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食農產業與社會創新的挑戰 - 以臨海農場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食農產業與社會創新的挑戰 - 以臨海農場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十七屆碩士論文. 治 政 食農產業與社會創新的挑戰 ─大以臨海農場為例 立 ‧ 國. 學. Food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ocial Innovation Challenge ─ Pierre Organic Farm.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 湯京平 博士 研究生 曾晴美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六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謝 天 生命的機遇. 感謝. 一個契機. 擴展不同的視野 帶著提問找答案. 歸零學習. 世界 因理解 而美麗. 感謝政大行管碩. 因為有您. 師長與同學. 每一堂課都精彩. 指導教授 湯京平教授. 感謝恩師. 重回校園. 總是開啟我不同的思維方向. 總是擔心跟不上師長的步調. 門規只有一條. 但嚴格執行. 因為有您的指引 讓我碩班生涯 充滿了樂趣與壓力 參與許多研討會 在知識殿堂中 學習. 治 政 大 張滿堂老師 文山社大 自己種菜自己吃. 個案的主人翁 臨海農場 劉力學先生(Pierre). 感謝. 立. 食農產業不只拉近我與土地的距離 也拉近了我與心靈的距離. ‧ 國. 學. 感謝同門姊妹. 給予的考驗. 佛法更貼近生命 我的母. ‧. 我的父. 感恩. 林鴻祥師父. 感恩. 何承靖師姐 睿臻師姐的引領 進入佛學的殿堂. 因為有您才有我. 讓我更堅定地前行. y. 一句提點. 也開啟我的佛緣. io. 鄭豐榮老師的佛學課. al. sit. Nat. 感恩. 修行的秘密. er. 感恩佛菩薩. 佑眞 羽軒 侞諭 因為有您的相互激勵 論文才能完稿. 知無不言. 讓修行的法門 不再遙不可及. n. v i n 感謝我的好姊妹 福華姐 C 慧玲 生命中的老來伴 最佳的心靈後盾 h e元莊 i U h n c g 快樂的貓空菜園 收成後 緊盯論文寫作的專案進度 可以的 沒問題 做得到 在信任 鼓勵 壓力下 每日都是一個小進步 感謝默默支持我的 最最最親愛的家人 品幀乾媽 智姐 阿兄 映姐 識姐 忠信姊夫 佩瑩 佩璇 芝仙 有您的支持 我才能無後顧之憂 完成 追求學問的 追夢計畫. 感恩. 因為有你. 曾晴美 於政大醉夢溪畔 2017 年 6 月. 「平庸的老師敘述,好的老師講解;優秀的老師示範,偉大的老師啟發。」 The mediocre teacher tells. The good teacher explains. The superior teacher demonstrates. The great teacher inspires. ~ ~英國教育學家 威廉 亞瑟 瓦爾德 William Arthur Ward.

(4) 摘 要 食安問題引爆,人們關注入口的食物。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人類與大自然最貼 近的是農業,人類生存動機帶動食農產業創新,追求富足牽動社會演進的動能。社會 型態的改變就是社會創新的歷程與成果,食、農與人類的歷史進程、社會的結構、生 活習慣、文化的演進、經濟、政治力環環相扣。本研究以臨海農場為例,探討個案廚 餘堆肥的創新研發成果,在現有的法規規範下無法進入有機農業市場及肥料市場。研 究發現以農業為核心,廚餘堆肥的創新研發,生物的智慧有機農法(Smart Organic Farming Model)對生態農業、傳統有機農業對食農產業是一項翻轉性的變革,也是. 政 治 大. 社會創新。社會創新的成果進入市場機制推廣與銷售將衝擊現有利害關係人與法規政. 立. 策,建議政府在社會創新的變革,政策政治力及時予以反饋,政策創新,向生態農業. ‧ 國. 學. 永續發展方向調整。. ‧ y. Nat. n. al. er. io. sit. 關鍵字:社會創新、廚餘堆肥、生物的智慧有機農法、農業政治學. Ch. engchi. i n U. v.

(5) Abstract. As the food safety issues attracted prevail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organic farming is widely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solution of the daunting problem. Advocating eco-friendly farming in Taiwan has encountered two major challenges, however. First, most of the organic farming methods are labor intensive which would be hard to be promoted in rural places where the population are aging rapidly.. Second, without the aid of chemicals, the. produce production tends to be low, and incomes, therefore, tend to be insufficient for. 政 治 大. sustaining the family. The social innovation conducted by a French Canadian, Pierre,. 立. found a perfect solution for both problems.. His smart organic farming, basing on turning. ‧ 國. 學. kitchen waste to compost, shed a light on the future of organic farming in Taiwan. By experiment and intensive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shows the potential of this innovative. ‧. io. sit. y. Nat. al. er. farming method.. n. v i n C h Composting, Smart Keywords: Social Innovation, Kitchen e n g c h i U Organic Farming Model, Agricultural Politics.

(6) 目 次 第一章. 食農產業的創新動能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 2 第三節 章節說明 ..................................................................................................... 13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 ..................................................................................................... 15. 第一節 食農產業創新與社會變遷 ......................................................................... 15 第二節 食農產業的創新與社會變遷 ..................................................................... 17 第三節 社會創新與食物政治學 .............................................................................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25. 政 治 大.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8 第三節 個案的選擇 ................................................................................................. 30 「傳統有機」與「生物的智慧有機」農法個案 ......................................... 31. ‧ 國. 學. 第四章. 立. 第一節 臨海農場 ..................................................................................................... 31 第二節 生機種植「自己種菜自己吃」 ................................................................. 50. Nat. y. 結論 ................................................................................................................. 83. sit. 第五章. ‧. 第三節 土壤改良與秋耕 ......................................................................................... 71 第四節 小結 ............................................................................................................. 77. n. al. er. io. 第一節 一克泥土的革命 ......................................................................................... 83 第二節 制度創新 ..................................................................................................... 86 參考文獻 89 附錄. 92. Ch. engchi. i n U. v. 附錄一、台灣食品安全事件統計圖 ......................................................................... 92 附錄二、垃圾性質及處理分析表 ............................................................................. 93 附錄三、木柵垃圾焚化廠土壤改良劑檢驗報告 ..................................................... 94 附錄四、木柵垃圾焚化廠廚餘堆肥製作成的土壤改良劑品質比較表 ................. 95 附錄五、實作園區未進行土壤改良前的檢驗數據 ................................................. 96 附錄六、自木柵垃圾焚化廠申請的土壤改良劑檢驗報告 ..................................... 97 附錄七、實作園區進行土壤改良後的檢驗數據 ..................................................... 98 附錄八、肥料登記證申請及核發辦法(民國 99 年 07 月 29 日修正) .................... 99 附錄九、肥料種類與品及規格(民國 89 年 8 月 31 日) ........................................ 104 附錄十、肥料種類與品及規格(民國 97 年 3 月 27 日) ........................................ 105 附錄十一、有機農產認證辦法(作物) ............................................................... 106 i.

(7) 圖 次 圖一、農食概念地圖(Agriculture Food Conceptual Map) ............................................ 5 圖二、可激發社會想像的四個象度 ................................................................................. 16 圖三、A Mod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19 圖四、A Modified Mod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 20 圖五、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傳統有機農法架構) ......................................................... 27 圖六、生物、植物的智慧機制模型 ................................................................................. 46 圖七、生物的智慧有機農法模型 Smart Organic Farming Model ................................... 48 圖八、秋耕收成甜菜根 ..................................................................................................... 77 圖九、昨天的甜菜根. 圖十、今天的甜菜根 ................................. 7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8) 表 次 表一、臨海農場及木柵焚化爐生產的廚餘堆肥檢驗數據比較表 ................................. 75 表二、使用廚餘推肥後,進行土壤改良前後土壤肥力檢驗數據比較表 ..................... 7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9) 第一章 食農產業的創新動能 人類生存動機帶動食農產業創新,追求富足牽動社會演進的動能。追溯人類食農 的歷史,從採集到半定居農耕的新石器時代;鋤耕式初始農業的青銅器時代;因鐵器 材料的使用與動物馴養,人類可以採用犁耕式農業的鐵器時代;促進農業量產,農業 機具機械化、化學肥料與農藥的發明、品種改良、基因改良、增進灌溉技術,農業工 業化;追求富足,食品商業化為儲存與運送,延長食品的食用期限,發明食品加工技 術;為增進食品的色、香、味、型,為取代天然的香料,發明了化學食品添加物。商. 政 治 大 換,發明貨幣進行買賣。農作物的交易,從城鄉在地供應農作物,擴大到國內遠距的 立 業,遠古時代以互換食物為始,演進到以物易物,並發展出具規模的市集。為便利交. ‧ 國. 學. 交易;為取得非本國的物產,演進到跨國間的國際貿易;跨國食品業的全球化,帶動 農業生產系統的變化,農業生產全球化。. ‧. 社會的改變是細微漸進的,身處其中的我們,純然的接受,沒有發覺每日些微改. sit. y. Nat. 變,直到整個趨勢已然形成。工業革命、電腦革命、網路革命,都是花很長時間創新. io. er. 成為商業化,最後成為普及性科技(王伯達,2012:23)。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農. al. v i n Ch 史進程、社會的結構、生活習慣、文化的演進、經濟、政治力環環相扣。「Elton 指 engchi U n. 業,在科技的創新及商業動機中,靜靜轉變牽引著社會發展方向。食、農與人類的歷. 出『社會的整體結構和活動取決於食物供應的問題』」(David Pimenel, Marcia H. Pimentel, 2008:2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經濟成長並不是環境保護的敵人,事實上要改善環境要依賴經濟成長。只有經 濟成長及擁有較高的生活水準之後,大家才會注重周遭的環境。在經濟術語中,乾淨 的空氣和純淨的水等環境才是一種奢侈品。所得越高,對環境財的需求越大」(齊思. 1.

