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研究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研究者於研究過程,深深被這群勇敢又務實的男性婚暴相對人之重新 決定所感動,深感社會委實需要更多如此具有激勵性的真實案例,來鼓勵 被禁錮於性別刻板印象框架中的男性,勇於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唯本研究 自有其限制:

一、無法涵蓋所有男性婚暴相對人之對婚姻之態度

首先,研究者長年投入男性關懷專線輔導工作,唯相關資訊宣傳管道,

大多於發生家暴事件及保護令之核可時,方才由法院、警方等相關單位告 知男性婚暴相對人,也因此此專線之輔導及陪伴意義,往往與婚暴、保護 令產生連結,導致心理諮商之探索生命真實意義被忽略,許多男性婚暴相 對人,是以帶著實務面的需要,撥打電話而來,最後他們因需要無法獲得 滿足,而廢然離去,換句話說,本專線之深度追輔人,大多是持續性且有 意願之改變者,也因此於輔導工作進行時,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改變動機,

因此本研究並無法涵蓋所有男性婚暴相對人之對婚姻之態度,此是為本研 究之限制一。

二、無法確知是否生命腳本重新撰寫之持續性

除了取樣有限之外,研究者亦深知生命腳本重寫,以及重新做決定是 一漫長之歷程,重寫後的生命腳本,很可能與現實擦撞或因個人內在之心 理機轉作用,導致又重回過去早期生命腳本中,去重新反芻那不斷持續的 痛苦與安全,很可能等到另一次危機臨到,他們才又再度決定,因此人生 之選擇及再次做決定並非一次即成,而是以一種不斷持續的「輪型」前進,

唯本研究四位研究參與者為自己的人生做了全新的決定,但無法確知是否 生命腳本重新撰寫之持續性。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2)。2006 年至

2011

年家庭暴力 事件通報類型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2 年 02 月 07 日。網址:

http://dspc.moi.gov.tw/ct.asp?xItem=2315&ctNode=776&mp=1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2)。2008 年至

2011

年家庭暴力 事件通報類型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1 年 02 月 20 日。網址:

http://dspc.moi.gov.tw/ct.asp?xItem=2315&ctNode=776&mp=1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2)。2006 年至

2011

年家庭暴力 事件通報兩造關係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2 年 02 月 19 日。網址:

http://dspc.moi.gov.tw/ct.asp?xItem=2315&ctNode=776&mp=1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12)。2008 年至

2011

年家庭暴力 事件通報兩造關係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1 年 03 月 03 日。網址:

http://dspc.moi.gov.tw/ct.asp?xItem=2315&ctNode=776&mp=1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鄭怡世、陸宛蘋(2010)。成效導向的方案規 劃與評估。台北:巨流出版社。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2012)。家庭暴力處理

Q

A-

請保護令會有哪些權力。 線上檢索日期:2012 年 02 月 18 日。網址:

http://www.tcpd.taipei.gov.tw/ct.asp?xItem=4997888&ctNode=46015&mp=

10800A

司法院(2012)。地方法院聲請民事保護令當事人身家狀況及原因事實

-

按相 對人分。線上檢索日期:2011 年 03 月 07 日。網址:

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f-16.htm

司法院(2011)。地方法院民事保護令聲請事件收結核發統計。線上檢索日

期:2011 年 03 月 03 日。網址:

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f-16.htm

司法院(2011)。地方法院民事保護令聲請事件收結核發統計。線上檢索日 期:2011 年 03 月 07 日。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juds/index1.htm 司法院(2012)。地方法院民事保護令聲請事件收結核發統計。線上檢索日

期:2012 年 02 月 18 日。網址:

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f-11.htm

成蒂(2004)。終結婚姻暴力

:

加害人處遇與諮商。台北:心理出版社。

行政院衛生(2011)。國際疾病分類標準

ICD-10。線上檢索日期:2011 年

11 月 16 日。網址: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icd10/icd10.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家庭暴力防治法。線上檢索日期:2011 年 01 月

09 日。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1

朱芳瑤、黃天如(2012)。求助生命線去年

15

萬人次破紀錄。線上檢索日 期:2013 年 05 月 29 日。網址:tw.news.yahoo.com/求助生命線-去年 15 萬人次破紀錄-213000869.html

