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災害、遷移選擇與社會環境影響─以雲林縣古坑鄉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自然災害、遷移選擇與社會環境影響─以雲林縣古坑鄉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自然災害、遷移選擇與社會環境影響. 學. ‧ 國. 政 治 大 ─以雲林縣古坑鄉為例 立. Natural Disasters, Migration Decis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Impact:. Nat. n. al. er. io. sit. y. ‧. A Case Study in Gukeng, Yunlin.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鍾宛君 Wan-Chun Chung 指導老師:馬藹萱 博士 Advisor:Ai-Hsuan Ma, Ph.D..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June, 2011.

(2) 謝誌 這篇碩士論文的生成,不僅是這三年研究所生活的結晶,還是從大三開始 夢想的一個句點。所以請容許我先感謝開啟我對於社會學興趣的兩位老師。偉 信老師聲名遠播的社會學課程和為我們而組織的讀書會;傑華老師不畏懼我絲 毫沒有研究法基礎就大膽地收容我,硬是申請通過兩次大專生國科會計畫-那 些足不出戶撰寫結論報告以及把 E-mail 當 MSN 討論的無數夜晚至今仍難以忘 懷。當然,最重要的,親愛的家族學伴郁芳,謝謝你寄了那封報名簡章,沒有 妳那一推,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間寢室寫下我的感謝。 感謝指導老師馬藹萱老師-兩年來總是一字一句地用心對待、修改我的文 章,處理我的提問,讓過於跳躍的我學會去腳踏實地面對、解決問題,老師的 直率溫暖和對研究的堅持是我非常努力學習的。這兩年來每次討論都讓我獲益 良多,能和老師一起聊天討論,無論視覺或心靈層面都是一大享受!很榮幸能 夠當老師的學生,學習所謂作研究的態度。. 政 治 大 感謝我的兩位口試委員苗延威老師以及戴伯芬老師。苗老師上課時的自在 立 ‧. ‧ 國. 學. 開放態度,讓我開始敢於在課堂上發問、提出自己的意見,謝謝老師給了我莫 大的自信,能夠在最後得到老師的肯定我非常開心;也謝謝熱情的伯芬老師, 這麼鉅細靡遺地閱讀我的文章,並給予如此珍貴而豐富的建議,衷心的感謝!. al. er. io. sit. y. Nat. 所有出現在我研究論文中的受訪者,以及幫助我的古坑鄉居民、斗六的親 朋好友,謝謝你們!因為你們的熱情分享和幫助,以及豐富的生命經驗,才能 夠完成這份論文。在你們的身上我學到了另一種生命的態度,很遺憾在此無法 一一具名感謝,但這篇論文也是獻給你們的。我真摯地期盼,以及祈望,你們 可以一直健康快樂,在你們愛的這片土地上過著所追求的生活。. n. v i n 住宿的三年生活轉眼間就要劃上句點,感謝我的兩任室友筱璇和韻如,謝 Ch engchi U 謝妳們忍受我三不五時高歌和近乎晝夜顛倒的生活,能夠擁有兩位個性可愛又 漂亮的室友,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上天。謝謝妳們豐富了我的生活,與妳們四處 走跳、深夜躺在床上聊天的時光,我會一直記得。衷心期盼未來妳們的生活都 可以繼續這麼光明積極,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可以一起亂改歌詞大聲歡笑。還有 對面寢的蕙如學妹,有妳可以一起討論喜愛的影片和綜藝節目真是忙碌生活中 的一大快樂,謝謝妳一直被我欺負喔。 感謝社會所的同學們:幾乎形影不離生活了兩年,給予我太多太多的阿貴、 一起瑜珈打屁,總給我關鍵一擊的帥氣女孩上嘉、忙碌第一名積極也第一名的 欣吟、如今在國外深造的統計魔人博群學長、愛焦慮但妳真的不錯的齡媖、總 是憂鬱但笑點多多的立恆、每次見面談話都有新發現的神奇國豪、穩重踏實一 笑就可以給我力量的昱如、一起經歷讀書會的認真女孩淑鳳,還有其他一起攻 克所有必修課的同學們,謝謝你們和我一起經過這些年的研究生活,從你們身 上我得到了許多,難以回報,誠摯地祝福妳們,關於一切。.

(3) 謝謝我「打工」時同事的各位,俞舒學姊、梅菱和真榮,那些共患難的日 子幸好有妳們!那些奔波中研院、不間斷訪談、虐待印表機、與成疊帳目搏鬥 的日子,也許在幾年後回想起來,反而是齣動人的喜劇。還有系辦的鳳珠學姐 及筱玲學姊,謝謝你們給予我的種種幫助與鼓勵。 親愛的思筠、蝌蚪、琴軒、小郭、芳儀、詠之、瓊文,謝謝你們從國高中 時期就陪著我走到現在,總在奇怪的時間點接受我無盡的抱怨和煩人的糾纏。 這幾年回高雄的時光都很珍貴,再忙也要抽時間見面,彼此鼓勵過後我們都可 以更有力量往前衝。親愛的實習夥伴敏伊和念玉、大學好友阿彪、上萱、Pei、 Blues,還有陪我闖盪數次演唱會的品君學妹,謝謝你們那些「越洋電話」 ,長久 以來不吝惜地給予我勇氣,替我打氣。我們都還年輕,還有很多的目標和夢想, 相信你們都可以!因為你們也是如此相信我。 感謝三位在研究生涯開頭與結尾出現的美麗女性:收留我在台北居住的宗 瑾姊姊,那是一個堅定我目標的起始,正因為有那段時光才讓我開始相信我也 可以;教育實習階段的指導老師施君老師(當然還有可愛的 503 學生們) ,謝謝 妳讓我可以安心地準備推甄,然後無所遺憾地為我的教育生涯劃下句點。感謝 春美阿姨,在最後這段時間給予我的幫助、鼓勵,謝謝妳帶我找回自己。.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謝謝花蓮的七星潭、我的筆電及事務機、M821 室,你們是我心中的力量。 閉上眼睛眼前就是那片清澈的海、還有灑滿星光的夜空;從統計課無數的報表 到從台灣各角落帶回的逐字稿,筆電總是跟著我東奔西跑;三年的生活痕跡塞 滿了寢室的每個角落,這裡是我棲息之地,承載了我所有的喜怒哀樂。. y. Nat. sit. n. al. er. io. 此時的我,正聽著「憨人」。從五年前決定考研究所,到真正來台北念書, 現在,我真的要畢業了。回首這段時光就像場夢,傻傻地讀傻傻地做作業看天 亮,一路跌跌撞撞。可總在沮喪快要放棄時,又能從身邊的人身上得到力量再 繼續下去。雖然最後我沒有成為一位很厲害的學術人,但我確實開了眼界,瘋 狂而充實地經過這三年,也更確立自己的目標。感謝生命中所有幫助過我的人, 無論在你們心中那有多微小,無論是哪個生命階段。. Ch. engchi. i n U. v. 最後,謝謝拉拔我長大的爸媽、讓我像個姊姊的弟弟,如同我第二個家庭 般的阿姨、叔叔、哥哥、遠在美國的姊姊,謝謝你們培養我成為現在的我,我 是如此驕傲能夠作為你們的家人。一直以來我都沒有乖乖地走簡單的路,總是 挑了比較困難、曲折的方式,可每段路上都有你們默默陪伴的身影。能夠如此 無憂無慮地讀書、任性的玩社團、當志工,而今終於完成學業,因為背後有你 們,所以可以勇敢地堅持。對你們的愛超乎你們想像,愛你們,無以言喻。 感謝,那些愛著台灣這塊土地,以及持續為此而貢獻的人們. 2011.08.23 寫於莊敬九舍 M821 室.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經歷過 921 大地震以及多次土石流災害的雲林縣古坑鄉為個案,透 過參與觀察法、質性訪談以及文獻檔案分析的方式,以了解當那些受到環境劇變 的人們在經歷自然災害後,如何在有選的情況下做出遷移與否的決策,而哪些社 會因素會在決策過程中影響人們的決定及行動。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在自然災害發生後,多數的居民會 選擇留下,這是基於本身的災害識覺排除了立即性、短時間內的生命威脅。同時,. 政 治 大 較多,而傾向選擇留在原地。同時,有一些社經弱勢家庭會因為非在地性資源的 立. 大部分的居民也會因為在地性的資源(如社會關係、在地知識、與在地的不動產). ‧ 國. 學. 缺乏,也使他們不得不做出留下來的選擇。從生命史的觀點,本研究發現這些遷 移決策往往是鑲嵌在長期累積的地方經驗與生活脈絡中的。第二,家庭的遷移往. ‧. 往是家庭成員整體的決定,或考量家庭整體需要後做出的決定。不同的家庭可能. sit. y. Nat. 採取不同的方式來完成他們在地重建或者是遷移的目標。第三,個人和家庭的慣. al. er. io. 習往往在選擇的傾向或行動的方式中成為核心。多數人希望能在自然災害發生後. v. n. 恢復既有的生活慣習,但慣習的維持不僅在於個人能力,也與他所在環境中是否. Ch. engchi. i n U. 有足夠的社會支持有關。當社區中的社會安全網可以提供足夠的支持時,個人與 家庭的慣習則得以被維持,而社區社會安全網又和地方產業型態具有緊密關聯。 以觀光為主要發展的草嶺村,和在 921 大地震後轉型為觀光農業的華山村就是兩 個極佳的對比案例。研究資料也顯示當地居民改變社會環境的可能,證明了人不 是單向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也可以反向影響社會環境。. 關鍵字:自然災害、遷移決策、災害識覺、平衡鏈、安全網、慣習、921 大地震.

