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節 研究目的"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母語是我們生活中的語言,是一種自然學習的過程,同時,實施語言多樣 化的教學,是保存本土資產也是符膺國際潮流 。基於語文是學習事物的基礎,

除國語文及英語外,近年更加強鄉土語言的教學,包含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 民語,使學生能從語言的傳承,了解本土文化的價植,培養學生人文關懷,進 而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體認多元文化價值(教育部,2007:2)。

鄉土語言教學為教育部當前的重要政策之一 ,為九年一貫課程的重要特 色,實施這幾年來,鄉土語言教學的綱要和精神,在落實層次中接受著嚴格的 考驗,各方面的問題也一一暴露出來,仍有多處需要深入檢討及改進,其中教 材和教學方法,更是影響鄉土語言教學品質和教學成果的一大關鍵 。

「兒童詩歌」包括「童謠」、「兒歌」和「兒童詩」。閩南語兒童詩歌依照 流傳的年代,可分成傳統類和創作類,傳統類的特色在於流露童稚天真無邪的 想像力和心聲,但因對詞句韻腳連串的特別重視,通常無法十分兼顧歌詞的內 容和意義。「九年一貫鄉土語言課程」實施後,本土意識和母語觀念漸被一般 人所接受,鄉土教育將童謠列入其中,創作兒童詩歌如雨後春筍出現,以現代 時空背景描寫,透過近代題材和修辭技巧來表現,使得閩南語兒童詩歌蓬勃發 展,內涵豐富又多元,對於台灣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

從事國小鄉土語言閩南語教學七年,發現小朋友閩南語能力普遍低落,語 音、語詞及語句皆已嚴重「華語化」,對辭彙之意義、用法懵然不知,張冠李 戴,牛頭馬嘴,「正港的台灣話」快要失傳了。身為閩南語鄉土語言教師的我,

身負傳承母語的責任與義務 ,為了教導這一代的學生 ,必須應用各種教學方 法,不斷地變化出教學策略,發展出自我獨特的教學方式,進行多樣性、適宜 性、有創意的教學,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學習的持續性,以提升 學生的母語聽、說、讀、寫的能力,並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研究者想將閩南語 創作兒童詩歌融入鄉土語言教學課程,進而探究其教學成效為何,是否對學童 的聽、說、讀、寫能力有所幫助。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本研究欲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將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應用於國小鄉土語言教學 ,教學設計要以何種語 文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

(二)將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應用於國小鄉土語言教學 ,教學實施要以何種語 文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二、本研究藉由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使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在國小鄉土語言教 學上,更生動、豐富且多元,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增進閩南 語語文能力。

三、探討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應用的實施歷程 ,並做分析 與修正,期待設計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以作為其他老師的參考。

四、經由學生學習表現的觀察與評量和研究者的省思 ,探討閩南語創作兒童詩 歌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應用的具體成效 。

本研究欲將「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融入鄉土語言教學中,使鄉土語言教 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且多元化,期能引導兒童從不同的面向去欣賞閩南語兒 童詩歌,喜愛閱讀閩南語兒童詩歌,進而體會其中的內涵和趣味,培養閩南語 聽、說、讀、寫的能力,以達到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目標。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閩南語

閩南語原屬漢語之一支,也是較早脫離母體之一支,因僻居南方荊蠻之地,

交通不便而開發較晚,故鮮少遭受外來語言之干擾,而能保存較為接近上古音之 語言層次(林正三,2002:209)。隨著閩南移民到台灣,在台灣開發的過程中,

閩客雜處、漢原交流,融合成新的在地文化,日治時期又吸收不少日本外來語詞 彙,形成具有台灣特色的閩南語,有別於福建、廣東甚至於南洋、新加波、菲律 賓等地區所使用的閩南語,至於名稱的使用,有眾多說法,有台語類、Holo語類

(3)

和閩南語類等名稱,李勤岸主張以「台灣 Holo話」為名,洪惟仁則認為「台灣 閩南語」較為恰當。(2007:36)

本研究所言之「閩南語」,係指目前通行台灣,且為台灣大多數人所使用的 母語,而採用「閩南語」一詞,乃依據教育部 2003年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閩南語綱要」,在語文領域中之本國領域的「閩南語」名 稱而來。

二、 鄉土語言教學

鄉土語言是指台灣本土大多數人使用的傳統語言 ,亦可稱為「本土語言」,

即是台灣的母語(彭麗蓉,2005:12)。由於政治風氣漸開,台灣社會逐漸朝向 自由化、民主化的方向發展,政府為因應台灣多元文化社會和民間強烈的 教育改 革訴求,開始推動母語教育,教育部從 1997年起,開始進行「九年一貫課程綱 要」之制定工作,2001年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實施,2003年公布正式的「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其中語文領域分為本國語言、鄉土語言和英語三部份,鄉土語言 又分為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語。

三、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

本研究中的「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就是以閩南語創作的兒童詩歌,包括童 謠、兒歌和兒童詩。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有作者,以現代時空背景描寫,透過近 代的題材和修辭技巧來表現,內容包羅萬象,書寫形式活潑且具有變化,題材選 擇不再局限於村莊事物,對於城市兒童的生活體驗也能充分掌握 。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主題

本研究的主題是針對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在閩南語鄉土語言教學的 設計和 應用,所謂「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就是以閩南語創作的兒童詩歌,包括童謠、

兒歌和兒童詩。

二、研究教材來源

本研究所應用的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都是由研究者自行編寫。

三、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教學實施的對象為研究者服務的 台北縣樹林市育林國小五年級一

(4)

個班級的學生,會選擇國小五年級為對象,是因為國小五年級學童已具有基 本鄉 土語言的聽說能力,進入較深一層的學習領域,其適應能力較強,且研究者擔任 他們閩南語老師,老師和學生已有相當的熟悉度和感情,建立了良好、信任的關 係,對學生的語言背景和鄉土語言能力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這有助於研究者營 造輕鬆愉悅的教學環境、充分掌握教學進度和氣氛,促進師生良好互動。

、研究限制

一、研究者本身為國小鄉土語言教學支援教師,同時擔任台北縣多所國小一至六 年級的閩南語教師,因此本研究受限於人力、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無法對教學過 程作完全與詳盡的記錄,研究可能無法顧及教學所有的觀察面向和視角 。

二、由於本研究教學結合聆聽、口說、閱讀和寫作,且涉及語文基礎知識,所以,

本研究結論可能較不適用四年級以下的學童 。

三、由於國內關於將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實際應用於國小鄉土語言教學的相關研 究和論文相當少,可供參考的書籍與文獻資料不多,缺乏參考資料和比較的準則。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蒐集整理相關文獻 ,以教學系統設計模式研擬教學內 容,接著將研擬的教學課程實際實施,過程中採用行動研究法,實地教學並觀察 記錄整個課程的實際情形與過程,最後,針對課程的實施結果提出適切建議,以 作為日後教育者教學設計和實際教學時的參考 。

貳、研究流程

一、文獻探討分析:

(一)探討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內函 ,包括意義、特質和教育功能。

(二)探討兒童詩歌的教學研究。

(三)探討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應用於國小鄉土語言教學的現況 。

(四)相關論文回顧。

二、以教學系統設計模式研擬教學內容

(一)教學分析:

(5)

1、學習需要分析。

2、教學對象分析。

3、教學內容分析。

(二)教學規劃:

1、學習目標編寫。

2、學習策略設計。

(三)教學內容設計:

1、教材內容設計。

2、教學活動設計。

(四)教學評量設計:

1、制定評量大綱。

2、教學評量內容設計。

三、以行動研究法進行教學實施:

(一)教學準備。

(二)教學實施與觀察。

(三)教學發現與省思。

四、研究報告:

(一)撰寫研究報告。

(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內涵

壹、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意義

兒童詩歌是一種特別重視節奏、聲韻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內容生動活 潑,情趣盎然,適合兒童唸唱或朗誦的詩作,包括「兒童歌謠」和「兒童詩」,

「兒童歌謠」又分成「童謠」和「兒歌」,他們的涵屬關係如下表(宋筱蕙,

1989:4):

兒歌 兒童歌謠

兒童詩歌 童謠

兒童詩

宋筱蕙認為兒童歌謠與兒童詩是「一貫有系統的整體」,是基於以下的理由

(1989:4):

一、從性質上來說,兒童歌謠與兒童詩在形式上,內容上具有密切不可分 割的演進關係,兒童歌謠發生在前,兒童詩發生在後。

二、從兒童的語文教育來說,兒童歌謠是先期的兒童詩,兒童必要經過兒 童歌謠的階段,才有能力寫作兒童詩。

三、兒童歌謠是兒童詩的基礎,而兒童詩是兒童歌謠的提升及延申 。

林文寶認為(1995:23),兒童詩歌裡有音樂性較強者如往日的兒歌、童謠,

有音樂性不顯著,而以內容取勝者如所謂的兒童詩,因此,從兒歌的特質來說,

與其巧立各種不同名稱,不如統稱之為「兒童詩歌」。

「兒童詩歌」是站在兒童的角度,為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包含了「詩」、「歌」

和「謠」等特質,具有樸實、純真、坦白、率直的性格,內容沒有華麗的文學修 辭及刻意造作的意象,強調兒童無限的想像空間和天真的真實情感以及節奏、聲 韻上的音樂美感,讓兒童在唸唱或傳誦時,直覺地體會到其中詞句蘊含的趣味和 隱含意義,內心感受到莫名的喜悅和動人,在潛移默化中,增進智能知識,擴大 生活經驗,陶冶優雅性情,培養文學修養進而蘊育創造能力 。

鍾信昌在其碩士論文《臺灣閩南語創作兒歌的研究》將閩南語兒歌依照流傳 的年代,分成「傳統兒歌」及「創作兒歌」兩大類。他指出創作的兒歌是指近年 來臺灣地區閩南語兒歌作家所創作的兒歌。創作的兒歌由於多配合譜曲,是一種

{ {

(7)

極富音樂性的兒童文學形式,再加上其內容時常呈現現代社會的題材以及想法 , 容易融入現代社會,所以創作兒歌的加入,是兒童接受語言教育的一項有利工具

(2000:3)。

林政華在《台灣鄉土文學館》指出「傳統童謠」和「創作性兒童歌謠」的差 異(2003:102)。他認為所謂「童謠」指的是傳統方言的自然童謠,也就是由 先民口傳不知作者的兒童少年歌謠,它以敘述孩子們的心性、生活、遊戲情趣和 想像世界為內容,由兒童自己唸誦出來,或成人創作給他們。「創作性兒童歌謠」

和「傳統童謠」不同,指的是近代成人或兒童少年所創作的兒童唸歌 ,與台灣本 地有關者,其中有些以早期傳統唸謠方式呈現,有些以現代時空背景描寫,透過 近代的題材和修辭技巧來表現 。

綜合以上所論,研究者為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意義整理出以下幾點:

一、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就是以閩南語創作的兒童詩歌 ,包括童謠、兒歌和兒童 詩。

二、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和傳統兒童詩歌的區別,在於傳統兒童詩歌是自然形成 的作品,沒有作者,也沒有固定的內容,興會所至,配合當時情景,隨時變化,

甚至增刪、合併,各地流傳不盡相同;而創作兒童詩歌有作者,以現代時空背景 描寫,透過近代的題材和修辭技巧來表現,內容包羅萬象,書寫形式活潑且具有 變化,題材選擇不再局限於村莊事物,對於城市兒童的生活體驗也能充分掌握 。

貳、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特質

陳正治認為兒歌有趣味性、實用性、淺易性、文學性、音樂性等特質(2007:

2),廖漢臣認為台灣兒歌在型式上有句式自由、結構變化單純、興多比少、聲韻 活潑、情趣深厚、言語平白、順口成章等特質(1980:26),以上兩位學者分別 指出了一般兒歌和台灣傳統兒歌的特質 。

在童詩方面,宋筱蕙認為兒童詩具備兒童的經驗、率直的真情、生動的意象、

優雅的情境和奇妙的想像等特質 (1989:142),徐守濤認為兒童詩的特質有淺 顯易懂、生活經驗、意象鮮明、想像豐富、生動傳神和情趣盎然等(1996:129),

陳正治認為兒童詩的特質可分為兒童性、抒情性、精煉美和語言美,以上三位學 者皆指出兒童詩的特質。

康原在《台灣好-台灣 2001 年兒歌一百》閩南語組評審講評中指出(文建 會,2001:38),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有情境描寫鮮活、節奏明朗口語化、若配 樂曲容易記誦等特質。康原在《台灣好-台灣 2002 年兒歌一百》閩南語組評審 講評中又提到(文建會,2002: 56),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反映了現代孩子的 生活內容,他認為兒歌是寫給孩子傳唱的歌謠,該要反映孩子的生活內容,因此,

創作者該以新時代的生活內容為標的,創作出符合生活內容的兒歌,來反應現代

(8)

小孩的生活體驗,把生活環境寫進去,孩子可以透過歌謠,學習新事物,落實文 學生活化。從康原的評審意見可看出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具有情境描寫鮮活、節 奏明朗口語化、容易記誦和反映現代孩子的生活內容等特質。

綜合以上論述,研究者整理出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特質有以下幾點 :

一、生活性-反映兒童生活:台灣傳統兒歌是祖先留下來的文學 寶藏,但有的不 合乎現代兒童生活經驗,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以現代兒童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 , 不論鄉村或城市,山林或海港,都反應了現代小孩的生活體驗,把生活環境寫進 去,孩子可以透過歌謠,學習新事物,落實文學生活化。

二、趣味性-流露童稚情趣: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內容包羅萬象,書寫形式活潑 且具有變化,內容淺白易懂、趣味性高,唸起來琅琅上口,像是某種「語言遊戲」, 很容易受到孩子的喜愛,而且唸唱時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簡便又好玩。

三、文學性-蘊含文學氣息: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透過詩歌敘寫手法和文學修辭 技巧呈現出文學之美,文學水準提升到詩的意境和程度 。

四、音樂性-追求韻律節奏:閩南語有八音的高低起伏,字的本身就有旋律,口 語化自然能達到旋律之美,而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善於利用閩南語的押韻,節奏 很明朗,若配樂曲容易記誦,更能引發小朋友的學習興趣。

母語來自於民間大眾,源自於鄉土鄰里,用母語唸出兒童眼中的人、事、物,

能生動的表現出地方特色,增加真實感,將兒童周遭的生活,以最原始的風貌呈 現出來,不矯情、不作做,自然流露出人性的真情,保存豐富的文化命脈。閩南 語創作兒童詩歌遣詞用字簡單平實,淺顯易懂,有趣又有意義,而且語言旋律性 高,有豐沛的音樂性,悅耳好聽,讓人琅琅上口,回味無窮。

參、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教育功能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表現當代台灣兒童的心聲 ,內容淺白,文句簡潔,富有 生活性、趣味性、文學性和音樂性等特質,深受孩子的喜愛。陳正治認為兒歌的 教育價值有下列幾點(2007:10):

一、給予兒童快樂。

二、充實知識。

三、啟發思想。

四、陶冶性情,培養高尚情操。

五、增進文學修養,蘊育創作能力。

(9)