(10) 賢(譯),2000:55)。過去採取農業扶植工業,犧牲農業同時也犧牲自己生存環境, 引進西方知識與技術,未思背景不同,全盤接受,現在追求一個可永續生存的家園, 漸成共識。利用公眾的力量把有機廢棄物轉化為堆肥,再由農地消納,土壤有機質提 高,農產品質與安全提升,國民消費農產品,成了健康最佳的保障。從社會學角度探 討食農產業的發展,創新(Innovation)與擴散(diffusion)是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的要 因,經濟是「創新」的誘因機制。創新(Innovation)透過經驗分享,技術交流,傳承經 驗等擴散(diffusion)作用,從環境擴展到另一個環境,也就是擴大影響層面成為「社 會創新」。經濟誘因所引發的食農產業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在擴散(diffusion). 治 政 大 個案劉力學(Pierre Loisel)的臨海農場與台大農化所吳三和教授,所創新研發出 立. 中發揮影響力。. 「廚餘堆肥-黑金」與「生物的智慧有機農法模型」(Smart Organic Farming Model),. ‧ 國. 學. 探討對於有機農耕與生態農業的創新價值、社會變遷作用、生態農業價值鏈,及政策. ‧. 法規的有機認證與肥料管理法對於廚餘所製的堆肥,因法規的規範,農場無法申請有 機認證,創新的發現廚餘堆肥不能進行買賣,產品化,商業化;有機的認證,對於廚. y. Nat. er. io. sit. 餘堆肥作為介質資材,仍是有所疑慮;政府對食農產業創新發展與社會變遷、社會創 新的政策反饋,以及探討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可能機會,是主要研究動機。. n. al. Ch. i. e. i n U. v. gch 第二節 n研究背景 壹、「食不安」危及「金字塔」. 人類生存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人類需求金字塔」及「富足金字塔」均共同選為 金字塔的底層。人類需求金字塔,1943 年馬斯洛發表人類動機理論,提出人類的需 求分成五個等級,金字塔的底層是生理需求,向上分別是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 現需求。富足金字塔由彼得戴曼迪斯與史蒂芬柯特勒 2012 年共同提出,富足金字塔 的底層是生存之所需,食物、水、安身之處,中層是成長的催化劑,能源教育資訊通. 2.

(11) 訊,頂層是自由與健康。(陳森(譯),2013:45)金字塔的底層都是要照顧最基本 的生理需求,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基本的需求,彼得戴曼迪斯與史蒂芬柯特 勒認為要創造全球的富足,要照顧最簡單的生理需求。 食物被視為理所當然,食物是人類活動的能量來源,身體生長發育,調節機能不 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若沒有食物,人類就無法生存。天然是食物與生俱來的本質。食 品是食物的加工品,食物經過加工後,食物可以成為更高商業價值的食品。例如:馬 鈴薯變身為洋芋片,麵粉加工成為即沖即時的泡麵,有些食品添加防腐劑、乳化劑、 人工色素、合成香料調味,讓食物放比較久,而且風味又不會因為時間一久而改變。. 治 政 大 保存。「食品」可以是加工過的或新鮮的,是可以保存的,也可以立即食用的。食品 立 食物與食品最大的不同是「食物」是需立即食用,而隔餐勿食的,但可以放冰箱短暫. 工業首要的產品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便宜、並讓消費者容易取得,便利食用。以蘋果為. ‧ 國. 學. 例,為了在運輸過程保鮮,在鮮果七分熟食即採摘包裝,利用運輸過程的溫度讓鮮果. ‧. 後熟,鮮果的產地與銷售地可以擴大延長;為了跨國銷售,運輸旅程更遠,為了隔離 運輸過程中的蟲害,在蘋果的表皮浸蠟,若在生產過程中噴灑肥料與農藥與採摘的時. y. Nat. er. io. sit. 機沒有管控好,肥料殘餘硝酸鹽及農藥也一起包進來,對外宣傳這層蠟是食用蠟,而 營養學者宣稱水果的營養在表皮最豐富,不明究裡的消費者,整顆食下,在無形無知. n. al. 中傷害健康。. Ch. engchi. i n U. v. 食品安全問題事件的爆發只是冰山一角,食品安全在訊息不對等、不透明的狀況 下,消費者無法確實得知,進行篩選購買產品。拜電腦革命,網路革命的結果,知識 容易獲得,訊息易於傳播,食安問題不定時的被引爆,2003 年以前台灣的食品安全 事件大約每年 1 件,2004-2012 年每年仍呈現個位數,2013 年開始跳躍到兩位數,這 說明了在訊息與資訊透明,網路傳播的助力下,消費者的重視及政府管理單位加大稽 核力度。台灣食品安全事件統計圖,請參閱附錄一。. 3.

(12) 「大統特級橄欖油」添加其他油品,橄欖油含量不及百分之五十,以添加銅葉綠 素調色。追溯橄欖油造假的歷史,從 5000 年前的羅馬帝國,就發生橄欖油假油事件, 羅馬帝國的橄欖油是權位的象徵1。「1997 年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對零售的橄欖油展 開檢測,發現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產品被證明造假」。製造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 「詐欺的誘惑讓人無法抵擋」(游淑峰,楊正儀(譯),2014:265)。食安問題歸 類有五類,汙染、防腐、農藥殘留、違法添加不得添加的添加物及造假。土壤汙染的 鎘米事件;魚類養殖過程添加致癌孔雀石綠;進口大閘蟹驗出氯黴素;海帶以工業用 碳酸氫銨泡製;添加工業用碳酸鎂的辣椒粉、咖哩粉、胡椒鹽、胡椒粉;重製過期乳. 治 政 大 及葵花油等低成本油品並添加銅葉綠素調色的橄欖油;標榜天然的胖達人製作香精麵 立. 瑪琳;調和酒冒充釀製酒;蝦子含超標二氧化硫、禁藥;白飯加防腐劑:添加棉籽油. 包;牲畜奶粉;毒澱粉、毒醬油;食品為了增稠添加塑化劑事件;一再的打擊消費者. ‧ 國. 學. 對食品的信心。在食品商業化的過程中,我們吃下肚的往往不是天然食材,而是實驗. ‧. 室調製出的化學合成品。化學添加物,從名字上看不出對消費者的壞處,焦糖色素跟 焦糖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一種純化工產品。一般認為食品添加物食用無害,只要符. y. Nat. er. io. sit. 合法規,食品業者就能合法添加,消費者通常是在不知情的狀況吃下他,這些合成品 即使符合衛生安全規範,政府把關再嚴格,頂多只能證明對合於法規,談不上有什麼. al. n. v i n 好處。一般認為化學添加物所引發的健康問題,是皮膚搔癢,長疹子等過敏現象。但 Ch engchi U 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味精,可引發帕金森症及阿茲海默症;色素會導致注意力不集. 中及過動症。代糖,可能致癌;防腐劑會傷害消化系統,導致免疫系統失調。薑黃素 會抑制瘦素分泌導致肥胖。「德國醫師協會通訊對歐盟合法的添加物提出警告,化學 添加物對身體產生影響,威脅健康」(劉于怡(譯),2014:8)。 食品安全問題動搖「人類需求金字塔」及「富足金字塔」底層人類生存。「吃得 安全」和「吃得健康」是有等級差別,想要吃得健康,便要取得優質的食物。如果消 1. 羅馬人將橄欖油訂出品質等級,最好的油是綠油,以半成熟的橄欖製成。在羅馬帝國,「橄欖油是 無窮的財富和力量的源泉」。(游淑峰、楊正儀(譯),2014:66). 4.

(13) 費者願意花更多錢選擇品質較有保障的產品,「吃得健康」才有可能逐漸形成一種飲 食文化,並且降低食安問題發生的機率。. 貳、「吃是一種農業行為」2 今天的早餐吃了甚麼?這一個月的餐飲費最後是流入誰的口袋?知道食用的食 品來自哪裡嗎?食用的食物、食品,營養成分來自自然界還是食品加工業?相信大多 數的人都回答不出來這幾個問題。吃的意義,最常見的就是果腹,時間到了該吃飯了。 本節探討食農與人類的關係、農業食物鏈、工業化食物鏈、食品工業化供應鏈、食物 全球化生產鏈、價值鏈及政策農業政治學,其農食概念圖(Agriculture Food Conceptual Map)請參閱圖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一、農食概念地圖(Agriculture Food Conceptual Map)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2. 「吃是一種農業行為」自然文學作家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 5.

