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說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歲的 8 位,30 歲到 39 歲的 2 位,40 歲到 49 歲的 2 位,50 歲以上的 1 位,年 齡的區間為 20 歲到 60 歲,主要集中在 20 到 29 歲間,總學習時間為 8 個月到 2 年不等。受訪者背景中男女比例均衡,國籍多元,年齡區間較大。其中 A-A 為 日德混血,在雙文化及語言的薰陶下長大,表達上能明白分辨兩個文化的差異與 潛在問題;A-C 及 C-B 皆為印尼籍華人男性,前者為加拿大華僑,後者為台印 混血,皆不熟習中文。

第三節 研究說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欲了解教材中文化內容所呈現的區域性與文化屬性的分布狀況,因 此分成兩個步驟,首先將依據文化內容的具體屬性分為四大類──「文化產物」、

「文化習俗」、「文化觀念」或是「文化個體」,再將其所屬的文化內容區域性劃 分出來,如「中華文化」、「歐美文化」、「亞洲文化」與「其他文化」,關於細部 的說明由下述三點作進一步介紹。

(一)「文化深度」說明

本文採用 Ka-Ming Yuen(2011)的研究,將教材中與文化相關的內容區分 出來,並針對該內容之「文化屬性」21找出所屬的分類,而這種分析架構為檢視 文化內容的「深度」,即「文化深度」(Cutural Depth),文化深度主要分成「文 化產物」、「文化習俗」、「文化觀念」與「文化個體」等四個分類,「文化產物」

關乎人類發展過程因需求、活動所創造的物質,如工具、服飾、書寫文件、建築、

語言、音樂、藝術或家庭、教育、經濟、政治、宗教的制度、組織和機構;「文 化習俗」由社會成員共同營造出來,注重人類於社會行為的過程中所產生之日常 生活習慣、社會與傳統習俗或延伸出的儀式與節慶等,時而明顯,時而不明顯察 覺,如對時間、空間與社會情境中的詮釋與觀念,同時也包含了禁忌;「文化觀

21 意旨與文化相關之內容所屬的性質,主要為辨別其內容應隸屬於產物、習俗、觀念,還是個 體的關鍵。

(Products)

人類所創造之物質,範圍可為

22資料來源:【定義與範圍】整理自 Patrick. R. Moran(2001);【範例】取自《當代中文課程》。

念,又稱為「文化廣度」(Cultural Breadth)。文化廣度基於文化所屬區域而定,

說明內容必有顯著區域來源可考,可以為文化發源、盛行為某一地方特色的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亞洲文化 東北亞、東南亞區域之文化。

 一般文化

 日本文化

其他文化 前三者未提及之西亞、中東、

非洲、大洋洲等區域。  土耳其文化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於了解教材中文化內容主要涵蓋的地區,並思索在廣度 的前提下所涉及之文化屬性,概言之,文化廣度基本上依據其地區性的地理位置 即可說明,而文化深度的部分則是以文化本身的屬性來看。

(三)文化內容的限制:範疇限制、計算方式

關於文化內容的範疇及計算方式,研究者針對教材內舉凡以「中文」呈現且 為完整合乎語法的語句、段落及篇章為分析的首要對象,因此內容若有「不完整 性」之虞者不予以納入分析目標,如「生詞」部分24、「常見偏誤用法說明」與

「文法」中的填空練習;計算次數的方式則參考 Ka-Ming Yuen(2011)對文化 內容的計次方式“The same item from any of the four aspects is counted more than once if it appears again in a different section”(凡相關主題或詞彙再度出現於教材 中的不同項次上則另計一次,作為文化內容分析蒐集與計次的依據),如「太極 拳」一詞首次出現於第二冊第八課的「對話」中,其後又出現於同課「短文」、 第九課文法等部分,截至此共計算 3 次,若該詞重複 2 次或以上出現於第八課對 話中,仍以 1 次計之,以此類推。此外,第二冊第三課的短文部分討論「華人的 重要節日」,分別以一小段介紹了「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以主題性來 說,各計上 1 筆,但舉「端午節」為例,討論的過程中亦連帶提及「香包」、「雄 黃酒」,研究者則將其概念與文化產物之間的關係做出清楚的區分,故另在「文 化產物」之「習俗、信仰及觀念產物」中納入「香包」及「雄黃酒」。

二、焦點式團體訪談說明

研究者與研究受訪者依照原先說好的時間到達約定好的地點,先向研究參與

24 只有生詞、拼音、詞性、英文解釋,無例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說明本次研究的目的與「研究參與同意書」(【附錄三】)的內容,確認每一位 研究者都接受「研究參與同意書」所提到的細節並簽名之後,請參與者據個人意 願大致做一下自我介紹,以便研究者能初步了解參與者的基本背景後,開始進行 團體訪談,訪談時間約 1 個小時左右。

訪談基本問題關乎:受訪者是否在教材使用過程中感知到文化內容的存在、

教材是否有效幫助華語學習、增強與台灣人之間的文化理解與溝通、教材中感興 趣與不感興趣的主題與內容、課程安排上的文化多元性需求、整體滿意度評分及 有無產生反感等主要討論方向。

 訪談問題,如下:

1. 請問你有沒有發現課本有一些關於文化的主題或內容?最記得哪一些?

2. 你們覺得這一些文化內容和你學中文有關係嗎?

3. 你們認為課本中提供了廣泛、真實和準確的文化知識嗎?

4. 教材中的文化內容有沒有幫助你和台灣人溝通更容易、恰當?

