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但對「妞新聞」這類專營網路內容的原生內容網站而言,則可能考量到其讀 者客群所偏好的內容題材,以及其營利方式是以網站中的各類廣告為主,若能透 過「有趣的報導式廣告內容」吸引點閱率、賺取讀者眼球與網站流量,再進而將 之轉化成吸引其他廣告主的籌碼,是最為經濟的經營模式。因此,原生內容網站 可能會比平網整合的媒體更用心地鋪陳產品的呈現情境,輔以更多、更有趣的圖 文搭配。以這樣的撰寫方式產製出的廣告內容,在本研究的 61 篇妞新聞樣本中,

也確實有許多令人「真假難辨」的報導式廣告案例。

諸如以上差異,皆是不同媒體代表、商品類別在置入性行銷中的操作考量。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一、建議

(一)實務建議

1. 善用網路的彈性與多元性,創造更多效益與商機

在本研究所分析的報導式廣告中,仍多半以圖、文作為廣告主要內容,

然而,在網路媒體中的報導式廣告,應可以善用網路具有雙向溝通和連結的 功能,於底部、文中安排部分「超連結」、「Hashtag」、「關鍵字廣告」,甚至 是影片等等,試圖在消費者在對報導式廣告的內容產生興趣的同時,能即時 連結到更多外部資訊,更精準掌握消費者對產品感興趣的時機。另外,在報 導式廣告中搭配「關鍵字廣告」,也可以較精確的掌握對該品類有興趣的目標 消費者,對品牌而言,也是相對成本較低、效益較高的作法。

2. 善用報導式廣告的特質,博取消費者的認同

綜觀 VOGUE 的報導式廣告風格,仍有過於商業、制式的問題,許多廣告 資訊堂而皇之的羅列其中,即失去報導式廣告特有的「偽裝成報導以利降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消費者戒心」之意義。建議網路媒體在操作報導式廣告時,可考量報導式廣 告本身所具備的「報導」、「資訊」之特質,讓報導式廣告更具有「資訊有用 性」,避免開門見山、直書產品內容的呈現方式。當消費者在報導式廣告中,

不僅能看到產品資訊,也能對產品資訊之外的內容有所收穫、感到實用,更 可能博取消費者對報導式廣告商業訊息的認同,即便消費者未購買廣告內的 商品,至少也能對商品產生更多認識,促進未來採取購買行動之可能。

3. 針對不同的商品類別,選定更符合商品特性的呈現方式

本研究透過不同商品類別在廣告資訊內容分析中發現,「價格或價值」、

「品質」、「組成與內容」、「可供給性」、「特惠活動」、「新創意」部分的資訊 皆未有顯著差異,另外,「標題種類」的部分也未有顯著差異。然而,觀察不 同商品類別所具備的特性,本研究亦建議未來操作報導式廣告的媒體,在內 容呈現、標題種類的層面應該更為商品「量身打造」,選擇以更適合該商品之 特性的方式來呈現,不僅讓整體商品與報導式廣告之間的連結更適切、合理,

亦避免在媒體網站中充斥太多相似度過高、公式化的報導式廣告,據此提升 消費者對報導式廣告的閱讀興趣和廣告效果。

(二)後續研究建議

1. 延伸至不同網路媒體、呈現形式

本研究在媒體代表的選取上,是選定經營流行時尚、女性話題的網站,

並選定以圖文內容為主的報導式廣告,但以現今的網路廣告市場而言,運用 報導式廣告的網站、形式何其多,為了擴大本研究在報導式廣告中相關分析 的適用性,後續研究可納入不同種類、不同特性的媒體代表、呈現形式。

例如在「新聞網站」中,蘋果日報、東森新聞等,這類網站的報導式廣 告,在題材取向、內容呈現上亦有差異;此外,在影音當道的時代,不僅新 聞走向影音化,目前也有部分媒體開始嘗試「影音」模式的報導式廣告,藉 由趣味、實用小影片的內容,包裝廣告意圖,而目前在影音模式的報導式廣 告研究上,仍未有相關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2. 擴大商品種類

