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遷移決策-那些留在家鄉的人

二、 簡單的生活條件與生計的維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蔬果,還能夠勉強維持生活。假若離開了古坑鄉,他也不知道該如何生存下去。

當地居民與居住土地之間的連結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一份情感的依戀,還有居民條 件和需求、當地資源與環境、在地社會關係等所融合形成的巧妙平衡鏈。這樣的 平衡鏈不但造就了在地居民的生活與生存方式,也在居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 時,能依據這個平衡鏈以尋求解決之道。

二、簡單的生活條件與生計的維持

在經歷過震災與土石流之後的災區,無論是遭受損失的個人或社區,都需要 花費時間與金錢來回復到穩定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的環境條件可以容許人們以 極簡單的支出就能維持基本或回復到原來的生活品質,多數的災區民眾就會傾向 選擇留下。若選擇遷移,則在地點選擇上也需考慮到家中經濟是否能夠負擔新地 點的取得成本。此時,若家中住屋的損失程度還可以被接受,而新居住地需要耗 費較高成本方能取得時,受訪者在兩相考量還是會選擇留在原居住地。如受訪者 20 就坦言,當初家中父母與他都主張不遷移的主要原因,就是住屋毀損的狀況 不算嚴重,不需要耗費過多的金錢即可修復:

20:我在想我們家裏的傷害不是很大啦,而且我們主要我們,還有一個店 面可以做生意啦,就是我們賺錢的地方。這個東西如果說不做,說要 去哪邊賺錢也很難。

古坑鄉因鄰近雲林縣的市中心斗六市,因此對於平原地區的居民而言,市區 交通雖然便利,但郊區的生活品質也比市中心擁擠的住宅狀況和忙亂的交通來得 更宜人,若非工作考量,許多受訪者都表示退休後想回到古坑鄉居住。其中,受 訪者 11 即是在幾年前退休後,與哥哥先後回到古坑鄉,在老家兩旁各自新建一 棟透天厝居住。

受訪者 04 簡單的分析了都會區與鄉下的差距,他認為除了生活的交通與機 能外,最重要的就是醫療體系。對於家中有高齡者或身體不好的家庭成員,可能 鄰近醫療院所會是比較適宜的選擇,但對於他來說,能夠回到鄉下家中度過退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活,是最好的結果:

04:今天,如果你說是以工作來講的話,你住那邊還好,因為你上班嘛。

那如果說今天你說退休的話,除非你說你身體狀況不好,我會去那 邊,因為,都會區跟鄉下齁,有一個差距就是說,你的醫療、醫療體 系,還有你的生活的交通、機能都好,所以你可能,不好的話可能還 是要回歸都市裡面去。阿可是你會走會跳,那個什麼地方最好?鄉下 最好。我也希望我會走會跳的這段期間,可以留在鄉下。

對於從小生長在鄉村的受訪者而言,他們習慣的就是鄉村的生活方式與步調。同 樣的,山區的居民認為,山上空氣新鮮,雖然交通往返較不便利,但山上的物質 需求不高,花費也相對節省。住在草嶺已經第三代的受訪者 08 說:「阿你留在這 邊至少你的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費用降低了。所以要回來工作,回來山上,回 來工作是接著老一輩的工作做。」。

除了一般的電費、通訊相關費用外,山中的自然資源讓他們不需要擔心會沒 水沒食物。921 大地震發生的初期,通往山區的道路中斷,這些受訪者們也沒有 暫時遷移到山下避難的舉動。受訪者 07B 在地震發生後的兩三天也曾考慮過是不 是要先暫時到外縣市的親戚家暫住,和先生商量後還是決定作罷。

07B:心有這麼想啦,但是你去外面要吃什麼?對吧。曾經想過啦,阿想 過也是最後也都沒有出去啦,也是在這邊。我們不出去,沒出去不用 花什麼啦,對吧。在這邊,最可憐就是吃到沒東西就去挖野菜阿、筍 子阿。

多數的受訪者都坦承,雖然害怕地震,基於經濟考量,留在山上即使斷水斷電,

當地有飯店及民宿還有緊急發電機可使用,用水問題也可以直接取用山泉水不須 煩惱,由於多數家庭都有各自的農地,因此食物也不虞匱乏,假若到了山下,就 必須斤斤計較每一筆支出。同時,基於過去災害中累積的經歷告訴他們,即便是 後續有餘震或土石流發生,熟悉山中地形的人也知道有哪一些古道可以暫時避 難;假若真的有更大的地震,就算要躲也躲不掉。相對而言,他們更傾向選擇繼 續留在山區生活。可以說這些在山上居住的人們,選擇居住地的同時,也承擔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必須在當地居住的風險。

其實選擇留住山區的風險,也包含了前面提到的醫療資源的缺乏。受訪者 07A 就曾打趣地對太太說,住在山上一定要顧好身體健康,否則隨便生病載出去 到一半,就可能因為斷氣又回頭了。他認為另外那些出生在山上,後來定居於山 下或外地的居民大多是因為小孩需要較好的教育,或者家中高齡者需要照顧,所 以把老人家帶到醫療資源較健全的都市居住,但是對受訪者 07 的家庭來說,小 孩都已經在外成家立業,自己夫妻的身體狀況又一直沒有什麼意外,留在山上生 活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