(14) 一、 農業食物鏈 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人類與大自然最貼近的就是農業。從食農來探討人與大自 然的關係,可以發現人在所有的領域都扮演一定的角色。人是農業的一環,人也是所 有產業鏈中重要的環節。談到農業食物鏈就不能離開生態系統,食物鏈多指生物界的 食物鏈,顯示生物其生存條件,在吃與被吃的活動串起來的鏈結。農業食物鏈的源頭 在於人類對於農產的需求,土地與農作的關係,最基本的就是土地,作物,家畜。農 業食物鏈,要從土地(土壤)、空氣、陽光、水開始探討起,土壤是重要的載體,土 壤學對土壤這麼定義,所有土壤都是由有機質、礦物質、土壤空氣和土壤水分所組成。. 治 政 大 1988:1)。土壤中的礦物質、有機質等化學物質與土壤空氣中化學物質作用,與水 立. 土壤在自然環境中,受到氣候、生物、地形及成土年齡互相影響下生成發育(張仲民,. 分化學物質作用,孕育了給土壤中的生物及微生物的生長環境。土壤的物理性質3決. ‧ 國. 學. 定供給質物水分氧氣的能力,給予根系分布的範圍,支撐植物體的狀況 (張仲民,. ‧. 1988:249)。在農業食物鏈中,動物扮演消費者,植物扮演生產者,微生物扮演分 解者或還原者。作物收成後,給予土地足夠的時間,由自然生態分工合作修補作物所. y. Nat. er. io. 網絡的基礎。. sit. 吸收的養分,為下一個播種季節做準備。土壤的健康與食物是社會與生態關係形成的. al. n. v i n 「吃是食物鏈的自然行為」 C「健康是食物鏈中物種間發生關係的結果」,土壤不 hengchi U 健康,缺乏營養,生長在其上的草也就營養不良,吃草的物種也會營養不良,吃物種 的人相對的也會缺乏營養。土壤與人類健康的關聯,看似不相關,其實人類健康在食 物網絡中息息相關(曾育慧(譯),2009:159)。 二、 工業化食物鏈 從土壤到餐桌,工業革命,加速食物鏈與供應鏈循環。畜產高效率肉品支解流水 線,是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先驅,甚至早於汽車裝配流水線(曾雅雯、王志宏(譯), 3. 土壤的物理性:深度,質地,構造,結構,比重孔隙,空氣與通氣,收縮與膨脹,顏色,溫度,粒 子的表面積。(張仲民,1988:249). 6.

(15) 2014:170)4。第一次工業革命(約在 1733 年-1840 年) 1840 年前後,英國機器生 產取代手工業生產,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5,工廠需要工人,鄉村人口離開耕地 進入城市,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城市的糧食供應必須被滿足。為了增加作物產量與降 低作物照顧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標準化作業,擴大單一作物大面積耕作,採用工 業化的利器,耕耘機取代畜力。為補足大量生產所失去的地力6,十九世紀中,德國 化學家 Justus Von Liebig 以燃燒分析法在植物燃燒過的灰燼中發現三種元素氮、磷、 鉀,認為植物所需要的養分是氮、磷、鉀。化學肥料7氮、磷、鉀在 1828 年-1850 年 間被發現與採用人工合成方式製成,直至 1909 年解決了大規模生產問題後,1950 年. 治 政 大 未被作物吸收的肥料積累在土壤中,對土壤造成破壞。物種也相對減少中,這個物種 立. 大規模運用。土壤過度耕作,運用化學肥料只能補充部分物質,不能重建土壤健康,. 包含了土壤中的分解者與還原者生物與微生物。. ‧ 國. 學. 提煉化學合成物的工廠,除了製作化肥及藥品也製造出炸藥及毒氣,毒氣可以傷. ‧. 人也可以傷害生物、微生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毒氣噴灑法的改進,二次世 界大戰瑞士化學家發現 DDT,DDT 可以速效消滅肢節動物,二戰期間,軍隊中以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Giedion 1969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 : A Contribution to Anonymous History, New York:Norton. 5. 工業革命,2017 年 3 月 25,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E7%AC%AC%E4%B8%80%E6%AC%A1%E5%B7%A5%E4%B8%9A%E9%9D %A9%E5%91%BD)。. 6. 「1840 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J.von Liebig,1803-1873)出版了《化學在農業及生理學上的應用》一 書,創立了植物礦物質營養學說和歸還學說,否定了當時盛行的"腐殖質"和"生命力"兩大植物營養 學說,為化肥的發明與套用奠定了理論基礎。作物從土壤中吸走的礦物質養分必須以肥料形式歸還 到土壤,否則土壤將日益貧瘠。」化學肥料,2017 年 3 月 25,取自 https://www.itsfun.com.tw/%E5%8C%96%E5%AD%B8%E8%82%A5%E6%96%99/wiki-783683-037463). 7. 化學肥料的發明史,歷經 1828 年開始,德國化學家維勒(Wöhler,1800-1882)發現可以用人工方 式合成尿素;1838 年,英國勞斯(L.B.Ross)製成磷肥;1850 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J.von Liebig,1803-1873) 發明鉀肥;1850 年英國勞斯(L.B.Ross)發明了氮肥;1909 年德國化學家哈伯(Haber,1868-1934) 與博施(Bosch,1874-1940)合作,解決大規模氮肥生產技術問題。1950 年化學肥料大規模運用。 2017 年 3 月 25,取自 https://www.itsfun.com.tw/%E5%8C%96%E5%AD%B8%E8%82%A5%E6%96%99/wiki-783683-037463). 7.

(16) 學藥劑 DDT.8殺害蝨子、跳蚤,在二戰後,農家缺工,大量的毒氣運用在耕作的蟲害 防治,以期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華人百科)大自然是一個循環,毒氣的化學成分, 噴灑在農作物上的化學成分,不會憑空消失,積蓄在土壤及蓄水層,蔬果所吸收的成 分,被動物、人食用後,殘留在體內,是健康與生命的隱形殺手。化學農藥與化學肥 料是毒還是藥? 三、 食品工業化供應鏈 「多吃一點」,增加食品飲食支出,不吃競爭對手的產品,是食品業的爭奪市場 的行銷目標。食品產業推陳出新,為的是銷售額度。行銷是食品業主要手段,行銷的. 政 治 大 添加食用色素;為了降低成本,以化學香料取代天然香料;人口集中都市,需要從遠 立. 內容口味、成本與便利。為了增加口感添加糖、油脂、鹽;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 國. 學. 方運送食品,讓食品延長食用時間,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可以延遲食品變質氧化。 食品需要化學,若沒有化學添加物,工廠的生產線無法進行,產品也無法運送到市場。. ‧. 加工過程營養成分消失,為了增加強化食品的差異性,功能性食品被發明了,亦即添. sit. y. Nat. 加營養劑、維生與礦物質等。而這些營養劑、維生素與礦物質的來源,可能是透過化. io. al. er. 學合成出來的。為了降低成本,食品業開始向食物鏈上游下游擴展,向上游擴展契作. n. 農場,提煉油品;向下游擴展,開連鎖餐廳,提供外食人口便利實用。購買量越大,. Ch. engchi. 生產越穩定,越具經濟規模越符合獲利模式。. i n U. v. 在食品業,飲食也是一項政治議題。食品業者生產食品必須符合法規,如何影響 法規,降低罰則,或者透過政策的政治力,促進行銷。最為孰悉的是指導我們維持身 體健康,食用適當份量、不同種類食物的指南,「食物金字塔」就是這樣產生。「1974 年在瑞典出版了第一個飲食金字塔。在 1992 年由美國農業部推出了最廣為人知的食. 8. 1948 年 ( 保羅‧赫爾曼‧穆勒 Paul Hermann Müller) 因發現 DDT 毒殺 (Arthropod 節肢動物) 的高 效率,而被授予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諾貝爾醫學獎)。2017 年 3 月 25,取自 http://blog.udn.com/lucy66/18614677. 8.

(17) 物金字塔,於 2005 年推出修正版,然後在 2011 年更替為『我的餐盤』(MyPlate), 超過 25 個其他國家和組織也有發表食物金字塔」9。 四、 食物全球化生產鏈 食品工業化對民生有很大影響力,對於廠商的獲利也至關重要。大型廠商致力開 發新產品,為產品規畫標準,讓國際原料市場與農民生產有所依據,進行生產。「2008 年世界農業報告指出, 『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越來越傾向全球生產鏈的模式, 其中多半是由少數一些跨國大買主(貿易公司、加工業者,製造商)分佔市場』」(洪 清怡(譯),2013:29)。透過國際價格競爭,工資低的國家食物生產勞力成本低,. 政 治 大 較鬆緩,未被嚴格規範。根據歐盟議會研究服務的研究上,在高度集中的食品配送市 立. 競爭力相對高,對於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控制植物生長的及病蟲害防治的法規也. ‧ 國. 學. 場中,農民直銷給消費者的新鮮食品市場只占 2%。透過超市,大賣場和折扣店銷售 給消費者佔 54%。2014 年,在十三個會員國中,前五名零售商占了 60% 的食品市. sit. Nat. 食品市場。(Marie-Laure Augère-Granier, 2016:5). y. ‧. 場。2011 年,四個零售商控制德國食品市場的 85%,三個零售商控制 90%的葡萄牙. io. er. 被拉長的生產鏈對農民是否有所助益呢? 食品供應鏈連接三個主要關係人:農. al. 業,食品加工業和分銷部門,涉及廣泛的利益相關者:農民,食品加工商,貿易商,. n. v i n Ch 批發商和零售商,與中小企業和非常大的公司。農民在糧食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常常 engchi U 是最弱勢的,合作社以及小食品加工商,經常代表農民進入市場,也常以大型買家的 價格需求對農民施加壓力。生產線越長農民分配到的利潤越少,較少的銷售中介機 構,對小農戶的收入相對提升。根據歐盟議會研究服務的研究報告,短食物鏈,消費. 者可以獲得新鮮的時令產品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對於農民,收入可以提高。較短的運 輸路線,減少包裝降低汙染,從生產者的市場和農場商店,可為地方環保帶來更大社 會凝聚力,形成對農業的團結。有機農民是短供應鏈的先驅,他們大多直銷新鮮的水 9. 飲食金字塔,Nutrition Plate Unveiled, Replacing Food Pyramid, Retrieved Mar. 25, 2017,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1/06/03/business/03plate.html. 9.