六、發展兒童想像力。

宋筱惠認為兒童詩歌有智識教育、情趣教育、文學教育、品德教育等教育價 值(1989:6)。有關閩南語兒童詩歌的教育價值,施福珍提出台灣囡仔歌的價值

(1998:111):

一、有快樂的童年可回憶。

二、可充實日常生活常識。

三、提高團隊精神。

四、增強語言學習能力。

五、啟發想像力與創造力。

六、增進親情結合。

七、瞭解各地風俗習慣。

八、認識大自然。

簡上仁認為閩南語兒歌的意義和價值有以下四點1

一、囡仔歌是啟迪兒童建立承先啟後觀念的最佳素材 。 二、囡仔歌是兒童陶冶性情的詩歌 。

三、囡仔歌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橋樑 。 四、囡仔歌是兒童教育的重要材料 。

康原認為可以透過傳唱「台灣囡仔詩歌」來教育下一代認識台灣的歷史、地 理、民俗、語言,瞭解台灣文化的內涵(2003:245):

「台灣囝仔詩歌」源自於這塊土地上兒童在遊戲中邊玩邊唱的歌謠,這些 兒童在充滿著天真幻想的生活天地裡 ,隨口喊出的口語,或是景象的觀 感,心裏的夢想…它的內容包羅萬象,上至天文、地理、歷史,下至生 活、民俗、語言,都會在「台灣囡仔詩歌」中出現,因此,我們可以透 過傳唱「台灣囡仔詩歌」來教育台灣的歷史、地理、民俗、語言,瞭解 台灣文化內涵。」

綜合以上所論,研究者整理出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教育功能有以下幾點 :

一、語言功能-幫助語言發展,增強表達能力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詞句淺白易懂口語化,使兒童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而領 略語詞的用法,並很快的學習新的語彙,進而學習優美的句子,無形中增強了兒

1 參見簡上仁,《台灣的囝仔歌》<後記>,1992,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0)

童語言的表達能力,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應對上。

二、智識功能-充實生活知識,啟發思想觀念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以各類不同事物為主題,巧妙的加入簡單的知識,兒童 唸誦後,思想逐漸會有系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各種知識,擴大生活經驗,認識 理解周遭的事物使兒童視野開闊,增長智慧,啟發了思想觀念。

三、教化功能-陶冶兒童性情,培養高尚品德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有中心思想,有段落、有條理,且蘊含倫理道德和勸勉 諷誡的教育意義,兒童多聽多唱,將會得到教化品性,美化心靈的好處,道德意 識提高,對兒童的品德教育,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四、文化功能-展現地方特色,傳承台灣文化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內容豐富多元,均以台灣民俗風情、人文現象和社會背 景為素材,反映出台灣最真實的一面,讓我們了解自己的生長環境,認識自己的 文化特色,而踏實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讓我們明白自己的生長背景,懂得人我 之間的合諧相處,而更愛惜台灣這片土地,然後傳承這裏所保留下來的文化 。

五、心理功能-娛悅兒童的心,維持童心童趣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形象明白親切,內容重視情感和趣味,用淺白的語句,

暢快的節奏,鋪寫有趣味的題材,不但能博得兒童的歡心,更能使兒童沉浸在詩 境裏,能夠陶冶兒童的性情,變化兒童的氣質,養成活潑、爽朗、優雅、天真的 性格。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具有語言、智識、文化、教化及心理等教育功能,應用 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上,是最好的素材。

肆、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類型

有關兒童詩歌的類型分類,各家學者意見不同,大抵根據兒童詩歌的內容 、 題材、型式和功用。陳正治認為兒歌的類別有催眠歌、遊戲歌、知識歌、逗趣歌

、勸勉歌、抒情歌、生活歌和故事歌(2007:24)。宋筱蕙認為兒歌的類別有搖 籃歌、育子歌、遊戲歌、知識歌、娛情歌、幻想歌、連珠歌、口技歌(1989:24

)。以上是一般兒歌的分類,簡上仁認為台灣童謠的分類如下 (1992:175):

一、若依唱者及其唸唱者的不同,可分成母歌與兒歌兩大類。

二、若依結構型態,可分成直敘體、連珠式、對答式、序數式、急口令五 種。

三、若依歌詞內容分類,可分成遊戲歌、幻想歌、趣味歌、敘述歌、猜謎

(11)

歌、搖籃歌六種。

邱冠福在其碩士論文《台灣閩南語童謠之研究》將台灣閩南語創作童謠依內 容分成創作的抒情童謠、創作的敘事童謠、創作的描述童謠、創作的幻想童謠、

創作的知識童謠和創作的生活童謠六大類(2002:173)。林美雲在其碩士論文

《王金選閩南語兒歌研究》將王金選的閩南語兒歌分成遊戲歌、逗趣歌、抒情歌、

勸勉歌、故事歌、生活歌、知識歌七類(2003:33)。洪國隆在其碩士論文《林 沉默與台灣囡仔詩》將林沉默的<台灣囡仔詩>分成生活歌、遊戲歌、逗趣歌、

故事歌、知識歌、勸勉歌、催眠歌、抒情歌八種類型(2006:55)。

研究者在<現階段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於國小鄉土語言教材應用之探究 > 一文中(2008:55),將目前於國民小學閩南語鄉土語言教材中選用的創作兒童 詩歌做統計和分類,整理出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類型有 遊戲、趣味、生活、知 識、勸勉、抒情和故事等七類,其內容簡述如下:

一、遊戲類:兒童一邊遊戲玩耍,一邊唸誦吟唱,用以助興起鬨,在誦唱中體會 到遊戲的樂趣,包括一般遊戲歌和謎猜等。

二、趣味類:以幻想或生活現實中的動物和人物為主,內容誇張有趣,趣味性非 常高,兒童在唸誦時,無形中增加了生活情趣,包括寫實類和幻想類等。

三、生活類:以現代兒童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有個人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 活和社會生活等,讓兒童讀起來格外親切。

四、知識類:內容廣範普遍,題材包羅萬象,能滿足兒童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且 生動有趣,合乎兒童口味,讓兒童獲得新的知識,擴大生活經驗,認識理解周遭 的事物,包含自然現象、兒童生活和社會人文等。

五、勸勉類:將嚴肅的教化思想透過兒童詩歌淺顯易懂的語言 和趣味性表達出 來,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性情的陶冶和行為的標準,包括勸導和勉勵等。

六、抒情類:把兒童心中的喜、怒、哀、樂,透過人事物來呈現,宣洩兒童感情,

抒發兒童情緒,包括人物、事件和景物等。

七、故事類:透過故事情節的鋪陳和起伏,引發兒童學習興趣,啟發兒童思想,

包括童話、寓言和民間故事等。

(12)

第二節 兒童詩歌教學研究

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透過詩歌教學,可讓兒童學得正確的語文知 識,啟發孩子的想像力,開拓視野胸襟,感受到語言的美,從而培養愛好語文的 感情,促進求知的願望,增長思考的想像能力,變化個人氣質。(林文寶,1995:

92)

宋筱蕙指出(1989:210),完整的「童詩」教學,應包括欣賞、習作和朗誦 三個階段,而欣賞的指導尤其重要,先讓兒童欣賞詩,使兒童因欣賞詩而接近詩,

因接近詩而喜歡詩,因喜歡詩而認識詩。蔡尚志也認為2,童詩的教學應該要從

「欣賞教學」入手,因為詩不容易學,而且又不方便對學童教授太多詩的理論 , 所以最好是透過欣賞的過程,慢慢誘導他們接近詩,認同與喜歡詩,然後才進一 步教他們如合懂詩、學詩。

陳千武認為要指導兒童欣賞詩 ,應注重下列幾點目標(1993:227):