(5) Summary This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how people make migration decisions after drast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brought by natural disasters and exploring the 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decisions. Gukeng was chosen as a case for this study due to its encounters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and several landslides. The study utiliz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llects field data, mainly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and text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most residents tend to stay after natural disasters, and such choice is based on their hazard perception that excludes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threats to their lives. The majority of residents prefer to stay due to more local resources(includ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local knowledge, and ownership of real estate property). Those families in lower. 政 治 大 social-economic status also tend to stay for the lack of non-local resources. From the 立 perspective of life history, these decisions are embedded in local contexts contructed. ‧ 國. 學. ‧. and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throughout the years. Second, family’s migration decision is usually made by all family members or based on the needs of all members. Different families may use different ways to reach their goals of migration or rebuilding on the same ground. Third, the habitus of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often become the core element in the modes of choice and action. Most people want to be able to recover their habitus after the natural disasters. Howeve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abitus is based not only on personal capacity, but also on the social support drawn from the his environment. People can maintain their habitus when the local community safety net can provide enough support,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safety net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aoling Villege and Huashan Villege provide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in which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ourism and the latter was transformed into eco-tourism and touris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agriculture after the Chichi earthquake.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e possibility of people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 prov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natural disasters, migration decisions, hazard perception, balance chains, safety net, habitus, Chichi earthquake.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動機與背景-從 921 大地震談起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 1. ……………………………………………………..….... 2. 參、個人關注對於問題意識的影響. ……………...…………..………………. 6. …………………………………...…..……..……………... 7. 一、地震 …………………………………………...………………………. 7. 二、土石流. 9. 肆、地震與土石流. ………………………………………...……………………... 治 政 大 陸、小結 ………………………………………..…………..…….…………… 立 柒、章節安排 ………………………..……………………..…….…………… 伍、台灣的自然災害歷史…………………………………..….………………. ‧ 國. 25. ……………..………………………………...……………... y. 27 31. Nat. …………..…………………....……………….. ………………………………………...……………... n. al. er. io. 參、遷移選擇與調適.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Ch. engchi. i n U. v. ………………….………………….……………..………...…. 貳、決定研究事件及場域 參、研究方法. 23. sit. ‧. 壹、災害的自然性與人為性. 壹、研究設計. 22. 學.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貳、環境社會學. 13. 41. …..……………………………...…..……………. 41. ……………………………………………………..………….. 44. 一、參與觀察. ………………………………………………….………... 44. 二、質性訪談.. ………………………………………………….....…….. 45. 三、文獻分析. …………………………………………………….....…... 49. ……………………………..…………………...…….……….. 51. 第四章 進入古坑 壹、進入古坑. 貳、921 大地震與桃芝颱風後的公部門資源. …….…………...…….…….... 64.

(7) 一、住宅相關補助. ………………………………………...……………. 64. 二、大地工程重建. ……….…………………………………...…………. 65. 三、公共建設重建. ……………………………………………...……….. 67. 四、產業振興與重建. ……………………………………………………. 67. 五、生活重建與社區總體營造 ……………………………………........... 69. 參、小結 …………………………………………………………………........... 71. 第五章 遷移決策-那些留在家鄉的人 壹、 誰是災民?-「災民」的身分與想像. …………………..…………..….. 72. ……………...……………………......... 77. …………………………………………...………......... 82. 貳、災害識覺-如何衡量災害威脅 參、選擇留下的考量. 政 治 大. 立. 一、 在地情感與對土地的依存. …………………………...…………... 二、 簡單的生活條件與生計的維持. ……………………………...…………... 91. …………………………………………………………….... 93. 一、自然災害後的損失調適行動. sit. ………………………………………...…………..... er. …………………...………………………………..……………….. io. al. 93 97 101. v i n Ch 遷移決策-那些離開與想離開的人們 engchi U n. 第六章. ………………...………………......... y. Nat. 二、慣習與安全網 伍、小結. ‧. ‧ 國. 86. 學. …………………………….......... 三、 家庭成員的意願與需求 肆、行動與慣習. 82. 壹、選擇離開的考量 一、生計壓力. ………………………………………...…….....…….. 104. ………………………………………………...……...….. 104. 二、教育資源的短缺 三、小結. …………………………………….....….……….. 108. ………………………………………………...……...……...... 109. 貳、不利遷移的原因. …………………………………………...………....... 一、惡性循環的經濟壓力. 112. …………………………………...…………. 112. 二、帶不走的土地. …………………………………………………........ 114. 三、資源的不便利. ………………………………………..….………….. 118. 四、小結 …………………………………………………………………. 120. 参、選擇與行動的回顧. ……………………………………….…………….. 121.

(8) 一、由現在看過去的選擇. ……………………………………………….. 121. 二、遷移經驗影響評估. ………………………………………………….. 123. 三、為什麼遷村不可能. ………………………………………………….. 125. 四、小結 ………………………………………………………………....... 126. 肆、行動中的弱勢者 伍、小結. …………………………………….………………….. 127. ……………………………………………….…………………….. 129. 第七章 社會環境與其他行動者的影響 壹、在地環境與當中的行動者. .……………………..………………………. 一、村長、村幹事與基層政府. 132. ………………………………………... 132. ……………………………………………... 治 政 大. 138. ………………………………………….... 142. 四、小媒體(地方媒體)的力量……………………………………….... 145. 二、學校與社區發展協會. 立. 三、地方性團體與民間資源. ‧ 國. 學. 貳、大環境與當中的行動者………………..…………………………………. 一、專家與政府的科學邏輯 v.s.居民的常民知識. ‧. 二、國家資源與政策的運作. 151. …………………………………………….... 156. sit. y. ………………………………………….... …………………………………………………………………….... io. al. n. 第八章 結論. 148. 159. er. 参、小結. Nat. 三、主流大眾媒體的傳播. ……………………. 148. Ch. engchi. i n U. v. 壹、研究討論. ……………………………………………………………….. 161. 貳、走出古坑. ……………………………………………………………….. 167. 参、政策建議. ..………..…………………………………………………….. 168. 肆、研究限制及建議. 參考文獻. ..…..………………………………………………….. 169. …………………………………………………..…………………. 171. 附錄一、訪談意願信 附錄二、訪談大綱 附錄三、古坑鄉大事紀.