(18) 果和蔬菜,其次是動物產品和飲料食品,這些作物往往是有機產品,即使它們並不總 是認證。10. 參、 價值鏈與農業政治學 食品生產業的原物料佔農業生產量很大的比重,量大、品項單一。全球化大量採 購的需求,大量且穩定生產的方法,以化學藥劑取代人工勞力拔草,抓蟲,影響生物 多樣性。採用基因工程,生產絕育的種子(孟山都),抗除草劑的黃豆及防壓番茄等。 從農業生態學角度觀察,農業耕作方法不同於食品生產鏈的農業生態,農業生態不只 是減少農藥、化肥,更使用植物、生物殘體再循環用於種植糧食,促進生物多樣性。. 政 治 大. 農業產業化是「生產的所有健康食品,不污染環境」,這樣的觀點已進入農民與消費. 立. 者的生活經驗價值理念。一個多樣化的,安全糧食,均衡飲食,環境保護的有機農業,. ‧ 國. 學. 生態農業。為什麼儘管具有潛力,但仍然不普遍?有四個原因,首先,基礎設施和技. ‧. 術依賴於大規模的經濟規模,機械化種植單一種植。其次,佔主導地位的農業和食品 公司是更有利的地位用廉價的全球市場糧食供應。第三,我們的生活方式已被食品工. y. Nat. io. sit. 業改變。人們更少的時間做飯,烹飪知識與吃飯是生活中的小角色。第四,政治障礙. n. al. er. 存在。大玩家在農業食品行業反對新規則,或建立對其有利的規則,在食品體系中的. Ch. 改變基因種子,農藥和肥料廠商是巨大阻力。. engchi. i n U. v. 生態農業,「回到過去」是不是一個選項。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是創新也是變 革。農糧食物的系統,創新的銷售通路,政治力如何向生態農業永續發展方向調整, 促進農業生態所需要的政策。如果我們克服政治和經濟障礙進行變革,生態農業可以 是成功的。. 10. Short food chains and local markets benefit both farmers and consumers, Retrieved Apr. 26,2017, from http://www.globalagriculture.org/whats-new/news/en/32542.html. 10.

(19) 肆、農業與生態 老鷹抓小雞是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的遊戲,老鷹學名黑鳶,黑鳶也是過去台灣農村 天際線翱翔飛禽,俯衝下來抓小雞,是過去農村生態景象。南臺灣高屏的天空,黑鳶 成雙成對翱翔,屏東科大生態研究室,發現黑鳶怎麼越來越少?透過屏科大野鳥保所 鳥類生態研究室實地訪查,高屏地區的二期稻作收割後,在十月初會接著種紅豆,當 紅豆播種後,鳥兒會來吃紅豆,為了驅離鳥兒,農夫用各種方式趕鳥,稻草人,光碟 片等,也有少數農民沒有心力趕鳥或為了節省成本,直接把稻穀浸泡農藥製成毒稻穀 撒在田邊,吃到誘餌的小動物,或者野鳥相繼死亡,老鷹抓小雞也抓其他的動物,食. 政 治 大 年代)農改場就是教導農民利用加保扶防治鳥害,因此這樣的毒鳥法可能已經深植在 立. 用到因吃到毒誘餌死亡的小動物,也跟著遭殃,數目驟減。這是生態的循環。「(1990. ‧ 國. 學. 某些農民心中」(屏科大野鳥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2014)。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 使用造成生態斷鏈,農業如何可以重建?. ‧ sit. y. Nat. 伍、台灣有機農業的困境. io. er. 1953 年農業為台灣創造國內生產毛額貢獻度 GDP 是在佔 32.3% 僅次於服務業. al. 46.4%,也是對國內生產毛額貢獻度 GDP 的最高峰,自此後逐年滑落,至 2016 年佔. v i n Ch 從勞力密集角度觀察,農業已形成「高投入、低產出」的產業。農業 engchi U n. 比為 -8.2%。. 11. 產值的崩壞,其原因雖有因工業社會的轉變,人口向工業靠攏,然而是否也有其他因 素所造成呢?例如:引進國外新技術是件好事,但未考量國外與國內風土民情不同, 美國是大農耕作,台灣是小農耕作,使用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環境負擔影響更大(吳 三和,2004)。慣行農法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造成土壤酸化,收成量降低, 勞力密集卻無法獲得相同的回報。農村人口外流,留在鄉村的農民,經過歲月當年的 青年農夫現在已成為老農,老農凋零,農村形成老齡化且人口減少。補助休耕的農業 11. 2016 年主計處統計農業在三產(農業、工業、服務業)中的國內生產毛額貢獻度 GDP 佔比為 -8.2%,. 工業為 49%,服務業為 59.2%. 11.

(20) 政策,誘使老農向休耕靠攏,目前的農業休耕約四萬公頃,政府休耕補助每年達十九 億,然而農地的休耕土壤的地力是否有因為休耕而恢復? 台灣的農地屬於集約式,每個農戶所擁有的農地不若美國大型農地,為了獲得更 多的收入,土壤的地力補充速度來不及供應作物所需,產能無法跟得上,這是一個負 循環,讓狀況更惡化。有機意識的興起,認為不施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就是有機,樸 門農法、秀明農法崇尚自然,不除草、不抓蟲,這樣的種植產出是否具經濟規模?2014 年的統計台灣登記在案的有機農戶約有 3,038 戶,每一戶農戶所擁有的平均耕地為 1.97 公頃,種植蔬菜的有機農戶約有 1,211 戶所擁有的平均耕地為 1.6 公頃。換句話. 治 政 大 需索,農地的地力無法跟得上,作物自然長不好,收入減少。面對台灣有機農業的困 立. 來說,進行有機耕作的多是小農,小農的經濟效益為了能擴展到最大,也就是向農地. 境,是否有好的解決方法?. ‧ 國. 學. 陸、有機資源與環保的實踐. ‧. 有機農業的概念來自 1940 年代美國,1947 年美國羅德爾成立民間有機農業中. y. Nat. io. sit. 心,直到 1970 年環境汙染才促成風氣。1980 年初期,台灣民間響應世界風氣。1986. n. al. er. 年行政院農委會擬引進美國農業新技術,開始評估有機農業在台灣施行的可能性。隔. Ch. i n U. v. 年在旗山與鹿草試辦有機栽培,從此揭開台灣有機農業的序幕。有機農法的創立架構. engchi. 在修正慣行農法的弊病上,強調不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但是單憑土壤所供給的 養分能力,不足以應付生產需要,為增加地力,添加補充材質保證產量。而這些有機 的補充材質通常是堆肥或天然農藥,一般認為有機農業就是使用有機肥料,所以任何 生物質的材料,例如生物排泄物,就能算是有機肥料。試想慣行農法自使用水肥時代 進展到化學肥料時代,其原因在於怕水肥中的藏菌,間接影響健康。使用化學肥料, 又發現化學肥料對環境的影響,農作物使用化學肥料或農藥殘留危害食用者健康,才 走進堆肥運用的有機農法。怎樣的堆肥使好的堆肥? 生肥即未經過發酵朽腐的生物材. 12.

