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發展概念之整理

第五章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制度之課題與對策 70

5.3 社區發展概念之整理

社區發展觀念之釐清,不僅是問題的澄清,同時也是使社區規劃 師制度可行之關鍵,更是各單位辦理此一計畫先期準備工作之參考。

是觀念、是制度、是共識,更是後續作業之基礎。

一、成功的要件

成功的定義,對社區而言並不一定只能依經濟性條件評量,反而在 過程中學習的經驗、價值的建立及態度的轉化更具意義。

(一)不爭計畫上的第一,而要爭取內容上的唯一,形成普世價值,

同時要突顯在地特質及無可取代性,最好是地方上既有的資 源,如此在營造過程中熟悉度較高,有利於成果的展現。如 白米社區的木屐村,桃米社區的青蛙村,分別是既有及新創 產業的代表。

(二)有願意奉獻犧牲的推手,有會作夢會築夢的領導人,不論是

社區、專業者或公部門,至少要有一位具有此認知之主導者,

在社區中發動。

(三)善用既有資源,同時向外尋求助力,讓社區之工作具有各方 專業者協助,減少做出不恰當之決定,加重環境負擔。

(四)具可長可久的態度。台灣本身就是一個資源有限之個體,因 此在社區經營之觀念裡,應避免居民賺四個月吃一年的「暴 利心態」,同時也要防範因外來遊客短暫需求假象所創造的

「暴力商機」,而影響地方發展的定位與步調。

(五)後天之經營:案例可以學習但不模仿,模仿總有他人之陰影,

除非自己有更好之條件,否則花加倍之精神不一定有相對之 效果。有計畫之後續維護管理,不但有助於成果之保持,對 社區成員更具向心之指標。

二、以社區為主要合作對象之優勢

社區只是一個概念性界圍,社區理論上空間範圍較恰當,行政區 範圍與村里不盡相同,學理上其生活概念較合適。[28]任何以社區為基 礎之合作案,不論其對象為何,都具備以下優勢。

(一)社區對成員的承諾,比一般服務機構對顧客更全力以赴。

(二)社區比專業人員更了解自己的問題。

(三)專家和官員只是提供服務,社區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四)政府機構和專業人士提供的是服務,社區提供的則是關懷。

(五)社區比大型服務機構更具彈性和創意。

(六)社區服務比專業服務費更便宜。

(七)社區在執行行為標準的時候,比政府機構、專業人工更有效 率。

(八)社區首重能力,服務部門則著眼於不足。

三、社區規劃師(參與式提案)與傳統工程推動方式之差異

漢尼克曾說「社區建築師與傳統建築師不同之處在於,社區建築 師隨傳隨到,每週七天,每天廿四小時,他總是待在那裡,不斷的感 受著社區的脈動與氣息」。(謝慶達&林賢卿譯,2002)社區規劃師參 與地區環境改造過程,主要之目的即在改變主導型態及過程。

表5.4 社區規劃師(參與式提案)與傳統工程推動方式之差異

分類 傳統工程推動 社區規劃師提案

政策形成 由上級政府做決定研擬計畫 由地方參與研提出共識 提案方式 由相關公部門依計畫提報 依目標參照居民需求擬計畫 推動方式 公部門辦理,必要才協調 不論執行者為何均受居民監督 成果驗證 單一硬體工程、新建為主 軟硬體成果多元或減法工程 維護管理 編預算辦理或無人處理 由社區承諾維護、自發維護 教育價值 民眾只有被告知的機會 學習自主、協力、愛鄉情懷 永續發展 考量現階段問題之解快 以長遠整體發展為重點 專業者 以空間專業者為主 專長包括各領域人員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在地化」的真義

依據台北市、新竹市對社區應具備在地化之特質有以下敘 述:「在地化」特質,亦即「社區規劃師」應對其服務地區環境具 相當深度的瞭解或地域情感(如:出生地、職業地點的當地化,

或曾經對該地區有深入研究或曾參與該地區環境改造,或於該地 區執行過相關規劃設計業務工作等)。

新竹縣因考量操作現實及人才培育不足,故主張只要在團隊 中或合作對象內,有充分可以做為地方代言角色者即可,不止是

宥於現實考量,更重要的是在地意見是否充分可以反應在計畫 上。如華龍社區規劃師計畫,評審建議將在地文史工作者荒野保 護學會黃文淵先生,由顧問角色提昇到協同計畫主持人,以補在 地性之不足即是一例。

準此,「在地化」是指專業團隊成員中有了解、熱愛當地的人 員加入,而且計畫內容取材自當地,操作過程是在地參與。

五、社造的過程是先造人,從人心改造起,再進入創造經濟性活動的 造產,最後才是空間環境改善的造景。例如內灣地區,在眾多計 畫投入後,社區組織未整合,給了夢想卻沒夢想實踐的認知及心 理準備,因此產業先行,商機初現,即產生人的衝突及環境的破 壞,重新整合,處處是問題。

六、社區營造是加法還是減法?現今各項建設都僅重視「新」硬體建 設,認為那些才是政績的指標,但社區中不論是硬體還是軟體,

有時減對人、對環境更有意義,不好的習俗可以祛除,當然過當 的設施也可以修減,產生另一種簡單的美。

七、社區對發展需求之反應

居民雖是社區的主體,社區營造就是要大家都來參與。但當社 區地方團體面臨外來者(專業團隊)時,為爭取政府計畫補助時 而會出現不同的合作態度,依其反應可概分為三類:(羅中峰,