(9) 圖表目錄 圖 2-1 環境災害、屋主、社會脈絡和災害調適關係圖 ..………...……..……... 38. 圖 2-2 地震災害調整模型 …………….…………………………………..……... 39. 圖 3-1 雲林縣古坑鄉歷年重大自然災害 ….……………………………………. 43. 圖 4-1 雲林縣古坑鄉觀光導覽圖 ……………………………………………….. 51. 圖 4-2 雲林縣古坑鄉土石流潛勢溪及主要影響斷層帶分佈圖 ………….......... 53. 圖 4-3 雲林縣古坑鄉農產品收穫面積及產量變化表 …………………...……... 55. 圖 4-4 雲林縣古坑鄉地形變化圖 …………………………………………............ 57. 政 治 大 圖 5-1 雲林縣古坑鄉民國 86-99 年間遷入與遷出人口數之變化 ………......... 圖 5-2 雲林縣古坑鄉民國立 86-99 年間古坑鄉總人口數之變化 ………….......... 60 76. 圖 5-3 居民生活平衡鏈狀態變化 …………………………………………….... 103. 圖 6-1. Brown&Moore 之居住遷移模型 ……………..……………………….. 111. 圖 8-1 遷移決策的動態過程 ………………………………………………….... 164. 圖 4-5 雲林縣古坑鄉各村全倒半倒戶補助家戶數量分佈圖 …………….......... 學. ‧. ‧ 國. Nat. sit. y. 77. al. er. io. 表 3-1 921 大地震雲林縣地區(鄉鎮)家戶受災比例 …………………………. n. v i n Ch 表 4-1 雲林縣古坑鄉土石流潛勢溪流詳細資料列表 e n g c h i U……………………......... 表 3-2 雲林縣古坑鄉訪談人物背景簡易整理 ….………………………………. 42 46 54. 表 5-1 受訪者教育程度列表. ………………………………………….................. 91. 表 5-1 受訪者遷移經歷列表. …………………………………………………….. 97.

(10) 第一章 緒論 壹、 研究動機與背景-從 921 大地震談起 在我們這個世代,普遍記憶最深刻的台灣自然環境災害當屬 921 大地震。民 國 88 年,921 大地震一夜之間造成許多家庭流離失所。十年過後,民國 98 年, 八八風災又席捲了幾乎半個台灣島,造成無數傷亡,及更多的家庭被迫搬離自己 的家園。這些新聞對許多人來說既遙遠又不真實,也很容易在時過境遷後為人們 所遺忘。但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氛圍下,因環境的惡劣變化或因天然災害導致遷徙. 政 治 大. 家園的狀況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 立. 在許多地震、海嘯發生的危險地帶,有許多人在面臨家園的崩解時不願意離. ‧ 國. 學. 開,或在數年後因人們強烈地想重建家園而在原地蓋起房子。但這種執著,卻可. ‧. 能宣告在未來面臨另一次家園的毀滅。對於這些家園遭到劇變的情況,通常我們 的反應是馬上搬家,無法以同理心來看待這些堅守家園的人們。但是放在不同的. y. Nat. io. sit. 生命脈絡下,或許我們能夠更深入了解這些人的決策歷程。在現有的環境災難研. n. al. er. 究文獻中,大多由政策觀點、地質或氣候,甚至於社會工作者觀點來看許多環境. Ch. i n U. v. 災害及其對人們居住與型態的影響,鮮少有人由社會學,甚至是以環境移民的角 度切入論述這樣的議題。. engchi. 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搬家」研究。在相關國際研究對於難民的分類中,將環 境難民視為因環境災害而經歷一段強制遷移過程者,因此環境難民的自主決策 (假設有自主權)是發生在強制遷移之後,所做出的決定。在被迫移動前就做出 的遷移行為,或可說擁有較多自主權的,則可稱之為「環境移民」 。而一個人或 一個家庭的決定遷移過程中,勢必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含家庭、教育、文化, 甚至是其所處的社會。社會影響因素在其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同時社會又施予 遷移者如何的推拉效果,是我在這個研究中所希望探究的。. 1.

(11) 為探討環境移民的決策過程,我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參與觀察及訪談的 方式來了解環境移民們的生命經驗,來剖析其決策及行動過程與其所處之社會文 化的相關聯性。其中,環境移民的選擇以遭遇天然災害或因國土開放不當/過當 者但仍可返回家園的對象為優先。在這樣的考量下,本研究以雲林縣古坑鄉居民 為個案進行研究,透過他們的經驗,來了解環境移民在遷移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各 項選擇及其選擇結果,從而建立一個初步的社會學理解。 簡單來說,本研究企圖探究的問題是:「當這些遭受到環境劇變的人們 經歷災害後,如何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做出遷移與否的決策,而哪些社會因素. 政 治 大. 在過程中會影響這些決策及行動。」. 立. ‧ 國. 學.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 決定遷移與否,我認為可能是一連串的決策及自我(家庭)轉變過程。因此. y. Nat. 在理解災區居民的遷移選擇時,暫時將其分為三個面向:原居住地生活情況、面. er. io. sit. 臨災害(環境破壞)後的選擇/調適過程、選擇後的行動模式。若更深入討論時 可發現,「是否遷移」其實是一環環相扣的考量,包含了遷移的成本、遷移地點. al. n. v i n 的選擇以及遷移後的家庭經濟C 、教育狀況調整等等,這些都影響了最終「是否(能) hengchi U 遷移」的決策。同時,此決定往往並非是個人的決定,而可能是家庭成員經歷多 次溝通後的共同決策。 本研究的目的有三:(1)瞭解居民在自然環境災害發生後的遷徙決策考 量;(2)瞭解居民對於決策所進行的家庭溝通行為及「社會支持」的連結; (3)瞭解居民對於遷移產生實際行動方式及與「社會支持」的連結。根據 問題架構,首先將樣本分為四類: (1)選擇不遷徙在原居住地 1 重建; (2)選 擇移出且在外定居至今;(3)選擇向外遷徙後,目前又返回原居住地居住; 1. 此原居住地因應本研究界定,為雲林縣古坑鄉。指為受訪者於 921 大地震期間居住地(即雲林 縣古坑鄉),並非指受訪者原出生地,也不一定等同於受訪者戶籍地。 2.

(12) (4)選擇在災後遷入「災區」。參考過往與災害相關的研究問卷後,將主要 訪談大綱架構設計如下,並依研究的階段性設計,將研究問題與引導性假設 依據家庭與個人分為兩個層次:. 一、家庭層面 (一)、決定(不)遷移的家庭擁有何種特質? 包含家庭形態(家庭生命週期狀況)、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經濟來源(勞力 分配) 、宗教信仰、居住時間、鄰里關係,及是否擁有住宅/土地所有權(不. 政 治 大 本研究假設家庭社經背景與在地性的差異可能會造成遷移成本與效應的不 立. 動產)等。. ‧ 國. 學. 同,因此遷移決策與地點的選擇會隨著其社會經濟特徵與在地性而有差異。 (二)、決定(不)遷移的家庭為何選擇(不)遷移?. ‧. 1. 地震/風災/水災經驗對於家庭的影響?(當初採取的避難行為、家庭. y. Nat. sit. 成員/居所所受到的傷害、其他災害衝擊). n. al. er. io. 2. 安置/暫時遷移經驗的家庭影響?(重建的經驗與感受) 3. 如何選擇/確定下一階段的居住地?. Ch. engchi. i n U. v. 4. 決定的過程中所展現的(社會/家庭)影響以及(社會/家庭)溝通過 程。是誰擁有較大的主導權?(確定擁有主導權者即可多訪問個人性問 題) 本研究假設家庭成員經歷災害的經驗,以及家庭權力的運作,會影響家庭遷 移的決策模式。 (三)、家庭遷移(重建)的過程與社會行動者的介入影響 家庭如何行動,以及在行動過程中社會支持、社會制度如何在其中發揮影 響。社會支持的管道包括:公部門、非營利組織、社區鄰里參與、家庭核 心網絡成員等。 3.

(13) 本研究假設,家庭遷移或重建的過程會受到其他社會行動者的影響。本研 究除探究家庭遷移與重建的行動過程外,也會探究介入家庭遷移與重建的 社會行動者與其介入的方式與影響程度。 (四)、是否比較/聽說過其他地區受災戶的經驗? 本研究想透過這個問題,以瞭解受訪者及其家庭成員是否透過聽聞他人的 受災經驗與解決方式,而產生社會比較或參考作用。. 二、個人層面. 政 治 大. (一)、決定(不)遷移的人擁有何種特質?. 立. 包含個人的適應力(個人遷移經驗)、性別、族群、教育程度、婚姻/家庭. ‧ 國. 學. 型態、職業/工作型態、宗教信仰、鄰里關係如何,及是否擁有住宅/土地 所有權(不動產)等。. al. er. io. (二)、決定(不)遷移的人為何選擇(不)遷移?. sit. y. ‧. Nat. 本研究假設遷移的決策與行動模式與個人特質有關。. v. n. 1. 地震/風災/水災經驗對於他們生命經驗的影響?(當初採取的避難行. Ch. engchi. i n U. 為、家庭成員/居所所受到的傷害、其他災害衝擊) 2. 安置/暫時遷移經驗的影響?(重建的個人經驗與感受) 3. 如何選擇/確定下一階段的居住地? 4. 個人在家庭決策/溝通的過程中的經驗為何? (1) 過往的經驗及主要扮演的角色為何? (2) 921 大地震/土石流的經驗與特殊感受? (3) 個人對於家庭決策的評估及感受? 5. 在(個人或家庭)決定前有接受(主動及被動)什麼樣的資訊、社會支 持。. 4.