(21) 質隱藏病原危機,經過發酵良好的堆肥,堆肥內部的溫度達攝氏 60~70 度的是熟肥, 充滿了微生物。 垃圾掩埋場與焚化爐,中西方同樣的方式處理垃圾,西方很少看到群眾抗爭,原 因在於台灣土地利用集約,要找到人煙稀少對環境生態影響小的地方難以尋覓。一樣 使用焚化爐處理垃圾,西方的焚化爐壽命相對較長,原因在於西方的飲食習慣,家庭 廚餘甚少進入焚化爐或掩埋場,東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大量家庭廚餘進入焚化爐或掩 埋場,根據看守台灣的調查,台北市的焚化爐不僅飛灰含有戴奧辛,底灰也有戴奧辛, 主因就是含水量高,濕濕的家庭廚餘降低焚化爐燃燒效率產生的。. 治 政 大 錄二),處理方式不是掩埋就是焚化。掩埋的話縮短掩埋場壽命,產生惡臭,影響生 立 根據環保署統計 2015 年度廚餘占總垃圾量為 37.6%,約為 36 萬公噸(請參閱附. 活環境。焚化的話,廚餘帶水,降低燃燒率,折損焚化爐使用年限,並產生戴奧辛。. ‧ 國. 學. 因此可以將這些有機廢棄物資源轉化為有機肥,回填農地土壤,成為土壤的營養。 「根. ‧. 據有機農法,土壤有機質必須高於 6%,若從目前慣行農法建議平均標準 2%提高至 6%,則每甲地每年至少需要投入 200 公噸堆肥,而且連續三年,以現行農民經濟能. y. Nat. n. al. er. io. 2004)。. sit. 力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若要達到強化地力,必須藉由社會力量來完成」(吳三和,. Ch. i. e. i n U. v. gch 第三節 n章節說明. 本研究分五章,第一章「食農產業的創新動能」,說明食安危及人類底層生存的 需求;從食物鏈「吃是一種農業行為」 ,探討農業食物鏈、食品工業化食物鏈、食 物全球化生產鏈;價值鏈與農業政治學及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章「理論與文獻」, 從食農歷史演進,探討食農對社會變遷的影響軌跡,透過社會學想像的研究途徑分析 現象;從「社會結構」,探討社會結構與制度怎樣影響食農產業;食農的社會創新如 何反饋回社會結構與制度,做為分析個案理論的依據。第三章「研究設計」,說明研. 13.

(22) 究設計、與研究方法,並就研究案例選取及本研究進行探討的問題加以說明。第四章 「個案一、『臨海農場』,有機之路來自解決垃圾問題」,以個案研究方式探討臨海 農場有機農耕與環保、生態共生的創新成就,及口碑行銷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個 案二、文山社大『生機農法,自己種菜自己吃』」,研究者採實驗法與參與觀察法, 以扮演「觀察者」的參與者視角,觀察張滿堂老師,將其對傳統有機種植的理念透過 實作,傳授給學員,建構食農產業的知識底層,食農教育,在建構研究者農作的基礎 知識的同時體驗青農返鄉務農的困境。研究者在「個案三、『土壤改良與秋耕』」, 採田野實驗法與參與觀察法,以扮演「參與者」的觀察者視角,以個案二所具備的傳. 治 政 大 木柵垃圾焚化廠所製作之廚餘堆肥,在文山社大『有機農法,自己種菜自己吃』的田 立. 統有機種植理念,採用個案一臨海農場主人劉力學的創新廚餘堆肥製作法指導台北市. 畦進行土壤改良與秋耕,實驗觀察能否重現個案一對於臨海農場的觀察。第五章「結. ‧ 國. 學. 論」,依據前述所作整理分析,針對食農產業與社會創新提出結論與建議,以及後續. ‧. 之研究方向建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3)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多關注於社會與個人的關係,社會秩序、事件,社會變動等; 社會結構與政治經濟關係;社會學也探討食材、飲食與文化、社會的關係;社會學亦 較關心農業、農村、農民,而不是食農問題。前章探討食農產業的創新動能中,人類 食農的歷史與社會變遷密切聯結,與現代化推進密不可分,工業革命帶動技術、經濟、 文化創新,人們生活型態轉變。本章從理論探討食農產業創新與社會變遷及社會創新 與食物政治學。. 政 治 大. 第一節立 食農產業創新與社會變遷. ‧ 國. 學. 壹、社會變遷. ‧. 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有所變,變遷是無時無刻的在進行著,社會變遷意味者當大多. Nat. sit. y. 數人所從事的團體活動與關係,因時間的變化,而感覺到與以往的社會活動或關係有. n. al. er. io. 所不同。社會變遷的現象也反映在社會角色,關係制度與規範的改變。「美國社會學. i n U. v. 家 C.W. Mills 提出的『社會學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認為要了解個人行動. Ch. engchi. 必須了解這些行動的社會脈絡,不同的經驗源自於不同的社會情境,要了解一個人, 必須從周遭的事件來考察,個人經驗受社會環境所影響。個人是被捲入大社會舞台的 社會模式中。』」(林瑞穗(譯),2002:4-6)格莫夫(John Germov)與威廉斯(Lauren Williams)以社會學想像為基礎,激發想像的四個象度,歷史、結構性、文化性、批判 性,從四個象度去理解社會。(請參閱圖二)(蕭志強、鍾怡婷、林朝成、王偉鋼等 (譯),2016:4). 15.

(24) 圖二、可激發社會想像的四個象度 來源:轉引自 蕭志強等譯,2016;5 原出處:Germov and Williams,2008;Fig.11. 政 治 大 歷史也許是社會變遷的發展史,社會變遷超越歷史現象之上。例如人口成長與都 立. ‧ 國. 學. 市所產生變遷的動力,非歷史所能交代或說明的。雖然社會變遷有三種方式,分別為 自然變遷(natural change),社會革命(social revolation),社會導向(social telesis)。詳究. ‧. 社會變遷的原因:自然環境,人口(population),創新(Innovation),擴散(diffusion)中. sit. n. al. er. io. 貳、現代化的特徵. y. Nat. 創新的挑戰(林瑞穗(譯),2002:590)。. Ch. i n U. v. 從歷史進程看社會現象的「現代化」,現代化,可以廣泛的指社會由傳統向現代. engchi. 變遷的過程,這個變遷包含文化、宗教、教育、經濟、政治改變的過程。在兩個世紀 前的黑格爾哲學,就有這方面的探討,認為一種能兼容現代自由的特點並提供適宜的 社會條件的倫理生活形式,,具有三個環節,分別為家庭、市民社會與國家。(簡守 邦(譯),2010:59-64)。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認為社會所有面向全 是包裹在一起的,改變是向同一個方向改變,而不可能將之分開。這個面向包含了政 治、經濟、社會、人文、宗教等。例如:經濟面向高度現代化,但社會、政治、文化 面向保持傳統,這種案例較少,大多是經濟面向高度現代化,但社會、政治、文化面 同時向現代化前進。. 16.

(25) 傳統與現代化多以工業革命做為一個分隔點,原因在於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所帶動 的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力量。在工業革命前人們世代間的生活變化較小,父母與子女的 日常生活相似,父母親身的經驗可以傳承給子女,這使得社會從事的長期計畫得以延 續後代。例如蓋大教堂,可以用幾個世代的時間力量去完成。變動的步調在工業革命 時期快速地前進,子女的生活方式已經無法成為父母的經驗的翻版。馬克思(Karl Marx) 、涂爾幹(Emile Durkheim) 及韋伯(Max Weber)均對工業革命關注及探討(李 茂興、徐偉杰譯,1998:28-29)。馬克思(Karl Marx)認為經濟因素是促成現代化之 核心。韋伯(Max Weber)則認為文化因素,尤其是新教的興起帶動現代化。學者普遍. 治 政 大 化模式,亦會受內部、外部趨力影響。(簡守邦(譯),2010:109-247) 立. 同意現代化是社會所有面向同時發生,且非單一因素造成,不同國家間無統一之現代. 工業化帶動經濟面,產業的革命,再帶動機器興起,造成國家社會很多面貌的改. ‧ 國. 學. 變,例如文化、政治等亦隨之快速改變。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一波波的發明、發現、. ‧. 創新的擴散作用,帶動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轉變,社會創新的氛圍不言而喻。. y. Nat. n. al. er. io. sit. 第二節 食農產業的創新與社會變遷. i n U. v. 食農產業的創新動能源自生存;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是農業現代化的鑰匙。工業. Ch. engchi. 革命促成農業機械化,科學革命研發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及生物科技,技術創新為農 業大量生產提供了保證,食物不虞匱乏。當生存問題不再是困擾時,如何生產過剩的 食物轉換成物質享受,「經濟」成為產業鏈創新最大的誘因,如何銷售,如何賣更多, 如何再增加生產。社會結構與制度影響著食農產業,食農的社會創新如何反饋回社會 結構與制度。「社會學家史賓賽(Herbert Spencer)提出社會演化論,認為生物物種與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化的方向是平行的」(林瑞穗(譯),2002:588)。針對這個 觀點有社會學家提出「循環觀點(cyclical perspective)認為社會變遷不是累積的也不是 進步的,社會的生命週期是誕生,茁壯,成熟,衰退,滅亡,接著新的社會秩序誕生」. 17.

