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科技主義的課程設計:以目標取向

「科技主義」的領導者為 20 世紀初期的巴比特(F.Bobbitt)和查特斯

(W.W.Charters)等人,巴比特認為教育是使學生對未來社會生活有所準備8,他 主張教育上一切問題,應該都用科學的客觀方法求得解決9。科技取向的理念,

自巴比特提倡以來,歷經泰勒(R.Tyler)、赫利克(V.Herrick)、塔巴(H.Taba)、

布魯姆(B.Bloom)、葛聶(R.Gagne)等人的開發,迄今已成課程設計的主流10。 科技取向的學習觀,採自行為心理學派,將學習視為刺激反應的過程,教 學則在加強刺激反應的連結11。科技主義的課程設計,主張將科技應用到課程設 計來,一種方式是對於系統使用各種媒體和器材於課程中,以及依照行為科學原 理設計教學順序12。如電腦輔助教學、編序教材、運用目標的系統方法。

席洛(Schiro)將科技取向的理念,納入社會效率理念,認為社會效率理念 所設計的課程,可稱為編序課程(programcurriculum),編序課程注重課程內容順 序的編排,編序課程的設計,有四項工作:

一、 確定課程設計的目的。

二、 分析教育目的與行為目標:行為目標可說是刺激反應的連鎖,學生經 過刺激反應連鎖之後,由無能力而變成有能力。教師在課程設計之

7李子建、黃顯華《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民 85,頁 67-68。

8黃光雄、楊龍立《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民 93,頁 124。

9黃光雄、蔡清田《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民 94,頁 62。

10黃政傑 《課程設計》台北:民 80,頁 134。

11同上書,頁 138。

12黃政傑《課程設計》台北:民 80,頁 133。

前,將教育目的轉化為行為目標的過程,稱為活動分析、工作分析或 學習階層的建立。

三、 設計學習經驗,且加以組織。

四、 依照目標與經驗,設計評鑑工具:評鑑工具和學生在學習經驗中的反 應配合,指出學生的反應是否正確,作為判斷課程效果及改進課程的 依據13

科技取向的課程設計,重視課程目標的引導作用,課程內容必須依照目標設 計,目標一但建立,材料的選擇、內容的列舉、教學程序的發展、測驗的準備,

都有了依據14,強調課程設計的目的將其明確化,成為詳細的行為目標,整個課 程設計程序,強調科學與效率,且要求課程產生效果,教育發揮績效15

本研究的目標模式課程設計理論取向,結合精粹主義與科技主義,配合九年 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 進行「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課 程設計。

教師在作課程設計之前,先熟稔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與特色、(如表 2-1-1)(表 2-1-2)課程綱要面向與十大基本能力(如表 2-1-3),再選擇十大基本 能力中符合社會領域的相關能力指標(如表 2-1-4)並做能力指標內容說明(如 表 2-1-5),作課程的研究與詮釋,再發展本研究課程設計的單元架構與教學單元 目標與具體行為目標(認知與情意教學目標)(如表 2-1-6),完成課程設計(如 表 2-1-7)。

表 2-1-1: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及其說明

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說明 一、課程的目的在培養健全的國民,以

適應資訊爆炸的新世紀。課程的理念在 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 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 學習之健全國民。

一、人本情懷方面:包括瞭解自我、尊 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二、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之 調和、知與行之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 合等。

三、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 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 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四、本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本土情、

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生態)。

13黃政傑《課程設計》台北:民 80,頁 136-137。

14同上書,頁 137-138。

15同上書,頁 139。

五、終身學習方面:包括主動探究、解 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等。

二、以學生的學習及其生活經驗,作為 課程設計的起點。

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是以學生的學習為 課程設計之核心,學習權被視為一種基 本的人權,課程的規劃以生活為中心,

使學生充分發展與增進群己的關係,建 立生活基本態度與習慣。

三、統合課程規劃人員,以求課程內容 之銜接。

九年一貫課程指的是整合國民小學六年 及國中三年的課程使其銜接順暢,課程 統整規劃。

四、進行課程內容統整,以加強課程橫 的聯繫及縱的銜接。

九年一貫課程認為課程是有機體,必須 配合學生身心發展、社會的需要及學科 知識的進展,重視各年級間課程縱的連 貫與銜接,亦加強課程橫的統整與連 繫,整合學科內容。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教育部網站: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說明