阮祺文(2010)。家暴醫療處遇。合記圖書出版發行。

社區發展季刊,90,197-215。

林明傑(2006)。家庭暴力加害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濤石出版。

林明傑(2006)。家庭暴力加害人團體輔導方案-以再犯預防為取向之認知 行為療法。2006 年家庭暴力急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處遇模式觀摩研討會。

林明傑、陳文心、陳慧女、劉小菁譯(2000)。家庭暴力者輔導手冊。台北:

張老師文化。

林明傑(2011)。台灣家庭暴力危險分級方案之成效:一個犯罪防治分類整 合模式的提出。犯罪學期刊,14(2),123-152。

林明傑(2011)。矯正社會工作與諮商-犯罪防治的有效預防。華都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林裕珍(2006)。婚姻暴力加害人參與加害人處遇計畫婚姻生活經驗之研 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慈恩、黃志中(2008)。婚姻暴力醫療處遇。台北:復文圖書有限公司。

邱溫(2000)。伯恩:溝通分析學派創始人。台北:生命潛能。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 版社。

柯麗評、王珮玲(2007)。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台北:巨流出版社。

柯麗評(2007)。看見你我了嗎:受虐婦女急診室處遇現象之探討。朝陽 人文社會學刊,5(1),241-279。

姜義華(2004)。新譯禮記讀本(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郝思惠、黃玉鏢、周世傑(2013)。溝通。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6 月 04 日網址:210.240.3.2/dinner/ed92/develfc/170305.doc

陳曉進(2007)。生命歷程理論:個體犯罪行為的持續和變遷。犯罪與刑 事司法研究半年刊。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7月1日。網址:

www.ntpu.edu.tw/gradcrim/temp/P_720080314095148.pdf

高迪理譯(1999)。服務方案之設計與管理。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出版。

沈慶鴻彭昭芬2001)。保護令制度之實施對臺北市受虐婦女處境。北市政府專題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許雅惠(2008)。社會問題。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

馬慧君、張世雄(2006)。變遷社會中的女性

一個生命歷程的研究觀點。 國際文化研究,2(2), 59-97。

馬康莊、陳信木譯(1995)。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黃慶萱(2001)。周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黃松林、邱慧輝、鄭淑琪、黃美娟、劉怡君(2007)。績效評估的管理議題

-男性關懷專線輸送成效因素研究(內 政 部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編 號 : 96-ME-DOG-IAC-003)。台北:內政部。

黃珮瑛(2009)。人際溝通分析-

TA

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張老師文化。

黃志中(2008)。婚姻暴力-醫療社群現象之探討。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黃迺毓(1998)。由生態系統理論探討父母教養方式之影響因素。全國家 庭教育研究會會議手冊, 53-6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 中心。

黃德祥譯(1988)。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 出版社。

黃庭偉(2010)。初探以生命歷程觀點進行父職教育團體。線上檢索日期:

2011 年 10 月 8 日。網址:http://society.nhu.edu.tw/e-j/91/05.htm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陳高德(2003)。台灣家庭暴力之男性加害人。台北:台北醫學大學醫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筱萍、周煌智、林明傑(2002)。家庭暴力加害人本土化處遇計畫之研 。行政院衛生署科技發展計畫研究報告。

蔡毓瑄(2000)。接受家庭暴力防制法處遇計畫之婚姻暴力民事保護令相對 人對夫妻權力的認知-以高雄縣個案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 文。

蔡文輝(2002)。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潘淑滿(2007)。親密暴力-多重身分與權力流動。台北:心理出版社。

廖鳳瑞(1994)。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家政教育

12(6),22- 34。

鄭青致(2005)。恐同現象的探究。諮商與輔導,230,8-12。

鄭瑞隆、王文中(2002)。家庭暴力加害人特質與處遇工具評估之研究。 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劉宏恩(1997)。婚姻暴力犯罪及受虐婦女殺夫之責任能力與違法性問題。 軍法專刊,43(5),頁17-39。

樊雪梅、樊雪春譯(1999)。諮商與心理治療之個案研究。台北:五南圖 書出版公司。

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簡皓瑜譯(2004)。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 思-性與性別篇。台北:女書文化。

羅國英、張紉(2007)。方案評估方法及案例討論。台北:雙頁書廊有限公 司。

二、英文部分

Allport.(1937). Personality :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rown K. & Herbert, M. (1997). Preventing family violence.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Berne, E.(1972). 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 New York :

Bantam.

