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許多學者曾探討影響個人使用資訊科技的各種因素,表 2-5 列出七個相關理 論與方法,包括Fishbein and Ajzen(1975)的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Bandura(1986)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

Davis(1989)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Ajzen(1991)

的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Venkatesh and Davis(2000)

的TAM2、Rogers(1995)的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Venkatesh et al.(2003)的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朱斌妤、黃仟文、翁少白 2008)。

表2-5 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的各種理論、核心構面與假說

理論名稱 核心構面 假說

理性行動理論(TRA)

(Fishbein and Ajzen,1975)

態度(AT)、主觀規範(SN) AT、SN 影響使用意願

(BI),BI 影響行為(B)

計劃行為理論(TPB)

(Ajzen, 1991)

態度(AT)、主觀規範

(Davis, 1989; Venkatesh and Davis, 2000)

認知有用性(PU)、認知易

(Venkatesh and Davis, 2000) PU,SN、PU、PEOU 影 響BI,BI 影響 B

創新擴散理論(Moore and Benbasat,1991;

Rogers, 1995)

相對利益(relative advantage)、易用性

(EOU)、形象(image)、

能見度(visibility)、兼容 性(compatibility)、結果可 見度(results

demonstrability)、主動性

(voluntariness of use)

相對利益、易用性、形象、

能見度、兼容性、結果可 見度、主動性影響B

社會認知理論(Compeau and Higgins,1995)

結果預期-績效(outcome expectationsperformance)、

結果預期- 個人(outcome expectations-personal)、電 腦效能(self-efficacy)、愛 好(affect)

焦慮(anxiety)

電腦效能影響結果預期,

(Venkatesh et al., 2003)

績效預期(performance expectancy)、費力預期

(effort expectancy)、社會 影響(social influence)、輔 助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

績效預期、費力預期、社 會影響影響BI,BI、輔助 條件影響B

資料來源:朱斌妤、黃仟文、翁少白(2008)

TRA 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理論,以態度(attitude, AT)、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SN)與行為意願(behavioral intention, BI)解釋、預測人們在特定情境下的 行為(behavior, B)。Davis (1989) 結合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和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提出 TAM。理性行為理 論以兩個面向解釋個體行為:人類行為表現是在自己意志下且合乎理性;人類採 取某行為的意向為該行為發生與否的決定因素 (Fishbein & Ajzen, 1975)。

科技接受模式由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與認知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等兩概念組成,用以解釋、診斷、與預測使用者面對新資訊科技時的 行為。科技接受模式有三個階段目的,包括發展階段:了解使用者想法加以改進 系統;導入階段:診斷使用者接受程度因應導入策略;評估階段:系統是否成功 的參考指標(林信志、湯凱雯、賴信志, 2010)。

Davis(1989)以 TRA 為基礎,發展出用以探討科技採行行為的科技接受模 式(TAM)(參見圖 2-2),TAM 除描繪外部變數對內部信念、態度及意願的影 響,並提出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與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為科技使用重要因素的看法。其中,PU 為個人相信使用特定系統能 強化其工作績效的程度、PEOU 為個人相信使用特定系統不需費力的程度。

圖2-2 原始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資料來源:Davis(1989)

TAM 模式在「接受資訊科技」此一議題上,過去許多有關於資訊系統使用意 圖的研究,大都偏向於探討使用者抗拒系統的因素,並沒有實際上去了解使用者 心理機制的層面(林信志、湯凱雯、賴信志, 2010)。基於此因素,本研究參照林信 志、湯凱雯、賴信志(2010)研究架構(參見圖 2-3),好實際上去了解使用者心 理機制的層面。

圖2-3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 (林信志、湯凱雯、賴信志, 2010)

本研究利用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以認知有用性和認知易用性等兩個構 面探討使用者的心理機制,故本研究以 TAM 為本研究基礎研究架構,進而探討 應用電子白板於教學環境之使用意圖及使用成效。

第四節 台東縣 98 年建置優質化均等數位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