5. 如果你們能決定文化主題與內容,你們最想和最不想學習哪一些主題?

6. 請問你希望課本中出現台灣及中國以外其他地區的文化嗎?

比方說,其他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文化(展示世界地圖)

7. 整體來說,你對課本的文化內容介紹滿意不滿意?1-10 分。為什麼?

8. 教材中有沒有讓你反感的內容?(輔助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避免參與者受到語言程度的限制,研究者以更簡易、清楚的中文或透過英 文輔助受訪者瞭解研究問題,亦在他們不確定所說的詞彙和表達上是否正確時,

提出適度的協助。另一方面,由於三組受訪者之間為長、短期的同學關係,已習 慣且樂於協助對方理解、討論與分享對教材的看法,對於發表相異看法時,也抱 持尊重與包容的態度,甚至偶爾會提出相反的想法或補充、附和其觀點。普遍來 說,每位受訪者個性都相當積極、善於表達,三次的訪談現場氣氛十分舒適,受 訪者之間相處也相當融洽。

最後,訪談研究全程以錄音的方式進行,以利蒐集學習者之意見、討論與提 出的新觀點的資訊,並經研究者輸出、騰入逐字稿中,進一步分析、探討學習者 觀點。研究者將針對受訪者回應中不清楚之處進行補充說明,但對於贅字、不合 語法而不影響內容理解的部分則不多作修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本章將針對研究的問題進行回覆,分為教材文化內容分析與學習者訪談兩節 討論。第一節,探討文化內容中的屬性分類、區域分布與涉及之主題與面向,以 及目的語文化與學習者文化之間的交互關係;第二節,根據學習者對教材中文化 內容等相關問題之反應加以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教材分析結果

一、文化廣度

前一章提到研究方法、原則及過程的說明,研究者將《當代中文課程》系列 教材內容含有中文的部分進行分析與統計,並與另一位研究人員比對研究結果之 後,得到共 1,509 筆具有區域性的內容,屬於中華文化相關的內容筆數有 945 筆,

歐美文化的筆數有 428 筆,亞洲文化的筆數有 122 筆,其他文化的筆數有 14 筆,

請見下圖 3:

【圖 3】具有區域性的內容之筆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扣除教材只提及地區或國籍人士的部分,如:「你是不是日本人?」(B1L1)

這類僅具地區意義,無其他文化意義的內容的筆數,其無效筆數共有 783 筆,中 華文化 478 筆,歐美文化 229 筆,亞洲文化 63 筆,其他文化 13 筆,最後,得到 兼具區域性及文化意義的內容之有效筆數為 726 筆,包含中華文化 478 筆,歐美 文化 191 筆,亞洲文化 56 筆和其他文化 1 筆

換成百分比來看,有效文化內容中目的語文化──「中華文化」占了 65.84%,

「歐美文化」占了 26.31%,亞洲文化占了 7.71%,其他文化占了 0.14%(圖 4)。

歐美文化雖僅次於中華文化,但僅占整體文化內容約四分之一的比例,相對而 言,亞洲文化則不到十分之一,其他文化更低於百分之一,顯示出《當代中文課 程》的文化內容,以中華文化為主導文化,其他三個文化為輔助文化的現象。

【圖 4】文化內容之有效整體區域文化分布

至於每一冊的文化區域表現,第一至第四冊的文化區域分布與整體教材所呈 現的狀況相似,同樣以中華文化為主(B1:119 筆;B2:129 筆;B3:92 筆;

B4:77 筆),接續為歐美文化(B1:29 筆;B2:46 筆;B3:15 筆;B4:17 筆)、

亞洲文化(B1:20 筆;B2:21 筆;B3:8 筆;B4:4 筆),而無任何其他文化 的筆數(B1~B4 均為 0 筆)。第五、六冊的文化區域分布產生變化,第五冊的中 華文化與歐美文化近乎持平,前者為 19 筆,後者為 20 筆,亞洲文化則在此罕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呈現 0 筆,其他文化同樣無任何筆數,第六冊則首次呈現出以歐美文化為主的狀 況,歐美文化為 64 筆,中華文化為 42 筆,與亞洲文化 3 筆,與其他文化的唯一 1 筆。請參見圖 5。

【圖 5】《當代中文課程》一至六冊之四個文化區域筆數

上述數據與內容,主要展示全系列教材中有效文化內容之區域分布,研究者 將於下一小節「文化深度」的分析過程中,依據上述四個文化區域同步討論文化 廣度分布,並利用次分類的分布情形加以說明文化內容之主題與面向。

二、文化深度

「文化深度」意指文化內容本身的屬性,如「產物」(Products)、「習俗」

(Customs)、「觀念」(Perspectives)與「個體」(Persons),本小節將透過這四 個屬性將《當代中文課程》的有效文化內容加以歸納、分類,並分析其中涉及之 區域、主題與面向。

根據研究的分析結果顯示,文化深度的四個分類筆數如下:文化產物有 589 筆,文化習俗有 32 筆,文化觀念為 22 筆、文化個體為 83 筆,請參照圖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6】文化深度之文化屬性分類結果

以百分比來看,「文化產物」的比重高達 81.13%,占了整體文化內容的五分 之四,與前一小節文化區域的比重相似,儘管「文化個體」僅次於「文化產物」,

以百分比來看,「文化產物」的比重高達 81.13%,占了整體文化內容的五分 之四,與前一小節文化區域的比重相似,儘管「文化個體」僅次於「文化產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