(14) (1) 主動尋求的社會支持? (2) 被動接受的社會支持? (3) 知道和選擇哪方幫助的關鍵點是? (4) 認為當時最需要的資源是什麼? 透過這部分的問題,本研究想探究個人的決策方式與考量面向,受災經驗如 何影響他們對於災害的認知,以及社會支持在這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研 究假設,受災經驗會影響其對災害的認知與回應方式,同時社會支持在當中 會扮演重要角色。. 政 治 大. (三)、個人的遷移(重建)過程與社會行動者的介入影響. 立. 個人如何行動,以及在行動過程中社會支持、社會制度如何在其中發揮影響。. ‧ 國. 學. 本研究假設,家庭遷移或重建的過程會受到其他社會行動者的影響。本研究. ‧. 除探究家庭遷移與重建的行動過程外,也會探究介入家庭遷移與重建的社會. sit. y. Nat. 行動者與其介入的方式與影響程度。. n. al. er. io. (四)、是否比較/聽說過其他地區受災戶的經驗?. i n U. v. 本研究想透過這個問題,以瞭解受訪者本身是否透過聽聞他人的受災經驗. Ch. engchi. 與解決方式,而產生社會比較或參考作用。. 多數人文取向的災害相關問卷設計,會基於「災害調整模型 2 」而著重於五 個面向: (1)家戶特徵、 (2)災害經驗、 (3)家戶調整行為、 (4)災害風險認知 以及(5)社會組織行為,如姜蘭虹、王秋原(1985)、姜凱評(2003)、許翔智 (2004)、張三軍(2005)等。此外,在討論遷移者個人或家庭所考量的遷移因 素為何時,往往包含了三大面向:經濟面向(成本考量) 、情感面向(家園認同、 心理調適)以及社會面向(遷移時所獲得的社會資訊/幫助、社會網絡的功能. 2. 關於「災害調整模型」的討論可見第二章文獻回顧。 5.

(15) 性) 。台灣早期討論家庭遷移的研究,如邱明鶴(1997) 、陳淑美、張金鶚(1997)、 (1999) 、劉怡吟(1996)等,尤其偏向以經濟觀點來看待「成本」 ,主要包括到 住宅市場中的搜尋成本、與仲介公司的協商成本、搬遷過程中所產生的實質成 本,此外亦包含離開原居地而切斷與當地鄰里關係及情感的無形成本等。而我著 重觀察及討論的,則是在決策的過程中,受訪者/家庭如何「接收」與「判讀」 相關資訊,進而對其行動產生影響,以及受訪者/受訪家庭所感知到的社會性因 素(包含社會學習歷程、社會政策及社會支持)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產生 的影響。. 政 治 大. 也正因為決策是一個過程,並沒有明確的斷點,因此在討論災區居民的遷移. 立. 決策時,我認為應該不僅止於災害後的選擇以及行動觀察,而必須往前回溯,包. ‧ 國. 學. 含他們在自然災害發生前後是如何去理解這個災害,災害後如何回應與評估,以 及他們如何在災害後被社會環境影響或反向影響社會環境。這些經驗,又可能受. ‧. 到他們所在的社會環境,以及既有的生活網絡所影響。因此在進入田野的期間,. y. Nat. io. 變化,期望能突顯遷移決策其過程,而非結果。. n. al. Ch. hi. en. er. sit. 我試圖以「遷移決策」為面向切入去了解災居居民在自然災害發生前後的生活及. i n U. v. gc 參、研究者個人關注對問題意識的影響. 除了理論回顧與實務應用的期待,自然災害研究的田野調查與訪談經驗,與 研究者自我的成長也有相關。我的母親來自雲林的普通務農家庭,求學開始即離 開家鄉,後來因工作關係而在都市落地生根,從我有記憶開始就搬過三次家,在 高中畢業後也推甄到多地震、多颱風的花蓮求學四年,回到高雄實習工作一年 後,又因求學來到了台北這個都市。搬到一個不同的城市生活,並且去適應,對 我來說,似乎很理所當然。 國小時,我曾隨著台灣世界展望會探訪過花蓮縣銅門村遺跡。當時的我只覺 6.

(16) 得很震撼,卻沒有在採訪後繼續關注。直到前年的八八風災時,我在展望會看見、 聽見,也實際參與了救災行動一個月,才漸漸開始認真思考,這些自然災害所帶 來的問題。 如果說遷移是一項選擇,這些人究竟為何不離開?報章雜誌中所報導的那些 不願離開,或堅持重返災區的災民,是否真的如同他們所述是過分的樂觀與無理 的要求?基於這個單純的提問,與對於我所閱讀相關文獻的質疑,我決定透過質 性研究方法與田野資料,去了解這些居民背後的選擇邏輯,與影響他們決策的各 種社會因素。. 肆、地震與土石流立. ‧. ‧ 國. 學. 一、地震. 政 治 大. 地震的成因來自於地球的內部,而地表會因地震波的震動受到影響。它的發. y. Nat. sit. 生是突發性的,由爆發到成災的時間相當短,往往只有幾秒的時間。以目前的人. n. al. er. io. 類科技,並無法像其他的自然災害如颱風、洪水等,可以預測它的發生地點、範. i n U. v. 圍與強度。也因此,地震的爆發與成災階段幾乎同時出現,因而造成甚為嚴重的. Ch. engchi. 災害。親身經歷過地震災害的人,如果身處在高山地區或震央附近,也曾經因為 聽見「地鳴」而提早僅僅幾秒感知地震,受訪者 01 分享道: 01:山上從那邊傳下來的地牛喔,我們說那個地震,人家說地牛,地牛翻 身啊,就從地下傳上來的。那種就有點像我們騎車加油的那種聲音, 那你就知道地震要來了,從山上傳下來那種聲音。 除此之外,地震還有可能引發其他連鎖的自然災害-如山崩、地表滑移、海嘯 3 3. 海嘯(Tsunami),原是日文「津波」的發音,意指「港口內的巨浪」。海嘯的成因多為地震或 火山爆發等造成,而非潮汐的差異。海底如果發生地震斷層錯動海床或火山爆發,會擾動海面 而形成長週期水波,並向四周傳布。海嘯的破壞力與湧高(run-up)的高度有關,湧高越高, 破壞力越大(吳杰穎等 2006:52) 。海嘯發生的地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近年來國際知名的海 嘯事件有 2004 年 12 月 26 日的印尼海嘯(約 30 萬人喪生) 、2010 年 2 月 27 日的智利海嘯, 以及 2011 年 3 月 11 日的日本海嘯。 7.

(17) 等,地震災害也因而擴大了好幾倍,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但地震的發生具有極低的原地重演性:許多自然災害大多具有原地重演的特 徵,例如每年秋夏季發生於我國的颱風、雨季來臨時下游沖積平原的水患等。但 通常地震並不具有原地重演性,特別是強震的原地重演性極低。這種特性使得人 類長期應付地震的知識與經驗無法累積,很難根據長期資料型態與特性,研擬具 體有效的因應之道(王子平、陳非比與王紹玉 1989:27-48) 。從地球的歷史看 來,地震不過是在幾萬年、幾十萬年前即存在並重複發生的現象之一。 地震造成的損害是全面性的:強烈地震不僅會造成房屋的倒塌,也會發生後. 政 治 大. 續的火災甚至人員的傷亡。而且也可能由於水管破裂,致使飲用水受到汙染,因. 立. 人畜大量死亡而引發傳染疾病,或因大量建築物同時倒塌,導致商業活動停頓,. ‧ 國. 學. 繼而演變為長期經濟蕭條的社會災害。因此,地震對於人類造成的影響是全面性 的,包括人類生命與財產、生理與心理健康,同時社會與自然環境都將遭到不同. ‧. 程度的破壞。在災民心理方面,不少民眾談「震」色變,長久不敢住在房屋裡面,. y. Nat. er. io. sit. 而喪失親人的家庭,更有心情沮喪的病徵,需要長期的心理治療才能恢復健康。 近幾年來世界各地發生的地震災情越來越嚴重,主要有兩大原因:人口密集. al. n. v i n 地受襲,以及都市功能的弱點C遭到打擊。都市為了集中市民生活或工作所必備 hengchi U 4. 的機能,把重要的網線都填塞在小小的面積裡。這樣的構造雖然考慮到簡便、經 濟效益的集中性,但都市特有的社會條件也形成了震災擴大的因素;一旦遭到預 料之外的搖晃,就會大幅加重損害的程度。 1976 年 7 月 28 日,中國唐山大地震總共死亡 24 萬人,約 70 萬(77%)人 受傷,摧毀了萬平方公里的民房(佔全市總戶數的 77%) ,全市供水、供電、通. 4. 所謂維生線就是電力、瓦斯、上下水道、電話、交通、線上金融等維持生活的系統總稱。這些 線路一旦中斷,就需要時間去搶修。這些系統隨著社會的都市化越來越複雜,也增進了相互的 關連,雖然使生活更為便利,卻也成了災害發生時的弱點,線路一旦遭到破壞,都市機能立刻 陷於癱瘓,在日本的維生線研究也是因地震的觸發而興盛。 (阿部勝征 2000:195) 。這方面在 311 東日本大地震時,福島的核能發電廠損傷造成日本地區供電問題便是一顯著案例。 8.

