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貢獻與限制

一、研究貢獻

在網際網路已與人類生活習習相關的世代中,隨著科技的進步,擴大了網際網路 的功能性,網路從軍事目的使用擴大到辦公室商務交流,現更是人類文明日常生活中 所不可缺的一部分,本研究從人類最基本的食衣需求來探討網際網路所帶來購物型態 的轉變是否已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與認知,藉由大賣場文化所提供的線上購物系統 探究消費者對於不出門在家即可採買一般量販店產品的認知情形。對於量販店相關產 業之經營者、從業人員以及後續之相關研究者來說,可藉本研究結果瞭解消費者對於 量販店線上購物系統的心理認知情形以及所看重的服務方向為何,並在未來購物網站 的架構上設計更多對消費者有幫助且能提高消費者購物意願的網站內容;對於消費者

一步提升整體生活購物素質之水平。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結合文獻整理探究及實證量表調查為研究工具進行本研究主題之探討,雖 力求整體研究過程的完整性及全面性,但仍因跨區域不便及研究時間的限制有不足之 處,在此將本研究所面臨之研究限制一一說明如下: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量化研究,以李克特五點量表蒐集民眾對各構面題 項之看法,故僅能依據單純的勾選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判斷,對於題項上如有主觀不同 之見解或是認知上不明瞭的地方,無法對受測樣本進行面對面的說明,故在整理分析 上可能有潛藏的特殊見解樣本一同進入統計分析,對於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推論上亦無 法顧及特殊樣本的解釋性。建議後續相關研究者在進一步的探討中除了量化題項外,

另可以加入質性研究問項以更深瞭解受測樣本對於研究主題真實的看法,使整體研究 結果更臻完整。

(二)研究樣本的限制

本研究施測樣本因受限於研究者居住地緣關係,故僅以新竹市居民為樣本來源,

研究結果較適合用以推論於新竹市居民,其他地區因有別於如人口結構、民眾就業性 質、城鄉差距及消費習慣不同等因素,是否可依本研究結果推論至其他地區居民將有 待進一步之研究驗證,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針對台灣其他不同地區進行更進一步的研 究探討。

(三)研究變項的限制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探討消費者對於量販店購物網站之認知與消 費意願,其模式理論雖已廣泛的運用於各新興資訊系統的解釋中,但在對於未曾以網 際網路從事線上購物的受測者來說,仍缺乏部分的解釋力,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藉以 其他模型進行探討;在外部變項部分,本研究主要從消費者的心理層面(流暢經驗和 信任)、科技接受模式的內部變項(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及消費意願為主要的探討 構面,然而影響消費者對於量販店購物網站的認知層面仍有許多其他因素仍待探討,

此部分亦待後續研究者提供更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

(四)研究主題之限制

購物網站的相關研究範疇廣泛且複雜,本研究僅針對「量販店」(俗稱大賣場)進 行消費者消費意願之探究,其結果是否可推論至同是購物網站但不同屬性的線上消費 平台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例如線上拍賣同為藉網際網路完成線上消費的方式之 一,卻與源自實體店面的量販店購物網站有相當程度的差別,故類此諸多購物網站的 消費情形仍待後續更多實證研究的支持與解釋。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1 年 2 月 11 日)。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檢索日期:2012 年2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8854&ctNode=1309 王靜惠(1998)。網路瀏覽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嘉義縣。

吳志賢(2004)。購物網站輔助系統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華大學工業工 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新竹市。

宋如怡(2006)。探討沉浸理論與線上購物再購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 傳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李 至 和(2010 年 7 月 20 日 ) 。 家 樂 福 將 跨 足 網 路 購 物 。經 濟 日 報, 取 自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5734963.shtml

李靜宜(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之使用行為-以交大圖書館

MetaLib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交通大學資訊學院數位圖書資訊學程碩士論

文,新竹市。

周正偉(2010)。以沉浸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購物之消費者行為。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班,嘉義縣。

周威甫(2011)。消費者信念、情感、態度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棒壘球運動用品網 路購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邱俊融(2007)。線上拍賣忠誠意圖之探討從科技接受模式、信任和公平觀點。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唐資文(2005)。顧客網路瀏覽行為與網路購物行為之科技接受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唐爚瑛(2007)。購物網站介面設計樣式對消費者使用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南市。

徐浩宸(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基金交易系統使用意願之影響因素。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年 2 月 15 日)。2011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 爐。檢索日期:2012 年 2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NEWS/1746.pdf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2 年 1 月 14 日)。推動電子商務產業。檢索日期:2012

