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 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多層次模型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 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多層次模型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奕華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 ‧. 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多層次模型的分析. n. al. er. io. sit. y. Na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s’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A multi-level model analysis. Ch. engchi. 研究生:顏弘欽. i n U.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誌. 「結束一個階段的任務,即啟動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五年前在政大教政所取得碩士學位, 即抱持著如是的心情,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一晃眼,將近十年的時間,一邊工作,一邊念書, 這樣的生活,再充實不過了。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張奕華博士。奕華教授自我碩士班階段起, 即是我的指導教授,一路至博士班的學習,包含論文寫作、期刊投稿、國科會計畫參與等, 讓我有充分的學習機會,且在老師悉心指導下,讓我對於學術研究應有的倫理、態度及品質, 有著相當深刻的體驗;弘欽的學習成果,一切要歸功於奕華老師的傾囊相授。其次,對於博 士論文口試委員的斧正指導,也要慎重的表達謝意,包括吳政達教授、林志成教授、孫志麟. 政 治 大. 教授及黃旭鈞教授,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提供我諸多寶貴的指導與建議,讓我得以順利完成. 立. 博士論文。. ‧ 國. 學. 除了論文的撰寫,博士班階段的課程修習,也讓我如獲滿滿的知識寶藏。在此要感謝多 位政治大學學術涵養豐富的老師,秦夢群教授、湯志民教授、吳政達教授、劉興漢教授、黃. ‧. 炳煌教授、陳木金教授、余民寧教授、董保城教授、邱美秀教授、蔡維奇教授、胡昌亞教授,. y. Nat. 在相關專業領域的啟迪,豐富我在相關領域的理論基礎及實務探究。此外,中興大學吳勁甫. al. er. io. 多的支持與鼓勵,在此也要一併表達謝意。. sit. 博士、中國科技大學許正妹博士、淡江大學陳意文博士,在我博士班求學階段,亦給予我諸. n. v i n Ch 對於任職學校的師長及同事,也要表達感激之情。弘欽在竹東國小服務將近 12 年,有 engchi U 10 年的時間都是在進修,如今能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對於學校的支持、同仁的協助,我銘記 在心。還有我一大票的同窗好友,讓我在修課及撰寫論文期間,可以獲得額外的奮鬥力量。 最後,要感謝家人一路上的陪伴。爸爸、媽媽對我的鼓勵與期許,一直是我努力向前的動力, 大姐、二姐、右右、翰翰,也始終是我溫暖的支持力量,而來自岳家的支持,也讓我能更專 注於課業上的學習。老婆,當然也要感謝妳,從結婚到現在,我一直都在進修念書,希望一 切所獲,能與妳分享,還有,剛滿四歲的小兒丞丞,或許你已經習慣爸爸要工作要忙(讀 paper、 寫論文)的生活,願接下來的日子,能有更多陪伴你成長的時光。 顏弘欽 謹誌於新竹 2014.07.15.

(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 之關聯性,並分析學校組織政治氣候對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 公民行為之間關係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在預試階段以新竹縣公立國 民小學教師為對象,寄發 300 份預試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224 份,據以分析測量 工具的信效度。在正式施測階段,以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對象,寄發 1,458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1,026 份。在資料分析方面,透過描述性統計、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及階層線性模式等方法,檢測本研究問題及假設。依. 政 治 大 一、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現況分析 立 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 國. 學. (一)國民小學教師具有中等程度的組織政治知覺。 (二)國民小學教師具有中高程度的印象管理動機。. ‧. (三)國民小學教師具有良好程度的組織公民行為。. sit. y. Nat. 二、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差異分析. al. er. io. (一)教師的組織政治知覺會因學校規模、學歷及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v. n. (二)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會因學校規模、學校地區、性別、學歷及擔任職務之不 同而有所差異。. Ch. engchi. i n U. (三)教師組織行為會因學校規模、學校地區、性別、年齡、服務年資及擔任職 務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分析 (一)教師的組織政治知覺對組織公民行為具有負向的影響。 (二)教師的組織政治知覺對塑造正面印象的動機具有正向的影響。 (三)避免負面印象及塑造正面印象的動機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具有正向的影 響。.

(5) (四)教師的組織政治知覺會透過塑造正面印象的中介效果,間接對組織公民行 為產生正向的影響。 (五)學校組織政治氣候會調節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及組織公民行為的關係。 (六)學校組織政治氣候會調節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及塑造正面印象的關係。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行、校長及教師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的建議 (一)形塑正向組織氣候,避免過多的政治行為。 (二)重視學校運作公平,提升成員的信任感。. 政 治 大. (三)暢通溝通管道,避免影響團體的過度操弄。 二、對學校校長的建議. 立. ‧ 國. 學. (一)妥善處理學校政治行為,避免產生負面效應。 (二)明辨成員工作行為動機,避免形成惡性競爭。. ‧. (三)正向肯定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鼓勵教師對教育工作的額外付出。. sit. y. Nat. 三、對學校教師的建議. al. n. (二)適時善用印象管理策略,提升工作績效表現。. Ch. engchi. er. io. (一)正向看待學校組織政治,調整自我工作心態。. i n U. v. (三)積極從事組織公民行為,創造個人與組織價值。 最後,本研究亦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在測量工具、研究內容、研究設計及資料 分析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印象管理動機、組織公民行為、組織政治知覺、多層次分析.

(6) Abstract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oreover,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impact of the organizational political climate in schools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In the pretest administered in this study,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ounty. A total of 3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224 were return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tested. In the formal survey, the subjects wer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rom across Taiwan. A total of 1,458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1,026 valid samples were return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varia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 to validate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erived:.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1. The perception level of teachers regarding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1)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ossess a middle-level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2)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ossess middle-high-level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3)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ossess favorabl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 h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2.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teachers’ politics, impression engchi U management mo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1)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for teachers varies by school siz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osition in school. (2)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of teachers vary by school size, school location,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osition in school. (3)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of teachers varies by school size, school location, gender, age, and years of service.. 3.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1)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negatively affect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2)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for teachers positively affects the.