(18) 訊、交通等設施悉數摧毀,對於當地自然環境的破壞更是不言可喻;除此之外, 國際上重大的地震災害還有諸如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芮氏震央 5. 8.3 級,死亡近 7 萬人;2010 年 2 月連續在中國的青海玉樹 6 、南美洲海地、以. 及智利發生芮氏規模 5.0 級上的大地震,尤其 28 日的智利大地震後,當時絕大 多數的太平洋沿岸地區都收到海嘯警報 7;今年 2 月 22 日,在紐西蘭第三大城基 督城所發生規模 6.3 級震源僅有 5 公里深的大地震,造成數百人受傷,引起國際 關注。事隔不久,3 月 11 日日本東北海岸發生芮氏規模 9.0 的大地震,更引發海 嘯,造成 6 千 5 百多人死亡,福島的核能發電廠受損,人員傷亡及連帶損失規模. 政 治 大. 更甚於 1995 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 立. 二、土石流. ‧ 國. 學. 「土石流」在地質上稱為「岩屑流」 ;中國大陸稱為「泥石流」 ,香港稱為「山. ‧. 泥崩洩」,英文學術名詞為「debris flow」。學理上則因其材料組成與流動特性的. sit. y. Nat. 差異,而有許多種分類,亦衍生許多不同的名稱,這些名詞雖有些微不同,但所. al. er. io. 指涉的都是山上的泥土先崩後洩的現象(游繁結 2007:6) 。台灣是在民國 83 年. v. n. 公佈的「水土保持法」中,才首次出現「土石流」一詞。. Ch. engchi. i n U. 土石流的自然作用,沖刷並醞釀出我們的人類文明。數百萬年來,如果沒有 古代的土石流運動,就沒有我們目前生活的主要園地。台灣擁有許多高山峻嶺, 發生土石流正是台灣島嶼的特質,人們在山間選擇平緩的河階地與沖積扇居住, 這些都是由土石流所形成。不少山間住處,自古以來便是土石流的必經之路。 台灣的土石流生成史要追溯到三百萬年以前,當時台灣島正快速隆起,並且 5. 「芮氏規模」所測的是地震規模,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每一個地震只有一個規模值, 目前世界通用的地震規模,是美國地震學家芮氏(C.F.Richter)所創立的「芮氏規模」。 6 2010 年 2 月 5 日的青海玉樹地震,震度芮氏 7.1 級地震,造成 2698 人喪生。 7 2010 年 2 月 27 號清晨,智利中部發生規模 8.8 強烈大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 500 多人死亡, 數十萬人無家可歸,災情慘重,這是智利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一起地震(中央氣象局網站〈2010 年 2 月 27 日智利地震引發之海嘯事件相關說明〉http://scman.cwb.gov.tw/eqv5/talk/2010 年 2 月 27 日智利地震海嘯_0304.pdf)。 9.

(19) 形成高聳的中央山脈,之後由天而降的暴雨混合著巨石、礫石與泥砂形成土石 流。土石流將大量的礫石、砂石搬運到台灣的西部形成廣大的沖積平原,這些平 原正是台灣文明孕育的基礎。 山腳下的沖積平原因為地勢平坦,經常成為人們聚集之處。山區共有兩個精 華區,一是河階地,一是谷口。今日所謂的土石流災害更多是在谷口發生。谷口 因為取水方便,又是平坦地,民眾更喜歡住在谷口,並發展形成聚落。土石流在 谷口處、山坡斜面等形成沖積扇,這些沖積扇或許在數千百年前即已形成,在經 過開發後很可能長時間沒有發生土石流,因此,民眾就失去了警戒心,殊不知巨. 政 治 大. 大的土石流作用是數百千年長週期的自然現象。. 立. 土石流只在颱風 8 或連續大雨的狂嘯後出現,它可以瞬間起動,數十秒內移. ‧ 國. 學. 動數公里,讓人很難想像的是,原本僅有數公尺寬的小野溪,卻能迅速拓寬成一、 二百公尺直徑的大溪;原本小野溪中的綠草與樹種,竟會立刻由許多巨大的石塊. ‧. 取代。正因為土石流啟動的時間快,發生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很難事先察覺或. y. Nat. sit. 預防,才會形成現代人聞之色變的土石流。如果以速度來看,土石流崩塌後最快. er. io. 可以每小時幾百公里的速度前進,相當於高速鐵路的速度。. al. n. v i n 除了具有驚人的沖速外,土石流具有極強的破壞力,當土石流引爆衝擊力 Ch engchi U. 時,會刷寬兩旁的土石,也會同時向下刷深,所經之處會很快佈滿直徑長達數公 尺的巨大石頭。在台灣東部花蓮與中部南投,都因為多山而註定與土石流緊緊相 隨。大型土石流的流動速度雖然比不上洪水,但挾帶的土石直徑很大,碰撞時震 動得很劇烈,曾經經歷過的民眾形容現場令人感覺好像是地震。近距離時,好像 能聞到泥土的味道,甚至可以看到石頭撞擊時的煙硝。. 8. 當熱帶氣漩的中心風速達到 8 級,也就是每秒鐘風速達到 17.2 公尺時,便會形成所謂的颱風。 中央氣象局將中心風速達 8 至 11 級風(即 17.2 至 32.6 米/秒)的颱風歸類為輕度颱風,中度 颱風為 12 至 15 級風(即 32.7 米至 50.9 米/秒) ,強烈颱風為 16 級風以上(即大於 51 米/秒), 強烈颱風為 16 級風以上(即大於 51 米/秒);而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中心持 續風速超過 67 米/秒的颱風列為超級颱風(Super Typhoon)(吳杰穎等 2006:81) 。第四章臺 灣的重大自然災害介紹中有極大比例的自然災害為颱風所引發。 10.

