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於宣告日後發生,反映出台灣投資人較關注電子業相關股的現象。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一、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 2004 到 2013 年間 832 份樣本進行實證研究,雖經認真篩選檢 視,但樣本龐大難免出現資料缺漏現象,此外,本研究設定事件日為宣告日當日,

但實際情形可能並非如此,因企業可能早已完成購併之實,宣告只是完成法規上 的程序,另一種情形則是購併消息在真正宣告日前就已走漏,因此真正的事件日 會與實際上有所差別。

由於事件期僅取事件日前後十天來觀察,僅能觀察到極短期內購併對股價的 影響,然而企業進行購併並非只看重短期內的股價績效,往往是為了較長遠的企 業策略而布局,所以除了觀察短期內的變化,更該追蹤一至三年等到購併綜效真 正產生或購併正式破局才能證實購併對股東是利是弊。

二、未來方向

本研究旨在交叉探討「產業相關性」與「目標公司所在國之開發程度」,然 而在本國購併其他開發中國家企業的樣本中,有部分為國內購併樣本(因台灣被 分類為開發中國家)有部分為跨國購併樣本,不像購併已開發國家企業的樣本般 皆為跨國購併樣本,如此一來數據就有可能受到跨國購併與國內購併差異的影響,

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將跨國與否這項變項加入討論。

另外,本研究發現幾乎在所有樣本分類中(如相關、非相關),得出的事件期 異常報酬率之 T=2 皆為負值且為最低點,雖然推估原因為股市投機性強,在股 票操作題材消退後容易產生股價快速下跌現象,但仍無法完全解釋為何股價下跌 日必發生於第二期,因此有待後續研究找出更多可能原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管理意涵  

本研究之實證結果對經理人或企業主在購併類型的選擇上有以下幾點貢獻:

1. 過去較少文獻將「產業相關性」與「目標公司所在國之開發程度」兩變項 交叉探討,而本研究以台灣上市企業為樣本進行研究,補足這方面議題的 缺口。

2. 本研究再次證實購併對企業確實能帶來短期內的股價報酬,同時代表投資 大眾對企業購併持正面態度。而在台灣市場非相關購併的績效會比購併相 關產業更佳,但在選擇購併開發中或已開發國時,兩種選擇並無明顯好壞 之分,故還是應依照企業的需求或發展策略去選擇該購併何種市場。

3. 發現當企業購併開發中國家公司時,購併非相關的產業會比相關產業有更 高之股票報酬; 而到已開發國家進行購併時,購併相關產業較能為股東帶 來價值。此結果證明在開發中國家確實存在制度缺失的問題,提醒經理人 在開發中國家進行購併時,需自行解決產品、資本、勞力市場資訊不對稱 的問題,此外也需建立良好政商關係,故在開發中國家做非相關購併反而 是能產生綜效的好選擇。到了已開發國家購併則相反,因各種基礎建設及 中介機構早已完善,因此必須專注於特定的能力與技術方能從眾多廠商中 脫穎而出。

4. 電子業之購併股價績效優異,顯示電子業確實可透過購併達到規模經濟以 鞏固市場,故建議電子業經理人善用購併來追求市場擴張和技術成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丁憲浩、胡聯國、莊雙喜 (2007). "企業併購確實能為股東創造更多利益嗎?" 績 效與策略研究 4(3): 1-13.

毛郁芬 (2010). "企業併購消息宣告與股價累積平均異常報酬率之關聯性研究."

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1-76.

王泰允 (1991). "企業購併實用." 台北: 遠流出版公司.

吳安妮 (1992). "台灣企業併購動機之實證研究." 管理評論 11: 1-27.

吳旻瑾 (2013). "公司併購對新產品宣告股價報酬的影響."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 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1-53.

呂佳玲、林基煌 (2008). "家族企業公司治理, 併購策略與績效之探討." 亞太經濟 管理評論 11(2): 107-134.

杜曉君 (2000). "購併事件宣告時主併公司特質對股東財富影響之研究-以台灣上 市公司為例." 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麗嬌、陳彥儒、汪若庭 (2009). "台灣上市公司購併宣告對股東財富之影響." 管 理學術研討會: 684-701.