表 2-1-2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特色及說明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特色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特色說明 一、以培養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取代學

科知識為課程設計的核心架構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生基本能力取向,

注重生活實用性,基本能力是指學生應 具備之重要知識、技能和素養,強調學 科知識的核心部分,培養適應社會生活 的基本能力。

二、因應國際化趨勢,自國小五年級起 實施英語教學

九年一貫課程將學習外語的年齡向下延 伸,國小五年級起全面實施英語教學,

北高兩市現已為國小三年級學生實施英 語教學,以因應國際化。

三、重視學習領域的統整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活潑、合科統整與協 同教學,強調課程垂直縱的銜接與課程 水平橫的連繫,統整的原則是知識的統 整與學生經驗的統整,以及適應未來生 活的社會的統整。

四、注重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與發展提供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

學校及教師更多彈性教學的自主空間 準,學校本位課程取代統一課程設計的 觀念,讓學校老師有主動發展課程的機 會,提昇其教育專業水準。

五、充分而完整地結合課程、教學與評 量

九年一貫課程不僅是課程的改革,也重 視教學的創新與學習評量的改進,成功 的課程與教學,須透過評量的程序才能 判定,作為教師檢視課程與教學的參考。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教育部網站:九年一貫課程修訂原則與課程綱要特色

表 2-1-3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面向與國民教育應培養的十大基本能力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面向 國民教育應培養的十大基本能力

人與自己:強調身心的發展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人與社會環境:強調社會與文化的結合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人與自然環境:強調自然與環境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教育部網站: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面向與國 民教育應培養的十大基本能力

表 2-1-4:十大基本能力中符合本研究「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目標模式課程設 計的分段能力指標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分段能力指標

2-4-1 認識臺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

2-4-4 比較人們對歷史的不同說法和不同解釋釋。

2-4-5 從演變與革命的觀點分析歷史的變遷。

2-4-6 從直線前進與循環的觀點,分析歷史的變遷。

3-4-6 舉出歷史或生活中,因缺少內外的挑戰,進而使社會或個人沒落的例子。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劉淮《國中歷史科配合九年一貫社會科能力指標下教 材教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民 91,頁 19-20

表 2-1-5:十大基本能力中符合本研究「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目標模式課程設 計的分段能力指標內容說明

能力指標 內容說明

2-4-1 認識臺灣歷史發展過程 中的思想、文化、社會制度、

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

包括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朝代或各時期的思 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 內容。

2-4-4 比較人們對歷史的不同 說法和不同解釋。

歷史是人們詮釋過去經驗的結果,不同背景、

立場、觀念或意識型態的人,對同樣的人物和 事件,常有不同的描述或詮釋。

2-4-5 從演變與革命的觀點分 析歷史的變遷。

持「演變」觀點者強調漸變;持「革命」觀點 者強調質變,觀點不同,對歷史變遷的詮釋自 然不同。

2-4-6 從直線前進與循環的觀 點,分析歷史的變遷。

人類歷史會固定朝向未來一個完美的目標邁進 嗎?還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如何循環呢?不同 觀點者對歷史的變遷會做出不同的解釋16。 3-4-6 舉出歷史或生活中,因缺

少內外的挑戰,進而使社會或 個人沒落的例子。

人類歷史或生活中,因缺少內外的挑戰,進而 使社會或個人沒落,有挑戰與刺激,會產生因 應與進步。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劉淮《國中歷史科配合九年一貫社會科能力指標下教材 教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民 91,頁 19-20

本研究有關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是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揭示的能力指標 作為課程目標,並進一步轉化為單元教學目標和具體行為目標,課程設計符合 編序教學計畫,教案如下表(表 2-1-6)所示:

表 2-1-6:「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單元目標模式課程設計教案

16劉淮《國中歷史科配合九年一貫社會科能力指標下教材教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教 師研習中心,民 91,頁 19-20。

單元名稱 日治時期的社會

一、社會風

與政治興革。

運動 度、經濟活動

地方自治聯盟

2-4-6

教學目標:

能力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