2002)

(一)界圍式的合作

係基於公部門資源的分配條件限制下,所不得不採取的 妥協態度,但意識裏面仍然以掌握自已權力並增加本身資源 的思維下做考量。在此狀態時,社區地方團體具強烈主導表 現,若有侵略他的權利範圍時將採推拖廻避不予配合。

(二)包容式的配合

對於問題較沒有主觀的意見,完全以專業者或協助的目 標為方向,但如此的操作較容易流失地區特色而成為樣板式 的案例。

(三)積極的學習者

此類型的社區組織擁有較佳配合度外亦具有相當之主 見,能夠了解計畫之目標及自己應走的路,換句話說就是以 從互動過程中得到階段性成果,也可得到本身團隊不足之專 業資訊及技術,以利爾後獨立運作的所需。

八、領導者的責任

社區要改變,最幸運的是地方首長跳出來當推動者,但在實際 過程裡,計畫對許多地方首長(鄉鎮長、村里長)而言,只是個 爭取經費的競賽,因而常造成一種累積性、重覆式的投入,造成 未將經費花在刀口上,不但是浪費,而且造成民眾各自憑關係做

「補破式」的環境工程,不但缺乏建設之整體性,相對的更造成 環境之承載力降低。

因而居領導地位者應慎重思考選舉制度下的利益分配作為,同 時要帶領民眾尊重自己的意見及感受,同時要擺脫不願意投資在 教育民眾之上。對於其他之工程不應只交給少數顧問公司,致開 創性不足。

九、社區規劃師定位與條件

(一)社區規劃師基本上有一定之使命感,在投入時間及陪伴時間 相對很長情形下,必須有一定之條件及自我期許,方可使這 份工作發揮效益,同時也是社區及公部門徵選專業者要納入 考量的因素。條件定位彙整如圖5.1

圖5.1 社區規劃師條件及定位

(二)「一些事物再也不會跟從前一樣,一些失去的東西再也不會 復返」曾擔任農村規劃師的德國 Rostock 大學土地管理與環 境保護系Henckel 教授說:「不要只以你身為工程師的專業知 識解決農村的問題,而要多傾聽當地人們的聲音。他們才是 專家,你只是幫助他們把夢想成真」。清楚說明專業者應扮演 的角色,但外來者的觀點非常重要,規劃師之任務在於提供 農村一面「鏡子」,他必須指出該地居民不會提出的問題,如 無人敢抗議因興建而破壞當地景觀的鄰居等問題。而社區規 劃師對社區可切入之議題重點工作[29]詳如圖 5.2。

社區規劃師 最新法令政策提供

資訊收集整理分析

編劇而非製作人 協助而非主導

建立支援體系

使命感榮譽感

專業性知識與技能 社區關懷態度

在地性

熱忱容忍度 定位 條件

營造日常環境

照顧居民需要

爭取環境權 突顯環境不公

創造環境正義 刺激公共參與

社區規劃師

圖5.2 社區規劃師可切入之議題

十、統整資源運用─(權責劃分各自為政 vs.資源統整相互配合)

政府各單位往往基於權責分工,各有不同職掌與面向的工作 項目均直接影響社區營造工作的推動,惟受限於各機關僅就職掌 工作為出發點且橫向溝通協調效果不完備,常有資源重複浪費,

分配不均及時空錯置等現象。

為統整各界資源之運用,透過地區共識之凝聚與願景之追求 過程,配合中央政府主計畫管控機制,應可有效收斂各單位自行 推動之計畫並進行資源整合工作,協助社區逐年達成願景。

十一、實踐機制(由上而下[運作/管制]vs.由下而上[營造/凝聚])

新竹縣面臨高鐵特定區、縣政一二期及璞玉計畫的大規模 開發,與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環境品質之提昇與新進住民的期 待,仍存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在都市計畫之公開展覽及說明座 談程序,對民眾而言只有影響到個人利益時,才會表達意見或 抗議(如私人土地被劃作何種使用分區或公共設施用地,或補 償基礎差異等)。政府單位仍寄望民眾在他安排的時程中完成一 定的流程,這種運作與管制明顯無法滿足當前多元、民主與快

速變遷的社會現實與需求。

是故擬尋求一套由下而上的輔助機制,藉由在地的專業者 協助居民,共同以社區生活、環境品質及公共利益等為基點,

透過研擬「地區發展計畫」之過程,凝聚地區發展的願景與共 識,進而提出並促成實質生活環境之改善行動;而此類之發展 計畫與改善行動相信是較能符合當地居民確實之期望與需要。

十二、傳統與現代在意象上是二個極端,但這並不表示它一定有衝突 性,即使有也在於我們給予它的定義是什麼。老東西新包裝,

仍有其一定之價值,因此,創新是可以從現有的題材中產生。

十三、社區的經營也要有風險概念,不能漫天喊價的各方面需求都要 達成,公部門、專業者及社區應共同合作,依柏拉圖 20/80 之理 論模式,找出地方發展最關鍵之 20﹪因子,以取得 80﹪的成功 機會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