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單元 看戲

在文檔中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頁 55-60)

(一)教學構思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份,其形成和所處環境、社會關係有深厚的淵源,負載著 該文化對環境的認知體系與社會關係的模式,是經語言使用者多年經驗、智慧的 累積才得以發展並傳承下來(洪泉湖,2005:234)。

康原認為(2003:245),可以透過傳唱「台灣囡仔詩歌」來教育下一代認 識台灣的歷史、地理、民俗、語言,瞭解台灣文化的內涵。閩南語兒童詩歌內容 豐富多元,均以台灣民俗風情、人文現象和社會背景為素材,反映出台灣最真實 的一面,讓我們明白清楚自己的生長背景和環境,認識自己的文化特色,踏實的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懂得人我之間的合諧相處,更愛惜台灣這片土地,傳承這裏 所保留下來的文化。

本單元主題為兒童詩歌文化性的表現。台灣傳統戲劇涵蓋了文學、音樂、

美術、舞蹈及工藝,沒有色情和暴力,透過戲劇演出將忠孝節義的觀念深植人心、

教化觀眾,代表台灣人的生活文化,象徵台灣人的人文素養。目前台灣傳統戲劇 已經瀕臨失傳,為了維護、傳承台灣文化及本土藝術,本單元以台灣傳統戲劇為 題材,透過詩歌讓學生認識台灣傳統戲劇的豐富內涵和知道保存台灣傳統戲劇的 重要性,我們不奢求下一代是否能將台灣傳統戲劇發揚光大,只希望能教導小朋 友如何作為傳統戲劇最忠實的觀眾 。

(二)單元目標 1、知識:

(1)認識台灣傳統戲劇的種類、表演型態、表演內容、社會功能和教育意義。

(2)認識歌仔戲及七字仔調,並了解其中意義。

2、技能:

(1)了解傳統戲劇人物角色的分類,並能設計劇中人物角色。

(2)能以閩南語寫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3、情意:

(1)培養欣賞台灣傳統戲劇的興趣和情意 。

(2)知道保存台灣傳統戲劇的重要性 。

(三)課文:

看戲

大廟埕前咧搬戲,

逐家攏來佔好位,

後壁擔仔一大堆,

烏輪醃腸炒大麵。

後台演員真無閒,

畫面抹粉點胭脂,

有的妝甲嬌滴滴,

有的畫甲若像鬼。

叮叮咚咚 inn onn7inn,

Khing khing khiang khiang滴答滴,

後場起鼓戲開始,

鑼鼓喧天真臭耳。

台頂那唱閣那比,

舞刀弄劍走相逐,

有時歡喜唸歌詩,

有時哭調(仔)唱袂離。

台腳看甲嘴開開,

兩蕊目睭毋敢睨,

有人感動目屎滴,

有人毋知搬啥物。

看戲實在真趣味,

謝神娛樂兩相宜,

教化人心有意義,

厝邊頭尾攏合意。

(四)課文分析:

1、語詞解釋:

(1)埕:院子、廣場

(2)搬戲:演戲

(3)逐家:大家

(4)後壁:後面

(5)醃腸:香腸

(6)inn inn onn7 onn7:嗩吶聲

(7)khing khing khiang khiang:鑼聲

(8)起鼓:傳統戲劇開場,樂師會先打鼓,表示戲要開演了

(9)臭耳:形容聲音很大,讓人快要耳聾

(10)走相逐:互相追逐

(11)哭調:比較悲傷的曲調

(12)閣:又

(13)睨:眨眼

(14)喙:嘴

(15)囡仔:小孩

(16)攏:都

(17)目屎:眼淚

(18)合意:喜歡 2、內容分析:

(1)主旨:以廟口看戲為情境,描寫出台灣野台戲的演出情景 ,讓兒童有如身 入其境一般,帶領兒童認識台灣傳統戲劇,體驗台灣古早的休閒娛樂,學會欣賞 台灣傳統戲劇,並賦予新生命而發揚光大,以維護、傳承台灣本土文化及民俗藝 術。

(2)題材:台灣傳統戲劇涵蓋文學、音樂、美術、舞蹈及工藝,是台灣具有代 表性的文化特色,蘊含台灣人的生活文化,象徵台灣人的人文素養。

(3)語意:

廟口廣場在演野台戲,大家都來佔好位子,廣場周圍有很多攤販,有賣黑輪、

香腸和炒麵。演員在後台很忙碌,忙著畫妝抹粉和塗口紅。

inn inn onn7 onn7滴答滴,

khing khing khiang khiang好戲開場了,

台上演員一邊唱還一邊比動作,舞刀弄劍互相追逐,

有時候高興唱著詩歌,有時候傷心的曲調唱不完。

台下觀眾看得目瞪口呆,眼睛連眨都不敢眨一下,

有人感動得流下眼淚,有人不知道台上在演什麼。

看戲實在很有樂趣,謝神娛樂兩相宜,

教化人心有意義,左鄰右舍都喜歡。

(4)引申含意:

「三分前場,七分後場」,每一場精彩的演出都是需要許多準備的功夫 ,透 過謹慎周詳的事前準備和排練,在上演時後場樂師賣力演奏及舞台上演員的完美 呈現,才能搬演出真正令觀眾難忘的表演 。

3、形式探究

(1)結構安排:

A、採順敘法安排內容,全詩共分六段,首段為總提,說明地點和其周邊情形,

二、三、四、五段為本文,分別描述後台準備、後場演奏、前場演出和觀眾反應,

第六段為結論,說明社會功能和教育意義,段落分明,有條不紊。

B、在時間安排上,依照演戲前、中、後的時間順序。

C、在空間安排上,由戲台周圍、後台、後場、前場再到觀眾席。

D、內容結構表:

- 總提-演戲地點-廟口 演戲前 -觀眾佔位子

-攤販聚集

看戲 - 本文-演戲時 -後台準備-畫臉譜 -素臉-生、旦

-花臉-淨、丑

- 後場演奏 -文場-殼仔弦

-武場-鑼、鼓

- 前場演出 -文戲-唱腔

-武戲-動作

- 觀眾反應 -感動

-不知所云

- 結論 -社會功能-酬神和娛樂

-教育意義-教化人心

(2)敘寫手法:

A、以傳統七字歌仔編寫,具有台灣傳統戲曲歌詞的韻味 。

B、運用視覺摩寫和聽覺摹寫的技巧 ,讓兒童在詩歌的情景交融中進入台灣傳統 戲劇的世界,仿彿優遊在廟口的戲台前看戲 ,享受看戲的樂趣。

C、採七言句式和逐句押韻,節奏流暢。

(五)課文朗讀分析 1、語音

(1)濁聲母(b、g):

b-:廟(bio7)、無(bo5)、舞(bu2)、 目(bak8)

g-:義(gi7)、娛(goo5)、宜(gi5)

(2)鼻化韻母(-nn):

埕(tiann5)、搬(puann)、攤(tann)、inn、onn7、看(khuann3)、

唱(tshiunn3)、耳(hinn7)、歡(huann)、敢(kann2)、搬(puann)、

邊(pinn)、場(tiunn5)

(3)入聲韻尾韻母(-p、-t、-k、-h):

-p:逐(lip)

-t:實(sit8)

-k:目(bak8)、逐(tak8)、樂(lok8)

-h:咧(leh)、壁(piah)、甲(kah)閣(koh)、物(mih)、

(4)鼻音韻尾韻母(-m、-n、-ng):

-m:佔(tsiam3)、劍(kiam3)、唸(liam7)、感(kam2)、心(sim)

-n:輪(lian2)、醃(ian)、喧(suan)、天(thian)

-ng:腸(tshiang5)、前(tsing5)、攏(long2)、khing、khiang、弄(lang7)、 人(lang5)、兩(liong2)

(5)韻化輔音(-m、-ng)

-m:毋(m7)

-ng:兩(nng7)

2、全詩以看戲為場景,宜用輕快、流暢、富節奏感的語調,呈現出看戲熱鬧 的氣氛。

3、美讀指導:

(1)「搬戲」重讀,強調主題。

(2)「嬌滴滴」用溫柔的語調,表現嫵媚的模樣,「若像鬼」則用低沉的語調,

表現可怕的模樣。

(3)「叮叮咚咚」、「inn onn7 inn」、「Khing khing khiang khiang」「滴 答滴」等樂器狀聲詞,要快速而富節奏,表現鑼鼓喧天的情景。

(4)「唱」、「比」、「走相逐」、「歌詩」、「哭調仔」重讀,強調台灣傳統戲劇的 唱腔和動作、唱腔和口白。

(5)「目屎滴」、「搬啥物」重讀,強調觀眾的反應。

(6)最後一段結論,用歡喜、愉悅的語氣,表現肯定和讚美。

(六)詩歌習作:老歌新詞 1、範詩:

七字仔調

身騎白馬走三關,

改換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涼無人管,

思念三姐王寶釧。

2、活動內容:

七字仔調最早稱為「歌仔調」,是歌仔戲最傳統且最重要的曲調 ,具台灣鄉 土色彩,因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的結構而得其名,不僅保存閩南語歌謠特色 , 且比一般歌謠更為白話。本活動透過七字仔調的仿作練習,除了讓學生認識歌仔 戲的唱腔和動作以外,也體會歌仔戲歌詞情意的表現 。

在文檔中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頁 55-6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