(26) (林瑞穗(譯),2002:589)。在農業與環境的生態循環,首先是物質的循環,例如: 氮、磷、鉀。二者為生命的循環,例如廚餘做成堆肥,堆肥餵養土壤中的生物與微生 物,再餵養作物,作物餵養動物人類,被動物食用的排泄成為屍體糞尿分解成微生物, 為被動物食用的成為廚餘,這樣的有機循環代表著不同生命的循環。 有生命循環這樣的體認後,經過擴散(diffusion),量變產生質變,更多的民眾了 解生命循環的重要性,具有這樣認知的群眾形成風氣,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生命循 環才能發揮效用,對現行的食農的產業鏈產生質變。有機農業獲得社會重視,大型跨 國垂直整合的食品產業,垂涎這塊新生市場,開始將有機農業進行「工業化」,有機. 治 政 大 植蔬菜的十倍。土壤生命的循環需要時間,無法支應大量快速的生產所需的營養補充 立. 作物朝大量生產的方向前進,也是以經濟效益為誘因,有機蔬菜的獲利是化學肥料種. 量。大規模工業化的有機農場,特色是生產單一品類,每一種品類作物都有不同的養. ‧ 國. 學. 分需求,長期大規模種植同一品類,對於環境、土壤是不利的,當生態不平衡時,蟲. ‧. 害擴大,難以永續經營,這是值得繼續觀察。. y. Nat. n. al. er. io. sit. 第三節 社會創新與食物政治學. i n U. v. 在臨海農場的個案中,劉力學(Pierre Loisel)與台大農化所吳三和教授,所創新研. Ch. engchi. 發出「廚餘堆肥-黑金」,對於有機農耕與生態農業的創新價值,面對政策法規對於 作物的有機認證與肥料管理法對於廚餘所製的堆肥的規範,農場無法申請有機認證, 創新的發現廚餘堆肥不能進行買賣。背後的影子手是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操控食農產業發展。本節探討社會創新所遭遇到政治經濟學。. 壹、政治系統理論 1962 年 David Easton 在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中提出系統(System) 由各個組成分子合起來達到特定功能,單獨不能運作。各系統(System)間為相互關聯,. 18.

(27) 但可以分為若干部分合成一定範圍的整體,各部分間具有相互依存的關係,系統理論 被廣泛運用在不同的領域。運用在研究政治上為政府決策系統理論(Political System Theory),研究政治是所有與政治有關的活動,把它想像成一整體,這個整體便是所 謂的政治系統。一個社會中除了政治系統外,還有社會、經濟、文化….等系統。社 會經濟及政治其運作互相影響的模型為有兩種,一種為由下而上(Bottom up) 如圖三 A mod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另一種由上而下(Top down) 如圖四 A modified mod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圖四、由下而上(Bottom up),輸入項是外環境對國家產生影響,受到外環境的影. 治 政 大 變需求進行了決策過程後,決定行動產生政策,反饋給環境的內需求。圖三、由上而 立. 響導致內環境的改變所產生的需求,向政府決策單位提出,政府決策單位面對環境改. 下(Top down),則是經過修訂,認為很多政策不是因為聽到人民或利益團體的聲音而. ‧ 國. 學. 產生的決定,民主國家政府是政黨政治,經過選舉產生,政黨為了競選支票,或者為. ‧. 了推動理念執政目標而由政府主動發起,人民是被動的回應者,而非主動政策發起 人。政府政策系統理論,不論是由哪一個部門發起,均會反饋,反饋後對經濟、文化. y. Nat. n. al. er. io. sit. 等環節造成一定影響度,視議題爭議度,再次發起或暫時終結。. Ch. engchi. i n U. v. 圖三、A Mod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來源:《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Michael G. Roskin, Robert L. Cord, James A. Medeiros, Walter S. Jones , 2011. Pearson Education Inc., p.31, Figure 2.3. 19.

(28) 圖四、A Modified Mod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來源:《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Michael G. Roskin, Robert L. Cord, James A. Medeiros, Walter S. Jones , 2011. Pearson Education Inc., p.31, Figure 2.4.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貳、政治與商業的爭戰. 在食物過度充裕的經濟體系中,食品業將食物賣給「想要」的人,而不是「需要」. ‧. 的人,購買食物會受到個人的偏好、價格、便利性,營養度。「要在充分選擇的食物. sit. y. Nat. 市場中銷售食品,主要行銷手法有四個因素:口味,成本,便利及民眾的困惑」(許. al. er. io. 晉福譯,2004:28)。食品產業將股東的權益置於首位,一項產品只要能夠大賣,食. v. n. 品公司都願意製造行銷。行銷策略多為合法的商業手法,只要能形成好的銷售循環,. Ch. engchi. i n U. 從心靈開始影響,甚至是小孩,運用廣告深入影響小孩對食品的認知,滿足愉悅感, 帶來小孩成長後長期的購買的行銷效益,甚至會影響到這個小孩的小孩,這是長尾理 論,以經濟取向的產業,為了這樣的效益,均會進行對自己有利的行動。最好的方法 是聯合政府制訂對自己有利的政策,可以被用來推銷產品,也可以排斥一整類的商 品。本研究採用兩個政治妥協的議題進行說明,一為美國歷時 15 年的制定才發表的 「食品指南金字塔」及科技食品添加物蔗糖聚脂 Olestra,油脂替代品。. 20.

(29) 五、 「吃多一點」的「食物金字塔」 人類的健康基礎是吃優質的產品,適量食用。優質的作物來自天然營養成分充 足,人體吸收機制會知道食用量,因此並不會過度食用。然而這並不符合商業利益, 「為了您的健康,多食用水果與蔬菜」,聽起來好像理所當然,但背後對農業的水果 生產者與蔬菜生產者是一項銷售的保證,人們下意識的會在採購時受到影響。美國發 表食物金字塔歷經 1977 年 1992 年,歷時 15 年的政治妥協,方於 1992 年推出食品指 南金字塔。 「美國農業部自 1862 年設立,負有兩項任務,一為確保食物的充分供給及穩定;. 政 治 大 年開始美國農業部陸續發表食物的營養價值,特定的食物在飲食中的角色。引發爭議 立 一者為向美國人民傳播有關農業的有關訊息」(許晉福(譯),2004:46)。自 1890. ‧ 國. 學. 的是 1977 年發表的報告《美國的飲食目標》(Dietary Good fot the US),將碳水化合物 攝取量自百分之五十提高至六十,減少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糖的攝取量。如果要達. ‧. 成,就要多吃水果蔬菜全麥禽肉魚肉,少吃點肉,但,糖鹽等。養牛、蛋、糖等生產. sit. y. Nat. 製造商,提出抗議。這份報告「所影響的重大經濟效益」是反對聲浪的主要原因。利. io. er. 益團體透過選舉支持、政治獻金支持國會議員,國會提供利益團體友善立法與寬鬆的. al. 監督(許晉福(譯),2004:46)。「鐵三角理論」(theory of iron triangle),最早. n. v i n Ch 由 Grant McConnell(1966) 提出,主張美國政治是由三種權利所構成,國會中的委員 engchi U. 會成員,高階行政官員、大型利益團體代表;形成封閉、排他、穩定、不透明,不民 主的決策機制。食物金字塔的發表,利益團體發揮了巨大影響力,透過公聽會,攏絡 專家諮詢,直接、間接影響政策形成,歷經 1977 年至 1992 年,歷時 15 年的政治妥 協,方於 1992 年推出食品指南金字塔。 飲食選擇,會對食品生產者造成經濟損害,一旦食用較多的蔬果,農產品的組合 產量銷售都將大受影響,國際貿易商品價格也會大幅調整。「政策學者唐恩 (Dunn,1944)指出:必須重置政策利害關係人的意見與態度,已制定估平正義的政. 21.

(30) 策:政策利害關係人指的就是政策受益者及政策犧牲者」(丘昌泰,2015:62-63)。 飲食金字塔對飲食的建議,對果農、菜農有益,但對某些團體則受害。兩者權衡輕重, 政策受益者是菜農、果農是少數一部分人;政策犧牲者是畜牛業,牛肉包裝商,乳製 品商,製油用種子生產者,加工者,運輸業者,汽水,糖果零食製造商,速食店連鎖 餐廳,廣告相關行業。如果打亂現有的農業經濟體制,造成難解的困境,農業局在政 治、政策上妥協了。這是政府政策的兩難,政治從經濟學角度,總是在權衡後犧牲對 於政策損失較小的一方。 六、 科技食品添加物創新發明 蔗糖聚脂 Olestra. 政 治 大 物。具有天然食物脂肪的味道及外觀,但無法被人體消化或吸收,在人體內如同是礦 立 蔗糖聚脂 Olestra 是一種化合物,Olestra 可以取代任何傳統的食用油來烹煮食. ‧ 國. 學. 物油,會引發腹瀉,干擾人體對某些物質的吸收。自 1968 年發現製造出來,歷經三 十年的規範(FDA 與廠商共同學習)後上市,Olestra 的上市不代表它的安全性,而. ‧. 是符合法規,從食品添加物為申請的主軸,至為了促進可以早日被核准,改弦易轍為. sit. y. Nat. 申請只要在鹹味零食中使用。在 1996 年一月二十四日,FDA 宣布,Olestra 可以用在. io. al. 維生素的流失。(許晉福(譯),2004:418-441)。. er. 鹹味點心中,並且必須另外添加維生素 ADEK。因為使用 Olestra 會造成人體這幾類. n. v i n Ch 創新,具有許多不確定性,技術、市場、生產、社會、政治及法令等因素(陳于 engchi U. 芬,劉家樺,2011:33)。尤其是在政策法規上原有規範,突破不易,需要長時間的 溝通與驗證。蔗糖聚脂 Olestra 從產品性質而言,並不是對人體健康的產品,經過長 時間的溝通,獲得上市的機會。. 參、政府面對社會創新的挑戰的角色 傳統政府政策的角色為依法行政,法律總是走在社會的最後端,創新的議題與依 法行政具有很大的衝突,身為守門員,面對社會創新的挑戰,除非甘冒違法之責或採 取積極的作為,與社會創新者研商政策法規的調整方向。同時創新的議題通常走在前. 22.

