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二、比較南北地區的差異

本研究關注一個人的食品消費,而許多研究或相關文獻同時指出,南北地區 的生活型態與消費的差異性,一個人獨居者多數世家背景到異地就學或工作,因 此,他過去所居住的地方,以及該地的生活與消費特興當考量進研究,並且蒐集 齊全各地之樣本後,在比較南北或城鄉等地區間的差異性,藉此推論出未來一個 人時代的趨勢與消費特色。

第三節 研究限制

一、 一個人冰箱觀察的侷限

冰箱的觀察確實能了解一個人在食品消費上的部分狀況,然而,在訪談過程 中,提出欲觀察其冰箱內容的要求,結果並非每位研究對象都同意,因此,除了 口試,便是透過研究對象自行拍攝冰箱狀態給予研究者做整理與分析。因此,有 幾個並能現場作觀察與紀錄實屬可惜。

二、 樣本數量不多,未處理地區性的差異

本研究礙於物力與人力資源的考量,受限於可運用資源的侷限,樣本分布地 區僅包含台北、新竹、苗栗、嘉義、屏東、台東等地,研究者無法蒐集到各個地 理區的樣本,雖然文獻探討中論及到地區間便利超商的差異,但礙於樣本的蒐集 並非各個地區皆有,因此無法做進一步的區間之一個人的差異性,僅能以當前可 蒐集到的樣本作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大前研一著、孫玉珍譯,2011,《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臺北:

天下遠見。

上野千鶴子 著、楊明綺譯,《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

臺北:時報出版。

王德睦,1989,〈嬰幼兒死亡率影響生育率之模擬分析〉。頁 337-362,收錄於伊 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 所叢刊。

王德睦,2008,〈人口〉。頁 453-470,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灣 社會》。臺北:巨流。

王德睦、陳文玲,1986,〈日據時期以來臺灣地區之死亡率變遷〉。《二十一世紀 的臺灣人口變遷研討會論文集》,57-78,臺中:中國人口學會13

王德睦、李大正,2009,〈臺灣的存活曲線矩型化與壽命延長〉 。《人口學刊》

(38) : 1-31。

王一芝,2006,〈「一人戶」商機更富〉。《遠見雜誌》,第 238 期,4 月號。

臺灣家樂福,2013,臺灣家樂福簡介。http://www.carrefour.com.tw/,擷用日期:

13 為「臺 灣 人 口 學 會 」的前身,1996 年更名為「臺 灣 人 口 學 會 」,2000 年正名「臺 灣 人 口 學 會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2013 年 12 月 4 日。

臺灣行銷科學學會個案研究發展中心編輯小組,2010,〈連鎖超商產業─全家便 利商店的老二競爭策略〉。臺灣大學:臺灣行銷科學學會個案研究發展中心。

全聯福利中心網站,2013,關於全聯。http://www.pxmart.com.tw/,擷取日期:2013 年 12 月 4 日

行政院主計處,2011,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綜合分析。

http://win.dgbas.gov.tw/fies/a11.asp?year=100,取用日期:2013 年 5 月 10 日。

行政院內政部,2010,中華民國統計年報。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取用日期:2013 年 5 月 10 日。

江逸之,2006,〈臺灣有多寂寞?三大都會區 107 萬寂寞心〉。《遠見雜誌》,第 238 期,4 月號。

陳淑敏,2011,《只想要一個人,不行嗎?》。臺北:大田出版。

宋鎮照 ,1997,《社會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如萍,2001,〈家庭發展理論〉。頁82-119,收錄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

陳芳茹編,《家庭概論》。臺北:空大。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周愫嫻,2008,〈偏差與犯罪〉。頁127-158,收錄於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 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柯瓊芳,2002,〈誰來照顧老人?歐盟各國奉養態度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

(24) :1-32。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偉略,2002,《人口社會學》。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雅玲,2013,〈創齡時代新商機-從人口結構改變看新興商機〉。論文發表於「ITIS 秋季研討論-掌握脈動 創造商機系列研討會」,臺北:經濟部技術處,2013 年 10 月 17 日。

唐振常,1999,《中國飲食文化散論》。臺北:臺灣商務。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臺北:詹氏。

陳紹馨,1982,《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陳寬政、涂肇慶、林益厚,1989,〈臺灣地區的家戶組成及其變遷〉。頁 311-335,

收錄於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 主義研究所叢刊。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臺灣的例子〉。《臺灣大學 社會學刊》23:1-34。