一、引導兒童看詩的興趣,應指導其怎樣看詩,怎樣感受詩。

二、引起兒童對於人、事、物的關心,應指導其怎樣觀察,怎樣 思考並予怎樣表現。

三、指導兒童欣賞詩內容的深度,怎樣使用新的技巧,使詩更深 入,令人得到想像而共鳴。

四、指導兒童對詩真善美的認識,以致瞭解做人與人生生活的意 義,接觸善良的人性。

宋筱蕙認為兒童詩欣賞教學可依循下列步驟 (1989:210):

一、介紹範詩:老師先收集主題正確、題材新鮮生動、描述妥切、程度合 適的範詩,將這些範詩依主題的性質加以分類,兒童在自由而從容的 閱讀當中,自己去比較、觀察、摸索、體會每首詩的內容,在不知不 覺中加深對詩的印象,發現各類詩表現的原則和道理 。

二、兒童發表閱讀的心得:兒童看完詩以後,讓他們發表閱讀的心得,說 出個人對某一首詩有什麼領悟、批評、疑問或看法,先讓兒童依據感 官的主觀省察,發表自己心得,老師隨後再逐步分析作品的內涵、特 色,釐清兒童對詩的概念和印象。

三、統一講解分析:在兒童發表心得觀感後,老師應該將同一性質或類別 的詩,做一次統一的分析和解說,使兒童能更充分地瞭解每一首詩的

2參見宋筱蕙《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附錄三<兒童詩歌欣賞教學法試探>,1989,p257

(13)

原理和特色。老師在分析或解說詩時,須特別注意兒童的程度、經驗、

心態、觀點、興趣和感受,並適時引導兒童做相關的思考或聯想。

四、引導兒童從欣賞中獲取新經驗和新情趣:詩中難免會出現新的詞彙或 兒童無法理解的事物或經驗,老師應該利用解說的機會,解釋新詞並 深入介紹兒童無法理解的事物和經驗,使兒童不但吸收到新語彙,並 且知道更多事物和經驗,領會新的情境。

李慕如認為指導兒童學習欣賞的原則是(1996:195):

一、教師有計畫的選些適合兒童程度 、興趣的好詩篇,加以引介。

二、教師可以利用音樂、圖片投影或用錄影帶等輔佐欣賞 。

三、欣賞的層次,可由直覺而知覺,了解而分析。分析時,可將同類作品 比較其題材思想之異同,而後指導兒童摘記於資料卡或筆記中,以為再 欣賞之參考。

透過詩歌欣賞教學,可將學生引入作品的情境中,使學生獲得理解和欣賞文 學作品的能力,讓學生接近詩和了解詩,陶冶學生的思想和感情,淺移默化其人 格和個性的發展。

詩因為具備了特殊的音樂效果 ,通常很適合朗誦的。詩的朗誦不但能有效地 傳達詩句中的感情,更是一種別具意味的詮釋方式,因此,站在語文教學的立場,

老師實在非常必要教導兒童朗誦(宋筱蕙,1989:222)。林文寶認為(1989:49),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也是朗誦裡腔調之一,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更有效 地學習語言和文學,教師朗讀,除給學生示範外,還可以輔助講解,用聲音使現 出語言文字的表達作用。宋筱蕙提出詩的朗誦教學有以下四點 (1989:222):

一、選擇適合朗誦的詩:抒情詩是最適合朗誦的,因為詩句中洋溢著豐富 的感情,朗誦起來聲氣起伏,韻味十足,最能引人共鳴。詠物或敘事的 詩,如果有著濃厚的感情或浪漫的氣氛 ,也很適合朗誦。

二、指導者必先深入了解所要朗誦的詩 :指導者對所要朗誦的詩,必須先 有一番深入的了解,才能全盤把握詩中的主題重點、情緒起落、意境情 趣與節奏安排,以便對兒童做最詳盡的講解,引導他們進一步地領略揣 摹詩中的意境,而產生移情共鳴的作用。

三、選擇最理想的聲音:朗誦者的聲音,必須清晰婉轉。音色要適合詩句 的情感;音量要大、中氣要足;讀音要正確清晰,不可誤讀,或含糊不 清。

(14)

四、重視詩句的分步:新詩朗誦的分步,應該改以「意義詞組」爲分步的 標準。隨著「意義詞組」字數的多寡而分步,可多可少,可長可短,自 由伸縮運用。

對於節奏感較強烈的兒童詩歌,宋筱蕙認為(1989:113),教兒童唸誦兒童 歌謠,要把握每首歌謠的句法、音節、韻腳,引領兒童以清晰、響亮、和活潑的 聲調唸唱,而且要注意兒童語氣的抑揚頓挫 、面部的表情、身體的動作是否已儘 量表達歌謠的情趣和韻味,為了激發兒童的情趣,不仿以鈴鼓、木魚或三角鐵等 簡單的樂器來伴奏,效果會更好。

透過兒童詩歌朗誦或唸唱,可帶領兒童實際表現傳達詩句中的感情 ,詮釋作 者的心境和詩意,把詩歌作品中的語詞文句,還原為作者的真實感情,以聲音的 方式,直接打動讀者的心靈深處,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由聲音的傳播而形象化 的進入學生的心裡,所以,詩歌朗讀是兒童詩歌教學的重要課程 。

當兒童在欣賞一段時間的「範詩」以後,漸漸領悟到一些詩想、詩趣、詩意,

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嘗試一下寫詩的樂趣 (宋筱惠,1989:212)。詩的創作,是 兒童遊戲的一環,生活的一面,更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項目,兒童需要把心中的 情意,發而為詩,吟詠歌唱,獲得情緒的疏導及性情的陶冶(林鍾隆,1982:160)。

教導兒童寫詩,宋筱惠認為有三大步驟(1989:213):

一、模仿練習:童詩的習作教學應從模仿練習著手,兒童可以從模仿中培養 信心,尤其在詩的基本形式和規則方面 ,對詩的形式和規則有所領悟,

才能進一步在內容、情趣和意境等方面發揮自己的風格 。

二、啟發潛能:如何啟發兒童寫「詩」的潛能呢,有四個原則:

1、引導兒童多多注意四周的景物 ,以充實他們的生活經驗,啟迪他們的心 靈感受,激發他們的「詩想」,培養他們寫詩的情緒和氣氛。

2、讓兒童自由運用想像,以充分地、自在地發抒心中的情態和意識 ,並誘 導他們有關動作、聲音及抽象觀念等的比喻與聯想 。

3、注重真情的流露。

4、加強文字的表達效果。

三、批閱改正:

1、分行與分段。

2、詩句必須加上標點符號。

3、防範抄襲。

(15)

李慕如提出童詩創作指導原則有以下八點(1996:196):

一、由「學習欣賞」開始,進而「仿作」。

二、運用想像,教師如能及時提示相關資料,兒童可以因之美化詩 意,翦理詩材。

三、運用聯想,聯想有相似、接近、對比的不同,也有單一和多項的差異,

可以善加利用。

四、多用比喻,詩意更直接。

五、利用轉化,運用擬人、擬物法,使詩意更濃。

六、長句改短,使詩句健勁而精鍊。

七、分行,在語氣停頓時即可分行。

八、修改,使詩質濃、詩趣更多,詩味更醇。

詩歌習作是透過範詩,將詩歌的主題、取材、結構、敘寫方法和修辭技巧,

作明確的說明及誘導,讓學生有足夠蘊釀模仿寫作的心理準備及早進入情境,而 不會有陌生、措手不及和腦中一片空白的現象,對詩歌寫作基本技巧漸漸熟能生 巧,進而表現出自己的思想、個性、喜愛和風格。