年2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iii.org.tw/business/2_5_7.asp

張心馨、王怡臻(2009)。使用者溝通行為在電腦中介環境 - 對科技特性及沉浸經驗 之研究。成大研發快訊,8(1),5。

張紹勳(2000)。網際網路行銷之成功模式。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3(2),17-38。

張敬芝(2002)。網路購物服務品質衡量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桃園縣。

曹文瑜、林政坤、楊惠貞(2009)。影響網路直播持續收看意圖相關因素之研究。企業 管理學報,81,105-128。

陳建宏(2011)。流暢感覺經驗與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有趣性對網路遊戲玩 家的持續使用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 所,屏東縣。

陳彥勳(2009) 。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影響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陳偉睿(2001)。網際網路之流暢經驗初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企業 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陳琪婷(2006)。餐廳消費者購買涉入程度與購買決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班,桃園縣。

陳耀棋(2009)。運動員運動行為調節、流暢經驗、失敗恐懼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台中市。

傑伊.艾略特、威廉.賽蒙(2011)。賈伯斯憑什麼領導世界。台灣:先覺出版社。

彭淑芸、饒培倫、楊錦洲(2004)。網路沉迷要素關聯性迷模型之建構與分析。師大學 報:人文與社會類,49(2),67-84。

黃宇辰、李峻德(2007)。電子商務系統影響初始信任感之設計因素探討。資訊 社會研究,13,125-166。

黃冠誌(2006)。整合沉浸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購物的內外在動機。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市。

黃姿云(2005)。零售業商店國際品牌和自有品牌對購買傾向的影響以家樂福量販店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賈中行(2010)。探討網路成癮對消費者購買行為之影響-以沉浸理論為干擾變項。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

廖秀玲(2011)。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網路購物享樂性與信任對使用意向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台中市。

劉家禎(2011)。教師人力資源網站使用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 技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劉慶志(2002)。以關係行銷架構與沉浸理論探討消費者對網路店面的接受度。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蔣惠蓮(2003)。網站環境特性與產品特性對消費者網路購物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蔡明河(2011)。網路購物服務品質、信任、知覺風險與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運動鞋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蕭銘雄、鄭曉平(2008)。以延伸式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線上投保人壽保險之意 願。電子商務學報,10(1),1-26。

謝長承(2011)。透過電配取貨機制建立消費者網路購物之信任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台北市。

鍾欣倫(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使用行動上網之行為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花蓮縣。

簡文益(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 Moodle 系統運用於高中職教師教學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南投縣。

蘇迺芬(2004)。溯溪參與者非學業性自我概念對流暢經驗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Ajzen, I. (1985).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l, J., &

Beckmann, J.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lba, J., Lynch, J., Weitz, B., Janiszewski, C., Lutz, R., Sawyer, A., & Wood, S. (1997).

Interactive home shopping: Consumer, retailer, and manufacturer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61(3), 38-53.

Baier, A. (1986). Trust and antitrust. Ethics, 96, 231-260.

Bhattacharya, R., Devinney, T. M., & Pillutla, M. M. (1998). A formal model of trust based on outcom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459-472.

Celsi, R. L., & Olson, J. C. (1988). The role of involvement in attention and compress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 210-224.

Chiu, Y. B., Lin, C. P. & Tang, L. L. (2005). Gender differs: Assessing a model of online purchase intensions in e-tail serv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6(5), 416-435.

Chuttur, M. Y. (2009). Over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rigins,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Sprouts: Working Paper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9(37), 9-37.

Clark, M. C., & Payne, R. L. (1997).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workers' trust 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18, 205-224.

Csikszentmihalyi M. (1991).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I., &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77).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econd Print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urrall, S. C., & Judge, T. A. (1995). Measuring trust between organizational boundary role pers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4, 151-170.

Das, T. K., & Teng, B. (1998). Between trust and control: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partner cooperation in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3), 491-512.

Davis, F. D. (1985).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eutsch, M. (1958). Trust and suspic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 265-279.

Deutsch, M. (1960). The effect of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upon trust and suspicion.

Human Relations, 13, 123-139.

Doney, P. M., & Cannon, J. P. (1997). 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61(4), 35-51.

Ellis, G. D., Voelkl, J. E., & Morris, C. (1994).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issues with explanation of variance in daily experience using the flow mode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4), 337-356.

Faqih, K. M. S. (2011, November). Integrating perceived risk and trust with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customers' acceptance of online shopping in Jord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 (ICRIIS), Kuala Lumpur, Malaysia.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