本研究在樣本的選取上,是透過「女性相關」商品的角度切入,但所謂

「女性」商品即存在著顯著的侷限,為了擴大本研究在報導式廣告中相關分 析的適用性,後續研究可納入不同種類、不同特性的商品類別,例如加入以 男性為取向的「汽車」、「3C」類別,或是比較日常、精品等不同性質商品的 差異等,藉此掌握報導式廣告在不同商品類別中更細緻的理解。

3. 廣告效果之衡量

本研究僅透過內容分析法瞭解不同媒體類別、商品類別的報導式廣告差 異,但關於這些報導式廣告的運用,其廣告效果之優劣、是否存在差異,或 甚至是消費者對於這類報導式廣告的「認知」、「態度」究竟為何,都是報導 式廣告是否能有效達到目的的重要環節。

據此,後續相關研究可納入廣告效果的相關評估,進一步從「消費者」

的角度,理解這類報導式廣告的實際效益,其中可考量許多可能影響消費者 的變項,例如消費者本身對某類產品「涉入度」之不同,可能影響其對報導 式廣告具有更敏銳的辨識能力,並進一步影響廣告效果等,以更具體地理解 報導式廣告與消費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4. 其他影響因素的考量

本研究討論了在不同媒體類別、商品類別中之報導式廣告差異,本研究 也確實發現,VOGUE 在整體報導式廣告的呈現上,是更為相似於廣告、商業 意圖明顯。

據此,後續研究也可以在延伸至不同的面向問題進行探討,例如,從「媒 體網站」而言,在不同媒體代表中,是否因為其本身定位、組織、經營模式 的差異,而對報導式廣告有不同的操作考量、侷限?或從「消費者」角度而 言,也可能有許多影響報導式廣告呈現的因素,例如因不同媒體網站的定位 不同,可能擁有不同特質、年齡、偏好的讀者,針對其客群的不同,可能在 報導式廣告的呈現上即存在不同的考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0

二、研究限制

(一) 商品類別的侷限

本研究所選定的商品類別為「與女性相關」的美妝、保養、生活用品,由於 這些報導式廣告的目標客群皆為女性,在報導式廣告中所呈現的圖像、文字,也 鮮明地與女性消費者溝通,目前所呈現的研究結果,是侷限於「特定性別」、「特 定商品類別」的結果。也因此本研究所呈現的報導式廣告特徵與意義,尚未能確 定有推及至其他性別、商品類別的普遍性,受限於本研究所選定的商品類別,本 研究也存在著無法推論至其他商品類別的限制。

(二) 其他變數的衡量與影響

本研究是直接將自變項訂為媒體類別與商品類別,尚無法確定媒體類別與商 品類別之間的關係,此外,不同媒體類別也可能擁有不同的讀者客群,關於讀者 客群本身特質的差異,有可能成為某些中介、干擾的變項,而不同媒體網站是否 會因為讀者客群之偏好,連帶影響其報導式廣告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形式,本研 究也無法知悉,故本研究在結果的推論上亦存在限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1

參考書目

英文部分

Abernety, A. M. and G. R. Frank (1996).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dvertising ameta- analysi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Summer, 1-17.

Barnhurst, K. G. &; Nerone, J. C. (1991). Design trends in U.S. front pages, 1885-1985.

Journalism Quarterly, 68(4), 796-804.

Beltramini, R.F. & Blasko, V.J. (1986). An Analysis of Award winning Advertising Headlin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6(2), 48-52.

Buller, B. D., Borland, R. & Burgoon, M. (1998). Impact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on effectiveness of message features: evidence from the family sun safety project.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4(3), p.p. 433–453.

Burgoon, M. (1989). Messages effect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 CA: Sage. 129-159.

Cameron, G.T.(1994). Does Publicity Outperform Advertising?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Third-Party Endorsement.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6(2), 185-207.

Cameron, G. T., & Curtin, P. A. (1995). Trac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Pollution: A Survey and Experimental Test of Print Media’s Labeling Policy for Feature Advertising.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2(1), 178-189.

Cameron, G. T. and K. Ju-Pak. (2000). Information Pollution? Labeling and Format of Advertorial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1, 65-76.

Dix, S. & Phau, I. (2009). Spotting the Disguises and Masquerades, Revisit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Editorial and Advertising.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7(3), 413-427.

George E. Belch & Michael A. Belch (1998).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4thed.