但生計的維持也包含了工作收入的持續,災區居民們對於生計的維持與家園 的重建,都需要最起碼的工作收入以求溫飽,也才有能力可以提起重建的重擔,

一旦沒有了收入,遷移的可選擇性也會跟著降低。對大多數的古坑鄉居民而言,

能夠兼顧工作的居住地是他們的最佳選項,也因此遭遇 921 大地震之後,雖然草 嶺村的居民們大多損失慘重,但問到是否因此想要下山居住,他們往往指出在考 量上還是以工作的延續性為主。

受災的當地居民有些曾經思考過轉行,但對於他們來說,轉換工作考慮到的 不僅僅是自身的狀況,有家庭的受訪者還需考慮是否可以兼顧所有家庭成員的狀 況。諸多的考量,使得多數的受訪者決定繼續留在熟悉的地方工作。如同受訪者 15,當初身兼多職,在茶葉產季時就會到認識的親戚家幫忙製茶,但由於這些工 作缺乏年輕人接班,加上人情關係讓他無法放棄:

15:沒有下去的原因是,草嶺這邊的工作也放不下,事實上也放不下。都 是親戚幫很久了,幫忙工作就放不下這個工作。

農村社會的工作型態較為單純,因多屬傳統產業或勞力型工作,鮮少年輕人願意 學習、吃苦,人力需求變化相對小。不僅僅是工作環境的熟悉,也包含了濃濃的 人情世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選擇留在原地居住和工作的原因,也和長期累積的就業履歷與找尋工作的經 驗有關,其中,個人累積的人力資源是否具有跨地延展的彈性是關鍵因素。古坑 鄉由於產業發展條件之關係,山區居民的職業多依存著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例 如導遊工作。導遊的工作內容就是依靠著對於地方的瞭解來替遊客解說與安排活 動行程,憑恃的除了有對於該地的深厚知識與生活經驗外,還有地方觀光配套的 人脈,一旦跳脫到新的環境,其工作競爭優勢即蕩然無存。當我問到是否考慮過 從事與自己所學更相關,或者到更多工作機會的平地生活時,才發現許多受訪者 都曾面對過轉行的困難與挫折:

15:我也想說要,要找另外,我如果還你那麼年輕我也很想找,真的。真 的不好找,我找了蠻多年了,真的也不要靠這個工作不要靠這個勞力 去工作了,還是在平地這邊比較穩定,可是不好找真的。

19A:我 36 歲那年 921 大地震,那個加油站,要去斗六給人家應徵工作,

欸要高中高職畢業,我國中而已耶。說要說先問學歷喔,然後問年齡。

他說 36 歲喔,不要啦。那挫折感多難過你知道嗎?

這些受訪者的經驗分享一語道出多數草嶺村、華山村與荷包村男性居民的心聲。

由於滾雪球樣本的關係,我深度訪談受訪對象大多為介於 45-60 歲之間的男性,

推算回當年大約為 35-50 歲。在一般勞力市場中,35-50 歲是一個職業轉換的尷 尬年齡,由生命歷程來看,35 歲後的勞動者大多以能獲得安穩或固定的職業與 社會地位為主要目標,35-50 歲的勞動者也常面臨工作經歷不上不下的窘境。廖 正宏(1985)在研究台灣農村勞力移動的狀況時,也發現就男性而言,25 歲的移 動是最高峰,之後會隨著年齡而遞減。年齡之所以與遷移有密切的關係,乃是由 於生命循環關係所反映的現象,一個人在離開了學校後一直到 30 歲左右,這中 間所經歷一連串重大事件幾乎都與遷移有關,例如找工作、或者不滿以前的工作 想要改變工作,亦或是結婚搬家,在 30 歲以後遷移的情況較少。

其次,教育程度也讓這些受訪者在考慮轉行時面臨障礙。大多數的受訪者教 育程度都不算高,受過大專院校教育的非常稀少,許多居民都是國中畢業就離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工作至今,在他們那個世代,初入職場時很自然地選擇往就業機會多的大都市跑:

16:沒有,以前大概,大概我們這個年紀的,大概都會這樣子啦,因為家 裡窮啦,就大概都會放棄讀書啦,阿就會想去台北,人說台北有金子 可挖你知道齁,就錢淹到腳底,就大概都會往北部去跑啦,往北部去 跑,去當學徒阿,去當什麼什麼都 ok,有很多的同學都去台北。

之所以又回到古坑鄉,除了部分家庭中年長者們的身體狀況考量外,也有許 多是因為在外面的工作不順遂而試圖回家鄉發展,尤其在 921 大地震發生前,台

之所以又回到古坑鄉,除了部分家庭中年長者們的身體狀況考量外,也有許 多是因為在外面的工作不順遂而試圖回家鄉發展,尤其在 921 大地震發生前,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