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策略聯盟之優缺點及成功與失敗的因素

近年來,策略聯盟已成為市場非常普遍的企業策略之一;在全球航空客運業,也 已形成了三大聯盟。國內外文獻都有探討策略聯盟之議題,其中包括策略聯盟能為企 業什麼利益;然而,策略聯盟帶給企業的並非只有好處,也可能會為企業本身或聯盟 夥伴帶來負面的影響。本節將策略聯盟的優點與缺點整理如下:

3.3.1. 策略聯盟之優點

此策略聯盟為公司扮演著創造價值的重要角色,本研究歸納出策略聯盟的優點如 下:降低成本、共享資源、分散風險、技術移轉、提高組織彈性。

1. 降低成本

策略聯盟的合作形式相較於合資、併購等形式而言,節省了整合管理的成本。

由於企業從經驗中不斷學習,在生產的過程中累積經驗,導致了技術或生產流程升級 而使得成本全面性下降的結果,也可能因為企業在採購中具有強悍的議價能力,能達 到以量制價的結果,協助企業減少交易成本,也能夠進而達到總成本最小化的目標。

Contractor & Lorange(1988)及 Glaister & Buckley (1996)認為在策略聯盟中,利用聯盟 夥伴彼此的競爭優勢以降低成本,例如將聯盟中的共同生產部份移轉到製造成本較低 的廠房進行生產,以更大的生產量配合更具優勢的產出地點,使得每一單位成本可以 因為規模經濟而減少。

Jensen & Mecling(1991) 在 組 織 間 知 識 最 佳 應 用 理 論 (the theory of optimal application)裡提到,策略聯盟相對於整合性的公司而言是較節省成本的一種方式。

Porter(1985)及 Merchant & Schendel(2000)認為如果策略聯盟中的夥伴皆屬同一產業,

則可共同研發、生產與配銷產品,以達到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成本下降優勢。Ohmae(1989) 認為合作雙方透過策略聯盟可以降低固定成本,其中包含研發成本。Varadarajan &

Cunningham(1995)認為,藉由策略聯盟的方式,產生規模經濟、範疇經濟或學習經驗 所帶來的效果,以及可取得成本較為低廉的生產要素,而導致總生產成本降低。

Williamson(1989)認為策略聯盟可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含整合管理成本以及協商 成本等。

2. 共享資源

Eisenhardt & Schoonhoven(1996)認為企業可以藉由市場交換、策略聯盟、併購等 方式取得外部資源,策略聯盟是多數企業獲取組織內部關鍵性資源最普遍的方法,其 亦認為組織投入培養關鍵性核心能力,另從策略聯盟獲取互補性的資源,以及非核心 能力的技術,共同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

3. 分散風險

企業在開發或進入新巿場,從產品配銷、廣告行銷及後勤支援等,必須投入龐 大資金,但結果可能不未能到期望。如利用策略聯盟之資源,減少投入成本;亦由策 略聯盟夥伴獲得正確資訊,減少企業對巿場資訊狀況掌握錯誤。另一方面,企業投入 研發成本,然而其研發結果無法達到預期,如產品生命週期短,將使得企業回收成本 的風險變大;在這種高風險的環境之下,亦可藉由策略聯盟合作夥伴來分攤開發風 險。Porter & Fuller(1986)認為,在策略聯盟中,因聯盟夥伴共同承擔聯盟活動所產生 的風險與成本,因此,策略聯盟可被視為能為企業規避風險。

4. 技術移轉

Badaracco(1991)指出,策略聯盟的優點在於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管道,讓聯盟 夥伴得以有機會接觸到彼此的技術、科技、所在市場、核心競爭力甚至公司的策略方 向。策略聯盟可以結合聯盟夥伴企業在不同或相同領域的專長,進一步的引導技術移 轉,使聯盟成員能藉此獲得本身缺乏的重要技術與能力。Glaister & Buckley (1996)指 出,在策略聯盟之中經常可以觀察到,其中一方擁有較佳的製造能力、較大的企業規 模以及行銷管道,而另外相對規模較小的一方則具有較佳的技術能力,雙方藉由策略 聯盟的方式以互相取得利益。

Contractor & Lorange (1988)認為,在高科技產業中,策略聯盟的夥伴可以結合 互補性的技術與能力,截長補短、相輔相成以增加競爭優勢。藉由融合夥伴間的互補 性技術,才會造就更為突出的創新產品或設計;反之,要憑藉一己之力孤軍奮戰往往 是無法開花結果的。因此,策略聯盟由於合作所產生的綜效,以及技術與能力的移轉,

而產生了策略性的利益(Harrigan, 1985)。

5. 增加組織彈性

Jensen & Meckling(1991)認為策略聯盟是一種網路型的組織型態,這種組織型態 和傳統的整合性公司不同,網路型組織在管理上強調相互協調,在控制上重視合作的 彈性。另外,Jensen(1993)認為整合性的公司在營運上發生問題時,若想要藉由放棄 內部控制機制失敗的組織以創造公司的價值基本上是不可行的。因此,他認為一個共 同完成任務後再各自分開去追求各自專業的網路型組織,不落入整合性公司在決策上

的僵化,才是能夠真正回應市場上隨時變化的最佳組織型態。

Chan et al.(1997)指出,策略聯盟中的企業為了各自的目標,合作型式可以迅速 的召集策略夥伴建立新連結彼此的關係,以快速的回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也能夠在達 成目標後隨即快速的解散,因此策略聯盟能夠增加組織彈性,為策略夥伴創造價值。