(7) motivation to create a positive impression. (3) The motivation to avoid a negative impression and create a positive impression positively affects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of teachers. (4) The creation of a positive impression for teachers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5) The organizational political climate in school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of teachers. (6) The organizational political climate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positive impression.. 政 治 大.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school practice,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立. ‧. ‧ 國. 學. 1. For school practice: (1) Establish a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avoid excessive political behavior. (2) Focus on the fairness of school operations and promote the trust of members. (3) Provide unimped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avoid excessive manipulation by the impacting group.. y. Nat. sit. n. al. er. io. 2. For school principals: (1) Appropriately control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the school to avoid negative effects. (2) Distinguish working motivation among members to avoid negative competition. (3) Positively affirm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nd encourage teachers to invest additional effort in educating students.. Ch. engchi. i n U. v. 3. For school teachers: (1) Positively address school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and adjust one’s self-working attitude. (2) Appropriately use impress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enhance job performance. (3) Positively engage i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nd create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value.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hich include suggestions for measuring tools,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Keywords: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multilevel analysi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政 治 大. 第一節. 組織公民行為的意涵與相關研究………………………..…......….…15. 第二節.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意涵與相關研究………............................….…40. 第三節. 組織政治知覺的意涵與相關研究…………………….……………....69. 第四節. 印象管理動機的意涵與相關研究……………………..…..….……....85. 第五節. 理論模型推導……………………………………………..….....……..95. 立. ‧. ‧ 國. 學. Nat. io. sit. y.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101 研究架構與變項…………………………….……….................…..…101. 第二節. 研究對象………………………………………………….….………..103. 第三節. 研究工具…………………………………………………....………....105. 第四節. 實施程序…………………………………………………….…......….1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36. n. al. er.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141 第一節. 資料檢測...……………………………………………………….……141. 第二節.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現況分析…147. 第三節.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差異分析…154. 第四節.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分析…177 I.

(9) 第五節.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180. 第六節. 綜合討論………………………………………………….…………..1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01 第一節. 結論……………………………………………..………………….....201. 第二節. 建議…………………..…………………………………………….…205. 參考文獻……………………………………………………...………...….……211 壹、中文部分………………………………………………………….……......211 貳、外文部分………………………………..…………………………....…….217. 附錄. 立. 政 治 大. 附錄一:「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審查問卷」…….………………………….……...247. ‧ 國. 學. 附錄二:「管理領域專家學者內容效度修正意見統計表」………………...…..255. ‧. 附錄三:「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內容效度修正意見統計表」…………….…..…..257. y. Nat. 附錄四:「預試問卷」………………………………………………………...…..259. er. io. sit. 附錄五:「正式問卷」………………………………………………………..…...263 附錄六:「個別學校組織政治氣候 rWG ( J ) 計算結果」……………………….…...267. n.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10) 表. 次. 表 2-1. 組織公民行為定義彙整………………………………………..…………18. 表 2-2. 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彙整-行為特質取向………………………………..21. 表 2-3. 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彙整-行為受惠者取向………………………..……25. 表 2-4. 組織公民行為行為特質取向重要引用量表………………………..……31. 表 2-5. 組織公民行為行為受惠者取向重要引用量表…………………..………34. 表 2-6.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定義彙整……………………………………..………42. 表 2-7.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構面-行為特質取向………………………..……45. 表 2-8.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構面-行為受惠者取向……….……………….…50. 表 2-9. 政 治 大 組織政治知覺定義彙整…………………………………………………..70 立. ‧ 國. 學. 表 2-10 組織政治知覺與相關變項分析摘要………………..………………....…73 表 2-11 組織政治知覺量表彙整…………………..…………..………………..…78. ‧. 預試樣本基本特性摘要表……………………………..…………………104. 表 3-2. 正式施測樣本基本特性摘要表……………………………..……………105. 表 3-3. 預試量表之結構與題數摘要表………………………..…………………107. 表 3-4. 專家效度審查名單(管理領域)…………………..……………………108. 表 3-5. 專家效度審查名單(教育領域)……………………..…………………109. 表3-6.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111. 表3-7. 原始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測量模型參數估計摘要表……………………...114. 表3-8. 原始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測量模型適配指標摘要表………………...……114. 表3-9. 修正後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測量模型參數估計摘要表……………...……116.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3-1. Ch. engchi. i n U. v. 表3-10 修正後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測量模型適配指標摘要表……………..….…116 表3-11 教師印象管理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117 表 3-12 原始單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參數估計摘要表……..…..……120 表 3-13 原始單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適配指標摘要表………………120 III.

(11) 表 3-14 原始雙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參數估計摘要表……..………123 表 3-15 原始雙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適配指標摘要表……..………123 表 3-16 修正後雙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參數估計摘要表………..…125 表 3-17 修正後雙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適配指標摘要表………..…125 表3-18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126 表3-19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測量模型參數估計摘要表…………………..………130 表3-20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測量模型參適配指標摘要……………………..……131 表3-21 修正後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測量模型參數估計摘要表…………..………133. 政 治 大 表3-23 正式量表之結構與題數摘要表…………………………………………..134 立 表3-22 修正後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測量模型適配指標摘要…………..…………133. 研究變項區別效度分析摘要表……………………………………..……143. 表4-2. 研究變項組內相關係數摘要表…………………………………..………145. 表4-3.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因素層面現況………………………………..………147. 表4-4.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測量題項現況…………………………………..……148. 表4-5. 教師印象管理動機因素層面現況……………………………………..…149. 表 4-6. 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題項現況………………………………….……150. ‧ 國. ‧. y. sit. er. al. v i n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因素層面現況……………………………….………151 Ch engchi U n. 表 4-9. io. 表 4-8. Nat. 表 4-7. 學. 表4-1.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測量題項現況………………………….……………152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差異分析摘要表……………….……155. 表 4-10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差異分析摘要表………………..……155 表 4-11 不同性別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差異分析摘要表…………………..………156 表 4-12 不同年齡組別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差異分析摘要表………………..……157 表 4-13 不同年資組別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差異分析摘要表…………………..…157 表 4-14 不同學歷組別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差異分析摘要表……………..………158 表 4-15 不同職務組別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差異分析摘要表………………..……159 表 4-16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印象管理動機差異分析摘要表……………..………160 IV.

(12) 表 4-17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印象管理動機差異分析摘要表………………..……161 表 4-18 不同性別教師印象管理動機差異分析摘要表…………………. ………162 表 4-19 不同年齡組別教師印象管理動機差異分析摘要表………………..……163 表 4-20 不同年資組別教師印象管理動機差異分析摘要表………………..……164 表 4-21 不同學歷組別教師印象管理動機差異分析摘要表………………..……165 表 4-22 不同職務組別教師印象管理動機差異分析摘要表………………..……166 表 4-23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差異分析摘要…………………..……167 表 4-24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差異分析摘要表…………………..…168. 政 治 大 表 4-26 不同年齡組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差異分析摘要表…………..…………170 立. 表 4-25 不同性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差異分析摘要表…………………..………169. 表 4-27 不同年資組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差異分析摘要表………………..……171. ‧ 國. 學. 表 4-28 不同學歷組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差異分析摘要表………………..……172. ‧. 表 4-29 不同職務組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差異分析摘要表…………………..…174. y. Nat. 表 4-30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與印象管理動機相關分析摘要表……………..……177. er. io. sit. 表 4-31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分析摘要表………………..…178 表 4-32 教師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分析摘要表………………..…179. al. n. v i n 表 4-33 研究變項直接效果參數估計摘要表………………………………..……186 Ch engchi U 表 4-34 研究變項中介效果參數估計摘要表………………………………..……189 表 4-35 研究變項調節效果參數估計摘要表……………………………………..193. V.

