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空間型態與機場捷運的形塑

第四章 機場捷運與土地開發所構成的都市地理

第二節 空間型態與機場捷運的形塑

台灣的都市化發展過程經歷人口中心化,從1960 年代開始,台北與高雄形 成兩大互相依賴的主要都市,並在都市化發展下,個別都市連接著主要都市形成 都會帶,如台北基隆(蔡勇美、章英華,1997)。然而,台灣的都市發展過程與 歐美的經驗現象不相符,陳柏廷(2003)提到,衛星市鎮不完全是郊區化現象導 致,常是居民移動的中繼站,而中心都市才是遷移的終點,反而導致資本更加集 中與強化在中心都市,並且透過使用 Friedmann 的「核心-邊陲」理論(core-periphery model),首要都市是政治經濟的菁英們所聚集地區,其他則為擴散邊陲 的區域。而台灣在經歷快速工業化發展下,歷經從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製造業的 工業升級,身為主要都市的台北市雖仍處於霸權地位,但周圍地區卻受到工業發 展影響,導致人口成長快速。在社會經歷工業化與經濟的快速成長,工業產值超 過農業產值,使得都市地區工作機會增多與人口增加,導致了都市化與都市範圍 的擴大,然而在城鄉發展中,空間結構與型態不完全能夠透過西方代表性的都市 理論來解釋和分析臺灣的都市發展。

機場捷運所涵蓋的範圍呈現出不均的地理發展,從過去以台北市為主要都市

McGee 提出 Desakota 理論,他發現在過去三十年以來,亞洲地區的國家發生 快速的社會變遷與都市化現象,生產活動不再只是農業,外來資本的進入使得更 加多樣化,交通運輸的改善強化城鄉間的聯繫,在如此的空間結構中,出現農業 與非農業融合的區域型態,既不是都市也不是鄉村,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經濟發展 特色。在亞洲的都市化過程與西方國家並不相同,西方國家多是農村人口往都市 遷移,而亞洲則是使農業轉為非農業經濟的過程(Sui、Zeng,2001)。而劉盛和

(2004)則認為 Desakota 理論是都市化發展實踐的重要指導價值,也是中國地 區發展半城市化研究的理論基礎,該理論反映出地域空間雙向交流導致的變化。

本研究試圖歸納整理機場捷運各站的現今土地使用情況與發展背景,進而將機場

(一)、單一發展的模式:

該土地使用方式隨著人口與資本的進出而產生變動,此類型屬於單一的空間 型態,包含保持原有的產業類型、土地使用方式與產業的轉變,且目前無受到政 府進行都市規劃或更新計畫。

以大園地區一帶,過去都是農村的社會,以農業生產為土地主要經濟活動,

扣除掉部分包含在桃園航空城計畫的地區,其餘以目前政府計劃來看,近年內仍 屬於農業土地。由圖 4-2-1 可見,機場捷運 A15 與 A16 站周圍目前以黃色的特 定農業區為主,藍色為特定專用區,紅色為鄉村區18,從訪談中也證實該地區屬 於農業使用為主,並且不太具有工業的土地使用分區:

這邊一直都是農地,沒有任何變化,沒有工廠的存在,大家都是務農,

現在也還是。這幾年是有居民買土地蓋房子自己住。比較有人口聚集 的地方就是街上,還有農田中的小社區,鄉下就是大家都種田………

我們這裡的發展就是一直都是農田,現在也是農田,過去也沒有都市 計畫案過。(訪談紀錄 A12 , p.40)

我們這邊就是農業社會,我小時候看出去全部都是農田,大概是從郝 伯村做行政院長的時候,就是民國 79 年那時候,這邊才開始有出現工 廠。大部分就是做零件、加工和倉儲業,這些工廠就是蓋在農地上,

租給其他人使用,當時大家是說,都市計畫外的農業區可以去蓋鐵皮 屋19,所以就很多工廠跑了出來。(訪談紀錄 A15 , p.43)

18 特定農業區為優良農地,或是曾經投資重大農業改良設施,經主管機關認定加以特別保護而 劃定;特定專用區為目的事業推動需要,並註明其用途,如桃園國際機場專用;鄉村區為調和和 改善農村居住和生產環境,以配合興建住宅社區的政策。

19 實際上只有丁種建築用地(丁建)可供工廠設施建築,並合法申請工廠登記。本研究以非都 市土地使用編定圖查詢後,該周圍地區合法可建地為甲種建築用地為主,其餘為農牧用地。

圖4-2-1 A15 與 A16 站周圍土地使用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圖

在龜山與林口地區的體育大學站一帶,由於當地是紅土的關係,因此較少種 植農作物。過去曾有生產茶葉,種植一些品質較低的茶葉,「我們這裡當年都是 農民為主,民國四五十年開始有磚窯廠,最起碼有十幾個廠在燒磚窯。」(訪談 紀錄 A9 , p.28)。到了大約民國六十年,磚窯業蓬勃發展,一開始是人工的磚窯 廠,隨著工業化改成自動窯,而後受到社會的經濟與產業變動下,轉為發展小型 工業。不管是茶園或磚窯廠,開始在上面搭建鐵皮屋,最小從十坪左右,最大不 到五百坪,主要租給倉儲使用,因為位在南北交流道的交通要道,具有地理位置 的方便性,然而到了民國九十年代倉儲也開始衰落,倉儲工廠越來越少被租用,

