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印象管理動機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第四節 印象管理動機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係指個人有意或無意地在人際互動中去 控制其形象,以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觀感(引自蔡維奇、陳建丞、陳皓怡、宋立國,

2009)。傳統印象管理的研究聚焦於外顯行為的探討,即所謂的印象管理行為,

這方面的探討在績效考核與人員甄選的研究中特別受到重視。然部分學者指出,

印象管理行為與部分行為(助人行為、親社會行為)難以區分。因此,應該從動 機的角度切入(Bolion, 1999; Rioux & penner, 2001),才能確切瞭解個體行為的 本質。是故,印象管理動機成為組織行為研究重要的議題,茲就印象管理動機的 概念、測量與相關研究進行說明。

壹、印象管理動機的概念

一、印象管理動機的界定

Bateman 與 Organ(1983)曾以「好戰士」來形容展現組織公民行為的員工,

因其主動地超出角色內工作行為的付出,如同軍隊中願意犧牲自我而成就大局的 士兵。然而,Bolino(1999)指出,展現組織公民行為的成員,亦可能是一種「好 演員」的表現,因為其藉由組織公民行為的展現來進行印象管理,以替自己在組 織中謀得更好的評價或地位。由於組織公民行為與印象管理得外顯行為可能極為 相似(吳政達,2010;Bolino, 1999; Grant & Mayer, 2009; Snell & Wong, 2007)。

因此,對於兩者的比較,應該從行為的動機角色切入,方能釐清成員的行為表現,

究竟是好戰士,抑或是好演員。

印象管理是職場員工相當重要的一種行為,當員工利用一些手段、策略對他 人造成影響,以獲得正面的效益,即可歸為印象管理的範疇(洪贊凱、曾鈺雯,

2012;鄭仁偉、陳春希、袁梅玲、李姿瑩,2012;Bolino, Kacmar, Turnley, & Gilstrap,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2008; Bolino & Turnley, 2003; Chen & Fang, 2008)。傳統的印象管理大多從外顯 行為的角色切入(林鉦棽,2007),視之為印象管理行為(impression management behavior)。此外,印象管理行為或印象管理戰術(impression management tactics)

在求職與面試的理論與實務亦相當受到重視。陳建丞與蔡維奇(2005)即指出,

應徵者的印象會對面試官的評定造成影響;因此,印象管理在求職與面試的研究 相當普遍,如應徵者的印象管理戰術(蔡維奇、吳祉芸,2012;蔡維奇、陳建丞、

陳皓怡、宋立國,2009;Kleinmann & Klehe, 2011; Tsai, Chen, & Chiu, 2005; Tsai, Huang, Wu, & Lo, 2010; Weiss & Feldman, 2006)。此外,印象管理在職場工作評 核亦是相當重要的研究議題(Barrick, Shaffer, & DeGrassi, 2009; Wayne & Liden, 1995),抑或故意製造負面印象來逃避較多的工作責任,也有相關研究的出現

(Becker & Martin, 1995)。

藉由印象管理的理論來探討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亦相當受到重視。在組織中 從事組織公民行為的個人,更容易讓他人產生良好的印象(吳政達,2010),因 此,組織成員選擇從事組織公民行為是基於能夠滿足其特定需求,也就是為了維 持正面的形象而從事組織公民行為,此即印象管理的策略(Rioux & Penner, 2001)。相較於前述的印象管理行為或是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動機(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更受到組織公民行為研究者的重視,因為組織公民行為與 印象管理的外顯行為可能極為相似(如幫忙同事、協助主管等),因此,諸多研 究主張在探討組織公民行為時,應該瞭解其背後動機為何,換言之,當觀察一個 人從事組織公民行為時,除了外顯行為的判斷,更需探求其是否因印象管理動機 而從事該行為(吳政達,2010;林鉦棽,2007;Bolino, 1999; Grant & Mayer, 2009;

Rioux & Penner, 2001)。

所謂的印象管理動機,即個人在人際互動的場域中,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訊 息,操弄或影響他人對自我形成某種良好的印象或有利的歸因,其目的在於創造 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影響力與取得正面回饋的一種動機(林鉦棽,2007;Goffma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1959)。由於組織公民行為與印象管理策略極為相似,因此瞭解其背後動機的相 當重要的。Bolino(1999)指出藉由組織公民行為來進行印象管理的三個理由:

(一)從事組織公民行為實現了良好公民的形象;(二)他們會被視為更良好的 組織公民;(三)良好公民之間亦是有差異的,他們希望藉由印象管理來實現他 們如何被他人看待。前述的觀點,在諸多的研究中獲得支持,而多數的研究結果 皆發現,組織公民行為與印象管理呈現顯著的正向相關(林鉦棽,2007;Bolino, Varela, Bande, & Turnley, 2006; Grant & Mayer, 2009; Kang, Gold, & Kim, 2012)。 印象管理動機最能代表利己動機的展現(Bolino, 1999),當員工欲最大化自身利 益時,印象管理往往是可行的策略(Rioux & Penner, 2001)。依據印象管理理論,