(13) 圖. 次. 圖 1-1. 研究步驟流程………………………………………………..…………..…12. 圖 2-1. 研究變項直接效果模型圖…………………………………..………..……97. 圖 2-2. 研究變項中介效果模型圖………………………………..…………..……98. 圖 2-3. 研究變項調節效果模型圖………………………………..…………..……99. 圖 3-1. 研究架構……………………………………………………………..……102. 圖 3-2. 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測量模型……………………………………..………112. 圖 3-3. 原始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測量模型…………………………………..……113. 圖 3-4. 修正後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測量模型………………………………..……115. 圖 3-5. 政 治 大 單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118 立 原始單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119. 圖 3-7. 原始雙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121. 圖3-8. 原始雙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122. 圖3-9. 修正後雙因素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測量模型………………………...……124. ‧. ‧ 國. 學. 圖 3-6. sit. y. Nat. al. er. io. 圖3-10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測量模型………………………………………...……128. v. n. 圖3-11 原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測量模型…………………………………...……129. Ch. engchi. i n U. 圖3-12 修正後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測量模型………………………………...……132 圖4-1. 研究變項直接效果分析結果………………………………………...……186. 圖4-2. 組織政治氣候、組織政治知覺與組織公民行為調節效果示圖…………190. 圖4-3. 組織政治氣候、組織政治知覺與塑造正面印象調節效果示意圖………191. VI.

(14) 第一章 緒論 人員係構成組織的基本要素,因此,組織成員的工作行為一直是組織管理與 行為研究的重要議題。就組織而言,具有其設定的目標,而如何透過組織運作以 達到最大化的產出,則為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前提。早期的科學管理理論認 為,對於員工的工作程序必須予以科學化的分析與管理,方能達成投資最少而產 出最大的理想;後續的合作系統理論,則強調組織的期望與個人的需求必需獲得 平衡,才能產生最大的效能,此般的主張亦開啟了組織對於成員個體需求的關. 政 治 大 付出更多,也開起 1980 年代起組織研究對組織公民行為議題的重視。本研究即 立 注,而接續的研究也開始關注如何讓員工在既定的工作角色與任務之外,為組織. ‧ 國. 學. 在此發展沿革之下,依據當前累積的研究成果,繼續深入探討組織公民行為的理 論與實務。本章共計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研究動機. io. sit. 第一節. er. Nat. y.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al. n. v i n 組織成員工作表現係影響組織成敗的重要關鍵。Katz 與 Kahn(1966)指出, Ch engchi U. 一個組織若想要成功的運作,其員工的工作行為必須符合下列三種條件: (1)員. 工必須參與並留任在組織中; (2)員工的行為必須符合組織的特定角色要求; (3) 員工必須超越工作角色,表現出創新與自發性的行為。前述所列舉之行為,第一 種是員工的維持性行為,第二種是員工達成組織績效所需要的行為,即角色內工 作行為(in-role job behavior),第三種則是員工主動執行超越自身角色範圍,並 對組織目標的實現具有貢獻的行為(Bateman & Organ, 1983),其視之為角色外 工作行為(extra-role job behavior)。Bateman 與 Organ 列舉幾項 Katz 與 Kahn 所 言的超越角色行為(supra-role behavior),如協助同事在工作方面的問題、對臨 1.

(15) 時加諸的工作無所怨言、節約組織資源等,並稱之為公民行為(citizenship behavior)。Organ(1988)則進一步將相關行為進行概念上的界定,並稱之為組 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開啟了組織公民行為研究 的濫觴。 組織公民行為之所以受到重視,其原因在於該類行為可以彌補組織正式設計 之不足,並進一步促進組織的績效表現。隨著組織管理領域對於組織公民行為研 究的盛行,教育領域也逐漸重視組織公民行為對於學校組織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就學校組織而言,傳統的教師角色在於執行教學工作,然而,教育革新的脈動促. 政 治 大 以提升學校的整體教育品質。是故,教師不僅應稱職扮演教學者的角色,更應積 立 使教師角色的轉變與擴充,教師被期許在既定的教學工作之外,付出更多的心力. ‧ 國. 學. 極成為學校革新的參與者。基此,Bogler 與 Somech(2004)認為組織公民行為 是促進學校成功的關鍵,其為學校重構的過程提供了額外的資源,而無須完全倚. ‧. 賴正式的組織機制。另外,Somech 與 Ron(2007)指出,學校的成功與否,取. sit. y. Nat. 決於教師是否願意超越其責任。前述的呼籲,均顯現出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於學. al. er. io. 校發展的重要性。是故,如何促進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係教育研究領域當前重. v. n. 要的研究議題。因此,繼續深化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係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Ch. engchi. i n U. 探討影響組織公民行為的相關因素是相當重要的部分,檢視過往相關研究, 最為普遍的研究取向係將組織公民行為視為結果變項(outcome variable)。換言 之,探討影響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因素,係為過去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就國內外 教育領域的相關實證研究,重要的影響變項如校長的領導(王娜玲,2009;吳煥 烘、方啟陽,2007;李宜璇、吳宗立,2009;李佳穎、鄭淵全,2012;范熾文、 林加惠,2010;陳啟東、鍾瑞國,2007;謝豐宇、賴志峰,2012;Nguni, Sleegers, & Denessen, 2006)、知覺組織支持(顏弘欽,2012、2013)、工作滿意度(吳政 達、湯家偉、羅清水,2007;吳政達,2011;黃麗鴻、黃芳銘,2012)、領導- 部屬交換關係(吳政達,2009)、組織公平(吳政達,2009;郭維哲、方聰安, 2.

(16) 2006;鄭燿男,2004;Yucel, 2008) 、組織承諾(李新民,2009;顏弘欽,2012)、 組織信任(吳政達、湯家偉、羅清水,2007)、心理資本(李新民,2009;黃麗 鴻、黃芳銘) 、工作價值觀(范熾文、蔡家媛,2007) 、效能感(陳俊瑋,2010; Bogler & Somech, 2004;Somech & Drach-Zahavy, 2000)、工作投入(Runhaar, Konermann, & Sanders, 2013)等,均對教師展現組織公民行為具正向的影響;換 言之,這些影響因素是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促進因子。 相對而言,探討組織公民行為負向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則較為缺乏。檢視國 內外相關研究,對組織公民行為會造成負向影響的因素包含情緒耗竭. 政 治 大 & Chang, 2011) 、團隊衝突 (高錦德、陳儀蓉,陳芃諭,2013) 、主管不當督導(余 立. (Cropanzano, Rupp, & Byrne, 2003; Haque & Aslam, 2011) 、離職意圖(Kim, Park,. ‧ 國. 學. 明助、郭嘉博,2009) 、工作倦怠(黃曼琴、王怡惠,2013;Chiu & Tsai, 2006)、 心理契約違反(陳銘薰、方妙玲,2004; Restubog, Hornsey, Bordia, & Esposo,. ‧. 2008)、角色壓力(蔡啟通,2007)等,而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負向影響因素的. sit. y. Nat. 探討,主要係為工作-家庭衝突(顏弘欽,2013;Bragger, Rodriguez-Srednicki,. al. er. io. Kutcher, Indovino, & Rosner, 2005)。除了前述相關變項之外,組織政治知覺. v. n.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POP)在諸多相關研究中,廣泛地被視為一. Ch. engchi. i n U. 個對組織公民行為具有負向影響的變項(Karatepe, 2013; Ladebo, 2006; Lee & Peccei, 2011; Randall, Cropanzano, Bormann, & Birjulin, 1999; Vigoda, 2000; Vigoda-Gadot, 2007; Witt, Kacmar, Carlson, & Zivnuska, 2002) 。由其研究數量及成 果可知,組織政治知覺確實為影響組織公民行為的重要負向影響因素。教師位於 學校,如同一般企業員工身處於組織之中,因此,針對教師的組織政治知覺進行 探討,亦有相當的價值性。基於當前教育領域研究之中,探討影響組織公民行為 負向因素的研究相當少,而組織政治知覺在管理領域的研究中,被視為一個負向 影響組織公民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瞭解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對教師組織公民行 為的影響,係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3.