林玫君 (2005). "台灣企業跨國與國內併購行為財富效果之比較分析." 彰化師範 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徐靜如 (2003). "企業購併宣告對股東財富影響之研究." 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7):

103-116.

陳則銘 (2003). "企業併購之相關智慧財產管理策略與法律規劃研究-以併購美國 高科技公司時之專利查核評估探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郁涵 (2013). "跨國及國內購併對主併公司財富效果之影響: 金融危機前後的 績效表現."

陳匯中 (1995). "上市公司購併宣告對股東財富影響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財務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容華 (2013). "宗教信仰對併購宣告股價報酬的影響." 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 所學位論文.

梁韶芹 (2011). "大中華地區跨國收購與企業經營績效之研究": 1-97.

梁秀芳,2004,"公司收購制度之研究",證交資料,第 510 期:2-36

黃志仁、溫宜豪 (2008). "合併子公司之綜效與市場反應." 交大管理學報. 28:

105-130.

楊馥如、王偉權、林惠雪、蔡珮蓉 (2013). "購併公司的財富效果與公司治理特 性." 永續發展與管理策略 5(1): 59-84.

蔡慧珊, et al. (2007). "企業併購虧損公司對股東財富影響之研究." 交通大學管理 科學系所學位論文.

樂映辰 (2008). "全球併購與累積平均異常報酬之影響因素: 香港上市公司的實 證研究."

潘麗仙 (2008). "台灣企業跨國併購宣告效果與資訊內涵." 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研 究所學位論文: 1-69.

鄭希辰 (2002). "影響廠商選擇購併或籌建新廠因素之探討—以開發中國家對已 開發國家之逆向投資 (Upstream Investment) 為例." 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 究所學位論文: 1-100.

薛伊琇 (2010). "開發中國家企業進行跨國購併對公司股東價值影響之實證研究."

謝惠貞 (1997). "購併活動對國內上市主併公司價值影響之研究," 台大會研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謝劍平 (2010). 財務管理: 新觀念與本土化.

蘇怡如 (2002). "台灣集團企業多角化程度之探討." 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學 位論文: 1-109.

蘇倬漢 (2010). "台灣地區上市公司購併宣告對股東財富影響之研究," 中山大學.

二、英文資料

Aybar, B. and A. Ficici (2009).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and firm value: An analysis of emerging-market multinational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40(8): 1317-1338.

Barai, P. and P. Mohanty (2014). "Role of industry relatedness in performance of Indian acquirers—Long and short run effect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31(4): 1045-1073.

Capron, L. and N. Pistre (2002). "When do acquirers earn abnormal retur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3(9): 781-794.

Chakrabarti, R., et al. (2009). "Mars–Venus marriages: Culture and cross-border M&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40(2): 216-236.

Goranova, M., et al. (2010). "Own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de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overlapping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1(10): 1114-1135.

Gubbi, S. R., et al. (2010). "Do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by emerging-economy firms create shareholder value? The case of Indian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41(3): 397-418.

Khanna, T. and K. Palepu (1997). "Why focused strategies may be wrong fo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emerging mark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5: 41-54.

Laamanen, T., et al. (2014). "Performance of acquirers of divested assets:

evidence from the US software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5(6): 914-925.

Levy, H. and M. Sarnat (1970). "Diversification, portfolio analysis and the uneasy cas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 Journal of Finance: 795-802.

Lubatkin, M. (1987). "Merger strategies and stockholder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8(1): 39-53.

Markides, C. C. and C. D. Ittner (1994). "Shareholder benefits from corporate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Evidence from US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43-366.

Meyer, J. W. and B. Rowan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40-363.

Montgomery, C. A. (1994).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63-178.

Reus, T. H. and B. T. Lamont (2009).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cultural distance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40(8): 1298-1316.

Seth, A. (1990). "Sources of value creation in acquisition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1(6): 431-446.

Seth, A., et al. (2002). "Valu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in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reign acquisitions of US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3(10): 921-9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eston, J. F., et al. (2001).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