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社會學較常研究的對象是農業、農村、農民,較少研究食農問題。本研究從探討 人類的歷史探討人類食農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從理論探討食農產業創新與社會變遷及 社會創新與食物政治學,再從台灣有機農業的困境,為台灣有機農業找藥方。

台灣有機農業所面臨的問題,土地所有權分散,每個農戶平均擁有的耕地不及二 公頃。土壤地力的不足,進行有機種植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力與蟲與草對抗,耗費勞力 卻得不到對等的回報。也由於有機產值小,新農加入的經濟誘因不高,農業人口老齡 化是不爭的事實。從提高產量的角度,是否運用高科技究能提高產量,然而高科技代 表高投資,對於有機種植的小農是個高門檻,不適合台灣小農的經濟現況。或者從量 定價,有機產量小,採用高售價,以銷售對環境友善,對健康友善的道德意象,作為 小農對有機投入的經濟回報,這是台灣傳統有機的定價售價策略。是不是可以有另一 個更好的解決方法,既可以讓青年農夫加入又可以讓老農重出江湖務農,讓休耕的田 地重新耕作,又可以獲得高回報的機會,同時讓人們又可以食用到不受污染、健康又 具有能量的營養作物。本研究設計由傳統有機農法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探討,從個案 臨海農場的主人劉力學 Pierre 因為要處理垃圾而發現廚餘堆肥製作創新發現,走向 有機農耕之路,提供廚餘堆肥適當的生態環境進行熟腐,以完全熟腐的廚餘堆肥作為 土壤的養分來源,進行養土;在有機種植的過程中心態與生態的互動中,看到「生物 的智慧有機農法(Smart Organic Farming Model)」對於台灣有機農業機轉的機會。復以 參與觀察法之觀察者進行實作傳統有機農法建立對照組,再以參與觀察法之參與者採 用臨海農場的發現進行實作,進行對照觀察。本章第一節提出研究架構,第二節本研 究的途徑,第三節個案的選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有機農業大多認為不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法,稱為 有機(本研究稱傳統有機)。水耕蔬菜,雖然外觀看起來是菜,但菜的營養成分並不充 足,同時水耕蔬菜也不算有機,有機的定義一定要種植在土壤的基礎上。傳統有機並 不好做,傳統有機農法會引很多蟲來,因為蟲趨避有農藥的田地,到沒有化學農藥的 田地,是自然現象的趨避效應,所以傳統有機農法會引很多蟲來。如果有機農法的農 地在慣行農法的田地旁邊,更不容易進行有機種植,原因在於農藥經過空氣與水當介 質,汙染到有機的田地,所以有機必須是集體的作為。傳統有機農法,草長得比菜快,

在不除草不抓蟲的狀況下,有兩種狀況,第一種狀況,菜苗很快就被蟲吃掉;第二種 狀況,草長得比菜好、比菜多。在這兩種狀況下傳統有機農法的生產量已經不多,外 觀能成為商品銷售的更在少數,產值相對不高。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有機,有機的商 品價格比較貴,外觀多有蟲咬痕跡,消費者在購買時心情多有掙扎,是真正的有機?

還是偽造的有機?偽造的有機是有機種植的農戶在面對農損與營利時,心態在堅持有 機與使用農藥間掙扎,最後採取了偷偷施用農藥。對於傳統有機農戶而言,因為不使 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因此要花很多的勞力在抓蟲,不使用除草劑要花很多力氣在田 間除草的農活上,勞力付出多與收入成反比。慣行農法與傳統有機農法都是從現象去 解決問題,例如草長太多、長太快,慣行農法使用除草劑,傳統有機農法則以人工除 草;蟲來了,慣行農法使用相應的農藥,傳統有機農法則以人工抓蟲及化學賀爾蒙的 生物防治法。對於肥料,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素,一直以來均從農業化學角度探討農 業耕作問題,認為提供給植物所需的化學成分,植物就可以長得好,百年下來,發現 土壤酸化,土地越來越貧瘠。

慣行農法中化學物質的投入,主要是針對殺蟲、殺草及補充營養等三大領域,有 機農法對慣行農法的挑戰在於想辦法取代慣行農法中化學物質的投入。在確定實施有 機種植,首先就是停止使用一切化學物質的使用。有機農法對治蟲害,殺蟲的方法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7

化學農藥轉變為採用化學的蟲害趨避藥物或者人工抓蟲;對治長得很快的草,殺草的 方法由除草劑轉變為人工除草。對治營養的投入,採用有機製作的有機質肥料、微生 物肥料、養蚯蚓收集蚯蚓的排泄物當肥料,只要符合有機概念規範都可以。本研究的 架構請參閱圖五,傳統有機農法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最大的問題在人工抓蟲除草方法 費力費工,收成不佳,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各種的有機農法都是要克服這個問題。

