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設計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研究設計

本研究須讓受測者接觸不同正/負面網路口碑的比例以及不同的廣告數量,因此必須 將受測者分組測試,也須讓受測者真正接觸到廣告與口碑,以得知其觀後感受。由此,

本研究採行實驗法,藉以在嚴謹地操作控制下,操弄研究架構中的兩個自變數。

實驗法的優點在於研究者可明確定義變數的操作型定義 (Kerlinger & Lee, 2002) ; 另外,此法可同時考驗數個假設,而不是只執行一系列單一變項實驗,僅觀察到其對應 變數的影響;並且研究中的兩變項若發生『交互作用』(interaction)而影響到應變數,

使結果產生了差異,也可運用二因子實驗設計發現之。所以期望經由此法來驗證假說,

研究廣告對口碑效果之影響。

3.3.1 實驗法設計

本研究採二因子設計的方式,分別操弄正面與負面網路口碑的比例,以及廣告數量,

進而進行隨機分組。所分之組別為:正/負口碑比例 (5:1 / 1:1 / 1:5) 與 廣告數量 (4 則 / 1 則 / 0 則) ,所形成之 3 × 3 = 9 組 實驗群組。實驗群組說明如下表所示:

表  3  實驗組別彙整表暨群組代碼  廣告數量

正/負口碑比例

4 則 1 則 0 則

+ EWOM *5

- EWOM *1 P4 P1 P0

+ EWOM *3

- EWOM *3 E4 E1 E0

+ EWOM *1

- EWOM *5 N4 N1 N0

另外,為了瞭解消費者在接觸到相關廣告或口碑文章之前,對研究標的的品牌態度 與購買意願,本研究另外增加一組控制組,以便得知消費者的對研究標的的先前態度,

並可做為驗證假設之要素。

3.3.2 產品選擇

Rosen (2000) 以產品特性做為影響口碑傳播的要素,結果發現,高涉入程度產品,

例如高價品、旅遊,消費者會先找資料,認識產品,進而產生偏好,最後才下購買決策;

這和 Lavidge 與 Steiner (1961) 的廣告層級效果模式以及態度的標準學習層級有同樣 的路徑。然而,消費者普遍涉入程度偏低的產品,例如護目鏡,較難引起其他消費者的 共鳴,因此口碑的傳遞行為與效果較不顯著。並且,涉及個人隱私的產品與服務,消費 者較不願透露其經驗讓他人知道,例如醫療服務、保險服務與產品等。因此,Rosen 提 出擁有以下特性的產品或服務,較易產生口碑的傳遞:

1. 創新產品:新產品上市往往會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心,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該產品,

進而產生廣大的討論。

2. 個人體驗型產品:人們自古以來習慣與他人交流,進行意見與想法的溝通,因為這 是人類最原始的資訊交流方式,透過這般交流,才能對周遭事物益加了解。因此當 接觸過某些產品或服務後,在不影響自身權益與隱私的情況下,往往不會避免告知 他人,甚至樂於分享。例如美食餐廳、食物飲品、書籍、旅遊經驗、旅館住宿經驗 等。

3. 流行性/潮流性產品:指在某段期間引起大眾熱烈追求與討論的產品,擁有此類特性 的產品容易在該期間產生消費者口碑行為,例如前一陣子流行的Hello Kitty 風潮,

以至於近期上映之電影等等。

4. 高涉入程度產品:消費者知覺到各種事物對於自身而言,有著不同的重要性與攸關 程度,進而會對事物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關注水準。高涉入程度的產品和消費者息息 相關,因此較會受到消費群眾的注目,也更容易引發口耳相傳的資訊傳播行為。例 如電腦選購、旅遊行程等等。

5. 有形產品:有形產品往往較無形性的產品或服務更易令人想像,更易引起討論,也 就是更易產生口碑傳遞的情形。

針對 Rosen (2000) 提出的第五項特性,有其他學者的研究證實口碑的價值對於高涉 入程度、複雜並高知覺風險的服務而言是較高的,例如國外旅遊,但人們較會對簡單的 產品或服務直接採取購買或其他行動,例如食品 (Sweeney et al., 2008) 。由此可知,服 務業更須重視口碑行銷,因為服務有無形性、異質性、易逝性與不可分割性的特質,因 此增加消費者對其的風險知覺,使口碑對服務而言,較有形的產品更有價值。另外,

Murray(1991) 與 Schlacter (1990) 在其研究中也提出口碑在服務領域的重要性與影響 性比產品領域更大的觀點,原因出於服務的無形性、高風險性的特性 (Murray, 1991;

Schlacter, 1990; Zeithaml, 1981) 。過去的研究學者曾提出旅行方案與旅遊景點的選擇容 易觸動口碑的傳遞 (Gitelson & Crompton, 1983; Nolan, 1976) 。

