,也是評估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表現的重要依據 。林 清山(1997)指出,真正良好的教學設計應是依據在課堂的觀察 ,與師生互動中所蒐 集的訊息,來訂定適切的終點狀態,並設計良好教學策略為分析的新趨向 。因此透過 教學期間的觀察,可以詳盡地了解學生在參與適應體育課程的進步情形 ,並和施測動 作技能評估量表所得數據,做一前後呼應之相關佐證,教學者亦能從觀察中所蒐集的 資料,做更完善的教學安排,以達有效的教學。

「適應體育」及其相關研究在國外已行之有年 ,然而在國內,此領域的教學相關 研究仍屬鳳毛麟角,而研究者本身於教學現場亦發現 ,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表現確實 有很多問題存在,基於以上原因,因此希望藉由本篇研究來了解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 障礙學生的動作發展表現影響 ,也希望藉由適應體育教學的實施 ,能提升智能障礙學 生的運動能力與動作技能表現 。而要了解學生的動作發展,通常是以四種基本動作技 能:操作性動作技能、移動性動作技能、平衡性動作技能、精細性動作技能的評估為 依據(教育部,1999;劉怡君,2003;賴復寰,1998),本研究基於教學活動安排上的 考量,擇一選擇操作性技能領域來設計相關活動課程 ,並進行專題研究,除了讓智能 障礙學生有機會享受運動的樂趣 ,帶來無限的「活動」潛能,也能提供日後適應體育 的相關研究,以改善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技能表現 ,進而建立其自信心、增進社交能 力、培養終生運動習慣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