(20) 國際上著名的土石流災害有 1891 年中國四川西昌城郊爆發土石流,沖毀五 條街,死亡人數超過 1,000 人;1970 年 5 月 30 日的祕魯土石流,流速高達每小 時 80 至 90 公尺,搬運土石高達五百萬立方公尺,流程長達 160 公里,死亡人數 更高達 180,000 人,傷亡全球罕見;1985 年 11 月 13 日,哥倫比亞火山爆發岩漿 熔化山頂積雪,導致土石流發生沖進城鎮,共有 250,000 人遇害,因傷亡太過嚴 重被列為當年世界重大事件之一。近兩年還有 2010 年 8 月 15 日發生在中國甘肅, 造成 3 座村莊被掩埋,至少 1117 人死亡。同年 9 月 28 日發生在墨西哥,因熱帶 颶風馬修侵襲而引發土石流,沖毀近 300 間民房,約一千多人遭活埋,超過 25. 治 政 大 引發土石流和洪水,導致至少 257 人喪生,巴西金融中心聖保羅,也因此癱瘓。 立 萬人受災。以及今年(2011)1 月 11 日在巴西東南部里約熱內盧山區因嚴重暴雨. ‧ 國. 學. 土石流的災害研究跨越地質、土木、水利、森林、農工、水土保持、地理等 領域,目前在台灣較大型者,有「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下有一跨領域的. ‧. 研究團隊。而第一起與土石流有關的司法案例是「米堤飯店」 9 在「附加颱風及. sit. y. Nat. 洪水保險」索賠案例中,因為財政部統一規格的保險契約中並不包括「任何原因. al. er. io. 引起之地層下陷、山崩或地層變動所致之損失」,可知山崩並未列入保險項目之. v. n. 中,進而引發土石流與山崩間的範疇與定義之爭 10 (林照真 2002)。. Ch. engchi. i n U. 在苗栗縣三義的火燄山,目前被劃為「自然保留區」土石流天然教室,那裏 每年都會發生大小不等的土石流現象。在那裡可以靜觀土石流的流域與遺留的痕 跡,可以推測自然作用力的雕刻效果。而且,在火燄山一帶,沒有人與河流爭地, 也沒有人居住在土石流沖刷而成的扇狀地上。因而,火焰山的土石流現象看起來 就不那麼可怕,反而可以完整觀察到土石流從生成、流動與結束的全部過程。火 焰山的經驗告訴人們,土石流會在某些地方不斷重複發生,是因為當地具有土石. 9. 在第四章台灣自然災害歷史中的「桃芝颱風」中有說明。 台大地質系副教授陳文山嘗試去區別「山崩」與「土石流」的差別時說,當初翻譯山崩(landslide) 時指的是整個塊體在移動的滑動面,這時塊體在源頭時並沒有太多運動,還不是土石流,土石 流是指內部的運動者每個都有自己的方向與速度,所以便進入流(flow)的階段(林照真 2002) 。. 10. 11.

(21) 流的發生條件。土石流的威脅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存在,即使在短時間沒有發生, 但在各方條件逐漸累積備齊後,土石流依然會到來。台灣肯定會發生土石流,有 些地方還會一再發生,若當地沒有住人,未釀成災情,就屬於土石流的「自然現 象」。火燄山沒有住人,但其他會發生土石流的地方卻多存在著群聚社區,以致 形成大小不等的災害,更成為台灣環保與開發平衡失調等問題。 無論是地震或土石流,都是台灣極為常見的自然現象,但是當自然現象與 人、環境相互作用後就可能產生災害。因此當我們單獨討論地震或者土石流時, 指涉的應該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當我們說震災或者是土石流災害時,才是指那. 政 治 大 質,我們應先瞭解成因後,才能更深入地討論那些災害所產生的影響。 立. 些因自然現象而衍生的災害,而這些災害會因為自然現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 ‧ 國. 學. 上述的地震與土石流,其實都僅是大自然原生的物理作用,在沒有人居住的地 方,當現象發生後,只會產生輕微或劇烈的地景變動。但當地震及土石流「現象」. ‧. 發生後,可能直接或間接衝擊導致「災害」發生,而成為所謂的「地震災害」與. y. Nat. sit. 「土石流災害」 ,此時的地震與土石流就成為了「觸媒」 。例如地震引發了火災、. n. al. er. io. 或如土石流發生時覆蓋或沖毀住家與農民的灌溉系統;又因地景改變使得道路交. i n U. v. 通受損,間接衝擊到貨物/服務物流的中斷、觀光商機受損等(蔡菁芳 2003)。. Ch. engchi. 由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不僅僅是自然現象發生當時的衝擊,後續的整個社會系統 (包括政府)的破壞與因應、生活環境改變、資源的競合、個人層次的社會心理 感受與團體層次的調適行為等,都是所謂災害研究所關注的焦點。而我則試圖由 探索災害後古坑鄉居民的遷移選擇為出發點,來觀察社會是如何發揮影響,以及 這些個人與家庭是如何行動。因此我想在這裡短暫的回顧一下台灣的自然災害歷 史,快速的回顧一下台灣社會對於自然災害的回應。. 12.

(22) 伍、台灣的自然災害歷史 台灣地處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交界帶上,地質破碎且多斷 層,加上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量大、降雨集中等特性的影響,塑造出獨特的地 景。因此,台灣號稱寶島,擁有許多特殊與珍貴的地理景觀和豐富多樣的生態環 境。但也由於地表作用頻繁而迅猛,台灣的地表景觀和生態環境一直呈現動態的 變化,經常出現威力強大的地球物理事件。由於地狹人稠、人口集中,以及都市 化的成長,開發的步伐指向邊際土地(如山坡地、海埔地與河川地等),使土地 開發的成本與壓力甚大。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常被民眾有意、無意的破壞。. 政 治 大. 而颱風豪雨所帶來的破壞力,更引發地表的遽變,不但造成洪水、山崩、地滑、. 立. 土石流、土壤沖蝕 11 等災害,更使許多珍貴的地景無法回復,每年都要為了這些. ‧ 國. 學. 嚴重的災害付出極大的代價。. ‧. 近年來台灣地區發生的自然災害,不僅頻率漸次增加,規模也一再加大。災 害的發生,常常代表者許多有形、無形的損失。災害的威脅,深刻地影響台灣永. y. Nat. io. sit. 續發展的能力。在探討自然災害的問題時,我們發現有許多災害是可以避免或減. n. al. er. 輕的,因為這些災害常常是人們與天爭地、無視於地表作用潛在威脅的結果,致. Ch. 使許多人為開發帶來可怕夢魘,付出社會成本。. engchi. i n U. v. 這裡所介紹的重大自然災害,主要是依據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暨防災專案中 所列影響台灣的十大災害,再加上對於台灣自然環境災害相關政策有重大影響的 事件後彙總而成,主要的數據資訊來源為台灣颱風分析典預報輔助系統 12、國科 會防災專案成果網站 13 、颱風資料庫 14 以及各網路新聞資料庫。. 11. 12. 13. 土壤沖蝕(Soil erosion)是指土壤受外力的作用而離開原位的現象。這裡所指的土壤是指包括 岩石、岩屑、砂礫及岩石經風化所形成的土壤與化學物質;而所稱的外力則包括風、水、冰、 溫度、重力及人為破壞等。節制 2007 年 12 月前,全世界每年土壤沖蝕大約 3mm,其中有 1mm 厚的土壤流進海洋;而台灣的上游集水區由水庫淤砂量反推的計算結果,則每年有約近 9mm 厚的土壤被沖蝕掉,可見台灣土壤沖蝕的嚴重(游繁結 2007:12)。 此網站分為兩大部分: 「分析資料庫」以及「預報輔助系統」兩部份,因此網站名稱綜合了兩 大功能取之。 文章中民國 75 年至 93 年發生之災害案例為 2007 年防災國家型科技計劃暨防救災專案計畫成 13.

(23) 民國 48 年(1959) 艾倫(Ellen)颱風 民國 48 年 8 月 7 日到 9 日連續兩天,艾倫颱風帶來的豪雨侵襲台灣全島, 造成八卦山紅土台地西坡的全面崩潰,造成彰化平原嚴重災害,稱為「八七水 災」 ,遇難與失蹤者高達 1075 人。在此之前,台灣媒體大多以「山洪爆發」來稱 呼這樣的現象。為因應救災需要,中央頒布「水災重建計畫綱要」,並於第 605 次省府委員會議建議臺灣省政府設置「八七水災重建計畫審議組」,由省府委員 及有關廳處長為委員,負責各項重建計畫之協調與推進,任務編組於完成後撤 銷。這次颱風所造成的災害,可以說是近代台灣知名的土石流災害中最早的一起. 政 治 大. (林照真 2002)。. 立. 民國 53 年(1964) 白河大地震. ‧ 國. 學. 民國 53 年 1 月 18 日晚上 8 時 5 分,臺灣發生強烈地震,震央位於臺南市東. ‧. 北方 60 公里,深 20 公里,即臺南縣白河鎮一帶,又稱白河大地震。這場地震對. y. Nat. 嘉義市直接造成的損害並不大,但因在市區引起火災,致使嘉義與臺南境內遭受. er. io. sit. 嚴重災害。從臺灣省警務處在 1 月 20 日提出地震災情報告,可以得知人民生命 與財物之損害,亦可看出當時救災和災後重建主要由軍方和警方執行(參考自國. n. al. Ch. 史館台灣文獻館網站 2010/04/05 查詢)。. engchi. i n U. v. 民國 71 年 西仕(Cecil)颱風 民國 71 年 8 月 11 日西仕颱風侵襲林口台地,連續六天的豪大雨,造成林口 台地東北坡坡地崩潰,受傷 7 人,死亡 17 人;房屋半倒 51 戶,全倒 36 戶,財 產損失當時物價約 10 億(引用自颱風資料庫網站 2010/04/05 查詢)。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教授段錦浩開始注意土石流,也負責土石流的規劃整治,. 14. 果研討會中,所票選出來的台灣十大災害,資料來源為 http://www.ncdr.nat.gov.tw/conf95/vote/content.htm,其餘傷亡數據來自各報網路資料庫。 「颱風資料庫」為中央氣象局氣象科技中心架設,文中的各颱風侵台時間及英文名字都是以 這個網站的公佈資訊為基準。 14.

