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華語教學之文化觀點分類與原則

涵義的不等值性(如同樣是「早上好」、“Good morning”,每個國家的對於該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主的範圍,學習者語言學習的目的之一,正是與整體社會成員進行交流,因此 先以普遍性較高的文化為授課的主體有助於實際的應用,再補充其他文化的資訊 作為輔助的教學安排更為適當;(3)以小文化而非大文化為主的範圍,小文化意 指日常生活溝通模式和價值觀,而最能體現學習者偏誤狀況多源於對日常文化習 慣、用詞不熟悉所致,因此小文化對於學習者更為直接、實用且有助於提升語言 的應用。

胡明揚(1993)探討六項最有可能直接影響語言的學習和使用的文化因素:

一、自然地理環境(如:梅雨、梯田);二、物質生活條件(如:饅頭、木樨、

旗袍);三、社會和經濟制度(如:科舉、幹部、戶口);四、精神文化生活(如:

剋星、沖喜、紅娘、阿Q);五、受特定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態制約的表達方式

(如:「吃飯了沒有?」);六、受特定的認識方式影響語言習慣(認識事物是從 大到小的順序為前提:「1993 年 5 月 8 日下午三點 45 分」)。此六項本身發展於 中華文化獨有的知識上,學習者需要額外學習才可汲取的知識,若對此沒有深入 的了解,則難以與母語者進行相關方面的討論或交流。

王學松(1993)以社會學角度出發,將文化分成「意識形態的文化」、「傳統 的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由外界進入的異文化因素」,文化內容範圍應著重 在民俗文化上(禮俗、習慣,以及大量具體的文化表現形態),以外顯的文化引 起入門、初級學習者的興趣,對於中、高級學習者,則應進到「傳統的精神文化」

的部分。因此,作者認為當文化的層次逐漸提升,文化對課堂內外的影響與作用 定會增加,那麼「把古國的文化魅力顯示出來」、「把被語法結構遮掉的東西補充 出來」、「使教學時見充分發揮作用」便成為後期學習者主要來補足文化學習的三 個方向。

上述華語教學者提出的分類與理論,以專家的角度設定、安排學習者應該學 的部分與原則,同時也有部分以學習者的角度來分析,如中華文化與自己文化的 差異為何、哪一些類型的文化能增強學習興趣、依據不同的程度需要側重在傳統 還是現代文化等問題,對於現今教材設計、編輯來說,有助於深入思考課本中的 文化內容的配置與適當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華語教學之文化相關研究

前述提到諸位華語教學相關的研究觀點與討論,因應現今文化流動快速的時 代,更應該了解教材中的目的語文化與學習者文化之間的交流,劉珣(2004)指 出「體認多元文化──了解目的語文化才能得體運用目的語;透過對比分析,才 能更好地認識母文化,增強多元文化意識。」因此,探討教材中文化的主題、內 容與區域文化的導入方式,處於勢在必行的階段,下面將以幾個重要的相關研究 及討論來看教材裡文化情形:

一、華語教材的文化內容導向

郭淑芳(2010)分析現有「僑務委員會之文化教材」文化導入華語教學的現 況與不足,透過問卷的方式了解教師對文化內容與教材之間的需求作為輔助並提 出具體建議,論及其教材文化內容建立於推廣中華文化來增強學習者認同感,同 時使用該類教材的教師們普遍認同中華文化是學習華語不可或缺的部分,應與一 般語言課程並重、提升學習華語的樂趣,來了解不同文化、國家人民的思考模式 及學習策略,而教材本身卻面臨「教學需求過於教材供給」的問題,想要找到一 套、一系列的教材有資源難尋的狀況,特別是既有的教材無法滿足學習者的學習 需求,欠缺與現今社會結合的多元議題及內容討論,導致教材無法適時回應學習 者的學習難點,使得教與學的銜接產生更大的落差。黃富玉(2010)同樣透過問 卷調查,了解在台學習華語之華裔學習者對哪一些文化主題感興趣來看,學習者 普遍對文化學習的意願還算高且皆想再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學習者欲多加了解的 主題有食物、態度、信念、武術、書法、茶及習俗等內容,更重要的是「絕大多 數的華裔學習者想要透過華語教材了解中華文化,也認為教材有增加中華文化的 必要性,且此能提升其學習華語的興趣。」同時,想學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

並且能更了解台灣或中國。

從這個著眼點來看,兩者雖分別針對教師與學習者進行調查,但皆以中華文 化的設置為主要的考量,前者關注在「教師認為學習者應該要學的文化內容」,

後者則是「學習者想多加了解的文化內容」,然而,對於學習者背景文化的安排 卻呈現出空缺的狀態。

的現況與問題。歐陽芳暉、周小兵(2016)曾以中國大陸及美國共計四套教材10 進行直接的文化內容分析,從「國別文化」及「社會文化背景」兩個屬於「文化 廣度」(Cultural breadth)內涵的方面切入,計算出「中國文化」、「英語母語國家 文化」、「其他國家文化」於教材中出現的百分比與次數,其中《天地》在中國文 化和英語母語國家文化的相對比例較為接近,在表現上盡可能將目的語以外的文

10《新實用漢語課本》(實用)、《當代中文》(當代)(英語版)《中文聽說讀寫》(讀寫)、《中文天 地》(天地)

