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動機

研究者於國中時期,曾參與高雄縣鳳西國中音樂班管弦樂團的某次演出,那 時由張佳韻指揮所帶領的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第三樂章,響亮清脆的音色 及豐富的和聲織度,深深令研究者著迷;至今,三角鐵靈巧輕快的叮鈴聲響,仍 迴盪在耳邊,盤旋不已。

同時間,當時的鋼琴老師---郭姿妤,也為研究者選了布拉姆斯《鋼琴曲集,

作品119》中的第四首〈狂想曲〉做為學習曲目;時而澎湃、時而抒情的低絮旋律,

再度讓研究者極盡傾心。充沛的感情與生命的熱情,屢屢激盪於彈指之間,從此,

就與布拉姆斯結下了不解之緣。

進入師大音研所指揮組後,承蒙許瀞心教授的悉心指導,碩一即對貝多芬九 首交響曲有了初步的認識;當碩二苦惱於選擇指揮畢業音樂會的曲目之際,因對 布拉姆斯有著高度興趣,其交響曲正好成為不二之選。

布拉姆斯被許為「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人,在十九世紀的音樂界佔有一席之 地。雖然他從年輕時就陸陸續續創作出不少作品,但在交響曲方面,承受貝多芬 巨大的陰霾,直到四十三歲(1868 年)才正式寫出《第一號交響曲》。他本著內斂、

沉穩、感情豐沛的個性,譜出架構嚴謹、織度複雜的作品;此《第二號交響曲》

就以田園風格與輕快活潑的特性,成為四首交響曲中最易入門的一曲。

研究者經過音樂會排練的一番苦戰,許教授、廖嘉弘教授的孜孜鼓勵,與樂 團學長姐、學弟妹的真情相挺,終於,戰戰兢兢地完成了自己的指揮首演,心中 成就感實在無法以筆墨形容。整場音樂會雖然有許多需改進之處,但卻讓研究者 的指揮功力精進不少,更初次領略到指揮的奧秘,進而興起深度研究這首作品的 意念。

二、研究目的

《第二號交響曲》運用「發展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僅用了三個動機 就將全曲完成,不僅展現出布拉姆斯變奏技巧的深厚功力,也讓整曲擁有了清晰 的核心思想。研究者透過探究作品背景與樂曲分析的歷程,發掘出此交響曲的單 純內涵,在指揮上呈現出更具體的音樂原則及條理性,期望能忠實地傳遞布拉姆 斯的原始樂念。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論文著重樂曲分析與指揮法研究。研究者先從作曲家的指揮背景引入主 題,再探究此交響曲的創作背景與創作過程。樂曲分析中,包含了曲式結構、樂 段分句、調性、主題動機及配器編制的探討;指揮法研究部分,則討論了研究者 詮釋此曲之指揮技巧。

研究者依照資料蒐集、總譜研究、指揮個別指導課程、室內樂指揮演練、正 式音樂會之排練與演出的步驟,深入此交響曲的核心理念;並透過各大指揮家的 影音資料,省思自己的詮釋方式,期能更加接近指揮的真諦。

在資料蒐集方面,內容囊括下列三大項:

(一)樂譜資料: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的總譜,研究者蒐集了Breitkopf &

Härtel.Wiesbaden、Dover Publications、Ernst Eulenburg 三種版本;雙鋼琴 改編譜則使用G. Schirmer 的版本。另外,文中譜例則是取自 Breitkopf &

Härtel.Wiesbaden 版本。

(二)文字資料:參考國內、外所出版的布拉姆斯相關傳記、著作及音樂史,並 廣泛閱覽針對其交響曲所寫的論述、期刊與論文。樂曲分析及指揮法研究 方面,亦參考了和聲學、曲式學、對位法、配器法與指揮學的相關著作,

並配合各大音樂辭典中的相關辭條做為補充說明。

(三)有聲資料:蒐集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的錄音、錄影,欣賞各個指揮 家對此曲的詮釋風格。

透過閱讀總譜的過程中,研究者可以仔細揣摩作曲家表達此曲的真正意涵;

經由指揮個別指導課程,研究者得以明確地運用指揮手勢;雙鋼琴版本的室內樂 課程,不僅增加了指揮臨場感,也藉由模擬樂團的情境讓研究者修正指揮技巧;

最後,正式音樂會的排練及演出,徹底磨鍊了研究者對此曲的掌握度與詮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