(24) 從那時候開始的規劃報告書已有「土石流」三字。在此之前,政府相關單位僅以 土石崩落等字樣描述(林照真 2002)。 民國 76 年 琳恩(Lynn)颱風 民國 76 年 10 月 22 日至 23 日,受到秋颱琳恩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雙重影響, 造成北部地區近年來最嚴重之積水,尤其松山、南港、內湖、汐止一帶最嚴重, 有人員傷亡及失蹤,全國遇難者 73 人,損失金額高達當時物價 12 億以上。其中 臺北縣瑞芳鎮大粗坑因為颱風所帶來強勢雨量,引致山洪暴發而發生土石流,沖 毀沿岸堤防及道路系統,砂石淹沒民宅與校舍,總計全國房屋全倒 199 戶、半倒. 政 治 大. 158 戶(引用自颱風資料庫網站 2010/04/05 查詢)。. 立. 當時的損失促使台北市政府與中央水利局加速處理基隆河整治問題,然由. ‧ 國. 學. 1971 年推行初始,市政府與中央水利局便因所持整治方案不同而相互僵持,直. ‧. 到 1988 年,整治計畫終於開始重新推動。琳恩颱風侵台當時因大雨不斷,27 日. y. Nat. 核二廠南側開關廠積水一公尺,使得 1 號機汽機房積水,冷卻核機的儀器因此必. er. io. sit. 須手動停機,在 28 日 1 號機重新啟動後,卻發現因燃料棒破損,導致廢氣排放 的輻射劑量有升高趨勢。相較於 311 東日本大地震時造成的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 al. n. v i n 事件,台灣更早就有了因自然環境災害引發科技災害的案例(余康寧 1991)。 Ch engchi U 民國 79 年 歐菲莉(Ofelia)颱風. 民國 79 年 6 月 21 日歐菲莉颱風侵襲台灣東部,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發生土 石流事件。土石流從上面的無名野溪一沖而下,土石流量越來越大,淹沒了 12、 13 兩個鄰,共有 32 棟房屋全倒,受災人口達 33 戶,並有 36 人慘遭活埋,堪稱 是台灣最慘痛的土石流記憶的開始(引用自颱風資料庫網站 2010/04/05 查詢)。 在這之後,台灣開始關注土石流,各相關領域的教授,以及日本專家也來台 灣勘災。學界與包括農委會、國科會,與原住民委員會在內的各行政單位也逐漸 投入土石流的研究與臨床實務工作。民國 80 年,農委會開始推動「土石流危險 15.

(25) 潛溪」調查,經過多年努力,民國 83 年終於通過「水土保持法」。而銅門村中 12、13 鄰的居民也遷移到「博愛新村」社區中,成為台灣目前僅有的成功遷村 案例之一(林照真 2002)。 民國 85 年 賀伯(Herb)颱風 民國 85 年 7 月 29 日至 8 月 1 日,強烈颱風賀伯侵台,在 31 日創下單日 1749 公釐的最大雨量,造成南投陳有蘭溪兩岸坡地非常多的崩塌及土石流災難,新中 橫公路沿線土石流崩塌,西南海岸沿岸嚴重淹水,總計 41 人死亡、65 人受傷, 財產損失約當時物價百億元以上(引用自颱風資料庫,2010/04/05 查詢)。在賀. 政 治 大. 伯颱風後,南投縣山區因土石流而受災的頻率比過去更甚,幾乎是每次颱風來. 立. 臨,信義鄉(如神木村、豐丘村等)與水里鄉(如上安村、郡坑村、新山村等). ‧ 國. 學. 就會有災情。賀伯颱風幾乎是台灣人認識土石流的起始,全台最嚴重,也最被大 眾關注的兩個地區分別是信義鄉的神木村以及嘉義縣的豐山村. ‧. y. Nat. 賀伯颱風之後,政府開始展開「土石流危險溪流調查」計畫,從此以後,有. er. io. sit. 關於「山石災害」 、 「山洪爆發帶來大量土石而造成災害」等所有現象,全都叫做 「土石流」了(林照真 2002) 。同時,水土保持局也在南投縣信義鄉的豐丘野溪. al. n. v i n 上興建了防砂壩,與全台第一個土石流觀測站。觀測站中有雨量計、水位計、 Ch engchi U. CCD 攝影機等設備,讓水土保持局與各級政府應變中心隨時都可以從電腦上監 測觀察到豐丘野溪的狀況(鍾文萍 2010:66) 。 民國 86 年 溫妮(Winnie)颱風 民國 86 年 8 月 16 日至 19 日,溫妮颱風挾帶強風豪雨過境台灣北部及東北 地區。北部及中部山區豪雨不斷,台北天母、內湖、汐止地區嚴重積水及山崩, 汐止林肯大郡房屋倒塌。全國有 44 人死亡,1 人失蹤,84 人輕重傷,房屋全倒 121 間,半倒 2 間(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 2011/05/28 查詢)。. 16.

(26) 其中,林肯大郡 15 社區的擋土牆崩塌,泥、石、擋土牆侵入第三區樓房的一 樓及地下室、第二區一至三樓,房屋結構嚴重變形,造成社區內多棟五層樓公寓 均前移下陷,導致多名住戶被掩埋於建築物中,最後總計造成 28 人死亡,46 人 受傷。這些受災住戶,有部分接受短期房租補助,部分由當初的建商安置在社區 內其他區的七、八樓區與十五樓區的空屋內(畢恆達 2000)。之所以有如此重 大傷害,主因為建商在開發土地時,為了有更大的建築用地,於是把順向坡的坡 腳切除,同時利用擋土牆與地錨把失去支撐的坡腳支撐著,但颱風時反因擋土牆 與地錨設計的深度與密度不足,造成嚴重傷亡(林俊全 2004:113)。是台灣學. 政 治 大. 界在討論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交互作用時不可不提的案例。. 立. 同年 10 月,立法院建議政府應成立災害防制專責機構,因此行政院於 12 月. ‧ 國. 學. 提出災害防救機構設置的專案研究報告(鍾起岱 2003:25)。. ‧. 民國 87 年 瑞伯(Zeb)颱風. sit. y. Nat. 民國 87 年 10 月 13 日至 17 日,強烈颱風瑞伯侵台,累積雨量高達 805 公釐,. n. al. er. io. 導致花蓮縣鳳義坑發生土石流災害。中央政府撥款補助興建梳子壩。. i n U. v. 因此次颱風過後各地出現許多崩塌地,農委會為了避免土石流災害擴大,於. Ch. engchi. 是提出「土石流緊急處理計畫」,在緊急處理計畫中,工程人員不必上報就可進 行搶救,大大改善了之後土石流相關案例的緊急搶救時程。同時中央政府也將國 科會的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納入中央災害防救中心的規劃考慮(鍾起岱 2003)。 民國 88 年 921 大地震 民國 88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時 47 分,車籠埔斷層和大茅普雙冬斷層推擠, 在日月潭西南方造成芮氏規模 7.3 級的地震。這次的地震造成全台 2,415 人死亡,. 15. 林肯大郡同時也是台灣環境災害研究非常重視的一個案例-除了土石流災害外,它同時也受 到鋼筋輻射的汙染,台大城鄉所畢恆達就曾率領研究團隊進駐,參與住戶的自主抗爭活動外, 也發表了有關於環境與社會心理學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17.