(17) 組織公民行為在概念本質上係為一種酌情(discretionary)行為(Organ, 1988),亦即組織公民行為的展現係出自個人的自發性或意願,而其原因可能來 自社會交換關係(Cardona, Lawrence, & Bentler, 2004; Chen & Chiu, 2008; Konovsky & Pugh, 1994; McMahan, & Harris, 2009; Pierce & Maurer, 2009)或個人 特質(Ilies, Fulmer, Spitzmuller, & Johnson, 2009; Janssen, Lam, & Huang, 2010)。 前述論點,不論是社會交換關係或是個人特質,其均假定組織公民行為係為利他 取向的行為,因此,絕大多數關於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均植基於利他取向的理 論架構。然而,當組織成員因組織政治知覺此不利於組織公民行為的因素時,是. 政 治 大 發現在成員組織政治知覺的影響前提下,仍可能願意展現組織公民行為,此觀點 立. 否仍願意從組織公民行為,係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議題。檢視相關文獻,本研究. 係來自於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IM)的理論。. ‧ 國. 學. 所謂印象管理,係指個人(actor)意圖與致力於於創造、維持、保護或改變. ‧. 自己在標的者(target)心中的圖象(Bozeman & Kacmar, 1997) 。Bolino(1999). sit. y. Nat. 曾針對組織公民行為與印象管理的概念與行為進行比較,並以「好戰士」(good. al. er. io. soldiers)與「好演員」(good actors)來論述組織公民行為與印象管理兩者之間. v. n. 主要的差異,即兩者的動機是不同的。Bolino 的研究觀點在近年來逐漸受到重. Ch. engchi. i n U. 視,相關的研究開始探討「好戰士」與「好演員」的不同(Grant & Mayer, 2009; Snell & Wong, 2007) 。基本上,在外顯行為方面,印象管理的行為可能近似於組 織公民行為(例如,幫助新進同仁),然而,前者(印象管理)的動機在於塑造 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印象,而後者(組織公民行為)則強調助人行為的本身, 因此,兩種行為的內在動機是有所不同的。林鉦棽(2007)與吳政達(2010)也 針對印象管理的議題進行研究,顯見「利己」取向的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不僅能與 傳統取向的研究進行對話,更能深入探討個人背後動機對於行為展現會產生何等 的作用。當成員組織政治知覺時,雖可能降低其從事組織公民行為的意願,但相 對而言,在利己的前提下,組織成員即使產生組織政治等原本不利於組織公民行 4.

(18) 為的知覺,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組織成員亦可能藉由印象管理動機作用,進 一步從事組織公民行為(吳政達,2010;林鉦棽,2007;Bolino, 1999; Grant & Mayer, 2009)。 相關研究指出,探討組織公民行為必須重視其行為的動機(Borman & Penner, 2001; Hanson & Borman, 2006; Organ, 1990),其中,印象管理係促進利己取向 組織公民行為的重要動機(Bolino, 1999; Grant & Mayer, 2009; Rioux & Penner, 2001),易言之,印象管理係影響利己取向組織公民行為的前置因素。前述提及, 組織政治知覺不利於組織公民行為的產生,然部分學者亦從說明組織政治知覺可. 政 治 大 可能降低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但相對來說,亦可能促進員工的印象管理動機, 立 以會促進員工的印象管理動機。結合前述兩個觀點,本研究認為組織政治知覺雖. ‧ 國. 學. 進而從事組織公民行為。教師身處於學校之中,面對正式組織運作及人際互動之 交錯,即可能產生組織政治知覺;這樣的知覺產生,一方面雖可能降低教師展現. ‧. 組織公民行為的意願,但相對來說,教師亦可能基於保護或維持自身利益,產生. n. al. er. io. 機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係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sit. y. Nat. 印象管理動機而從事組織公民行為。基於前述,探討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 i n U. v. 個人不僅需對所處的工作環境做出反應,其亦會透過一些行動來創造或改變. Ch. engchi. 其所面對的情況(Griffin, 1997) ;換言之,個人的工作行為不僅受其個人特質的 影響,更會受到工作環境的影響,並進一步產生反應的行為。Vigoda(2002)指 出,組織政治涉及了權力、影響關係及自利行為,並可能會對職場中的個體產生 支配效應。就組織政治知覺而言,其概念係來自於組織個人對於整體組織政治的 知覺與認知,當大部份的成員有相同或近似的知覺,即可能由個人的知覺形成了 組織的氣候。林鉦棽(2007)對於組織政治氣候的探討,即來自於組織中個人知 覺的彙總,而這種由個人組織政治知覺彙總而成的組織政治氣候,也確實對組織 成員在工作認知及行為之關的關係產生了影響。而前述所及的個人知覺與整體組 織氣候的關聯,說明了個人在職場的工作行為,不僅受到個人認知的影響,亦會 5.