當員工具有印象管理動機時,其會採取一些正面的手段或策略來整飭形象

(Bolino, Kacmar, Turnley, & Gilstrap, 2008)。舉例而言,一個員工可以藉由主動 協助主管或同事,獲得樂於助人且行有餘力等態度及能力方面的正面形象,進而 獲得主管或同事的正面回饋,這些回饋可能反應在社會資本或工作升遷上面。

二、印象管理動機的效應

最常用以說明印象管理動機效應的研究議題,係組織公民行為與績效評核。

在相關的實證研究上,印象管理動機則呈現「雙刀軔」的現象。首先,Vilela、

González、Ferrín 與 Araújo(2007)的研究指出,以領導者為導向的印象管理策 略,可以正向促進領導者對其的喜好,並進一步影響其對績效的評核,然相對而 言,印象管理動機必須是被隱藏的,否則可能招致反效果,例如 Halbesleben、

Bowler、Bolino 與 Turnley(2010)的研究發現,當主管將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 歸因為印象管理動機,其會產生不悅的情緒,並對於績效評定造成負面的影響。

由上可知,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的連結,讓研究者及實務人員獲得 進一步省思的機會。當然,印象管理的動機觀點,尚無法推翻組織公民行為是有 利於組織的論述,但也說明了組織公民行的展現不一定是無私或利他的。因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有必要針對不同組織條件或事例條件下,進一步探討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 為之間的關聯性。

由前述可知,印象管理動機可以促成利己取向的組織公民行為,換言之,藉 由組織公民行為的展現,整飭或強化自我在他人中的印象,因此,印象管理動機 可視為自我服務的內在動機,其在從事組織公民行為之時,亦進行了印象的管 理。過往對於組織公民行為的探討,不論是社會交換、社會影響或人格特質,多 植基於利他的傾向;換言之,組織公民行為的展現,是基於他人或組織利益的著 想。社會交換理論重要原則之一,即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交換將演變成相互承 諾的關係(Cropanzano & Mitchell, 2005),換言之,當組織成員感受到來自組織 的良好對待時(如組織公平、知覺組織支持、良好的領導等),基於互惠原則,

其會展現良好工作行為做為回報,包含組織公民行為,此即為組織公民行為基於 社會交換而產生的重要論點。

就組織公民行為的原始定義的界定,採取利他取向來探討組織公民行為似乎 是比較合乎理論架構的,但就外顯行為的背後動機而言,基於利己的動機而展現 組織公民行為,也是不無可能的。Bolino(1999)曾指出,「好戰士」的組織公 民行為意謂著對組織的無私付出與貢獻,然而,這樣的行為背後亦可能是為了增 強印象(impression enhancing)與自我服務(self-serving),因而提出「好演員」

的概念,做為探討利己取向組織公民行為的基礎。

Rioux 與Penner(2001)曾就親社會價值(prosocial values)、 關心組織

(organizational concern)與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三種不同的動機 對組織公民行為進行預測,結果顯示三種動機對於組織公民行為都具有獨特的解 釋變異量,由此可知,印象管理的動機確實能對組織成員的組織公民行為造成影 響。此外,Snell與Wong(2007)亦曾就「好戰士」與「好演員」之間的差異進 行探討,其透過不同的虛擬事例(story)讓20位受訪者去區辨與歸因行為的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及類別;其結果指出,有三種組織公民行為的界分是涉及印象管理動機的,分別 為「歸因於印象管理動機的組織公民行為」(OCB attributed primarily to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伴隨最小合規性的偽組織公民行為」(alleged pseudo-OCB concomitant with minimal compliance)及「反生產行為的偽組織公民行為」(alleged pseudo-OCB concomitant with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由此可知,當人去判 斷或區辨他人所展現的組織公民行為時,係會考量該行為的背後動機,而印象管 理動機即是一個重要的判別線索。Grant與Mayer(2009)則進一步指出,個人的 動機可能是混合的,因此好戰士與好演員的現象可能同存於一個人身上。Grant 與Mayer指出,個人可以同時從事印象管理與組織公民行為,例如幫助他人的行 為,一方面符合親社會的組織公民行為,一方面也可以強化自己的形象或聲譽;

其研究結果指出,具印象管理動機的人,比較傾向於從事協助他人的組織公民行 為(OCB-I),因為此行為與親社會行為極為相近,相對而言,其對於協助組織 的組織公民行為(OCB-O)的影響是比較不明顯的,例如,對組織提出建言(voice)

行為,因為這樣的舉止可能會影響到其人際關係。而其他的相關研究亦支持,印 象管理動機有助於組織公民行為的展現(吳政達,2010;林鉦棽,2007;Ariani, 2012),顯見印象管理動機的存在,亦是促進組織成員展現組織公民行為的正向 影響因素。

由上可知,當個人從事組織公民行為時,其可能隱含著印象管理的動機,這 樣的動機與自我服務動機(self-serving motivation)是相近的,因其都會對組織 公民行為產生正向的影響(Huang & Liu, 2010)。是故,當個人抱持印象管理動 機進而從事組織公民行為時,可視之為利己取向的組織公民行為。

三、小結

自我的發展與利他服務是可以彼此融合的(王叢桂、羅國英,2010),因此,

瞭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是相當重要的。在職場之中,組織成員即可能基於不同的考 量因素,而產生印象管理動機,進而從事不同的印象管理行為。在學校組織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