(27) 29 人失蹤,11,305 人受傷,是台灣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地震。在此之前,颱風豪 雨的災情多以洪水災害為主,但在 921 地震之後,由於中部山區地層鬆動,在之 後幾年每逢颱風豪雨,都極易造成洪水與土砂混合型災害,增加了土石流災害發 生的頻率(鍾文萍 2010:19) 。 921 大地震發生後,最關鍵的改變是消防署研擬災害防救法草案,並在民國 89 年 7 月 17 日由總統公布實施。 「災害防救法」是第一部全國性的災害防救法規, 共計 8 章 52 條。次月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依法正式成立,職司跨部會災害防 救協調整合業務,是台灣有關災害防救歷史嶄新的一頁(鍾起岱 2003)。. 政 治 大. 由於造成地震的車籠埔斷層線經過 15 個鄉鎮市、13 個都市計畫區,921 地. 立. 震後為避免民眾在斷層線上建築房屋,造成生命財產之損失,內政部營建署與行. ‧ 國. 學.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合作,在民國 89 年 5 月發布斷層帶限建。但同時也擬定「車 籠埔斷層帶土地處理方案」來解決原限建範圍內私有土地之重建問題(吳老德等. ‧. 2010:87) 。. y. Nat. er. io. sit. 同時,迴異於原本治標不治本的各類攔砂壩、擋土牆等防災工程,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開始推行「生態工法 16 」 ,與林務局合作,優先選擇土石流及. al. n. v i n 坡地損害嚴重地區,進行緊急植生綠化與落石清理,本研究案例的雲林縣古坑鄉 Ch engchi U 華山村即為全台灣首座以生態工法為概念所築成的「土石流示範教室 17 」。. 台中縣中寮鄉清水村 12 鄰的 20 戶人家,也因地震時散村聚落的屋舍受損, 兩側也因山坡地大幅滑動形成堰塞湖,隨時可能面臨土石流的威脅,他們因此自 16. 17. 生態工法的觀念源自德國及瑞士,近年來逐漸為各國所接受,強調透過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 間之互動達到互利共生的目的。所謂生態工法是依據生態系統的需要,創設一個新的棲地環境 設計,需要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設計考量,這部分可能比工程規劃的價值還高,同時在施工材料 方面,也以當地石材為優先,因此成本並不會比興建堤防的老方法高。 生態工法沒有一定的施工方法或是準則存在,而是對每一工程加以獨立考量。一般整治河川的 生態工法,是兼顧防洪與生態的施工方式,捨棄不透水的混凝土,利用原形的塊石材料設立親 水河谷、小水道、親水步道、石面護岸、親水平台、魚梯等多項設施,石與石間有透水的縫隙, 為河川環境創造較多生機。 華山溪的整治措施採用的是「砌石壩」 ,也就是利用石頭、石塊所砌成的壩,除了減緩土石流 向下的衝力外,還可以讓土石流先淤積泥沙,減少及含砂量和流量。 18.

(28) 組了清水村遷鄰自救會向各方的公部門爭取遷鄰。後在 2001 年 11 月時獲得東海 大學建築系所組成的「九二一災後重建東海建築工作隊 18 」協助規劃,在歷時四 年半的申請、審核、重建後,終於在 2004 年 2 月 7 日完成入厝(羅時瑋,2009)。 而整段歷程由紀錄片導演黃淑梅在 1999 年地震發生後就開始完整紀錄,到 2006 年 1 月完成了三集連續劇式的紀錄片《在中寮相遇》 ;2007 年 3 月重新剪接後完 成片長 142 分鐘的《寶島曼波》 (元智大學電子報第 473 期 2010/04/15 查詢)。 民國 89 年 象神(Xangsane)颱風 民國 89 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1 日,因颱風外圍環流及鋒面雙重影響,台灣. 政 治 大. 北部、東半部、恆春半島及中南部山區降下豪雨,造成台北縣汐止、台北市、基. 立. 隆及宜蘭部分地區積水嚴重。全台道路多處坍方,電力、電信系統嚴重受損,近. ‧ 國. 學. 26 萬戶停水,農業損失約 36 億。其中以基隆市「建益護理之家」14 人溺斃及「天 道研究學院」15 人溺斃最為嚴重,總計全國 64 人死亡、25 人失蹤、65 人受傷。. ‧. y. Nat. 其中台北縣瑞芳鎮的弓橋里是繼 76 年琳恩颱風後,第二次遭遇重大土石. er. io. sit. 流,猴硐國小東南方的山坳處產生坍方,二十幾戶民房被掩埋,7 人被活埋,1 人失蹤,產業道路交通中斷,巨石挾帶大量泥砂沖入猴硐國小,殘破的校舍留存. n. al. 至今,成為當年災害的見證(鍾文萍 C h 2010:30)。U n i engchi. v. 另外,新加坡航空 006 號班機在象神侵襲期間於中正國際機場(今桃園國際 機場)試圖起飛,但因天候惡劣能見度過低,班機誤入封閉中跑道,擦撞施工機 具而翻覆並斷裂毀損,造成 83 名乘客及機組員不幸罹難。 象神颱風造成臺北縣瑞芳鎮大粗坑侯硐國小旁大粗坑溪土石流,20 幾戶民 房被掩埋,弓橋里民 7 人被活埋,1 人失蹤,九芎橋及護岸沖毀,侯牡公路及產 18. 「九二一災後重建東海建築工作隊」簡稱東海建築工作隊,是東海大學建築系於災後結合中 華建築文化協會所組成的團隊。活動初期是主要是協助永平村組合屋募集,後轉型為「野建築 工團」 ,設有團長一人,旗下有潭南組(召集人關華山) 、中寮組(召集人羅時瑋)及台中組(召 集人林玲如)三組。清水村遷村案即為中寮組,也就是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羅時瑋先生總召(野 建築工團網頁 http://arch.thu.edu.tw/caca/Teamwild/teamwild%20work1.htm)。 19.

(29) 業道路交通中斷,巨石挾帶大量泥砂沖入侯硐國小,損及教室及宿舍,造成侯硐 國小停課多日(以上資料引用自國科會防災專案成果網站)。由於「災害防救法」 才頒佈不久 19 ,各地方政府的防救辦法尚來不及訂定,因此災害發生後,各地政 府也邊救災邊修正地方的防救辦法。 民國 90 年 桃芝(Toraji)颱風與納莉(Nari)颱風 桃芝颱風自民國 90 年 7 月 28 日凌晨起在花蓮秀姑巒溪口登陸後,移動速度 緩慢,進而滯留在台灣中部與山區,停留時間超過十個小時以上,造成南投及雲 林等濁水溪流域、花蓮縣、台北市與台北縣不少坡地的崩塌,台十六通往水里的. 政 治 大. 路基甚至遭到洪水掏空,其中花蓮縣大興村全村遭土石流淹沒,全村 184 戶有. 立. 人受傷(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 2011/05/28 查詢)。. 學. ‧ 國. 150 戶遭到掩埋。15 個縣市被列入災區,總計全台 103 人死亡、111 人失蹤、188. ‧. 花蓮縣大興村因災情慘重,縣府單位曾提案遷村,但由於村民沒有意願而不. y. Nat. 了了之,縣政府改而在當地建立了一個紀念公園(林俊全 2004:101) 。此外,. er. io. sit. 南投縣竹山鎮的東埔蚋溪上游土石流襲擊溪頭實驗林及米堤大飯店,這次的事件 讓溪頭米堤飯店試圖提出國家賠償,成了第一章提到的台灣第一起關於土石流的. al. n. v i n 司法案件。大甲溪流域的谷關電廠也因而被埋住,花費十多億元重建。 Ch engchi U. 桃芝颱風與納莉颱風之間,台北市出現地區性豪雨長達兩、三個小時,在復 興山麓發生土石流,當地的一位周老先生房子被土石流沖垮,三天後他的屍體才 出現在淡水河口,距離災害現場有五、六十公里遠,等於從原海拔 800 多公尺的 高度,沖到海拔趨近於零的地方,這是首次發生在都會地區的土石流。 民國 90 年 9 月 15 日,納莉颱風在北部登陸,造成台北縣與台北市的大淹水 與不少坡地的崩塌,土石流災害也同時發生。三峽白雞、苗栗頭屋鄉鳳鳴村等地 19. <災害防救法>是在民國 89 年(西元 2000 年)6 月 30 日才於立法院三讀通過,7 月 19 日公 佈施行。具體執行的「災害防救基本計劃」則於隔年(民國 90 年)6 月 20 日京中央災害防救 會報第一次會議中提報,並獲得審查通過(鍾起岱 2003:25)。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IEC endeavour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is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its present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an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each student at Chiayi City Schools are more than that of Chiayi County Schools because the size of class at most of Chiayi City Schools i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In this study, we make use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s primary factors, followed by perceived level of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four issues, (1) to observe how the size, liquidity, value, growth, price, and momentum of stocks influence the stock pric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