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二、 英文部分

Burton, A. W. (1998). 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arol, H. & Jean, P. (1993). Gross motor activitie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 s.

New York: McGraw-Hill.

Claudia, E., & Beth, P. V. (2005). Practicum i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David, A., Jean, P., & Carol, H. (2005).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10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Dunn, J. M., & Fait, H. (1989).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l.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College Division.

Dunn, J. M. (1997).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l (7th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College Division.

Fait, H. F. (1978).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corrective developmental(209-227).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 Company.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3rd ed.).

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

Gallahue, D. L., & Frances, C. D. (2003).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4th ed.).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odge, S. R., Murata, N. M., Block, M. E. , & Lieberman, L. J. (2003). Case studies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empowering critical thinking. Scottsdale, AZ: Holcomb Hathaway.

Luke, E. K. (2006).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standards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ahon, M. J. (1989).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Curriculum support se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23 695 ).

Patton, J. R., Marry, B. S., & Payne, J. S. (1990).Mental retardation (3rd ed.).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Pitetti, K. H., Yarmer, D. A., & Fernhall, B. (2001).Cardiovascular Fitness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Youth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 127-141.

Tan, S. K., Parker, H. E., & Larkin D. (2001).Concurrent Validity of Motor Tests Used to Identify to Children With Motor Impairment.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 168-182.

Reschly, D., Robinson, G., Volmer, L. & Wilson, L. (1988). Lowa 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project: Final report and executive sum mary. Des Monines, IA: State of low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eaman, J. A., DePauw, K. P., Morton, K. B., & Omoto, K. (2003). Making connections :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cottsdale, AZ : Holcomb Hathaway.

Sherrill, C. (1993).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creation .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

Sherrill, C. (1998).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s: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5th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

Sherrill, C. (2004).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s: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6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Vickerman, P. (2007).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to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New York : Routledge.

Winnick, J. P. (2005).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附錄一 動作技能評估量表之操作性動作評分表

紀錄最遠距離________m

□ 否—2 公尺以下

附錄二 適應體育教學設計

3’

班級(年級) 資源班(高年級) 節次 第三、四週

7’

8’

2’

學習團隊合 作的能力

瞭解學生學 習程度及驗 收

6-1 分二組,將高低組 混合成隊

6-2 每位學生行走拍 球,走到終點返回 換下一位學生 6-3 先輪流完全部學

生的組別即獲勝

7-1 教師給予鼓勵和 講評

7-2 整理場地及收拾 器材

解散

籃球 角標 拍球接力

遊戲

整理活動

結束

班級(年級) 資源班(高年級) 節次 第五、六週

5’

班級(年級) 資源班(高年級) 節次 第七、八週

7’

班級(年級) 資源班(高年級) 節次 第九、十週

5’

班級(年級) 資源班(高年級) 節次 第十一週

8’

4’

2’

複習踢球的 動作技巧

鼓勵學生表 現,並嘉勉 學生

5-1 學生練習定點往 前踢球,角度皆須 超過20度

5-2 兩個學生一組,

一個滾球,一個練 習助跑往前踢移 動中的球,接著再 交換

6-1 教師給予學生鼓 勵和講評這 10 週 來學生的表現 6-2 課程總結束 7-1 整理場地及收拾

器材

解散

接球 3 球

高組:能踢 超過 3 公尺 低組:能踢 超過 2 公尺 高組:能踢 超過 5 公尺 低組:能踢 超過 3 公尺 踢球練習 足球

整理活動

結束 綜合講評

附錄三 適應體育觀察紀錄

日期及時間 2008.02.25(一)上午 11:05~11:55 週次 第二週

課程內容 基本暖身操教學

內容 內容萃取概念

觀察紀錄

今天是第一節正式上課,小朋友都很開心。平 常需要打電話才會到資源班上課的幾個學生,今天 都自己主動到體育場來上課,真的表現得很棒喔!

