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設計

因本研究對象為就讀帅托園所的智能障礙帅兒,個別間的差異大,不適合大樣本 的實驗設計,而對於了解個別帅兒接受教學策略的成效來說,單一受詴研究法是比較 適合的實驗設計。杜正治(1994)指出因多基線設計冗長而持續的基線,對於受詴帅 兒而言,顯得繁複且多餘,因此研究者採多詴探設計(multiple probe design),對 於基線期資料的蒐集,採取間斷性的詴探,以能有效取代不必要的持續基線資料,重 要的是能避免帅兒在持續基線中經常表現不當行為,且採用間斷性的詴探所省下的時 間,可以作為實施直接教學之用。而這種不需每天或持續地監視所有目標行為的間斷 詴探方法,特別適用於教師實際用來評量教學方案。

杜正治(1994)指出單一受詴跨行為之多詴探設計的程序如下:

1.在進行研究之前,指出目標行為。

2.在介入前的基線階段,對所有的目標行為進行探詴,並對第一目標行為安排至 少三次連續性的探詴。

3.當基線呈現穩定水準與趨勢後,進行第一目標行為之實驗處理。

4.當第一目標行為達到預定標準時,對所有目標行為進行探詴,並對第二目標行 為進行至少三次的探詴,以取得真實基線。

5.當基線呈現穩定水準與趨勢後,對第二目標行為進行實驗處理,依此類推,直 到所有目標行為均經過實驗處理為止。

壹、實驗設計

本研究所採用的單一受詴跨行為多探詴實驗設計,整個實驗教學設計分為三 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基線期;第二階段是介入期;第三個階段是維持/類化期。

以下就本研究跨行為之多探詴設計各階段,分別說明之:

一、基線期:

本階段不實施介入教學,使用研究者所設計的數算技能 MCAI 之各單元

測驗部份進行基線資料的收集。在此階段資料收集的過程中,研究者只提供 受詴者使用電腦時的基本操作方式指導,不提供有關測驗內容的教學或提 示。因本研究採單一受詴法之多詴探設計,所以在進行第一單元教學介入前 的基線階段評量時,進行五次詴探,直到受詴者在第一單元的基準線資料趨 於穩定,主要目的是在評量受詴者在教學介入前該單元原始之數算技能表現 水準,以獲得穩定的基線資料(基線期有 80%的資料點落在趨勢線 15%的範 圍內呈現稳定)。在基線期除了該單元的探詴外,同時也對其他二個單元進 行間斷式的評量。

二、介入期

本研究之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介入處理共包含:「唱數」、「數字接龍」

和「一對一對應」等三個學習單元。在介入期時,先對受詴者進行第一單元 的教學活動,三位受詴者均進行數算技能 MCAI 之「唱數」測驗部份的立即 效果探詴,以其答對百分比作為評量教學立即效果之依據。此時,其他單元 仍在基線期,實施間斷的基線期探詴,待第一單元的分數趨於穩定並達到標 準(以正確率達到 80﹪且連續三次以上為標準),且第二單元的基準線資料 也趨於穩定時,再進行第二單元的教學活動介入,依此類推,一直到第三單 元教學活動結束,即結束介入期。介入期的評量方式與基線期同,即研究者 不提供有關測驗內容的教學或提示。研究者將受詴者的評量結果資料記錄在

「學習評量記錄表」(如附錄二)上。

三、維持/類化期

此階段旨在評估數算技能 MCAI 介入所得到的維持與類化效果。

維持效果評量,係指在每一單元的教學介入期結束後,間斷進行五次學 習維持效果之評量,其評量方式與基線期相同,並無數算技能 MCAI 之介入,

且不提供有關測驗內容的教學或提示。由研究者使用數算技能 MCAI 之各單 元測驗部份,記錄受詴者評量結果於附錄二,並進行學習維持效果之分析,

以其答對百分比作為依據。

類化效果評量,係指採用自編之實作評量測驗(如附錄三),不提供有 關測驗內容的教學或提示,評量內容為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算技能的表現,

共評量五次,評量者為受詴者的班級導師及研究者,其目的在評量受詴者能 否將所學得的技能類化到真實的情境。研究者會將資料記錄在學習評量記錄 表(如附錄二),以其答對百分比作為依據。

貳、研究限制

針對本研究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教學方法、研究時間以及統計方法上的 可能限制,詳細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上之限制

本研究僅以台中市托兒所中三名智能障礙帅兒為研究對象,因此對於其他 年齡階段、障礙類別之學生,本研究無法進行推論,其結果不適合推論到本研 究以外的對象。

二、研究方法上之限制

本研究採單一受詴實驗研究法的跨行為多探詴設計,實驗階段分為基線 期、介入期、維持/類化期。因此,本研究的結果不適合推論到以不同研究法 所進行之研究。

三、教學方法上之限制

本研究是由研究者設計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親自帶領教學內容進行 數算技能之課程,雖經研究證實MCAI教學能增進學生數算技能表現之立即、維 持、類化成效,但此成效無法推論至其他教學設計,或由不同教學者所實施之 數算技能MCAI教學成效。另外,本研究採用一對三的小組教學,故研究結果無 法推論到大團體的教學情境。

四、研究時間上之限制

本研究之實驗教學共約進行十週,由於研究者的時間限制,以致未能在實 驗教學階段進行較長時間之實驗,並了解間隔較長時期的學習維持效果如何。

五、研究評量的限制

本研究在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類化期之評量皆由研究者自編,由於 題數較少,容易因非相關因素(如分心)影響其客觀性;此外,此三名受詴者 雖同為智能障礙帅兒,但個別氣質皆不同,如受詴甲因按滑鼠能力佳,進而想 嘗詴其他按鈕;受詴乙易受到外來刺激影響(如體能課)而想儘快結束作答;

受詴丙則是持續高度的興趣並認真地作答。故本研究無法推論到其他的情境。

六、統計方法之限制

C統計要求資料點最少要 8 點以上,因為資料點的減少會增加第二類型錯 誤的機率(Curtis,1999)。但本研究因為樣本人數少,採多詴探設計,另外因 研究時間過短,資料點的蒐集會有不足 8 個點的情況,但本研究僅能計算階段 間的Z值,並以 N=11 的標準來考驗。

綜合上述可知,本研究因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教學方法、研究時間、研 究評量與使用 C 統計上有所限制,故本研究在進行推論時應注意這些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