(31) 沿,政策的制定者不必然具備相關知識,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進行政策的溝通,造成 政策調整牛步,才能形成新的法規或政策。 創新是產業前進的動力,在創新過程,除了創新課題的選取、技術、市場、資金 及創新成果如何產業化外,尚需外環境的配套,例如法律服務等,才能發展成為創新 產業鏈。創新得以發展及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動機,引發創新的市場誘因;一 是能力。自由市場不乏創新的動機與能力,非市場性對創新的影響也至關重要,例如: 產業標準,公會,智慧財產權,以及政府的管制,都會影響創新的動機。尤其是政府 的管制,即政府的政策、法規,包含獎勵、補助(李芳齡(譯),2005:97)。. 治 政 大 制的,過時或有爭議的法規或法律應該予以修法或者廢止。不合時宜的法令制度,加 立 創新是創造一個新的事物,法規沒有規範或者是突破性的發現,原法規是予以限. 以限制只有造成違規以及貪腐的情形發生,同時限制了社會的發展。法規因應新的趨. ‧ 國. 學. 勢、新的潮流不斷改進與修正,是現今政府在創新規劃時,值得深思並採取行動。.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3. i n U. v.

(3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社會學較常研究的對象是農業、農村、農民,較少研究食農問題。本研究從探討 人類的歷史探討人類食農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從理論探討食農產業創新與社會變遷及 社會創新與食物政治學,再從台灣有機農業的困境,為台灣有機農業找藥方。 台灣有機農業所面臨的問題,土地所有權分散,每個農戶平均擁有的耕地不及二 公頃。土壤地力的不足,進行有機種植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力與蟲與草對抗,耗費勞力 卻得不到對等的回報。也由於有機產值小,新農加入的經濟誘因不高,農業人口老齡. 政 治 大. 化是不爭的事實。從提高產量的角度,是否運用高科技究能提高產量,然而高科技代. 立. 表高投資,對於有機種植的小農是個高門檻,不適合台灣小農的經濟現況。或者從量. ‧ 國. 學. 定價,有機產量小,採用高售價,以銷售對環境友善,對健康友善的道德意象,作為 小農對有機投入的經濟回報,這是台灣傳統有機的定價售價策略。是不是可以有另一. ‧. 個更好的解決方法,既可以讓青年農夫加入又可以讓老農重出江湖務農,讓休耕的田. y. Nat. sit. 地重新耕作,又可以獲得高回報的機會,同時讓人們又可以食用到不受污染、健康又. n. al. er. io. 具有能量的營養作物。本研究設計由傳統有機農法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探討,從個案. i n U. v. 臨海農場的主人劉力學 Pierre 因為要處理垃圾而發現廚餘堆肥製作創新發現,走向. Ch. engchi. 有機農耕之路,提供廚餘堆肥適當的生態環境進行熟腐,以完全熟腐的廚餘堆肥作為 土壤的養分來源,進行養土;在有機種植的過程中心態與生態的互動中,看到「生物 的智慧有機農法(Smart Organic Farming Model)」對於台灣有機農業機轉的機會。復以 參與觀察法之觀察者進行實作傳統有機農法建立對照組,再以參與觀察法之參與者採 用臨海農場的發現進行實作,進行對照觀察。本章第一節提出研究架構,第二節本研 究的途徑,第三節個案的選擇。. 25.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有機農業大多認為不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法,稱為 有機(本研究稱傳統有機)。水耕蔬菜,雖然外觀看起來是菜,但菜的營養成分並不充 足,同時水耕蔬菜也不算有機,有機的定義一定要種植在土壤的基礎上。傳統有機並 不好做,傳統有機農法會引很多蟲來,因為蟲趨避有農藥的田地,到沒有化學農藥的 田地,是自然現象的趨避效應,所以傳統有機農法會引很多蟲來。如果有機農法的農 地在慣行農法的田地旁邊,更不容易進行有機種植,原因在於農藥經過空氣與水當介 質,汙染到有機的田地,所以有機必須是集體的作為。傳統有機農法,草長得比菜快,. 治 政 在不除草不抓蟲的狀況下,有兩種狀況,第一種狀況,菜苗很快就被蟲吃掉;第二種 大 立 狀況,草長得比菜好、比菜多。在這兩種狀況下傳統有機農法的生產量已經不多,外 ‧ 國. 學. 觀能成為商品銷售的更在少數,產值相對不高。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有機,有機的商. ‧. 品價格比較貴,外觀多有蟲咬痕跡,消費者在購買時心情多有掙扎,是真正的有機? 還是偽造的有機?偽造的有機是有機種植的農戶在面對農損與營利時,心態在堅持有. y. Nat. io. sit. 機與使用農藥間掙扎,最後採取了偷偷施用農藥。對於傳統有機農戶而言,因為不使. n. al. er. 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因此要花很多的勞力在抓蟲,不使用除草劑要花很多力氣在田. Ch. i n U. v. 間除草的農活上,勞力付出多與收入成反比。慣行農法與傳統有機農法都是從現象去. engchi. 解決問題,例如草長太多、長太快,慣行農法使用除草劑,傳統有機農法則以人工除 草;蟲來了,慣行農法使用相應的農藥,傳統有機農法則以人工抓蟲及化學賀爾蒙的 生物防治法。對於肥料,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素,一直以來均從農業化學角度探討農 業耕作問題,認為提供給植物所需的化學成分,植物就可以長得好,百年下來,發現 土壤酸化,土地越來越貧瘠。 慣行農法中化學物質的投入,主要是針對殺蟲、殺草及補充營養等三大領域,有 機農法對慣行農法的挑戰在於想辦法取代慣行農法中化學物質的投入。在確定實施有 機種植,首先就是停止使用一切化學物質的使用。有機農法對治蟲害,殺蟲的方法由. 26.

(35) 化學農藥轉變為採用化學的蟲害趨避藥物或者人工抓蟲;對治長得很快的草,殺草的 方法由除草劑轉變為人工除草。對治營養的投入,採用有機製作的有機質肥料、微生 物肥料、養蚯蚓收集蚯蚓的排泄物當肥料,只要符合有機概念規範都可以。本研究的 架構請參閱圖五,傳統有機農法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最大的問題在人工抓蟲除草方法 費力費工,收成不佳,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各種的有機農法都是要克服這個問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五、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傳統有機農法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 27.

(3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經過理論與文獻探討後,本研究擬採用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法、田野實驗法、 次級資料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 壹、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可以「聚焦於特殊事件,完整呈現其風貌來達成理解現象、命題概化、 理論建構與知識創新為目的」(湯京平,2015:249)。透過時間空間聚焦於特定事件, 以具體的證據呈現抽象的理論思考,解析觀察對象的特質,取得對於社會現象的事件. 政 治 大. 發展資訊,「包括情境脈絡的特色、細緻的因果機制,以及深植於現象背後的文化與. 立. 價值等比較隱晦的元素」(湯京平,2015:252)。 採用個案研究對於人文現象得以「掌. ‧ 國. 學. 握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間的互動」、「受脈絡影響的行動意義」、「歷程對生命現象 的影響及跨越生命個體的理解與詮釋」、「人類是自主的個體,會依照自己的認知的. ‧. 利益與預期效果,策略性地回應外部刺激」(湯京平,2015:253)。許多情境都是具. y. Nat. sit. 文化背景,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各自文化背景不同,研究者很容易以自身的經驗理解. n. al. er. io. 來解讀被研究對象的行動,這讓研究現象背離了原來發展的脈絡,「個案研究透過厚. i n U. v. 實敘述提供細節的同時,有助於研究者發展身歷其境的想像,而在運用這種跨個體感. Ch. engchi. 知能力的同時,維持研究者主觀穿透性的自覺,以及維持某種客觀性」 (湯京平, 2015:256) 。. 貳、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法適用於探索性研究、敘述性研究、採用參與觀察法得以檢驗理論主 張,尤其在大自然中找答案,「要描繪自然,故直接觀察自然現象,對心靈的情性、 心靈的習慣,有刺激發酵作用,而這種作用是最忠實描寫自然的紀錄」 (程樹德(譯) , 2000:126-127)。然而參與觀察法也有其陷阱,當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互動越多,. 28.