綜合以上論述,詩歌欣賞教學藉由詩歌內容和形式的介紹,引導兒童體會詩 歌的情境,獲得新的情趣和經驗,領略詩中的韻律和節奏,獲得聽覺上的美感,

從詩歌欣賞中去認識詩歌,親近詩歌,喜歡詩歌;詩歌朗誦教學帶領兒童實際表 現傳達詩句中的感情,詮釋作者的心境和詩意,別具另一番文學意味;詩歌習作 教學可從仿作開始,從模仿範詩的型式和規則中,體會詩歌寫作的基本技巧。

第三節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應用的現況

鄉土語言是在「鄉土」所使用的語言,「鄉土」就是家鄉的土地,是每一個 人出生、成長、生活的地方,也是認同、歸屬的一個空間(莊萬壽,2004:183),

鄉土語言就是這個空間所使用的語言。母語是鄉土教育的一環,到今天母語的提 倡已不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了 ,而是基於文化傳承和尊重每一個文化的觀點。

教育部從九十學年度起將鄉土語言列為九年一貫語文領域正式課 程,國小一 至六年級學生,每週有一節之課程,鄉土語言教學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

並結合於鄉土文化之推展,落實於日常生活之應用,以培養學生熱愛鄉土之情 懷,進而了解及尊重不同文化。教育部 2003年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 程語文學習領域閩南語綱要」3中揭示,閩南語課程基本理念在於培養學生聽、

說、讀、寫、作等閩南語基本能力,能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表情達意,應用

3參見教育部 2003年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閩南語綱要 」

(16)

閩南語從事思考、討論、欣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目標為培養閩南語創作之 興趣,並提昇欣賞能力。

在鄉土語言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優良的師資,也需要完整的教材與教 法,有良好的教材才能提供教學活動的藍圖,所以鄉土語言教材是實施鄉土語言 教學重要的輔助工具。教育部 2003年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 習領域閩南語綱要」在其教材編選原則內容指出,閩南語教材之編選內容以生活 化、實用性、趣味性、文學性為原則,所涵蓋的層面以學生日常生活及其未來發 展為主要內容,編寫及活動設計應多樣,且須配合學生的語言發展,由口語表達 能力發展到書面表達能力及文學能力 。依據台北縣政府 92年公布「九年一貫課 程鄉土語言教材審查規範及評審指標 」4,選擇適用的鄉土語言教材,並考慮先 唸謠,後標音再漢字之學習階段,謹慎思考漢字之出現與學生學習能力相呼應 。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文學性和音樂性等特質,具有語言、

智識、文化、教化、心理等教育功能,符合九年一貫閩南語課程目標及其教材編 寫原則,是目前閩南語鄉土語言教學最好的體裁。

兒童詩歌用字簡潔、內容生動且富韻律節奏,不管是國語還是母語,都是每 個台灣孩子最早接觸的文學作品,因此是基礎語言教育的核心。根據1975年教育 部修定公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韻文在各學年國語教材所占的分量如下表

學年 第一 學年

第二 學年

第三 學年

第四 學年

第五 學年

第六 學年 百分比 40% 35% 20% 20% 15% 10%

表2-1國小課程國語科韻文分配表(林于弘,2006:152)

教育部修定公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韻文在各學年國語教材所佔的 分量總比例大約為23.33%,且從一年級開始,每年所占比例逐年遞減。目前閩 南語鄉土語言教材中課文所選用的體裁有創作詩歌 、傳統詩歌、散文、俗諺及對 話等,各類體裁在全部課文所佔比例如下表 :

版本 創作詩歌 傳統詩歌

(含古詩)

散文

(含短文)

俗諺 對話 總計

真平 64 20 5 11 5 105

比例 60.95% 19.05% 4.76% 10.48% 4.76% 100%

安可 68 12 9 18 13 121

比例 56.20% 9.92% 7.44% 14.88% 10.74% 100%

康軒 60 19 13 12 2 107

比例 57.01% 17.76% 12.15% 11.21% 1.87% 100%

總計 192 51 27 41 20 333

總比例 57.96% 15.32% 8.11% 12.31% 6.01% 100%

表2-2閩南語鄉土語言教材體裁統計表5

4參見台北縣政府 92年公布「九年一貫課程鄉土語言教材審查規範及評審指標 」

5參見《第一屆台灣羅馬字青年學術研討討會論文集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於國小鄉土語言教

(17)

韻文在閩南語鄉土語言教材全部課文所佔比例高達 73.28%,遠超出1975年 教育部修定的公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韻文比例23.33%許多,這表示韻 文在是目前閩南語鄉土語言教材中最主要的文章體裁,而其中創作詩歌更是高達 57.96%,閩南語鄉土語言教材各版創作兒童詩歌所佔比例若與國語科相比較 , 則是超出許多,顯示出目前現階段閩南語鄉土語言教材對作兒童詩歌重視的程度 更甚於國語科。國語科兒童詩歌所佔比例如下表所示 :

出版社 康軒 南一 翰林 仁林 總計

創作兒童詩歌篇

41 34 29 25 129

課文總篇數 167 159 162 163 651

創作兒童詩歌篇 數所佔比例

24.55% 21.38% 17.90% 15.34% 19.82%

表2-3國語教科書兒童詩歌統計表(張崇仁,2005:103)

根據教育部 93年度「閩南語教科書評鑑」結果分析與討論中指出(2004:

151),在課程目標方面,各版本大致符合生活化、實用化、趣味性的編寫原則,

少數版本以唸謠6為教學內容,文學性有所不足。部分版本較能掌握標音系統應 用能力、說話能力等各項指標,但第一階段「讀、寫、作能力為輔」的能力,多 數版本在課本及教師手冊或教學指引中未能完整呈現。在學習內容方面,能掌握 現代化、生活化、實用性、趣味性、文學性為原則的版本並不多見,大多只能符 合部分的選材原則,很難各項兼具。有些版本傳統唸謠部分篇幅過多,不應僅僅 因為讀起來順口就採用而忽略其內容的合理性、現代性等,有的韻文為了押韻而 押韻,內容空洞。在結構組織方面,有許多版本偏愛以韻文的形式呈現課文,以 致在編寫課文時將較多的心力專注於韻腳的考量,影響整段文章中語義的搭配及 語句,整體來說,此次評鑑的鄉土教材雖均為鄉土語文教材,但實際就各版本的 編寫內容來看可分為偏向鄉土文化教育及偏向語言學習二大方面 。

謝宛真在其碩士論文《應用兒歌於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以閩南語為例》中 指出(2004:101),現今流通的閩南語兒歌教材品質參差不齊。有些兒歌的內容 充實,符合兒童身心發展學習需要,聲調曲調的關係亦相當諧和,適合做為語言 教材。有些兒歌則不然,其內容可能有過時、詞彙量過多或過少、詞彙及句式難 易度太深或太淺等問題,甚至其聲調與曲調關係亦不諧和,諸如此類的兒歌便不 適合選用為語言教材。

研究者在<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於國小鄉土語言教 材應用之探究>一文中

(2008:68),整理出現階段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應用於鄉土語言教 材的情況有 以下幾點:

一、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在閩南語鄉土語言教材全部課文所佔比例將近六 成,表示創作兒童詩歌是目前閩南語鄉土語言教材中最主要的文章體 材應用之探究>,2008,p53

6 唸謠就是童謠(簡上仁,1992:175)

(18)

裁,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受重視的程度更甚於國語科,分布趨勢雖 以第一階段比例為高,但已有突破一般教材詩歌選用的傳統 。

二、在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內容方面 ,以「知識類」最高,「生活類」次 之,表示目前閩南語鄉土語言教材創作兒童詩歌以兒童 周遭的生活經 驗和各類事物的知識為主要內容 ,追求本土化、生活化和現代化,讓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用閩南語來表達情意,但也因過於偏重生活的描 寫和知識的傳遞,欠缺一點趣味、想像力和情意,無法表現出詩歌的 文學性格。

