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 、 、 、組織創新的理論基礎 組織創新的理論基礎 組織創新的理論基礎 組織創新的理論基礎

五 五

五、 、 、 、組織創新的理論基礎 組織創新的理論基礎 組織創新的理論基礎 組織創新的理論基礎

在 1970 年代之前,對組織的看法係採邏輯實證論之思維,因而被視為機械化

(mechanistic)的組織,而社會科學則係提供研究工具來確認與解決行政問題,

並促進組織功能之實踐,其影響力直至今日。然而在 1970 年代後,受到各種後現 代等思維浪潮影響,則又產生另一股思潮,並將組織視為有機化(organic)的組 織。該思潮由現象學的角度出發,重視組織中個人對環境與背景的認知情況。因 此,將組織視為一個複雜的實體。也由於有機化的組織複雜度增高,且重視外部 環境因素對組織的影響與衝擊;同時,透過內部回饋的機制適時進行調整與創新,

以為係組織競爭力,方可生存。也因為如此,創新經營的理念之基礎理論大多源 自於有機化組織的假定(秦夢群濮世緯,2006)。是以,如開放系統理論(open system)、Damanpour 的組織創新理論、組織學習理論(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y)、知識管理理論(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及組織創造力理論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theory)等對於組織創新經營都有密切之影響。爰以下則 就前揭理論予以分析說明,並論及對組織創新經營的影響。

(一)開放系統理論

開放系統理論源於 Bertalanffy 於 1956 年所發展出的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該理論認為任一組織或系統皆為開放系統,且具有彼此之間相互 依存與相輔相成的次級系統。同時,開放系統具有反饋(feedback)作用及自我調 適的能力,以維持平穩的狀態(秦夢群濮世緯,2006;秦夢群,1998;黃昆輝,

1993)。因此,開放系統具有以下特性:1.具有環境及超級系統並與其相輔相成;

2.包含有次級系統且各次及系統相輔相成;3.能藉反饋自動調適維持平衡;4.生存 於不可回溯的時間序流裡;5.有衰亡趨勢但亦有反衰亡能力;6.具有殊途同歸性等 六點(謝文全,2007)。此外,開放系統與傳統封閉系統在運作上亦有所不同,其 中最大差異之處在於強調系統本身具有反饋作用,並可藉由外界之回饋來調整本 身系統的運作。至於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之比較如下表 2-2-3 所示:

表 2-2-2 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比較表

(二)Damanpour 的組織創新理論

Damanpour(1991)認為組織創新可分為兩大類型,即技術創新(含產品、

製程及設備等)與管理創新(含系統、政策、方案及服務等)。其中技術創新是指 組織核心技術,有關於組織的產品、服務及製造過程,抑或為了提供服務所需的 技術;而管理創新則是指發生在組織的管理系統中包括人、領導、管理流程等因 素(吳至慧,2000)。此外,Damanpour 也主張組織創新可視組織之不同型式來進 行,當中包括了雙核心模式、雙管齊下模式、雙核心與雙管齊下模式、激進創新 模式四種(王世璋,2005;李瑞娥,2004;徐易男,2009;Damanpour,1991):

1.雙核心模式(dual-core model):此模式將組織創新分為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 的基礎上,尤其強調組織成員的專業性會影響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

2.雙管齊下模式(ambidextrous model):此模式又譯為「雙邊俱利模式」。認為 組織創新區分為起始與執行二階段,而有機式組織有助於創新的起始,而機 械式組織有助於創新的執行。

3.雙核心與雙管齊下模式(dual and ambidextrous model):此模式是建立在「技 術創新」的起始階段及「行政創新」執行階段的區分。因此,認為有機式組 織促進技術創新的起始階段,機械式組織有助於行政創新的執行階段。

4.激進創新模式(radicalness of innovation):此模式又譯為「躍進模式」。認為 組織倘若可以使「組織管理者面對改變的正向態度」與「聚合專業主義者」

共同發揮功用,便會促成激進式的組織創新。然而,若要促成激進式創新,

管理者必需強化與中低階層成員之溝通互動。

(三)組織學習理論

邇來,隨著社會的更迭,世界各國正積極進行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冀期提昇 國家競爭力。而我國也在全球化風潮下亦進行教育改革。然推動教育改革的歷程 中,可發現除了教育經費及政策的配合之外,教師的素質與專業成長更是教改成 功與否的關鍵性答案;再則,如何凝聚學校內各單位及全體工作同仁成為同心協 力的工作團體,使學校獲得最大的功效,同時又滿足學校成員的需求(林明地,