(37) 越理解被研究對象,受同理心的影響,對於自己研究的方向會產生質疑或者也被同 化,這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要隨時提醒自己的。. 參、田野實驗法 田野實驗法,為在大自然環境下,實驗者依研究架構中的變項進行研究設計,建 立對照組與實驗組,並分別進行、觀察、紀錄,並分析對照組與實驗組相似與相異之 處。如果能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排除無關的變項,稱為「標準實驗法」。若無法在完 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則稱為「準實驗法」。本研究是在大自然環境下進行田野實驗, 同時也觀察自然生態環境及季節對於標的物的影響,因此所採的田野實驗法為「準實 驗法」。.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肆、次級資料分析法. 次級資料分析法也就是所謂的二手資料,及過去已經有學者進行過研究,次級. ‧. 資料分析法的好處在於進行個案深度訪談前,研究者以自行蒐集媒體報導與網站資. y. Nat. sit. 料。劉力學先生(Pierre)自廚餘堆肥成功研製後,臨海農場正式生產後,媒體爭相邀. n. al. er. io. 約,除網路貼文外尚有電視媒體的影音資料,作為臨海農場個案知識背景。. 伍、深度訪談法. Ch. engchi. i n U. v. 訪談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可以隨意的非正式的談這個適用於對方防衛心強大時, 非正式的訪談可以獲得非常多的資訊。也可以先給題綱讓受訪者準備,再進行正式的 訪談,好處在於受訪者可以預先準備提供資訊,缺點則為有很多的資訊並不在題綱 中,當然就無法獲得這些資訊。也可以在雙方有一定的理解後進行深度的訪談,深度 的訪談建構在彼此的信任下,有許多資訊因為信任所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度的訪 談對於特定要釐清的內容具有特別的效果。. 29.

(38) 第三節 個案的選擇 臨海農場參訪會,是研究者 2015 年暑假首次與臨海農場主人劉力學(Pierre Loisel) 接觸,參訪過程研究者伴隨在劉力學(Pierre )身旁,近距離提問,對於身為科技業高 階主管退休後,投入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過程中,給予生態時間作用,深深吸引。 參訪後,研究者心中浮現的參訪心得是「有機是來自生態與心態的革命」,引發研究 者的研究興趣。劉力學先生(Pierre)與台大農化所吳三和教授所共同創新研出「廚餘堆 肥-黑金」與劉力學先生「臨海農場的有機農耕與環保、生態共生的成就」兩者相輔 相成,均是對「傳統有機」及生態農業的一大創新。因此選為探討「食農產業與社會 創新的挑戰」的研究個案。.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採取二個個案三階段,分採不同研究方法,主軸個案為「臨海農場」為個. ‧ 國. 學. 案一採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是實徵探究,研究者對於事件只有少數控制權。由於研. ‧. 究者生長於都市,對於農作,每一個都是新奇,為了讓本研究具生命經驗,更能夠具 備充分知識對個案進行探討,因此以文山社大生機種植「自己種菜自己」吃作為輔助. y. Nat. io. sit. 個案,採用實驗法與參與觀察法,並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在個案中學習,聆聽與觀. n. al. er. 察,親身體驗取得農作經驗,體驗有機農法,從實作中觀察並體驗有機、生態與心態. Ch. i n U. v. 間的平衡點,作為臨海農場個案的知識背景。第一階段為團體中的成員,學習農作知. engchi. 識及實際耕作,時間自 2016 年 3 月 9 至 2016 年 7 月 9 日,為本研究之個案二。第二 階段為主導實作園區的管理,採用第一個案臨海農場主人劉力學所指導的木柵焚化爐 以廚餘堆肥製作出來的「土壤改良劑」,進行土壤改良,為秋耕作準備,親身實作感 受,廚餘堆肥對土壤的作用。為研究法規對於有機及肥料的規範,本研究對於肥料及 土壤的有機質及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此部分則仰賴桃園農業改良場的協助。本研 究分別於土壤改良前後,檢送土壤至桃園農業改良場進行檢測,在秋耕過程中觀察「傳 統有機」與「生物的智慧有機農法(Smart Organic Farming Model)」的差異,為本研究 之個案三,時間自 2016 年 7 月 10 日至 2017 年 3 月 10 日。. 30.

(39) 第四章 「傳統有機」與「生物的智慧有機」農法個案 第一節 臨海農場 「有個老外,在新北市三芝的海邊用廚餘堆肥種有機蔬菜。」 「老外、海邊、廚餘堆肥、有機蔬菜?」 「能種出好成果嗎?這老外是外行人。」 「廚餘堆肥,很臭耶」。. 政 治 大. 海邊的土壤富含鹽性,在農地中被視為貧瘠土壤,一般印象是 ─ 收成並不好。. 立. 這老外是資訊業的先驅,在農作上,真的是農作的外行人,以下來看看這個老外是怎. ‧ 國. 學. 麼辦到的。. ‧. 壹、 緣起 黑金 廚餘堆肥. sit. y. Nat. 這個老外 Pierre 法裔加拿大籍魁北克人,中文名字是劉力學(後文簡稱 Pierre),. n. al. er. io. Pierre 是資訊服務業的高階主管,城市中的空氣讓 Pierre 一周只能在城市中生活四、. v. 五天,接著就會讓過敏陪伴其他的日子,Pierre 要改善這樣的生活,他開著車沿著淡. Ch. engchi. i n U. 金公路走,當車來到三芝麟山鼻,他覺得很舒服,因此就開始在附近找起房子,在別 墅區畫塊地建房子,工程進行中,建築人員常常無法依照 Pierre 的設計圖施工,最後 Pierre 自己蓋房子自己住。 Pierre 在麟山鼻開始了新生活,然而生活中仍然有柴米油鹽醬醋茶要照顧,所產 生的垃圾,在城市中每天聽著少女的祈禱享受著環保局的服務,住在偏鄉,離開城市 的服務時,垃圾怎麼處理呢?垃圾車呢?Pierre 所住的社區沒有環保單位垃圾清運的 服務。每一戶都要靠自己處理自己的垃圾。鄰居都怎麼處理呢?用最原始的方法,倒 在海邊,倒在樹林中,可以想像當時的環境。那麼 Pierre 怎麼處理他的垃圾呢?Pierre. 31.

(40) 將住家垃圾打包帶到公司,但這不是長久之計,Pierre 開始與環保局垃圾清運單位接 洽,但是並未獲得解決。Pierre 想起小時候生長在加拿大毛線球鎮那是一個森林區, 垃圾也是居家自己處理,於是 Pierre 蓋起了自己的垃圾焚化爐。 垃圾焚化爐用了一段時間後,Pierre 發現焚化爐下方總是結塊而且越來越厚,為 什麼無法完全燃燒? Pierre 動起腦筋,開始探討可能造成的原因,為什麼小時候的 焚化爐不會有這樣的狀況。原來是飲食習慣問題,東方的飲食習慣會有剩菜剩飯,廚 餘中的湯湯水水,造成燃燒不完全。為什麼會有廚餘呢?比較東西方的飲食習慣,西 方的飲食習慣是吃多少做多少,下水道分治,廚餘使用鐵胃絞碎排到處理廠處理,東. 治 政 大 不完全,熟廚餘混雜竹筷、牙籤等雜物,對食用熟廚餘的豬造成殺傷力,經過演進, 立. 方的飲食習慣一定會有剩菜剩飯,熟廚餘收集後成為餵食豬隻的食物,然而因為分類. 現在豬隻的餵食多採用飼料,因此家庭廚餘的去處多與垃圾一起丟棄為多。垃圾中含. ‧ 國. 學. 廚餘,潮濕不易燃,造成垃圾燃燒不完全,降低焚化爐的壽命。Pierre 開始思考怎麼. ‧. 處理廚餘,採用堆肥方式,產生的氣味很大,也就是大家一聽到廚餘就會說很臭的酸 臭腐敗味道,這個時期 Pierre 也經過鄰居的投訴,因此 Pierre 透過新環境基金會周美. y. Nat. er. io. sit. 惠小姐的引薦,求教曾參與廚餘堆肥推廣的台大農化所吳三和教授,吳教授聽完後, 說了廚餘堆肥至少要七噸,150 公分高,等你收集到這樣的數目再來找我。. al. n. v i n 一天的午後,Pierre 開著他的廂型車,車上載著收集的廚餘,來到台灣大學農化 Ch engchi U 所拜訪吳三和教授,也就是說 Pierre 完成了吳教授所開的條件。Pierre 要解決廚餘問 題的決心與行動,促成吳教授決定前往 Pierre 所匯集廚餘的地點查看,兩個人就此展 開對廚餘堆肥的製作的研究。 吳三和教授 – 德國柏林技術大學農業系博士,由於台灣與國外之前從來沒有真. 正廚餘堆肥成功的案例,所以吳教授只能照著他的理論,一步一步地去嘗試。如何讓 廚餘完整發酵熟成,在熟成過程中既不汙染環境也不造成空氣污染?經過不斷的試 驗,終於找到一個最佳的比例,氮碳比為一比三十,高炭素材多存在於木屑、稻殼、 乾枯的草及葉子,當有臭味時就加入木屑、稻殼、乾枯的草及葉子加以混合,發酵過.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獨家養液 縮短養水 管理簡易 無須消毒 無機營養

熱帶栽培業跟商 業性穀物農業一 樣,也是高度商 業化..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404

4.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符合之種苗 業登記證、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3條規定 之農民或農民團體證明文件、具備蘭花產 業經營事實之事業單位證明、具備食用蕈

第十九條之九 外國人受聘 僱從事第四條第五款規定 之外展農務工作,其雇主 屬農會、漁會、農林漁牧 有關之合作社或非營利組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

1970 年代末期至 1995 年:許多農業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研發以迄 1995 年第 一個產品上市。Monsanto 為此時期最早的投資者,且為第一個將農業生技產 品上市的公司,其他如 Syngenta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