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樂章指揮詮釋

第四章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探討

第二節 第一樂章指揮詮釋

速度術語是不過分的快板(Allgro non troppo),由於研究者想讓田園風格的樂 句更加優美,音色更加溫暖,因此採用三拍打法。此樂章分為呈示部(mm. 1~182)、 發展部(mm. 183~301)、再現部(mm. 302~446)、尾奏(mm. 447~523)四大部分;

最大力度為最強(ff)中的突強(sf),最小力度為最弱(pp),全樂章之高潮樂段 為mm. 224~249。茲將力度分佈以折線圖圖示如下:

【圖4-2-1 第一樂章呈示部力度圖】

【圖4-2-2 第一樂章發展部力度圖】

【圖4-2-3 第一樂章再現部力度圖】

【圖4-2-4 第一樂章尾奏力度圖】

(一)呈示部

【預備拍】:開始的動機X 是由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所演奏,因此指揮者身體可 微微側向右邊,給個具驅動性的預備拍,音量與情緒都保持在細緻的弱(p)中。

【mm. 1~9】:右手將 m. 1 低音部弦樂渾厚的聲音牽引出來後,m. 2 運用左手 拉出法國號的田園式嗓音,此小節之預備動作要準備充足,避免不整齊的管樂聲 響。m. 5 左手要讓法國號與木管的旋律線條順利連結,右手仍繼續提示弦樂的動 機X。【mm. 10~17】:指揮法與前樂句相同,要保持住柔和優美的旋律線條。m. 17 第三拍以左手提示出第一小提琴與中提琴的長音。【mm. 18~19】:指揮拍型可依漸 強記號微微做出起伏,於m. 19 第三拍達到高點。【mm. 20~31】:連續的八度琶音 逐漸弱下,整樂句需注意弦樂的音準和整齊度,換弓不可太明顯,對於消逝句尾 的詮釋,指揮手勢可微小至幾乎靜止,將音樂沉澱於寂靜之中。

【mm. 32~35】:m. 32 以左手輕輕引出隆隆作響的定音鼓顫音。m. 33 給予充 分呼吸的預備後,雙手托出長號與低音號渾厚神秘的音響,關於垂直性的和弦行 進,需注意各聲部之間的音準與融合度;m. 35 木管的動機 X 可延續銅管的音質,

不能過於尖銳。【mm. 36~39】:指揮法與前樂句相同。【mm. 40~43】:指揮法與前 樂句雷同,但m. 40 輕聲且堅定的單音,同時出現在定音鼓與低音提琴上,似乎預 告著第一主題樂段即將結束。mm. 42~43 管樂運用了 Hemiola 將音樂推入下一樂 段,指揮拍型亦可隨之延展擴張。

【mm. 44~51】:mm. 44~47 先由左手帶出小提琴柔和優美的旋律,同時,右

67 “Gos”指的是切分音的手勢(The Gesture of Syncopation),是斷奏的一種,沒有預備拍的指 揮手勢。摘自Elizabeth A. H. Green, The Modern Conductor (Mark Gibson, 2004), 48.

右手之指揮技巧轉換,唯換由弦樂所演奏的四度音程,後音的時質稍為長些,此 輕聲的同音反覆脈動。mm. 92~93 指揮法與前句相同。【mm. 94~97】:加強主旋律 線條的表現力與流暢性,指揮拍型亦可跟著漸強漸弱記號而略微起伏,但情緒並

出的空隙;而第二拍的重音與第三拍後半的突強(sf),形成弱拍變強拍的不規則

反彈後,將旋律帶回充滿音樂性的第二主題。

【mm. 156~163】:第二主題以 A 大調在中提琴聲部呈現,並在此旋律上方飄 浮著長笛典雅的裝飾性伴奏。指揮者可運用右手持續地拉出主旋律的線條,左手 則是選擇性地提示木管聲部或同音反覆的低音部弦樂。【mm. 164~170】:指揮法與 前樂段雷同,唯管、弦聲部互換,指揮者的提示位置可有所更動。另外,在m. 166 第三拍指揮者可溫柔地將法國號引領出來,來回徘徊的半音加上若隱若現的弦樂 重音,讓此處情緒更顯猶豫不決。m. 170 循著小提琴逐漸往上消失的音型,指揮 者可讓拍型漂浮於第三拍。【mm. 171~182】:更趨平靜的指揮手勢,隨著主旋律在 各聲部間遊走。mm. 179~182 指揮者可隨著漸強漸弱記號稍做起伏,但不宜放入過 多的情感。

(二)發展部

【mm. 183~190】:法國號再度吹奏出第一主題,田園式的旋律在 F 大調上依 舊溫暖,但卻多了份明亮色彩。指揮者可運用圓弧形的右手手勢讓主旋律線條更 加圓滿,左手則提示出不同聲部的上行琶音。【mm. 191~203】:前四小節的指揮法 與前樂句相同,後四小節卻由於伴奏音型的改變而顯得較為活躍。m. 195 以動機 X 反向所創作的連續音型,少了圓滑線的記譜方式,指揮者可讓拍點稍具頓點,顯 現似斷非斷的技巧,並輪流運用左、右手提示木管聲部與低音部弦樂間的卡農對 唱;至於跳躍的後半拍伴奏音型,則可感覺於指揮者心中,或偶爾選擇性地展現

