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真覺」與「少知」:窺基的「夢喻」論證

二、 窺基的夢喻論證

夢喻是《二十論》中重要的論證,而在窺基的重構下,夢喻論證不是一個簡單的類 比問題,而它往往被當作為「喻依」,目的在為「喻體」提出證據,進而支持「唯識無 境」的觀點。在《二十論》,論敵提出「四事不成」的挑戰:(1)時決定不成;(2)

處決定不成;(3)相續不決定不成;(4)作用不成。世親在回答(1)、(2)、(4)

的問題時,都選擇了用「夢喻」來回應,只有針對問題(3)他選擇用「地獄喻」來反 駁。

(一) 窺基回應「四事不成」——處、時不定過

首先,窺基認為「四事不成」是來自經部師立場的挑戰。66他認為世親的方法是採 取與經部師共許的立場,來推導出經部師不能接受的唯識無境。筆者將「四事」中的前

「兩事」(「處、時不定」)當作同一組論證,因為這兩項的挑戰,並不是在於指出「時 間、空間」的客觀性,而是在時間、空間中,確實存在客觀的認知事物,不會依人的意 識產生變化而改變。窺基認為:處與時雖然是不同的事情,但是討論議題的意義是一樣 的。67筆者列出窺基重構論敵的「處、時不定」難:

66《唯識二十論述記》卷 1,T43, no. 1834, P.0984,a17:「今即於此義有設難言者,標外難也。謂此所難 無實外徵。論主假作經部諸師,為此問意,故言設難。又設謂施設,即實經部施設此難。」

67《唯識二十論述記》卷 1,T43, no. 1834, P.0984,b24:「處時有異,餘意可同。」

處不定

宗:非緣終南處,緣此識應生。

因:執境實無識得生故。

喻:如緣終南處。68 時不定

宗:非緣終南時,緣此識應起。

因:執境實無此識生故。

喻:如緣終南時。69

論敵用一個應成法的論式來反駁世親。面對來自論敵的挑戰,世親的回應很簡單:

「就好像夢中雖然沒有實在的外景,但是卻存在在特定的地方看見村莊、男生、女生等 等事物,而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看得到;或在特定的地方,有時看見存在那些村莊等事 物,並不是所有時間。」70這個說法在窺基的重構就顯得複雜起來,因為牽涉到要如何 用共同都接受的前提來反駁對手。窺基認為可以用如下論式反駁對手:

處時定,非不成

宗:汝夢於是處見有村等,應非處定。

因:境無實故。

喻:如餘不見處。

68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 1,T43, no. 1834, P.0984,b14。

69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 1,T43, no. 1834, P.0984,b22。

70 《唯識二十論》卷 1,T31, no. 1590, P.0074,c17:「謂如夢中雖無實境,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 物,非一切處。即於是處,或時見有彼村、園等,非一切時。」

當我們細細檢查窺基的這個論式,會發現還有很多的問題是值得細究的。首先,窺 基把「應成法」(prasaṇga)作為三支論式來成立命題,在世親時代它究竟是否是一個 能夠被建構為合理的三支論式,顯然有許多爭議,因為晚至陳那才在《因明正理門論》,

把應成法從「反破」(āvita)化約成為「順成」(vīta),成為一個合理的論式。71針對 這個問題,暫非此文處理的重點。無論如何,窺基企圖從三支論式的角度,來建立「應 成法」的論式,但是為了避免「世間相違」的宗過,窺基加了「汝」字作為簡別。72窺 基認為如果論敵主張「處、時定不成」,則沒有辦法解釋夢中雖無境,但是為何「處、

時定」得以成立,因此得出對方不希望的結果,故筆者認為這明顯地是一種歸謬論證(或 稱之為應成法)。到此,是第一次夢喻論證。在破斥了對方的論證以後,他接著延伸夢 境論證:

宗:其非夢時,境雖無實而處亦定。

因:許如是境皆無實故。

喻:如夢中所見。73

然而這個因,如何為對方所接受呢?筆者認為這個論證的理由仍然是有效,有兩個 理由:第一,建立在一個應成法的辯論過程上,窺基認為已經反駁了對方的觀點了,在 此情況提出自宗的立場,是可以當作「正解」,而為對方所接受的,這是一個正確的立 量。但是因為對方可能不同意,因此增加了一個「許」字以避免因「隨一不成」的過失,

71 Watanabe Toshikazu, 2013, 174: “However, Dignāga’s explanation of the reformulation of āvita reasoning into vīta reasoning opens up the possibility that āvīta reasoning, a type of prasanga argument, can thus be regarded as a proper proof.”