美國外語教學協會指標(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ACTFL)於 1999 年頒布「21 世紀外語學習標準」(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五項外語教學目標──「5Cs」:

Communication(溝通)、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貫連)、Comparisons(比 較)、Communities(社區),其中「文化」表示「文化能力和文化理解的交互作 用」,又可從內涵中分析出「3Ps」的概念,3Ps 分別為「文化產物」(Products)、

「文化習俗」(Practices)和「文化觀念」(Perspectives),期望學習者能在外語學 習中對於教師所介紹的新知識事物,主動進行調查、研究、解釋和反應出文化產 物和文化習俗分別,以及對應到文化觀念的關係,意即透過應用三者之間的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係,理解並闡述所接觸到的事物。(請見圖 1)。

Patrick R. Moran 就 5Cs 文化所展開的三個文化要素上,另加入「文化社群」

(Communities)及「文化個體」(Persons)將這五個文化要素稱為「文化的五個 維度」(The Five Dimensions of Culture)。「文化社群」意指「一群能體現相同文 化並形成關係(合作或衝突)的單位成員,包含特定的社會環境、情況和團體」,

「文化個體」則為「能以個別且獨特的方式體現文化及文化社群的成員,每一個 個體蘊含了不同的文化及經驗,個體之間的文化既有關聯性,又有其獨立性」(請 見圖 2)。

【圖 2】The Five Dimensions of Culture11

11 內容取自 Patrick R. Moran (2001, p24),研究者自繪。

【圖 1】擷取自 Sandy Custshall(2012)

實際研究方面,Ka-Ming Yuen(2011)對香港中等教育學校所使用的兩套英 語教材進行文化內容的分析,以「文化產物」(Products)、「文化習俗」(Practices)、

「文化觀念」(Perspectives)和「文化個體」(Persons)作為分類的依據,另設 定「亞洲國家」、「非洲國家」與「西方國家」,西方國家下再分「說英語」、「不

整體而言,不論是 Patrick R. Moran 提出的五個文化要素,還是 Ka-Ming Yuen 所使用的四個文化層面作為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分類,主要聚焦於文化內容深度

(Cultural Depth)的分析方式,對於細究教材本體下的文化分類屬性、主題選取 與未來教材安排有相當大的幫助。 設計的狀況,並從其總得分劃分出優秀(170 分以上)、良好(150~169 分)、一 般(120~149 分)及較差(119 分以下)四個等級的教材,然而「迄今為止的對 外漢語教材評估絕大部分都是印象性的或者說是主觀性的」(林敏,2006),即便

教材提供了廣泛、真實、準確的文化知識(3.1458)」、「Q36 教材提供了實用的 交際文化,能讓我在和中國人的交流中更加得體、恰當(3.1458)」、「Q6 在文化 方面,教材中沒有令我反感的內容(3.125)」分析得知文化本質上的廣泛、真實、

準確性,以及實際應用文化技能時是否有效強化與母語者之間的溝通與適當性更 是學習者關心的部分。

13 Patricia Byrd & Marianne Celce-Murcia, 2001; Rani Ruddy, 2003; David R.A. Litz, 2005;美國21 世紀外語學習標準教材評價量表,2008;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中小學漢語教材評價量表,2011;趙 金銘,1998;林敏,2006;徐弘、馮睿,2007。共9份量表。

14 適配性、整體結構、主題與內容、語言材料、語言知識與技能、活動、文化、情感、策略、

版式設計、配套資源、 實際考慮,共 12 個模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最後值得留意的是第 6 題,學習者在整體評估中相對重視「教材中沒有令我 反感的內容」,反應出過往教材使用的經驗裡存在了一些讓學習者感到不舒服的 話題或內容的可能性,這一點也是在文化研究裡需要謹慎處理的部分,同時也是 本研究想進一步了解的狀況之一。

第四節 文獻探討結論

綜合以上的文獻討論,不論教材的編輯原則與考量為何,目前仍缺少針對華 語教材實際內容所做的文化內容分析,特別是兼顧文化屬性分類與文化區域分布 的討論,並且進一步探討其內容之主題與面向的整理、討論;另一方面,文獻中 雖提及學習者對教材持有「文本觀」的觀念,但也未有直接探析學習者對已使用 或使用中的教材之文化內容的評價與偏好研究。

因此本研究分為主要兩個部分著手,一是教材中的文化內容所涉及的屬性與 區域分析,並整理出相關的主題和面向的呈現;二是針對學習者對文化內容的意 見、看法進行整理、討論,最後從兩個部分的分析結果檢視文化的分布狀況與學 習者看法之間的相關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分析 2015 年起出版《當代中 文課程》(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系列教材,期望從分析結果中探討 文化內容在「文化廣度」(Culture Breadth)與「文化深度」(Culture Depth)上 的情形,並利用「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詢問學習者關於該教材的使用 經驗、想法及意見等評價,得到第一手可靠的資訊,同時為教材分析結果輔以補

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分析 2015 年起出版《當代中 文課程》(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系列教材,期望從分析結果中探討 文化內容在「文化廣度」(Culture Breadth)與「文化深度」(Culture Depth)上 的情形,並利用「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詢問學習者關於該教材的使用 經驗、想法及意見等評價,得到第一手可靠的資訊,同時為教材分析結果輔以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