綜合以上,本研究以「旅遊地點」做為研究產品,以期獲得最佳成效。

研究中將依照現實實際情況的考量,例如預算限制、預期旅遊天數、旅遊內容性質 等等,以前測測試,找出消費者可能去旅遊地點,以做為理想實驗產品。因為符合現實 狀況,能夠增加真實性,加強回答的正確性。另外,也期望能夠在前測中選擇出受測者 普遍尚未接觸過的地點,或實驗景點帶給人的既定形象較低,以利在未來正式問卷填答 時,減少因為擁有該地旅遊經驗,或者是景點帶給人的印象過於鮮明,使得廣告與口碑 發揮不了作用。

3.3.3 網路口碑的選擇

第二章文獻探討提及,學者 Kiecker 與 Cowles (2001) 在研究中將網路口碑以發文 者和發言地點的不同分成四大類,分別是「Spontaneous」、「Quasi-Spontaneous」、

「Independent- or Third Party-sponsored」以及「Corporate-Sponsored」,本研究更進一步 將該分類以「發文者類型」與「網路討論環境的建立者」做一歸納。發文者類型分為「個 體消費者」與「行銷人員或利益相關之消費者」;而「網路討論環境的建立者」則分為

「消費者自發建立」以及「行銷人員或企業建立」。由學者的分類可得知,網路口碑可 以成為行銷人員的操弄工具,藉由自行上網發表言論或雇請其他消費者為產品做正面的 發聲,來達到提升產品形象的作用,增加消費者的產品或品牌態度,加強購買機率。

而 Sussan 等人 (2006) 的實證研究以「2 (企業贊助的網站/無接受企業贊助的第三 團體網站) × 2 (僅網路廣告/網路廣告+ EWOM) 」,檢視網路資訊放置點與網路口碑 (EWOM) 對消費者的涉入程度與購買此新產品的可能性之影響。結果發現,正面網路 口碑在無接受企業贊助的第三團體網站能夠發揮其正面的效用,但若是放置在企業主所 屬的網站中,則不會有任何效果,由此可知,在企業網站或企業贊助網站中,正面口碑 會讓消費者產生懷疑,深怕是行銷人員所撰寫發文,因而無法相信評論為事實。因此,

為了減少採用到行銷人員所操作的口碑的可能,本研究從「消費者自發建立的網路環境」, 找出合適的網路口碑,來做為實驗要素。

另外,網路口碑的網路討論環境各式各樣,第二章文獻探討中介紹了常見的三種網 路討論環境,分別是電子佈告欄 (BBS)、部落格與線上論壇,由探討中可以得知,BBS 站往往是由志同道合的愛好者建立,各方面的話題都不乏熱心者,因此可建立不同主題 話題的看板。雖具有可匿名的特性,但為避免廣告商或行銷人員發表廣告言論與資訊,

各主題看板的版主往往會設立一些規範或擁有一些權限,以便減少、杜絕廣告文章或是 行銷言論;而部落格是部落客的心情寫真,像是日記一般,需要經年累月的撰寫與經營,

雖然現在許多小店家或人氣餐飲店是以部落格為官網,但可以從內容當中明顯發覺該部 落格為個人部落格,抑或店家的網站。因此,電子佈告欄與部落格較符合「消費者自發 建立的網路環境」的定義。而線上論壇方面,相對於前兩者而言,較無法避免行銷人員 的言論參與。

再者,旅遊類的口碑資訊,往往都是透過電子佈告欄或部落格與大家分享。

另外,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2007/10) 的研究資料顯示,會花時間瀏覽部落格 的網友在網誌與相簿的內容偏好上,以旅遊札記、生活紀錄,美食報導類的內容被瀏覽 的傾向較高;網誌方面,旅遊札記的被瀏覽比例佔 32.6%,相簿方面則是佔了 29.4%。

可以說明消費者能夠、並且大部份透過部落格獲得旅遊資訊的事實

綜合以上,本研究將以旅遊做為實驗產品,自電子佈告欄以及部落格中,擷取合適 的實驗口碑,達到實驗目的,並減少偏誤產生之機會。

3.3.4 實驗對象

由之前的文獻探討得知,網路口碑擁有「通常由消費者主動尋求」的特性。而在消 費者搜尋旅遊資訊時,往往會在電子佈告欄與部落格得到資訊,因為,旅遊類網路口碑 最常傳播的方式,正為電子佈告欄與部落格旅遊經驗分享。另外,網路使用者對部落格

網誌、相簿內容瀏覽傾向,以旅遊札記類的內容被瀏覽的傾向最高,網誌部分以32.6%

的旅遊札記瀏覽居冠,相簿則以29.4%居冠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7/10),可以 證實消費者能夠、並且大部份透過部落格獲得旅遊資訊的事實。有鑑於此,本研究期望 以會使用、或是曾經使用網路蒐集消費資訊的消費者做為研究對象,並且,基於方便性 與成本考量,因此以網路發放問卷,進行實驗,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受測者使用電腦查詢 網路資料之情境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