(19) 受到組織層級因素的影響。此外,由於個人鑲嵌於組織之中,因此,採用多層次 的研究方法來處理組織研究,已係當前實證研究的主流(林鉦棽、彭台光,2006; 溫福星、邱皓政,2009a) ,其不僅合乎資料結構的特性,更能對個人與組織的變 異或效果進行更精確的估計(Zhang, Zyphur, & Preacher, 2009)。Schnake 與 Dumler(2003)亦指出,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應注意到組織層次與個人層次的問 題,而近年來多層次的研究方法應用在組織公民行為的取向也日益增多(吳政 達,2011;林鉦棽,2005、2007;陳俊瑋,2010;童惠玲、曾妤珮,2011;歐陽 彥慧、鄭駿豪,2011;Arthaud-Day, Rode, & Turnley, 2012; Chen, Tang, & Wang,. 政 治 大 Konermann, & Sanders, 2013; Somech & Ron, 2007; Wang, 2009) ,顯示應用多層次 立. 2009; Kehoe & Wright, 2013; Li, Chiaburu, Kirkman, & Xie, 2013; Runhaar,. 方法來進行組織公民行為的前瞻性。. ‧ 國. 學. 再者,科學研究的目的之一,是經由或發展理論來描述與解釋事件之間的關. ‧. 係。羅勝強與姜燕(2008)指出,諸多知識皆建立在變項之間的關係,而隨著研. sit. y. Nat. 究的深入,一些簡單的關係陳述已無法解釋複雜的現象,因此,中介變項與調節. al. er. io. 變項的探討,係當前組織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前述所討論的變項關係中,組織政. v. n. 治知覺是否能透過印象管理動機,間接對組織公民行為產生影響,即為中介關係. Ch. engchi. i n U. 的命題。而學校組織政治氣候的程度不同,是否會對原本變項間的關係產生影 響,即為調節效果的檢證。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 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在變項關係探討上,除了考量組織層次與個人層次的不 同之外,中介作用與調節作用的探討,將可對於變項之間的關係及條件限制,進 行更深入的分析與瞭解。綜合言之,考量教師鑲嵌於學校的資料特性,在資料分 析時應採用多層次分析方法,再者,探過相關文獻的探討與假設推導,針對學校 組織政治氣候、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等變項之間的 關聯性(中介效果、調節效果)進行檢證,係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6.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教師印象管理動機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差 異情形。. 政 治 大 公民行為之間的影響關係。 立. 三、檢視學校組織政治氣候、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教師印象管理動機與教師組織. ‧ 國. 學.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可供教育行政機構、學校單位、相關教育人員與後續研 究參考之建議。. ‧. 貳、待答問題. sit. y. Nat. n. al. er. io. 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i n U. v. 一、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教師印象管理動機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現況為何?. Ch. engchi. 二、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差異情 形為何? 三、學校組織政治氣候、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教師印象管理動機、教師組織公民 行為之間的影響關係為何? (一)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為何? (二)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對教師印象管理動機的影響為何? (三)教師印象管理動機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為何? (四)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教師印象管理動機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影 7.

(21) 響關係為何? (五)學校組織政治氣候對教師組織政治知覺、教師印象管理動機與教師組 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的影響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教師組織政治知覺 組織政治知覺(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POP)係個人對他人的政. 政 治 大 於學校中的個人、群體及組織各自致 力於追求自我利益及相關政治行為的主觀知 立 治活動產生的知覺。就教師組織政治知覺而言,係指教師在學校運作過程中,對. 覺,其將對個人的工作態度、認知產生影響。在操作性定義上,係指在教師在填. ‧ 國. 學. 答組織政治知覺量表(包含一般政治行為、保持沉默靜待好處)的得分,平均分. ‧. 數愈高,代表其組織政治知覺程度愈高。. sit. y. Nat. 貳、教師印象管理動機. al. er. io. 印象管理動機(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IMM)係指個人在人際互動. v. n. 的場域中,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訊息,操弄或影響他人對自我形成某種良好的印. Ch. engchi. i n U. 象或有利的歸因,其目的在於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影響力與取得正面回饋 的一種動機。就教師印象管理動機而言,係指教師在工作過程之中,透過影響他 人對自我形成某種良好的印象或有利的歸因,是一種試圖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形成影響力與取得正面回饋的行為動機。操作性定義上,係指在教師在填答印象 管理動機量表的得分,平均分數愈高,代表其印象管理動機愈高。. 參、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係指組織成員主動 地展現利於組織運作與發展的各項行為,其非組織所要求的正式工作行為,但該 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有助於組織的效能提升。就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而言,係 8.

(22) 指教師在非學校明定要求之下,所展現的主動行為,而該行為的產生將有助於學 校各項事務的發展。在操作性定義上,係指在教師在填答組織公民行為量表(包 含利他主義、勤勉認真、運動家精神、事前知會、公民道德)的得分,平均分數 愈高,代表其組織公民行為愈佳。. 肆、多層次模型 多層次模型(multilevel models)主要運於處理巢套(nested)資料的分析。 傳統迴歸分析僅能處理單一層次變項間的關係,無法同時處理包含個體與總體等 不同層次的跨層級資料。因此,當研究的理論或資料特性涉及不同層次的概念. 政 治 大. 時,即應使用多層次模型分析,以獲得更正確的分析結果。. 立. ‧ 國. 研究方法與步驟. 學. 第四節. ‧. 壹、研究方法. Nat. sit. y. 一、調查研究法. n. al. er. io.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進行之,透過問卷調查,從母群體成. i n U. v. 員中搜集所需資料,以決定母群體在一個或多個社會學變項或心理學變項上之現. Ch. engchi. 況,及諸多變項之間之關係。首先透過文獻探討,歸納分析國內外有關「組織公 民行為」 、 「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政治知覺」之相關文獻,編製適切的研究工 具(量表),並依據我國現行國民小學教育發展現況草擬問卷之初稿。. 二、問卷型式 本研究將編製「國民小學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內容包含 教師基本資料調查(學校環境變項,教師人口變項),以及「國民小學教師組織 政治知覺量表」 、 「國民小學教師印象管理動機量表」及「國民小學教師組織公民 行為量表」等三個量表,在題項的測量型式上均採李克特氏七點量表設計之。 9.

(23)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步驟如圖 1-1 所示,可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與完成階段,茲說 明如下:. 一、準備階段 (一)擬定研究計畫 閱讀相關文獻,確定研究主題,並界定問題的範圍與性質,進而擬定 研究計畫。. 政 治 大 蒐集與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加以探討及分析,以做為理論依據、研 立. (二)文獻蒐集與整理. ‧ 國. 學. 究架構以及編製問卷之參考。 (三)編製預試問卷. ‧. 根據文獻探討歸納研究層面,並編擬預試問卷內容初稿。. y. Nat. er. io. sit. (四)論文計畫審查. 完成論文計畫初步架構後,延請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進行論文計畫審. al. n. v i n 查。之後根據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之建議,進行研究內容之修改。 Ch engchi U. (五)確認預試問卷. 問卷初稿完成後,委請專家針對研究問卷提供修正意見,並依據修正 意見編製而成預試問卷。. 二、實施階段 (一)進行預試 預試問卷之調查以新竹縣市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為樣本進行施 測,並透過項目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確認測量題項之品 質,再依據分析結果篩選、修定題目,編製成正式問卷。 10.