圖五、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傳統有機農法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經過理論與文獻探討後,本研究擬採用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法、田野實驗法、

次級資料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

壹、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可以「聚焦於特殊事件,完整呈現其風貌來達成理解現象、命題概化、

理論建構與知識創新為目的」(湯京平,2015:249)。透過時間空間聚焦於特定事件,

以具體的證據呈現抽象的理論思考,解析觀察對象的特質,取得對於社會現象的事件 發展資訊,「包括情境脈絡的特色、細緻的因果機制,以及深植於現象背後的文化與 價值等比較隱晦的元素」(湯京平,2015:252)。 採用個案研究對於人文現象得以「掌 握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間的互動」、「受脈絡影響的行動意義」、「歷程對生命現象 的影響及跨越生命個體的理解與詮釋」、「人類是自主的個體,會依照自己的認知的 利益與預期效果,策略性地回應外部刺激」(湯京平,2015:253)。許多情境都是具 文化背景,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各自文化背景不同,研究者很容易以自身的經驗理解 來解讀被研究對象的行動,這讓研究現象背離了原來發展的脈絡,「個案研究透過厚 實敘述提供細節的同時,有助於研究者發展身歷其境的想像,而在運用這種跨個體感 知能力的同時,維持研究者主觀穿透性的自覺,以及維持某種客觀性」 (湯京平,

2015:256) 。

貳、 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法適用於探索性研究、敘述性研究、採用參與觀察法得以檢驗理論主 張,尤其在大自然中找答案,「要描繪自然,故直接觀察自然現象,對心靈的情性、

心靈的習慣,有刺激發酵作用,而這種作用是最忠實描寫自然的紀錄」(程樹德(譯), 2000:126-127)。然而參與觀察法也有其陷阱,當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互動越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9

越理解被研究對象,受同理心的影響,對於自己研究的方向會產生質疑或者也被同 化,這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要隨時提醒自己的。

參、 田野實驗法

田野實驗法,為在大自然環境下,實驗者依研究架構中的變項進行研究設計,建 立對照組與實驗組,並分別進行、觀察、紀錄,並分析對照組與實驗組相似與相異之 處。如果能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排除無關的變項,稱為「標準實驗法」。若無法在完 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則稱為「準實驗法」。本研究是在大自然環境下進行田野實驗,

同時也觀察自然生態環境及季節對於標的物的影響,因此所採的田野實驗法為「準實 驗法」。

肆、 次級資料分析法

次級資料分析法也就是所謂的二手資料,及過去已經有學者進行過研究,次級 資料分析法的好處在於進行個案深度訪談前,研究者以自行蒐集媒體報導與網站資 料。劉力學先生(Pierre)自廚餘堆肥成功研製後,臨海農場正式生產後,媒體爭相邀 約,除網路貼文外尚有電視媒體的影音資料,作為臨海農場個案知識背景。

伍、 深度訪談法

訪談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可以隨意的非正式的談這個適用於對方防衛心強大時,

非正式的訪談可以獲得非常多的資訊。也可以先給題綱讓受訪者準備,再進行正式的 訪談,好處在於受訪者可以預先準備提供資訊,缺點則為有很多的資訊並不在題綱 中,當然就無法獲得這些資訊。也可以在雙方有一定的理解後進行深度的訪談,深度 的訪談建構在彼此的信任下,有許多資訊因為信任所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度的訪 談對於特定要釐清的內容具有特別的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0

第三節 個案的選擇

臨海農場參訪會,是研究者 2015 年暑假首次與臨海農場主人劉力學(Pierre Loisel) 接觸,參訪過程研究者伴隨在劉力學(Pierre )身旁,近距離提問,對於身為科技業高 階主管退休後,投入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過程中,給予生態時間作用,深深吸引。

參訪後,研究者心中浮現的參訪心得是「有機是來自生態與心態的革命」,引發研究 者的研究興趣。劉力學先生(Pierre)與台大農化所吳三和教授所共同創新研出「廚餘堆 肥-黑金」與劉力學先生「臨海農場的有機農耕與環保、生態共生的成就」兩者相輔 相成,均是對「傳統有機」及生態農業的一大創新。因此選為探討「食農產業與社會 創新的挑戰」的研究個案。

本研究採取二個個案三階段,分採不同研究方法,主軸個案為「臨海農場」為個 案一採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是實徵探究,研究者對於事件只有少數控制權。由於研

本研究採取二個個案三階段,分採不同研究方法,主軸個案為「臨海農場」為個 案一採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是實徵探究,研究者對於事件只有少數控制權。由於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