這ㄧ節的課程內容是教暖身操,有幾個學生的 肢體動作很不自然,尤其是學生 D 的動作,都和教 學者示範的標準有很大的差距,身體呈現不自然的 擺動,需要教學者下場調整並給予肢體協助;學生 C 的手部,整個感覺很扭曲,教學者親自到旁邊協 助並示範。在這樣一個一個調整過後,學生的暖身 操有了進步,做起動作來,也比較像一回事了。

良好的班級經 營

教學者給予肢 體協助

日期及時間 2008.03.03(一)上午 11:05~11:55 週次 第三週

課程內容 基本球感練習

內容 內容萃取概念

觀察紀錄

暖身操的部份,學生 A、C、D、E、F,教學 者需隨時注意在旁協助,因為他們很容易就分心,

不然就是動作不對,有時候教學者在教其他的學生 時,會忽略掉這幾個學生。

教學者在講解各種球類時,學生的反應都很 好,每個人幾乎都有問有答,也都熱烈參與課堂意 見,即使教學者沒有提供獎勵 ,但是學生都很踴 躍,這部分教學者的掌控還不錯。

在玩球繞身體的活動時,學生 D 的動作比較笨 拙,幾乎都無法連續繞身體一圈,有時候教學者沒 有注意時,為了做完繞身體的動作,還會自己自創 招式來達到目標,這也算是另一種變通方式吧;學 生 E 的動作也需要教學者再加強指導;學生 F 很會 偷懶,常常趁著老師不注意時,就很馬虎的做動 作;學生 G 因為太胖了,所以彎不下腰做膝蓋的部 分,教學者有另外做了修正,讓學生 G 直接蹲下,

把球放置地板上繞圈,原本不知如何是好的她,也 能和其他同學一樣完成此動作的練習;學生 B 的能 力還不錯,都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動作,而且很有興 趣。教學者可能需要加強注意幾位低組的學生,以 及比較會偷懶馬虎的學生。

教學者給予協 助

良好的班級經 營

給予學生個別 化調整

日期及時間 2008.03.10(一)上午 11:05~11:55 週次 第四週

課程內容 基本球感練習

內容 內容萃取概念

觀察紀錄

做暖身操時,利用「體操小老師」的頭銜吸引 學生熱烈參與課堂活動,效果極佳,學生的反應很 好,做起操來也熱絡許多。

拍球時,學生 D 很明顯非常急,想要趕快完成 動作,整個拍球的動作顯得滑稽,也不聽指令的想 要趕快做完、趕快結束,也因為學生 D 的程度落後 其他同學很多,所以可能其他學生做完教學者指定 的動作後,學生 D 還沒有學會正確動作,造成其他 同學很無聊的在旁邊,這也是教學者要注意的地 方,儘可能想辦法兼顧程度上的落差,或是利用其 他多餘時間做個別指導,讓高組及低組學生都能豐 富且快樂學習。

正向鼓勵支持

觀察者之教學 建議

日期及時間 2008.03.17(一)上午 11:05~11:55 週次 第五週

課程內容 趣味式投球練習

內容 內容萃取概念

觀察紀錄

教學者問:「這一週誰要當體操小老師啊?」

8 位學生中有 6 位都舉手說要當,還有學生大聲 說:「老師,我要當,給我當啦!」,教學者問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想要當小老師時 ,學生 C 回答 說:「因為我覺得很炫啊!」學生 H 回答說:「因 為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暖身操做完後的跑步,因為場地上還有羽球 架,所以學生 E 差點撞到,建議可以請另一名學 生帶著她跑,不然就是移開障礙物,以免發生危 險。

在複習拍球動作時,由於場地上還有ㄧ些障 礙物,造成空間的運用不夠大,很多學生會撞在 一起,建議下次盡可能將不必要的物品移走 ,讓 場地可運用的空間大些。

練習丟球動作時,學生 D 和 E 一開始有點聽 不懂指令,後來教學者將動作改成 1、2 兩個口令 後,兩個學生逐漸抓得住技巧,雖然還是協調度 仍不佳,但起碼做出來的動作較為正確 ,但還是 建議教學者能在課後加強兩名學生的動作 ,不然 程度的高低落差太大,之後的上課會比較困難。