72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 1,T43, no. 1834, P. 985, c16-17:「然此雖有世間相違,置「汝」言故,簡宗過 也。彼此成已,返解他難。」

73 T43, no. 1834, P. 985, c17-19。

因此是一個「自比量」。第二,「如是境皆無實」指的是「非夢時境」,是限定在一般 世間意義下醒來的認知,而不是指解脫後的認知,因此也沒有「不定」的過失。74

(二) 窺基回應「四事不成」——「作用不成」

以上反駁了「處、時不決定」的問題後,另一個夢喻的目的在於反駁「作用不應成」。

世親用了「春夢」為例子,說明雖然夢中外境並不存在,但是夢到男女交合時,還是會 有遺精等等的反應,因此不需預設實有的外境,但仍然能有作用產生。75但是在這個論 證中,筆者認為窺基在《述記》中對它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他將做春夢作為譬喻來說 明夢中外境不存在,但仍可以有「有作用、無作用」兩種情況,因此論敵不能以「作用」

來界定「境」是否存在。換句話說,「作用」與「外在客觀的世界」,這兩個條件是分 開的,「作用」不依賴於「外境」作為基礎,因此他提出以下論式:

宗:眩翳、非眩翳等所見髪等,有用、無用成。

因:許無實境故。

喻:如夢失精。76

這個論式中,窺基的立論是一種創造性的詮釋,因為事實上世親根本沒有在《二十 論》中,提出「非眩翳」者的情況,而只是單純用「眩翳」的情況,來比喻眩翳者所見 的外境不存在,而筆者認為這也是世親論證的缺陷,因為這證明眩翳者所見的是外境不 存在,並不能說明非眩翳者的情況也是如此。這樣的質疑,在《寶生論》中便被提出,

74 《成唯識論述記》卷 7,T43, no. 1830, P.0491,a28:「正解量云。其非夢時境雖無實,而所見事其處亦 定。許如是境皆無實故。如夢所見。(1)以因言許,無隨一失。(2)言「如是故」,無以真如亦不 定過。」

75《唯識二十論》卷 1,T31, no. 1590, P.0074,c26:「又如夢中境雖無實,而有損失精血等用,由此雖無 離識實境,而有虛妄作用義成。」

76《唯識二十論述記》卷 1,T43, no. 1834, P.0986,b13。

因非文章需要,故暫且不做深入討論。77回到《二十論》的脈絡下,世親的說法是否需 要預設,「眩翳」的情況類比到生死流轉的認知,而存在有一種「非眩翳」的情況,類 比到涅槃清淨的認知呢?這種類比關係以如下表示:

凡夫的認知 聖者的認知

類比 眩翳 非眩翳

認知狀態 未見真理 見真理

顯然窺基不採取這樣二元的對立關係,來理解世親的夢喻。窺基認為夢喻的目的不 是強調二元對立的真理觀,而是強調我們不需要依賴「認知外境」作為條件,來區分「有 作用、無作用」。以「無實境」作為理由,還是能夠支持現實生活中,「錯誤的認知對 象」沒有實在用途,而「非錯誤的認知對象」有實在用途的狀況,就如在夢中,我們還 是能夠經驗到能有作用的對象(比如春夢),與無作用的對象(比如夢到空花)。

小結而言,窺基基本上不採取「凡夫的認知/聖者的認知」對應到「眩翳/非眩翳」

這樣二元的觀。但這樣的看法,筆者認為是一種新的詮釋,並不見得完全合乎《二十論》

的理解。為什麼窺基要有這樣創造性的詮釋呢?因為如果將「眩瞖」類比「凡夫的認知」,

「非眩瞖」類比「聖者的認知」,則會導致當代學者提出的「寄生論證」的困難。以上 討論世親「四事不成」中的「夢喻」問題,以及窺基的重構。接下來,筆者要提出當代 學者以「寄生觀點」來批判世親的「夢喻」論證,以及窺基如何可能回應當代學者。

77《成唯識寶生論》卷 1,T31, no. 1591, P.0080,b26:「[論敵反駁論主]但有遮遣[無境]不應理故,但用此 一不能令他生其正解,斯非真實。由底蜜攞之所損故,於眼睛上有其疎膜,如羅網目外觀白色,於彼 隙中明相斯顯。便生妄解將為髮等。即此之喻於其所立,隨成理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