鈕文英,1999,〈自然探究法之理論與方法分析〉。《高雄師大學報》10:61-71。

經濟部商業司,2012,《連鎖式便利商店業之現況與未來趨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經濟部統計處,2001, 商業營業額統計調查。

http://dmz9.moea.gov.tw/gmweb/investigate/InvestigateEA.aspx,取用日期:

2013年12月13日。

經濟部統計處, 2 0 0 2,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商業動態統計月報─2002臺 灣 地 區 商 業 動 態 統 計 資 料 庫 。

http://www.moea.gov.tw/Mns/dos/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6719,取用 日期:2013年12月13日。

經濟部統計處,2013,產業經濟統計。

http://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 _id=6730&bull_id=754,擷取日期:2013 年 9 月 25 日。

楊靜利、陳政寬,2002,〈臺灣地區子女離家的原因與步調〉。《人口學刊》25:

12-144。

魯慧中、鄭保志,2012,〈孝道的認同與實踐─以「成年兒子與父母同住決策」

為分析對象〉。《人口學刊》(45) : 111-154。

蔡宏政,2007,〈臺灣人口政策的歷史形構〉。《 臺灣社會學刊》 (39):65-106。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天下雜誌。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羅紀琼,1988,〈近十年來臺灣地區老人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臺灣經濟預測》,

18(2):83-1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Jean Baudrillard 著、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二、英文文獻

Abraham Harold. Maslow,1954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Cooley, Charles Horton,1992,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Transection Pub.

Duvall E.M, 1957, Family Development. U.S: Lippincott.

D.T. Rowland, 2012, “Family Resources” Population Ag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62(1):135-149.

E.Durkheim, 1997,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Halls W.D.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 2008 , Single Living: How Atomisation ─The Rise of

Singles and One-person Households─Is Affecting Consumer Purchasing Habits.

E. Klinenberg , 2013, 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NY : Penguin Books.

Erving Goffman , 1963 ,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 Englewood Cliffs : Prentice-Hall , Inc.

Hawkins ,D.I.,Best, R. J.,& Coney,K.A,1992, “Consumer Behavior: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 ” Chicago : Richard D. Irwi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Hui, C. H , 1988 ,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2 : 17-36.

Howard S. Becker ,1966 , 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Mankato : The Free Press.

Mary Douglas & Baron C. Isherwood ,1979, The World of Goods :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 : Alien Lane.

G.H. Mead, 1934 , Mind, Self ,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ristakis. N.A & Fowler, J.H, 2009, Connected: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 New York:Free Press.

Oyserman , D., Coon, H. M., & Kemmelmeier M., 2002,“ Re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aluation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Meta-Analys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1):3-72.

Peter Corrigan ,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Ltd.

Pew Research Center's , 2010,“The decline of marriage and rise of new families.” A Social & Demographic Trends Report

Sigmund Freud ,1989 , 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 W. W. Norton &

Compan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Strauss, A.,& Corbin,j.,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 CA:Sage.

Triandis H. C , 1995 ,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Boulder , Colo :Westview.

Ulrich Beck and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 2002 , Individualization :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on : Sage .

Uichol Kim , Harry C. Triandis, Cigdem Kagitcibasi, Sang-Chin Choi , 1994 ,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Theory , Method , and Applications. California :

Sa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附錄一

一、 個人背景 1. 年齡、教育程度 2. 婚姻狀態

3. 一個人獨居的時間 4. 一個人獨居的原因

二、瞭解「一個人」在個人化份量食品消費下,其主要的消費動機與意義 1. 是否三餐都是外食?

2. 平日三餐怎麼解決?

3. 經常到便利超商消費嗎?為什麼?

4. 會自己下廚嗎?

4-1.承上,什麼樣的狀況下選擇下廚而非外食?

4-2.承上,會去那裡購買食材?買些什麼?

4-3.承上,什麼樣的原因使你做出這樣的選擇?

4-4.是否購買過超商「小份量蔬菜」?對於超商小份量鮮食與小份量蔬菜的看法?

5. 通常都是到哪消費食物?買些什麼?

5-1.承上,什麼因素讓你這樣選擇?

6.冰箱平日的使用?都冰些什麼?

三、探討「一個人」在食品消費和需求中所面臨的衝擊與障礙 1.在平日餐飲消費上是否曾受到局限?

2.在下廚食材的購買上是否曾遭遇困難?

3.一個人在外吃飯是否自在?有什麼不便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