(24) (二)實施正式問卷調查 以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為抽樣母體,透過分層抽樣之方式,依學校 數比率決定各縣市學校樣本數比例,並郵寄臺灣正式問卷進行調查。 (三)正式問卷回收、進行資料處理 正式問卷回收後加以整理,並以 IBM SPSS Statistics 20.0、LISREL 8.10、及 HLM 7.0 進行統計分析。 (四)分析結果 歸納資料處理數據,並進一步解釋、分析及討論。. 立. 三、完成階段.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撰寫研究論文. 整合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分析之結果,提出研究結論及具體建議,完. ‧. 成論文初稿。. y. Nat. sit. (二)學位論文審查. (三)完成論文. al. n. 供建議。. er. io. 論文初稿完成後,延請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進行學位論文審查,並提. Ch. engchi. i n U. v. 依據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之意見修正論文內容,始完成本研究論文。. 11.

(25) 擬定研究計畫 文獻蒐集與整理. 準備階段. 編製問卷初稿. 論文計畫審查. 立. 進行預試. ‧ 國. 學 正式問卷調查. ‧. io. 分析結果. n. al. Ch. engchi. 撰寫研究論文. i n U. 完成階段 學位論文審查. 完成論文. 圖 1-1 研究步驟流程. 12. y. sit. Nat. 正式問卷回收、進行資料處理. er. 實施階段. 確認預試問卷 治 政 大. v.

(2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係以臺灣為研究地區。包含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 縣、新竹市、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 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與宜蘭縣等 19 個縣市。. 二、研究對象. 政 治 大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長、專 立. 任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不包含校長、職(僱)員及實習教師等。. ‧ 國. 學. 三、研究內容.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 sit. y. Nat. 之關聯姓,研究進行所探討的重點為: (一)組織政治知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二). al. er. io. 印象管理動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三)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四). v. n. 透過研究變項關係的分析,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與組 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Ch. engchi. i n U.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樣本係以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 長、專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不包括其他教育階段之教育人員,故在研究推論上 僅適用於臺灣地區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 13.

(27)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量化研究。因問卷調查法係以自陳量表為主,填 答者在問題填寫時,可能受其認知、期望或主觀判斷等因素之影響,而出現與實 情不符得填答。.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組織政治知覺、印象管理動機及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 性。本章依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進行文獻探討,內容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組 織公民行為的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三節為組織政治知覺的意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印象管理動機的意涵與相關 研究,第五節為理論模型的推導。. 第一節. 組織公民行為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政 治 大 Organ(1988)指出,組織公民行為是組織成員對於工作的一種額外的努力 立. ‧ 國. 學. (extra effort) 。組織雖有其正式組織制度,然其設計與運作往往無法確保組織目 標的有效達成,在此情況下,倘若成員能在工作角色規範之外,進行額外的工作. ‧. 付出,將可為組織帶來更大的利益,因此,組織公民行為成為近期組織研究關注. er. io. sit. y. Nat. 的焦點。以下茲就組織公民行為的內涵、測量與影響因素進行說明。. 壹、組織公民行為的內涵 a. n. iv l C n hengchi U 一、組織公民行為的源起. 人員係構成組織的必備要素之一(秦夢群,2000),亦是組織發展的重要資 本。因應組織環境的變化與競爭,組織必須為成員創造一個能夠充分發揮潛力的 環境,以期能超越正常工作角色描述的行為,並對組織的貢獻達到最大化。基此, 組織成員的工作表現行為一直組織研究中的重要問題,此乃肇因於成員的工作行 為會影響到組織的績效。Barnard(1938)指出,組織的成功有賴於組織成員之 間的相互合作,組織欲有良好績效產生,員工必須有相互合作的行為,但這種行 為並非由正式組織所能控制,亦非正式制度能引發;相反地,此種合作行為需經 15.

(29) 由一些非正式組織的運作方能有所效果。此非正式組織所要求而產生的正面行 為,也形成了組織公民行為的重要基礎。 一個組織若想要成功的運作,其成員的工作行為必須符合以下三項條件:成 員必須參與並留任在組織中、成員必須符合組織的特定角色要求,以及成員必須 超越工作角色,表現出創新與自發性的行為(Katz, 1964; Katz & Kahn, 1966)。 前述的觀點對後續的組織研究具有極大的啟發,除了員工留任及角色內工作行為 表現外,角色外工作行為開始成為相關研究者關注的焦點,類似的概念除了組織 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尚有親社會組織行為(prosocial. 政 治 大 (contextual performance)等(Brief & Motowidlo, 1986; Conway, 1999; George & 立.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組織自發性(organizational spontaneity)及脈絡績效. ‧ 國. 學. Brief, 1992; Jawahar & Carr, 2007; Motowidlo, Borman, & Schmit, 1997; O'Reilly & Chatman, 1986; Seiling, 2008) 。其中,組織公民行為在 Bateman 與 Organ(1983) 、. ‧. Organ(1988)幾篇重要文獻出現後,也讓組織公民行為議題在組織研究中日益. sit. y. Nat. 受到重視。. n. al. er. io. 相較於其他類似的概念,在於組織公民行為的界定上,該行為是有利於組織. i n U. v. 的,且強調組織成員的主動性及對人際促進的正向幫助。至於親社會組織行為不. Ch. engchi. 盡然是利於組織的,例如,幫同事掩護工作上的問題(李萬縣,2010),而組織 自發性則屬組織公民行為的次概念之一(George & Brief, 1992),至於脈絡績效 則常用於與任務績效(task performance)進行對比,其更凸顯對人際促進的作用 (Motowidlo, Borman, & Schmit, 1997; Organ, 1997) 。由前述可知,組織公民行為 相較於其他的概念,更具含蓋性,也奠定了組織公民行為成為探討員工工作行為 的重要指標。. 二、組織公民行為的定義 組織公民行為之所以受到重視,在於相關文獻普遍認為,該行為的產生,可 16.

(30) 以提升組織的效能(Bateman & Organ, 1983; Organ, 1988; Podsakoff, MacKenzie, Paine, & Bachrach, 2000; Smith, Organ, & Near, 1983)。就定義而言,組織公民行 為是一種員工自發性且非正式工作要求的主動行為,該行為與正式酬償制度無直 接關聯,但整體而言能促進組織績效(Organ, 1988)。就組織而言,其雖可以藉 由多種方式來提升組織的競爭力,然而,任何組織的設計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 因此,組織無法單就對於員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及規範,即達成組織的目標(George & Brief, 1992) 。為彌補組織正式設計之不足,組織成員必須主動展現角色外工作 行為,以為組織運作提供潤滑及促進之作用(Organ, 1988)。Organ 與 Konovsky. 政 治 大 正式角色的定義,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人員的彙集,組織公民行為將會強化組織 立. (1989)進一步指出,組織公民行為是員工的自行裁量行為,它的貢獻性不限於. 的效能。. ‧ 國. 學. 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興起,也造成了角色內工作行為的角色外工作行為的討. ‧. 論。對照於 Katz(1964)對於員工工作行為的三種界分,組織公民行為往往被. sit. y. Nat. 視為角色外的工作行為,也因此,組織公民行為常與角色外行為(extra-role. al. er. io. behavior)產生混淆。然而,在實務上,角色內行為與角色外行為是難以劃分的,. v. n. 因此,Organ(1997)修正組織公民行為的定義,將之界定為維持與提升任務性. Ch. engchi. i n U. 績效時所需要的社會性與心理環境的支持行為,其概念更為貼近脈絡性績效。 Organ 於 1988 及 1997 對於組織公民行為的界定,廣為後續實證研究的普遍採用 (Bolino & Turnley, 2005; Bolino, Turnley, Gilstrap, & Suazo, 2010; Elstad, Christophersen, & Turmo, 2011; Haworth & Levy, 2001; Ryan, 2002; Spector & Fox, 2010),即泛指非正式工作角色所界定的自發性主動行為,而該行為係有利於組 織的。 綜合言之,Organ 的組織公民行為的界定,成為後續相關研究的重要基礎。 以下茲就國內外研究者對組織公民行為的界定,分述如表 2-1。. 17.