於拍型中,讓指揮法更有變化。

【mm. 224~229】:由長號所吹奏的重疊動機 X,不僅改變了樂氛,也讓賦格 樂段有抵達某目標之感。指揮者可在此處大方地展現長號帶點憂鬱的神秘音色;

而木管在mm. 226~229 所延續的動機 X,則可配合弦樂聲部的和弦顫音,更加豐 滿音響效果。【mm. 230~235】:指揮法與前樂句相同。【mm. 236~239】:減值的 Hemiola 讓 mm. 236~237 這兩小節更具驅動力,指揮者可運用“Gos”技巧呈現。藉 由m.238 第一拍跳音後所造成的瞬間空隙,帶出五個連續重音。第一拍雖是跳音

(fp)的瞬間急降下來,但木管的主旋律仍維持在強(f)的力度。指揮者運用左 手表現弦樂突強(sf)後,逐漸弱下並托住轟轟作響的顫音;右手則牽引著木管圓 滑優美的線條,需特別注意樂句的收尾,以免太過草率。【mm. 254~257】:雙簧管 延續著前樂句的主旋律線條,指揮者之左手可先提示出定音鼓輕聲的同音反覆,

並運用右手帶領著弦樂輕巧的上行琶音。最後兩小節逐漸漸強,準備再一次進入 最強(ff)的高潮。【mm. 258~269】:指揮法與mm. 246~257 雷同,唯 mm. 262~265 音量不是瞬間變弱,而是逐漸減弱。

【mm.270~281】:指揮者可運用如歌唱似的指揮線條,將氣氛營造地愈益優雅 柔美。並在m. 278 提示定音鼓所改變的節奏型態,越來越急促的同音反覆,幫助 樂勢再度迸發於最強(ff)的音量。【mm. 282~289】:似是對高潮樂段的依依不捨,

指揮法與mm. 246~249 雷同,但由於全體齊奏的聲響,指揮手勢應更雄壯且更具 重量感。【mm. 290~293】:樂勢陡然降到最弱(pp)的音量,以左手勾勒出法國號 對前樂句的殘響,右手則穩定著弦樂的顫音旋律。【mm. 294~301】:更加寬廣的樂 句先後呈現於木管聲部與小提琴聲部,指揮手勢可隨之更具渲染力。m. 298 第一 拍抵達目的地似的突強後,運用右手滑出木管嘆息般的下行音階線條,漸弱準備 回到再現部。

(三)尾聲 相同,但布拉姆斯在此標示出一點點加快(un poco stringendo)的術語,指揮者須 有計畫地加快速度。【mm. 465~468】:法國號旋律保持在指揮者心中,指揮者的右 手拉出低音部弦樂神秘寬厚的半音線條,左手則提示高音部弦樂第一拍後半進入 的切分節奏,並逐漸加快拍速與並漸強到強(f)的力度。【mm. 469~476】:隨著漸 慢的術語標示,樂氛在m. 469 抵達目的地後緩和下來。指揮者以右手繼續引領著 法國號,並根據旋律略作起伏;左手則運用徐緩下降的手勢,表現出愈益平靜的 情緒。

【mm. 477~484】:寧靜、祥和、寬闊廣大的樂段。先以右手富有表情地引導 出低音部弦樂的動機X,再以左手帶出小提琴第一部的主旋律線條,驅動性的切 分節奏則潛藏在指揮者心中;m. 482 則提示出法國號的加入。【mm. 485~492】:與

前樂句指揮法相同,唯在漸強的氣勢中,m. 491 第三拍需引導出木管聲部主旋律 的加入。【mm. 493~496】:m. 496 第一拍抵達此樂句的頂點後,布拉姆斯標示了一 點點漸慢(poco rit.)與漸弱的術語,讓樂勢逐漸緩和下來;可是由於法國號聲部 仍埋藏著稍具動力的連續音型,因此此處的漸慢不宜過度。

【mm. 497~500】:二小節為一組。雙手先同時輕巧地展現木管跳音與低音部 弦樂的撥奏後,再以右手提示巴松管與法國號的重疊琶音。【mm. 501~504】:右手 穩定俐落地維持基本拍型,使得後半拍節奏不至於鬆散,而左手則於m. 502 帶出 木管柔和的旋律。【mm. 505~508】:指揮法與mm. 497~500 相同。【mm. 509~512】:

右手需穩定地打著基本拍,讓正拍與後半拍的節奏都有所依靠。木管所展現的後 半拍圓滑頓音,可感覺於指揮心中,並注意拍型不能因漸強或漸弱而越發沉重或 輕佻,以免拍速流於不穩。【mm. 513~515】:右手仍安靜輕巧地打著基本拍型,左 手帶出法國號及小號對第一主題依依不捨的旋律。【mm. 516~520】:左手烘托住法 國號與小號的持續長音,右手依據弦樂出現的拍點給予樂團指示,並帶出逐漸消 逝之感。【mm. 521~523】:左手從容地引導管樂與定音鼓兩小節中所呈現的漸強漸 弱,並運用雙手優雅點出最後一音,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