三、在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主題方面,以教學主題「人與社會」範疇 為主,注重兒童互助合作的群己關係 ,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其中「

鄉土傳統」所佔比例最高,強調愛護鄉土及台灣本土意識,顯示閩南 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主題以本土關懷為其教學主題重點 ,但相對於其 他教學主題,普遍較為忽視。

四、在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方面,以說話練習最多,聆聽練習次之,

兩者皆以語詞和語句為主,再配合其他活動,閱讀練習以課文為主,

鮮少練習課文以外篇目,寫作練習以語句和仿作為主,但練習數量偏 少,雖符合九年一貫課程鄉土語文學習領域鄉土語聽說為主 、讀寫為 輔的基本理念,但讀寫比重實在偏低,恐無法提升兒童日常閩南語基 本讀寫能力。

綜觀現階段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在國小鄉土語言教 學的應用,數量上為教學 的主軸,詩歌內容偏重生活類和知識類,教學主題偏向社台灣社會人文和鄉土傳 統,教學練習則偏重語言聽說的練習,就整體來看,偏向鄉土文化教育和閩南語 語言學習,以「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似乎「重語輕文」,以「詩歌教育」的 角度來看,忽略了詩歌的教育意義的整體性,和「九年一貫課程閩南語教學綱要

」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尚有一段差距 。

第四節 相關研究回顧

壹、相關論著回顧

台灣當代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 作品已有一定的數量和成果,但相關論著目 前在台灣學術界並不多,大多在兒童詩歌或台灣兒童詩歌的通論中提及或是單 獨 的作品介紹,以下以和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相關的論著來回顧 。

一、林文寶《兒童詩歌論集》:作者從詩歌本身及兒童本身兩方面加以考察兒童 的詩教育,詩歌本身從本質、特質、境界、形式與語言等部分加以探索,兒童本

(19)

身主要是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去解說,而後對詩歌教育提出個人的看法,以做為 教育者得的參考,本書可作為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的理論主軸 。

二、陳正治《兒歌理論與賞析》:書中討論到兒歌的意義、特質、價值、類別、

句法、押韻、表現手法和創作及教學,引用閩南語傳統兒歌或創造兒歌約為十六 首,建立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整體概念。另一本著作《兒童詩寫作研究》介紹 了兒童詩的定義、發展、類別及寫作技巧,對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主題、題材、

語言、結構等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三、廖漢臣《台灣兒歌》和簡上仁《台灣民謠》<台灣童謠概論>:都是針對台 灣傳統兒歌做深入的探討和論析,對於台灣傳統兒歌的內容及形式及分類,均詳 細分析且清處說明,對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有啟航性的功用,並幫助我們了解閩 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受台灣傳統兒歌影響的部分。

四、宋筱蕙《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為「兒童詩歌」作了溯源的工作,探討 它的原理,同時也對兒童詩歌教學提出最佳的建議,對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教 學提供了實質的幫助。

五、林政華《台灣鄉土文學館-兒童少年文學賞析與研究》:把創造性兒童歌謠 和兒童少年詩納入台灣兒童少年文學的韻文體中,並介紹了數十首閩南語創作兒 童詩歌,提供了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資訊和方向 。

貳、相關論文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相關的研究論文在台灣學術界還是相當的少,但近幾年 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顯現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逐漸受到重視,以下以和閩南語創 作兒童詩歌相關的論文來回顧 。

一、鐘信昌《臺灣閩南語創作兒歌的研究》:將閩南語兒歌依照流傳的年代,分 成傳統兒歌及創作兒歌兩大類。本論文藉由創作兒歌的緣起、演進、現況以及內 容、形式的統計分析,讓更多人有機會進一步瞭解這些年來創作 兒歌對社會形成 的影響和努力的成果,在研究本土兒童文學領域上,提供創作兒歌的各方面特 質,並試圖界定閩南語創作兒歌在臺灣兒童文學界的地位。

二、邱冠福《台灣閩南語童謠之研究》:在<童謠的創作>指出,創作童謠為現 實生活的寫照,寫作方式有向詩歌發展的趨勢,數量超越傳統童謠,展現富有朝 氣的生命力,值得慶賀。也發現傳統童謠與現代童謠可以相輔相成,多鼓勵閩南 語童謠創作,可以提早發現人才,並提升作品水準至國際水準。

(20)

三、施福珍《台灣囝仔歌創作研究》:針對台灣囝仔歌的創作技巧、內容結構及 創作方式加以探討。詞句的押韻、句型的整齊、起興的運用等,都是重要的課題。

「唱謠的創作」是本論文的主軸,兒童唱謠的創作,比一般歌曲創作更受限制 , 原則上兒童唱謠的音階要單純,音域不太高也不太低,音程也不能太廣,節奏要 清楚分明,和聲伴奏力求和諧,旋律進行要悅耳動聽。

四、林美雲《王金選閩南語兒歌研究》:探討王金選創作的閩南語兒歌作品的內 容與形式之特色,及其在文學界的定位和價值。王金選創作的閩南語兒歌作品目 前在鄉土語言教材佔有一席之地,本論文對台灣閩南語兒歌的創作發展和教學內 容有實質的助益。

五、洪國隆《林沈默與台灣囡仔詩》:以林沈默的〈台灣囡仔詩〉七十七首童謠 為主要研究文本,從題材、類型、主題的分類及分析來剖析〈台灣囡仔詩〉的內 容旨趣及用意,也以技法、句法、押韻等,來探求〈台灣囡仔詩〉外在形式上的 表現。

六、謝宛真《應用兒歌於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以閩南語為例》針對鄉土語言課 程之教材內容做分析,探討應用閩南語兒歌於鄉土語言教學的情形。

七、葉秋凰《台灣囡仔歌之詞彙與句式分析 --兼論文學語言分析在語文教學上之 應用》:透過直接訪錄所採集且名之為「兒歌」、「童謠」或「囡仔歌」者,予以 收錄彙整,以研究並分析其詞彙、句式,並提出在閩南語語文教學上的應用 。

八、江美華《台語童詩語言特點與教學研究以《海翁台語文學雜誌》選詩為例》:

以《海翁台語文學雜誌》的囡子詩為例,比較成人作的台語兒童詩及兒童作的台 語兒童詩,其語言的使用特色差別,整理歸納這些詩作中詞語使用、內容表現及 聲韻節奏等方面的特色及差異點 ,作出台語兒童詩教學內容的重點建議 。

九、李宛儒《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以台語兒 歌為媒介》:探討一位幼稚園教師如何以台語 兒歌為媒介,實施創造性戲劇教學 活動,也分析教師在創造性戲劇活動的課程設計內容、教學過程、及師生互動之 專業表現。

十、陳正芬《臺灣遊戲童謠在國小多元文化音樂課程中之研究與應用 》:以遊戲 理論作為臺灣遊戲童謠之分類依據,將童謠中之遊戲性質詮釋出來,其內含之音 樂特質與豐富的文化意涵,相當適合作為國小多元文化音樂課程教材。

(21)

從以上幾篇論文來看,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作品的水準已不輸國 語創作兒童 詩歌,在教學應用上除了可以融入學校教學活動中,例如遊戲、語文、唱遊、綜 合活動中外,亦可結合音樂、書法、戲劇等藝文活動,提升台灣閩南語童謠的藝 術水準;且可將它落實社區活動,及全民參與,提高至國際性活動。

(22)