(31) 表 2-1 組織公民行為定義彙整 研究者. Smith, Organ和Near. Organ. Organ. 年代. 定義. 1983. 組織公民行為係指一些未包含在工作說明書 中,一種自發性且不受組織正式酬賞所控制的 工作行為。. 1988. 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員工可以自行選擇的個人 行為,它並不會直接或明確地結構在員工正式 的獎酬制度之中,它是個人的選擇行為,而非 一般人所認知的處罰行為。整體而言,它可以 提升組織功能,使之有效運作。. 1990. 組織公民行為是組織中有意義的行為展現,這 種行為非以正式的角色義務為基礎,也不受契 約交換的限制,可以說是一種非正式的奉獻, 出現這種行為的人在選擇提供或抑制時,並不 考慮制裁或正式誘因等因素。. 立. ‧ 國. 學. Williams 和 Anderson. 1991. 組織公民行為係指表現有利於整體組織的行 為,或立即有利於特定的個體,且間接有利於 組織的行為。. 1995. 係指員工在不求組織給予獎酬下,仍能願意主 動地表現出利他助人、關心組織效能與發展超 越工作角色標準之外的行為。. sit. n. Podsakoff, Mackenzie, Paine 和. al. 1997. Ch. engchi. i n U. v. 2000. 組織公民行為係基於樂觀的工作態度、任務多 樣性、及不同類型的領導行為。當組織成員對 工作滿足時,或有支持、鼓勵員工的領導者時, 員工會傾向從事超出正式工作要求或致力於組 織目標的完成。. 2002. 組織公民行為乃是組織成員對組織的認知與態 度所引發的回報組織行為,同時也是正向主觀 體驗科學驗證架構下,積極心理素質所引發催 化之正向組織行為。. Bachrach. Somech 和 Bogler. 組織公民行為係維持與提升任務性績效時所需 要的社會性與心理環境的支持行為,其概念更 為貼近脈絡性績效。. er. io. Organ. y. ‧. Nat. Organ 和 Lingl. 政 治 大. (續下頁). 18.

(32) 表 2-1(續) Organ, Podsakoff 和 MacKenzie. 賴明政. 李新民、陳密桃. 2006. 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酌情行為,其沒有明確的 獎懲制度可以認可,但此行為總體來說可以促 進組織的運作。. 2004. 組織公民行為可視為成員自發性的、非角色內 必要的行為,主動的分享與合作,並不計較眼 前的個人得失,以利於他人或組織的行為。. 2007. 組織公民行為指涉組織中的個體,在不考慮組 織正式獎勵酬賞與認可的前提之下,憑藉著積 極信念與正向情意構築的心理契約,表現出超 越組織角色規範標準以外的自發性行為。.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立. 三、小結. 政 治 大. ‧ 國. 學. 綜合上述,多數研究者對於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定義,係承襲 Organ(1988) 的界定,不論是一般組織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或是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具體. ‧. 言之,組織公民行為除了強調員工的主動性或自發性外,亦強調該行為必須不在. Nat. sit. y. 正式工作角色之中,且不與組織的酬賞制度有所連結。. n. al. er. io. 然而,這樣的界定受到後續實證研究的挑戰,例如,相關研究指出,員工可. i n U. v. 能在團體壓力之下展現組織公民行為,而非全源自於個人的主動性(Bolino,. Ch. engchi. Turnley, Gilstrap, & Suazo, 2010; Vigoda-Gadot, 2007);此外,諸多的研究指出, 組織的正式酬賞制度雖沒有明定組織公民行為是考核項目之一,但當員工從事愈 多的組織公民行為,往往對其績效考核有正面的幫助(Bachrach, Powell, Bendoly, & Richey, 2006; Turnipseed & Rassuli, 2005; Piercy, Cravens, Lane, & Vorhies, 2006)。因此,Organ(1988)對組織公民行為的界定雖廣為後續研究者的援用, 但也受到諸多的質疑與挑戰。相對而言,Organ 於 1997 再度詮釋並修正組織公 民行為的概念,認為區分角色內與角色外工作行為實無必要,並調整其對組織公 民行為的界定,將之界定為維持與提升任務性績效時所需要的社會性與心理環境 的支持行為,而不再強調其與組織獎賞系統的關係,或許是對組織公民行為較為 19.

(33) 理想的界定。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組織公民行為係指組織成員主動地展現利於組織運作 與發展的各項行為,其非組織所要求的正式工作行為,但該行為隨著時間的推 移,將有助於組織的效能。誠如 Organ(1988)所言,組織公民行為是組織成員 對於工作的一種額外的努力。. 貳、組織公民行為的構面與測量 由於組織公民行為往往涉及了不同的行為事例,因此,組織公民行為究竟包. 政 治 大 公民行為研究的重要部分,此因測量工具的發展,係諸多實證研究的基礎。以下 立 含了哪些構念,成為研究者重視的議題。另外,在測量工具上的發展,亦為組織. 茲就組織公民行為的構面及測量工具分別說明之。. ‧ 國. 學. 一、組織公民行為的構面. ‧. 隨著組織公民行為概念的發展,該行為應包含哪些行為構面,成為組織公民. y. Nat. sit. 行為另一個研究重點,具體言之,哪些行為可以被視之為組織公民行為,係組織. n. al. er. io. 理論與實務研究者關注的議題。 (一)行為特質的取向. Ch. engchi. i n U. v. Smith、Organ 與 Near(1983)的研究係早期探討組織公民行為構面的重要 研究,彼等在訪談基層管理人員後,將獲得的行為事例進行因素分析後,認為組 織公民行為包含了利他主義(altruism)與順從(compliance)兩個不同構面。而 Organ(1988)則經由文獻的評論,進一步指出利他行為(altruism)、認真盡責 (conscientiousness)、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事前知會(courtesy)與公 民道德(civic virtue)亦為組織公民行為的展現。Podsakoff、Mackenzie、Paine 與 Bachrach(2000)則整理相關研究後,指出組織公民行為應包含助人行為 (helping behavior)、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組織忠誠(organizational 20.