Goodlad, N., D. R. Eadie, H. Kinnin & M. Raymond. (1997). Advertorial: Creative Solution or Last Res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6, 73-84.

Hausknecht, D.R., J. B. Wilkinson, & G. E. Prough. (1991). Advertorial: Effective?

Deceptive? Or tempest in a teapot?. Akron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2(4), 41-52.

Hawkins. (1994). Electronic Advertising: On Online Information Systems. ONLINE, March

Hetsroni, A.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and Appeals in Israeli Advertising : a Smallest Space Analysis. J. Advertising,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2

Hitchon, J. (1991). Headlines Make Ads Work (Caples, 1979): New Evidence

Highlights of the Special Topic Sessio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8(1), 752-754.

Hoffman, D. L., T. P. Novak & P. Chatterjee (1995). Internet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5 Baseline Estimates and Preliminary Market Segments, working paper, Owe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Vanderbilt University (April).

Javalgi, R.D., Cutler, B.D. & Malhotra, N.K. (1995). Print Advertising at the

Component Level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4, 117-124.

José van Dijck, Thomas Poell. (2013). 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 Logi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1, 2-14.

Kim B. H., Pasadeos Y., Barban A. (2001). On the deceptive effectiveness of labeled and unlabeled advertorial format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4, 265-281.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9th ed, N. J.: Prentice-Hall.

Lasky, H., Day, E. & Crask M. (1989). Topology of main message strategies for television commercial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8(1), 36-41.

Lester, P. M., & Ross, S. D. (Eds.). (2003). Images that injure: Pictorial stereotype in the media. Westport, CT: Praeger.

Lord, K.R. & Putrevu, S. (1993). Advertising and Publicity: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4(1), 57–84.

McCarthy, E. J. & Perreault, Jr., W. D.,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Homewood,Ⅲ: Irwin, 1994.

Paul Levinson. (2009). New new media: Penguin academics, Allyn & Bacon, United States, Boston

Prounis, C. (2004). The Art of Advertorials. They look like articles, but they work like ads-and they're crucial in sending a complex science message. Pharmaceutical

Executive, 152-164.

Reijmersdal, E. V., Neijens, P., & Smit, E. (2005). Reader’s Reactions to Mixtures of Advertising and Editorial Content in Magazines?.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27(2), 39-53

Schramm W. (1973). Men, Message and Media, New York: Harper & Row.

Stern, B.L., Kurgman, D.M. & Resnik, A. (1981). Magazine advertising: an analysis of its information cont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1:April, 39-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Turley, L. W., & Kelley, S. W. (1997). A comparison of advertising content: Business to business versus consumer servic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6(4), 39-48.

Vaughn R. (1980). How advertising works: a planning mode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 27-33.

中文部分

王國昭(1985)。《如何發揮廣告效果》,台北:大展出版社。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幼獅。

王寧(2001),《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奕晴(2002)。《海峽兩岸網路廣告中價值觀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心理所學

位論文。

王彩雲(2006)。《數位時代下平面媒體轉型之策略模式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 營管理碩士學程 EMBA 碩士論文。

王曉龍(2015)。《從媒體看通識》。香港:超媒體。

王思澄(2015),〈讓大船轉彎:傳統雜誌發展新平台-以《天下雜誌》 「獨立 評論@天下」為例〉,「2015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灣,台北。

于鳳娟(2002)。《報刊編輯手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方昇鴻(2006)。《高低涉入性產品之網路遊戲式廣告設計元素探討》,國立交通 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觀(1986)。《廣告設計的理論與實務》,台南:久洋出版社。

林芬慧、翁文笛(2007)。〈資訊安全廣告之內容分析研究〉,《資訊管理學報》, 14(4),105-134。

林照真(2011)。〈新瓶裝「假」酒?:有關新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分析與批判〉,

《中華傳播學刊》,20,95-114。

林麗真、鄭仁富、沈盈吟、顏瑄、張淑媛(2015/2),〈資策會 FIND:臺灣關鍵廣 告主媒體廣告市場規模上看 360 億元 行動廣告、家外廣告、社群廣告需求

林麗真、鄭仁富、沈盈吟、顏瑄、張淑媛(2015/2),〈資策會 FIND:臺灣關鍵廣 告主媒體廣告市場規模上看 360 億元 行動廣告、家外廣告、社群廣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