而一個藉由併購而來的整合性公司,在經營狀況好時,可以很快速的擴張;相反的,

在經營狀況不佳時,想要採取縮編的策略卻是難上加難。

3.3.2. 策略聯盟之缺點

儘管策略聯盟存在許多優點,值得加以運用與推廣。但是,企業也伴隨負擔聯盟 成本,並且由於大環境、科技、市場、聯盟成員合作誠意的不確定性,以及聯盟夥伴 間的目標差異,使得聯盟的成敗仍存有風險。由於策略聯盟推廣未久,其缺點尚未一 一浮現;或者由於策略聯盟的研究者只將焦點集中在聯盟的優點上,使得策略聯盟的 缺點甚少被提及。本研究歸納出策略聯盟的缺點如下:培養競爭對手、機會主義行為、

代理成本問題、先進入者劣勢。

1. 培養競爭對手

合作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競爭。Hamel, Doz & Prahalad(1989)觀察到日籍企業相容 易在策略聯盟中嶄露頭角,主要的原因是日籍企業往往將學習當成是合作的第一要 務,透過策略聯盟向西方企業學習到核心能力,特別是技術方面的能力,他們認為西 方企業在技術上的優勢很容易被學習,而日籍企業的長處多在卓越的生產效率與品 質,這些核心能力是根基在公司的文化之中,較難被模仿學習。Harrigan(1985)也指出,

在高科技產業裡,聯盟夥伴間的互相尊重與信任是難以維持的。亦即,策略聯盟有可 能會損害到組織的競爭能力,合作夥伴有機會透過策略聯盟的合作型式學習到組織的 核心資源,進而變成市場上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另外,策略聯盟夥伴間僅靠合約相互約束,然而合約常不易顧及細節。若有聯 盟成員產生投機取巧的欺騙行為,就會使得夥伴蒙受損害(Williamson & Ouchi, 1981)。Chan et al.(1997)認為,預防聯盟成員的投機行為,企業加盟前除了應選擇有 信用、可靠的聯盟夥伴之外,也應付出心力建立完整的合約及預防機制,以達到牽制 並監督聯盟伙伴的效果。然而,這成本所費不貲,不僅僅是建立監督機制的成本而已,

同時也進而降低整個策略聯盟所創造的價值。Parkhe(1993)指出,如果策略聯盟的成 員認為,聯盟持續運作的效益將大於投入時,此聯盟合作關係將會維持下去,夥伴的 投機行為也會減少。也就是因為每個夥伴皆能夠藉由聯盟而達到獲利的目標,若產生 了投機行為勢必使未來共同美好的前景瞬間成為泡影,因此也就避免了投機行為的發

生。

2. 機會主義行為 (Opportunistic exploitation)

策略聯盟本質上是一種不完全的契約型式,聯盟夥伴雙方僅靠一只合約來約束 對方,雖然可以為聯盟夥伴雙方帶來的彈性,但是也往往導致未來聯盟利益的所有權 歸屬問題。學者認為合作的過程中,由於雙方的資訊不對稱,所以有可能會造成所謂 的機會主義行為(Williamson & Ouchi, 1981)。亦即,在策略聯盟的過程中,交易的一 方有可能在自利動機的驅使下,故意隱瞞事實、扭曲資訊,以提高本身的獲益,而減 少對方的利益。一旦策略聯盟夥伴出現機會主義行為時,策略聯盟就會被迫出現利益 重分配以及重新談判的套牢問題(Hold-up problem) (Hart & Moore, 1990)。

3. 代理成本問題(Agency Problem)

Jensen & Meckling (1991)提出,當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時,經理人與股東之間追 求的利益與目標有所差距,因此經理人可能為圖一己之利,反而作出不利股東利益的 行為;這就是代理成本問題。

在當公司正準備決定,應該要進行購併或是成立策略聯盟時,經理人決定進入 策略聯盟,其決策背後的動機並不一定是要為公司謀福利,有可能經理人為了保護自 己的工作權,選擇成立策略聯盟而放棄購併,但錯誤的策略聯盟決策,侵犯了股東的 利益,也降低了公司價值(Das, Sen & Sengupta,1998)。

4. 先進者劣勢 (First mover disadvantage)

先進者劣勢指的是在策略聯盟的過程中,先投入資本的一方,當先進者已經先 行投入成本後,後進者(second partner)在策略聯盟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投入那麼多的成 本,因此當要決定終止聯盟夥伴關係時,往往會損失較先進者為少。Robinson (1988) 驗證,利潤愈高的公司愈有可能在策略聯盟的過程中扮演先進者的角色,使得這些高 獲利的公司在策略聯盟的過程中承擔了先進者劣勢的風險。

3.3.3. 策略聯盟成功與失敗的因素

Li (2000)於研究探討航空公司策略聯盟之持久性(lasting)與非持久性(un-lasting)之 差異因素時,將研究結果歸納為以下四點:(一)若聯盟之目標在於顧客忠誠度與營運 整合、(二)聯盟雙方之共用班號聯盟有較高之財務、(三)營收成本之整合關係者,則較

Li (2000)於研究探討航空公司策略聯盟之持久性(lasting)與非持久性(un-lasting)之 差異因素時,將研究結果歸納為以下四點:(一)若聯盟之目標在於顧客忠誠度與營運 整合、(二)聯盟雙方之共用班號聯盟有較高之財務、(三)營收成本之整合關係者,則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