第三章 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設計

第一節 教學設計模式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或稱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是一種具體實施教學系統方法而採行的可操作的程序 (張祖忻 等,1995:30)。它綜合了教學過程中諸如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 學評量等基本要素,將運用系統方法的設計過程加以模式化 。

關於教學設計過程,目前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理論模式,都包括以下四個最基 本的要素(張祖忻等,1995:30):

一、分析教學對象:教學系統是為誰設計的?教學設計者應瞭解教學對象 的特徵。

二、訂定教學目標:能用精確可觀的行為動詞來描述,學生所要獲取的知 識、能力和情意目標。

三、運用教學方法:有關教學形式、媒體、活動等方面的選擇與設計。

四、實施教學評量:檢視目標是否完成。

對象、目標、方法和評量等四個基本要素相互關聯,相互約制,完整的教學 設計過程是在這四個基本要素的架構上建立的。張祖忻等認為教學設計內容由八 個主要方面組成:

對象 目標 方法 教學評量

教學對象分析 學習需要分析 學習目標編寫

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媒體選擇 教學媒體設計

教學評量

表 3-1教學設計內容分類(張祖忻等,1995:31)

本研究教學設計內容參考張祖忻等提出的教學設計內容,將閩南語創作兒童 詩歌在國小鄉土語言的教學設計 內容設計如下,其中教學媒體的選擇和設計以教 材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為主:

(23)

對象 目標 方法 教學評量 教學對象分析 學習需要分析

學習目標編寫

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策略設計 教材內容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評量設計

表 3-2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設計內容

接下來針對教學設計內容八個組成要素簡述如下(整理自張祖忻等,1995:

30):

一、學習需要分析

教學系統有一定的目標,這個目標是透過對該系統環境的分析而建立的 ,這 個分析系統環境的過程,就是對學習需要的分析,而分析習需要主要解決的問題 是:

1、為什麼要發展教學?

2、教學目標是什麼?

3、發展教學設計須具備那些條件 ?

二、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設計工作中,學習者是中心,充分注意確定每個學習者在參加學習時所 具有的一般特徵和起點能力,應根據學習者的起點能力進行實際的設計。分析的 內容包括學習者心理、生理和社會背景等方面的特質,以及從事某項特定學習任 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

三、教學內容分析

根據課程目標,確定內容大綱並加以科學組織,把課程總目標分解為一系列 子目標,即單元目標,進而根據單元目標進行學習任務分析,確定單元目標所需 的知識與技能,以解決「要教什麼」的問題。

四、學習目標編寫

根據學習者的起點能力和教學內容分析結果,把單元教學目標進一步分解為 一系列子目標,即學習目標,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有利於教學方法和媒體的選 用,也為教學評量提供了依據。

五、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主要解決「如何教」的問題,包括教學理 念和教學方法。

(24)

六、教材內容設計

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加以選擇,在一定的教學要求和條件下設計適宜可 行的教材內容。

七、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是根據教學實施計劃中的具體要求 ,將教學內容與方法等轉換 為教學實施的詳細、具體的施工藍圖。

八、教學評量設計

教學設計的評量主要是形成性評量,即在設計成果推廣使用之前,先在一定 範圍內進行試用,以瞭解學習系統的試用效果,如可行性、可用性、有效性。

上述八個要素組成的教學設計內容,可以用以下的流程圖來表示:

圖 3-1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設計流程圖 學習需要

分析

教學內容 分析

學習目標 編寫

學習策略 設計

教材內容 設計

教學活動 設計

教學評量 設計

修改

教學對象 分析

(25)

本研究依照以上的教學設計流程,將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設計 過程設計 如下:

教學設計項目 教學設計內容 設計基本要

學習需要分析 1、教學需求分析

2、確立整體教學目標

目標

教學對象分析 1、學習者一般特徵分析 2、學習者起點能力分析

方法

教學內容分析 1、確定教學內容範圍 2、教學內容架構

目標

學習目標的編寫 1、詩歌語文知識學習目標 2、閩南語語文能力學習目標

方法

教學策略設計 1、教學理念 2、教學方法

方法

教材內容設計 1、教材編寫原則 2、教學單元設計 3、教材內容設計

方法

教學活動設計 1、教學活動設計重點 2、教學活動設計原則 3、教學活動流程

方法

教學評量設計 1、教學評量原則 2、教學評量大綱 3、教學評量內容設計

評量

表 3-3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設計 過程

本研究教學設計過程分成教學分析、教學規劃、教學設計和教學評量四個階 段,教學分析包含學習需要分析、教學對象分析和教學內容分析,可幫助研究者 作整體性的考量,使教學有所依歸,訂定合宜的教學方案;教學規劃包含學習目 標的編寫和教學策略的設計,是教學前的準備階段,教學內容設計包含教材內容 設計和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主要內容;教學評量可檢視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 , 驗證教學設計的可行性與成效,並提供調整方向。目前閩南語鄉土語言教學設計 很少採用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本研究教學採用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為全新的嘗 試,期盼能設計出一套多樣性、適宜性且有創意的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

(26)

第二節 教學分析

本節教學分析分成學習需要分析 、教學對象分析和教學內容分析。

壹、

學習需要分析

深入教學進行調查研究,瞭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是教學設計工作的 起點,也是決定教學設計項目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學習需要(learning needs)

是一個特定的概念,指有關學習者學習的「目前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狀況之間的差 距」,即學習者學習成績的現狀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 ,這一差距揭示出教學中 實際存在的問題,這一差距就是學習需要(張祖忻等,1995:48)。學習需要分 析應該從社會、課程、學習者的需求和學生過去學習困難的實際經驗等層面去評 估,思考什麼教學內容是學生在教學完成後應該可能會學習到的 ?

在普通學校教育中,大多以各科教學大綱作依據,再依學習者現狀與既定目 標的差距,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揭示出學習的需要,幫助論證開展教學設計 的必要性。依據研究者在<現階段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在國小鄉土語言教材應用 之探究>中指出(2008:68),綜觀現階段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在國小鄉土語言 教學的應用情形,偏向鄉土文化教育和閩南語語言學習,以「語文學習」的角度 來看,似乎「重語輕文」,以「詩歌教育」的角度來看,忽略了詩歌的教育意義 的整體性。以下就「九年一貫閩南語課程綱要」為教學目標,比較兩者之間的差 距,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揭示出學習的需要。

項目 九年一貫閩南語課程綱要 現階段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 教學 基本

理念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作等閩南語基本 能力,並能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表情達 意。

偏重聽、說能力的培養。

基本 理念

培養學生應用閩南語從事思考、討論、欣賞 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多為語言知識的傳遞,欠缺文學欣賞能 力。

課程 目標

欣賞、表現與創新-培養閩南語創作之興 趣,並提昇欣賞能力。

大多偏重課文語詞和語義的講解,較少探 究課文內容與形式,無法提升欣賞能力,

培養閩南語創作之興趣。

閩南語教材之編選內容以生活化 、實用性、

趣味性、文學性為原則。

大多著重生活化及實用性,欠缺趣味性及 文學性。

教材之編選應配合學生的語言發展,由口語 表達能力發展到書面表達能力及文學能力 。

未發展書面表達能力及文學能力 。 教材

選用 原則

閩南語教材之編選應呼應階段性之十項能 力指標。

未呼應第二點

(27)