並且其他土地上開始有人蓋違章建築,如移入廢棄汽車來拆解零件。訪談時里長 提到:

這附近最早以前農田比較少,因為是紅土關係不好種植農作物,有聽 老一輩的說以前是有茶園,種植品質較差的茶葉。大約民國六十年初 都是磚窯業……大概民國七十年地主開始搭建鐵皮屋,都是租給別人 做小型工廠……租給別人去做倉儲為主,因為我們這裡算是交通便利,

也不算地震帶,重點是不淹水………開始蓋違建,像是把外頭的廢棄 車移進工廠內開始去做拆零件。(訪談紀錄 A7 , p.19)

在龜山與林口,除了土地開發案,如林口新市鎮與A7 站開發計畫中所劃設的工 業區塊,其他未被包含在合法的土地使用規範的工廠,大約零星地散落、多落在 農業區與保護區上(如圖4-2-2)。

圖4-2-2 泰山與林口一帶歷史發展圖

資料來源:台北縣市圖(1982)與土地使用分區圖

(二)、邊緣都市更新的模式:

以靠近主要都市的邊緣都市區為主,由於區位良好,靠近都會區的核心,擁 有距離優勢,開發規劃將可緩解核心區的住宅需求,並提供完整的產業區域吸引 聚集效應。此類型以機場捷運所經過的新莊泰山一帶土地開發案為主,如新北產 業園區、知識產業園區、頭前重劃區、新莊副都心與塭仔圳案等。

過去在新莊一帶被稱作「湳仔地」,意即到處都是沼澤,在八七水災後部分 低窪地也形成水塘(如圖4-2-3),利於農業上的灌溉與耕作稻田,後來隨著二重 疏洪道和新莊大排的建設,才逐漸發展起工業,形成工業區,訪談中指出:

這一帶過去都是農業和水產漁業,因為這邊有大水田,工業發達後,

才逐漸發展成鐵皮廠房和化成工業區,大小型加工廠才出現。大小公 司都會在這個地方,這邊是工業重鎮。(訪談紀錄 A3 , p.1)

圖4-2-3 新莊一帶歷史發展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台北縣市圖(1982)

在新莊地區所呈現的工廠,除了新北產業園區被劃分成整齊、較有規模整理 的工業區外,更多是穿梭在巷弄的小型工廠,「以前這邊很多小型加工業者,

全都是違法的,因為土地是農地使用。」(訪談紀錄 A3 , p.3)。後來住宅、小 公寓緊密蓋建後,轉而形成住宅與工廠混雜的模式,成為一樓自行生產或租 用給工廠使用,二樓以上則維持居住的功能(如圖 4-2-4),在訪談時拜訪里 長的住家,他的樓下即為出租工廠,他提到:

都是小型工業和小型住宅區為主,就是一樓租給加工小廠、樓上自己 住家使用…或是像我們一樓租給周邊其他工廠、看看還有誰要做、那 些小型加工廠,我們來收租金(訪談紀錄 A3 , p.1)。

圖4-2-4 化成工業區圖 資料來源:新北市政府

此種住宅與工廠混雜的型態並不是完全地符合政府法律的規範,這類型又被稱作 工業住宅,也就是在法定工業用地所興建的住宅。不同於違章建築,工業住宅本 身並未違法,而是未符合土地使用分區的規範,工業區應用來興建廠房、宿舍等,

不能作為住宅使用。由於周邊都市用地價格較為高昂,且對比一般住宅,也可申 請自用住宅的稅率,也享有相同的水電費,因此工業住宅有一定的吸引購買力。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提醒,因不肖建商於宣傳廣告中直接以住宅 銷售,或是在銷售廣告中雖載有使用分區為乙種工業區供一般商業設 施、一般事務所使用字語,但在平面家具配置參考圖、樣品屋及模型 屋卻仍使用一般含臥房、客廳、廚房、衛浴的住家格局,導致消費者 誤認為該建案也可供一般住宅使用,民眾對此類建案必須避免購買,

以免觸法。」(MyGoNews,2014)

工業住宅在都市區內雖然價格上具有優勢,但也存在著潛在風險,以自住層面來 看,會遇到房屋貸款和公共安全的問題,如果周圍工廠發生災害事故,較容易被 波及影響,如2017 年 1 月發生的新莊螺絲工廠事故,火勢快速透由鐵皮構造燃

燒,工廠燒毀同時火勢影響附近民宅,導致造成1 死 4 傷20。並且因不符合法規,

一旦被檢舉,也會面臨法律問題,如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曾於 2011 年函告工 業土地不得作為住宅使用,否則將以都市計畫法第79 條規定裁罰。

從機場捷運所通過的新莊與泰山一帶,是以台北市為主要都市所擴張的邊緣 都市區,隨著發展逐漸產生中小型工廠與住宅的混雜聚集,而透過政策規劃案重 新設定內部的土地使用,吸引更多人潮的進駐。在新莊副都心一帶,早年以農業

從機場捷運所通過的新莊與泰山一帶,是以台北市為主要都市所擴張的邊緣 都市區,隨著發展逐漸產生中小型工廠與住宅的混雜聚集,而透過政策規劃案重 新設定內部的土地使用,吸引更多人潮的進駐。在新莊副都心一帶,早年以農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