Costa, P.T. & McCrae, R.R. (1980). Still stable after all these years:

personality as a key to some issues in adulthood and old age.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Goldberg.

David(1989).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U.S.A : AH & MA.

Dusay, J. M. & Dusay, K. M. (1979). Transactional analysis. Itasca, IL: F. E.

Peacock.

Dusay, J.M.(1980). Egograms : How I see you and you see me.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Donabedian A. (1980). Explorations i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Vol I. The definition of quality and approaches to its assessment.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

Elder, Glen H. , Jr., Michael J. Shanahan and Elizabeth C. Clipp (1994). When

War Comes to Men’s Lives: Life-Course Patterns in Family, Work and Health. Psychology and Aging 9(1),5-16.

Eric Berne(1964).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Balantine Books.

Flood, A. B. and Scott, W. R.(1987). Hospit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Baltimore, MD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Gelles, R.J., Cornell, C.P.(1985). Intimate violence in families. Beverley Hills, California : SAGE.

Guilford(1959).Three faces of intellect. Psychologists, (14), 469-479.

Goulding, R.L. & Goulding, M.(1978). The Power is in the Patient TA Press.

San Francisco.

Homans, G. C.,(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Herbert, E., & McCannell, K.(1997). Talking Back : Six first nations women’s

stories of recovery from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d addictions.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16(2), 51-68.

Healey, K.(1998). Batterer Intervention: Program Approaches and

Criminal Justice Strategie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James, M., y Jongeward, D.(1971). Born to win: Transactional analysis with

Gestalt experiments. Reading, MA : Addison-Wesley.

Kadushin, A.(1990). The social work interview : A guide for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athleen M.&Denise A.(2004). Family violence in a cultural oerspective.

SAGE publications,Inc.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Crae, R. R., & Costa, P.T.(1991).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Florida,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McCrae, R. R., & Costa, P.T.(1992).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NEO-PIR

Facet Scal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2), 229-237.

Mishler, E. 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on, T., Millon, C., Davis, R.(1994). Millon Clinical Multiaxial

Inventory-III

MCMI-III

Manual. Minneapolis : National Computer

Systems.

Merriam, S. B.(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Martin, L.L. & Ketter, P. M.(1996).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Services Program. London: Sage.

Martin, L.L.(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Miller,W.L. & Crabtree, B. F.(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Crabtree & Miller,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Sage.

Riley, Matilda W. (1979). Introduction: Life Course Perspective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Rusbult, C.(1980).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 A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 172-186.

Scott, W. G., & Mitchell, T. R. (1972). Organization Theory. Homewood:

Richard D. Irwin.

Shaffer, D. R.(200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alifornia:Wadsworth.

Stewart, I.& Joines, V.(1992). TA Today. North Carolina : Nottingham and Chapel Hill.

Susan Schecter & Ann Ganley(1995).Understanding domestic violence. In Domestic violence: A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family preservation

practitioners. San Franciso:Family Violence Prevention Fund.

Stake, R. E. (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Allport, G. W.(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olt.

Valence, G, Astous, A. & Fortier, L.(1988). Compulsive Buying: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11(4),419-433.

Walker, L. E. (1979). Myth and reality:

The battered woman. NY:Harper

& Row Publications.

Zeithaml, V.A. , Parasuraman, A. and L.L. Berry,(1990). Delivering Quality

Service: Balancing Customer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開案

附錄二 編碼架構表

主軸編碼 開放性編碼 主軸編碼 開放性編碼 導因(1-1) 對保護令之看法 4

家暴事件導 因與施暴情 況 1

施暴情況(1-2) 自我察覺歷程 5

結婚過程(2-1)

情愛關係與

互動 2 互動模式(2-2)

重新決定 6

父母狀態(3-1) 溝通方式(7-1)

兒童狀態(3-2)

溝通模式 3

成人狀態(3-3)

輔導後之改變 7

衝突處理(7-2)

附錄三 文本內容摘要表

因為錢吵架啦!她又不斷「喊沒錢,我就 打她一下」(台),那時候她一直哭,哭的 我覺得很煩,就想要她閉嘴阿!(W-1-1-2)

妳聽完會覺得很好笑,是因為我嫌她煮菜

妳聽完會覺得很好笑,是因為我嫌她煮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