正向鼓勵支持

觀察者之教學 建議

觀察者之教學 建議

融入適應體育 教學原則

日期及時間 2008.03.24(一)上午 11:05~11:55 週次 第六週

課程內容 趣味式投球練習

內容 內容萃取概念

觀察紀錄

本週的跑步暖身,有事先移開障礙物,學生 E 跑起來就比較安全,有較上週改進,教學者有 充分留意學生的安全狀態。

對牆投球練習,學生 B 的程度比較好,所以 投了幾球之後就覺得比較無聊 ,由於他是自尊心 比較強的學生,所以教學者先稱讚他表現得很 好,再來請他當小老師教其他學生 ,又因為他和 學生 E 的感情不錯,所以試著把兩位學生湊組一 起練習,也有不錯的效果!

最後一個投球遊戲,看得出來學生很認真,

也都很想要投進,其中學生 E 更是出乎意料,連 連投進,其他同組同學給予熱烈掌聲 ;學生 B 力 量太大而投過頭,一開始同組的同學還大聲斥 責,讓學生 B 越投越差,後來六年級的學生 F 請 他輕輕投,居然產生了效果,學生 B 反而越投越 好,發揮了團隊支持的功能!

融入適應體育 教學原則

正向鼓勵支持

高組協助低組

趣味競賽的團 隊合作學習

日期及時間 2008.03.31(一)上午 11:05~11:55 週次 第七週

課程內容 基本傳接球練習

內容 內容萃取概念

觀察紀錄

對牆丟球的練習,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學生 D 大動作的笨拙,往往就是將球往自己的跟前 丟,接球的時候也用自己的胸口接球 ,甚至還將 臉別過去;學生 E 則是雙手平攤,讓球滾進手臂 中,在教學者個別指導示範,並扶住他們的手去 接球後,學生的接球動作有些許改善 。另外學生 A、B 在旁練習時,因為教學者無法分身乏術的分 心兼顧,所以兩名學生會同時玩起來 ,建議下次 上課可以將兩個學生分開練習 。

在兩人練習傳接球部份,因為學生 D、E 的 傳球及接球都不好,所以對手難免會抱怨,但教 學者有多給予鼓勵,對手(學生 F 及 B)也在教 學者的增強下,表現有耐心的配合,值得讚許。

另外學生 C 是一直跟教學者喊怕球,臉也一直往 後轉,很明顯的怕被打到,但被打到幾次球後,

似乎開竅了,知道要認真接球才不會被球打到身 體,傳接球的動作也正確起來。

教學者給予肢 體協助

個別指導

觀察者之教學 建議

正向鼓勵支持

日期及時間 2008.04.07(一)上午 11:05~11:55 週次 第八週

課程內容 基本傳接球練習

內容 內容萃取概念

觀察紀錄

學生 D、E 在胸前接球的動作有較上週進步,

上課前的多加練習,果真發揮效果。地板傳球對 學生來說似乎比較容易,學生們幾乎都能正確地 完成動作,但學生 D、E 一開始時,好像不了解 要把球丟在哪一個位置讓對方比較好接到球 ,總 是把球往地上一扔,讓同組學生 F、B 接不到球,

後來教學者做了記號後,學生傳球的情況就漸趨 好轉,較能清楚知道要把球丟到哪一個位置讓球 彈起來。頭頂傳球的部份,對學生來說似乎太過 困難,有幾個學生都很害怕,教學者也在看過學 生狀況後,把這個教學項目拿掉。

在趣味競賽的遊戲中,學生都很樂於參與,

也都可以傳接得不錯,唯有學生 E 因聽不懂指令 而發生傳錯球,幾名男生則對他大聲嚷嚷,但學 生 G 則自己跑去學生 E 面前示範一次,學生 E 的 傳球情況漸有好轉。

修正器材

趣味競賽的團

趣味競賽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