(34) loyalty) 、組織順從(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 、自動自發(individual initiative)、 公民道德(civic virtue)與自我成長(self development)七個構面。前述相關研 究的重點,皆是以行為事例的特質進行區分,因此,可視之為行為特質取向的構 面區分。行為特質取向的界分方式,為多數研究者所採用。相關研究所採用的行 為特質取向構面如表 2-2 所示。 表 2-2 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彙整-行為特質取向 研究者. 年代. Smith, Organ 和 Near. 1983. 立. Organ. 構面區分 利他主義(altruism) 順從(compliance). 治 政 利他主義(altruism) 大 認真盡責(conscientiousness). ‧ 國. 學. 1988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事前知會(courtesy) 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 人際之間的互助(interpersonal helping) 個人主動性(individual initiative) 1995 勤勉(personal industry) 忠誠擁護(loyal boosterism). Moorman 和 Blakely. sit. y. Nat. 1998. n. al. er. Van Dyne 和 LePine. io Farh, Earley 和 Lin. 組織認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ompany) 對同事的利他主義(altruism toward colleagues) 1997 認真盡責(conscientiousness) 人際和諧(interpersonal harmony) 保護公司資源(protecting company resources). Ch. engchi. i n U. v. 協助他人(helping) 建言(voice) (續下頁). 21.

(35) 表 2-2(續) 幫助他人與協作行為(help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贊同、支持、捍衛組織目標(endorsing, supporting, and defending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 2000 遵循組織規則及程序(following organizational rules and procedures) 堅持充分的熱情及額外的努力以完成 任務(persisting with enthusiasm and. Coleman 和 Borman. extra effort to complete own task activities successfully). 立. Lambert. helping) 治 政 人際之間的互助(interpersonal 出席重要會議(attendance at quality 大 2000. ‧ 國. 學. meeting) 提出建議(submission of suggestions). ‧. 助人行為(helping behavior)、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組織忠誠(organizational loyalty) Podsakoff, Mackenzie, Paine 和 2000 組織順從(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 Bachrach 自動自發(individual initiative) 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自我成長(self development).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助人(helping)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Organ, Podsakoff 和 MacKenzie 2006 組織忠誠(organizational loyalty) 主動積極(individual initiative) 自我發展(self-development). Markóczy, Vora 和 Xin. Ch. engchi. 人際和諧(interpersonal harmony) 保護公司資源(protecting company 2009 resources)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事前知會(courtesy) (續下頁). 22.

(36) 表 2-2(續). Paillé. 助人行為(helping behavior)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2009 利他主義(altruism) 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Marinova, Moon和Dyne. 擔負責任(taking charge) 順從(compliance) 2010 協助(helping)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 Rego, Ribeiro 和 Cunha. 利他主義(altruism) 認真盡責(conscientiousness) 2010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事前知會(courtesy) 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Lin, Lyau, Tsai, Chen 和 Chiu. ‧. sit. n. al. er. io Jain, Giga 和 Cooper. 熱衷組織的議題(be warmed to organizational issues) 2010 為組織問題擔任責任(be responsible for organizational issues). y. Nat. Ge, Su 和 Zhou. 利他主義(altruism) 認真盡責(conscientiousness) 2010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事前知會(courtesy) 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i n U. v. 情感上的支持(emotional support) 關心組織資源(concern for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珍視時間(conservation of time) 組織榮譽(organizational pride) 工作態度(work mindedness) 2011 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社會與運作的參與(social and functional participation) 利他主義(altruism)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 spirit) 積極主動(individual initiative) 順從(generalized compliance). Ch. engchi. (續下頁) 23.

(37) 表 2-2(續) Ersoy, Born, Derous 和 van der Molen Hsiung, Lin 和 Lin. 人際促進(facilitation) 2011 工作敬業(job dedication) 支持組織(organizational support) 2012. 助人行為(helping behavior) 個人主動性(individual initiative). 利他主義(altruism) 認真盡責(conscientiousness) Wang, Hinrichs, Priet 和 Howell 2013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事前知會(courtesy) 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黃嘉雄. ‧ 國. 政 治 大. 學. 協助同事 輔佐主管 2007 任務奉獻 組織公益. ‧. 陳儀蓉. 立. 勤勉審慎 人際和諧 2006 認同組織 幫助同事 保護組織資源. n. Ch. engchi. 吳美連、溫淑戀、莊文隆. 彭于萍. 認同組織 協助同事 2013 人際和睦 公私分明 敬業守法. 24. sit. i n U. 認同組織 協助同事 不生事爭利 2011 公私分明 敬業守法 自我充實.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er. io. al. y. Nat. 認同行為 利他行為 吳啟絹、廖述賢、胡大謙、羅 2011 盡職行為 文彬 人際和諧 保護組織資源. v.

(38) (二)行為受惠者取向 另一種區分的方式,則是以組織公民行為展現的對象進行區分,可視之為行 為受惠者取向。例如,Williams 與 Anderson(1991)將組織公民行為區分為組織 利益的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rganization, OCBO)及 人際利他的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individual, OCBI) 兩種類型,前者如無法上班時能提前通知、堅持維護組織秩序的個人原則等,後 者則如協助暫時離開工作崗位的同事、關心同事的工作狀況等。相對於行為取向 的構面區分,Williams 與 Anderson 可說是提出另一個說明組織公民行為構面觀. 政 治 大 陳儀蓉、黃芳銘,2006;Coleman 立 & Borman, 2000; Lavelle, McMahan, & Harris,. 點的學者,此區分也為後續諸多研究的沿用(林鉦棽、高月慈、賴鳳儀,2010;. ‧ 國. 學. 2009)。相關研究所採用的行為受惠者取向構面如表 2-3 所示。 表2-3 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彙整-行為受惠者取向. ‧. 研究者. 年代. 構面區分. Nat. y. sit. n. Coleman 和 Borman. al. er. io. Williams 和 Anderson. 組織利益的組織公民行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rganization, OCB-O)、 人際利他的組織公民行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individual, OCBI). 1991. Ch. engchi. i n U. v. 朝向組織的公民行為(citizenship toward organization) 朝向人際的公民行為(citizenship toward interpersonal) 朝向工作任務的公民行為 (citizenship toward job). 2000. (續下頁). 25.

數據

表 2-2  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彙整-行為特質取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o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96),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behaviors and substitutes for leadership as determinants of employees satisfaction, commitment, trus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The Effect of Work Motivation on Job Satisfactio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The Moderat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頁數:60

5 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ILO & UNESCO,2006) 、 歐盟(European Communities,2007)、挪威(Norway Ministry of

芬蘭猶瓦斯庫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Finland)心理系教授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學校要有共同理念 -成為學校關注事項 -成立資優統籌小組 -提供教師的專業培訓 -推動教師參與計劃 -小步子嘗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