閩南語教材之編選應包含語音 、詞彙、語 法、語義、修辭、篇章分析等練習項目。

未包含修辭、篇章分析等練習項目。

閩南語教材之編選,第一階段以培養聽、說 能力為主,認、讀能力為輔,並依學生能力 增刪調整。第二階段加強聽、說能力,並兼 顧讀、寫能力之提升。第三階段則培養聽、

說、讀、寫、作五項能力的均衡發展。

第二階段未並兼顧讀、寫能力之提升。

教學 方法

閩南語之教學方法,應配合多元語文教育,

加強語文教學原理,得參酌對比教學、直接 教學等方式。

教學方法未加強語文教學原理。

教學 評量

第二階段評量以正確分辨語音和語義為 主,兼及短文之讀寫。

短文之讀寫甚少

表 3-4學習需要分析表

從上表可看出現階段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只是單純的語言教學和語言 知識的傳遞,忽略了兒童詩歌的特質和教育功能,教學目標偏重認知學習和語言 技巧而輕忽文學技巧和情意的表達,以致教學的成效,只是在提升語言能力,未 兼顧語文欣賞和創作能力,和「九年一貫課程閩南語教學綱要」的基本理念和課 程目標尚有一段差距。

兒童詩歌教育是語文教育的一環,兼具了兒童的品德、美感與情意的教育,

可充實了兒童的生活經驗,養成天真、活潑、爽朗的性格,培養文學欣賞與創作 能力,豐富兒童語彙,增強語文表達能力。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在國小鄉土語言 教學應用上為主要體材,但在教學設計上卻未考量兒童詩歌的特質和教育功能 , 忽略了兒童詩歌的情意和美感,而單純為語言教學的工具,完全喪失兒童詩歌的 意義和內涵,顯然的,這樣的語文教學設計是值得檢討的 。

針對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語文教學」,研究者認為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 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的整體教學目標有下列幾點 :

一、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閩南語基本能力,並能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 表情達意。

二、教材設計以生活化、實用性、趣味性、文學性為原則。

三、培養學生閩南語創作之興趣,並提昇欣賞能力。

四、培養學生應用閩南語從事思考 、討論、欣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目標能應兼顧知識、技能及態度。

貳、

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分析或稱學習者分析,是教學設計前期的一項分析工作,目的是瞭 解學習者的學習準備情況及其學習風格,為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教學目標的

(28)

編寫、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擇和運用等提供依據(張祖忻等,

1995:123)。教學對象分析,可依最適合學生需求、社會情境與教學總目標之關 係進行分析比較,設計教學內容。本研究將教學對象分析分成一般特徵分析和起 點能力分析來進行:

一、一般特徵分析

一般特徵是學習者對從事該學習產生影響的心理和社會的特性 ,包括年齡、

認知成熟度、學習動機、個人對學習的期望、工作經歷、工作經驗和文化背景等

(張祖忻等,1995:123)。

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本國語文課程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一至三年級、

第二階段為四至六年級、第三階段為七至九年級,其中閩南語教材之編選,第一 階段以培養聽、說能力為主,認、讀能力為輔,並依學生能力增刪調整。第二階 段加強聽、說能力,並兼顧讀、寫能力之提升。第三階段則培養聽、說、讀、寫

、作五項能力的均衡發展,本教學研究設計整體教學目標為培養國小學生聽、說

、讀、寫、作等閩南語基本能力,教學對象以第二階段的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主,

接下來將此時期的兒童的一般特徵論述如下 :

(一)認知發展方面:

皮亞傑將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五年級兒童為具體運思階段(

7~13歲),此階段兒童的認知運算一定要依賴對實物的觀察和操作才能發揮 ,對 抽象事物關係了解的能力,是基於兒童得到充分的物體經驗和社交經驗的條件下 發展而來的,因此,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兒童本身不懈的活動和經驗

,這種不懈的活動和經驗,是最初的詩心,是源於兒童的感官經驗,也是兒童的

「感官情緒」(林文寶,1995:81)。五年級兒童大部分學生都能談論具體的事物

,喜歡具體的圖形,也就是所謂的具體運思期,能開始理解抽象事物,但尚未完 全邁入抽象思考階段。

(二)國語語文能力方面:

中年級的兒童想像力逐漸增強,知識慢慢豐富,對事務逐漸有識別品評的能 力,有追求美感的性格,開使注意到作品內容的簡鍊及形式的美感,高年級兒童 文字駕馭能力增強,表達方法比較成熟,思想比較豐富,結構技巧比較高,於是 會超越欣賞的層次,嘗試自我創作(宋筱蕙,1989:138)。五年級兒童橫跨中、

高年級,同時具有此兩階段的學習特徵 。

(三)閩南語語文能力方面:

此時期兒童經過九年一貫課程鄉土語言教學四年課程的學習,已具備基本的 閩南語聽說和認讀的能力。

由此可見,國小五年級學生認知發展已進入具體運思期,可以分辨具體和抽 象的事物,國語語文能力方面,閱讀、書寫和表達方面都趨於流利順暢,閩南語 語文能力方面,已具備基本的閩南語聽說和認讀的能力。因此本課程將學習者對 象界定為國小五年級的兒童,使教學方式與內容方面更有彈性 。

二、起點能力分析

起點能力是學習者對從事特定的學科內容或任務的學習,已具備的有關知識

(29)

與技巧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的認識和態度。(張祖忻等,1995:123)本研究 將起點能力分析分成預備能力分析和學習者態度分析,透過預試及問卷來進行,

其分析出的結論如下:

(一)預備能力分析:即暸解學習者是否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 與技巧(張祖忻等,1995:124)。

本研究透過對學生課前聆聽、口說、閱讀和寫作的測試,以了解學生的預備 能力,參加測識學生共25人,其結果如下:

1、聆聽方面:大多學生對詩歌尚能了解其意 ,但詩歌語詞無法全盤掌握,以致 詩歌內容有所偏差。

2、口說方面:少數學生能以全篇閩南語發表 ,大多學生以閩南語參雜華語 發表

3、閱讀方面:學生回答較表面化,缺乏深度與廣度。

4、寫作方面:

(1)以閩南語寫作者只有1人,大多以國語寫作,顯示學生欠缺閩南語寫作的能 力。

(2)形式方面,有1/4以短文未分行的格式寫作,顯示部分學生對詩歌的書寫格 式並不熟悉,有1/4以四句七言的格式寫作,且有押韻(押二字以上),顯示部分 學生在詩歌概念上以唐詩為主 。

(2)詩歌內容以敘事最多,敘景次之,顯示學生對情意抒發較不善長,對抽象 意念較陌生,修辭法運用則以摩寫法和譬喻法為主,顯示學生對具體形像較熟悉

從以上預試結果來看,學習者普遍具有國語語文能力,但詩歌語文能力較不 純熟,閩南語聆聽和口說能力尚可,但閱讀和寫作能力不足。

(二)學習者態度分析:瞭解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認知水準,對選擇教學內容、

確定教方法等都有重要影響(張祖忻等,1995:130)。本研究透過學生的問卷調 查,以了解學生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的認知概念、學習經驗和態度,其調查結果 如下:

1、在認知方面,學習者普遍對兒童詩歌概念模糊 ,其形式和內容都不甚了解。

2、在學習經驗方面,學習者少數有國語兒童詩歌寫作經驗,但全無閩南語兒童 詩歌寫作經驗。

3、在態度方面,學習者對閩南語兒童詩歌不排斥 ,並抱樂於學習的態度。

根據以上學習者一般特徵和起點能力的分析,本研究教學應著重於兒童詩歌 語文知識和閩南語閱讀、寫作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兒童詩歌感受、想像、鑑賞、

的能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提升學生欣賞和創作文學作品的能力,養成主動 學習語文的態度,以增進閩南語聽、說、讀、寫的能力,並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表情達意,擴充生活經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複習重點 複習上一節的教學重點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撥款 目的/對象 申請辦法 中史科如何用? 運用津貼指引 學校發展津貼. /整合代課教 師津貼/擴大 的營辦開支整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學結合 目的 鼓勵說話 (目的語) 分析 詞彙

研究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模式 試教行動 Æ 分享經驗 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