1991),這些均再再影響教育改革成敗之重要因素。為此可以瞭解學校組織必須產 生組織學習,才能因應此次的變革。

事實上,組織學習是普遍存在於組織運作、決策與管理的動態過程之中,且 常被視為是影響其營運的重要因素(陳尚蓉,2003)。然直至 Senge、Hammer 和 Champy 相繼於 90 年代,提出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與組織再造等概 念之後,使組織從內部獲得競爭優勢的來源顯的更為重要。尤其組織學習是一種 持續性的過程,除可改善工作流程以及組織架構外,同時也協助組織成員創造新 知識、分享經驗與持續改善工作的績效,藉以提昇組織競爭能力。

1.組織學習的意涵:「組織學習」一詞最早出現在組織理論文獻,首推 H. Simon 於 1953 年「公共行政評論」(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一篇探討美國經 濟合作管理局(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組織成立的文章。Simon 認為政府組織重組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接著在 R. Cyert 和 J. March 於 1963 年,在他們的經典之作「商業組織的行為理論」(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一書中,更將組織學習一詞列為探討組織理論行為的基本概念。不 過,正式將組織學習當成一種「理論」來研究的,要算 Cangelosi 和 Dill 於 1965 年,在「管理科學季刊」(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一篇為『組 織學習:理論進程之觀察』的文章。自此以後,以組織學習為核心概念的討 論陸續出現,其中又以 C. Argyris 和 D. Schon1978 年兩人在 1978 年所著「組

織學習:行動理論之觀點」(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一書之探討最有系統也最有代表性(盧偉斯,1997)。此後,組 織學習理論以歷經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之後,於 Peter Senge 的 第五項修練將之發揚光大,發展學習型組織,使組織學習成為組織理論之顯 學。至於組織學習的意涵,歸納國內外學者觀點如以下所述:

Shrivastava(1983)認為組織學習是一種調適、一種資訊處理型態,也是組織應 用理論,議事組之將內部經驗制度化的程序。

Senge(1990)所謂組織學習係指組織特質持續地擴展期能力以開創未來。

Argyris 和 Schon(1996)將組織學習視為一種藉由成員藉由重新建構組織行為 理論偵測與糾正錯誤的過程。

林麗惠(1999)認為組織學習係透過組織中的個人、團隊與組織等層面共同進 行學習的歷程,在此一歷程中包括單循環、雙循環及再學習等過程,以期調整並 修正組織因循之常規,且將所學的知能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以利妥善因應外在環 境之變遷,此一過程中不但有助於組織績效,更有助於組織發展為學習型組織。

吳明烈(2003)所謂組織學習是透過持續性而有效的個人學習、團隊學習與整 體組織的學習,進而有效解決組織面臨的問題,並提供組織創新與應變的能力,

以促進成員與整體組織的發展。

綜上所述,所謂組織學習係指個人、團隊、及組織共同學習的歷程,在此一歷 程中包含單循環、雙循環及再學習等過程,以團隊合作方式,協助組織成員創造 新知識、分享經驗與持續改善工作績效,進而提昇組織競爭力,俾解決組織所面 臨困難及適應外在環境的變遷。前上述之定義,可歸納出共同特徵,包括(黃哲 彬、簡夙蓮,2004c):

(1)組織學習是一種適應的過程,尤其強調從經驗中學習與經驗的累積。

(2)組織學習是一種獲得知識甚至修正原有組織架構及規範的過程,以提昇組 織解決問題之能力。

(3)組織學習經由知識創新並轉化為實際行動後,以有助於妥善因應外在環境 之變遷,進而提昇組織之績效。

2.組織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習與個人學習相似,在學習方式上也互有差異。因此,

必須瞭解組織目前發展情形,然後再採取個別不同的組織學習,以有助於組織 發展。是以,研究者則以組織學習方式圖 2-2-1 來闡述組織學習的方式(劉復 苓譯,2001)。

開發新領域

提昇能力 實驗學習

他人借鏡 親身體驗

標竿學習 不斷改良

善用既有機會 圖 2-2-1 組織學習方式

資料來源:引自劉復苓譯(2001)。組織學習能力組織學習能力組織學習能力組織學習能力(頁 43)。臺北:聯經。

從上圖 2-2-1 組織學習方式可知,共有四種學習方式,分別是實驗學習、提昇能 力、標竿學習、不斷改良等四種。爰以下對於這四種組織學習方式分別加以闡述:

(1)實驗學習(experimentation):這項學習方式上,新意的創造主要來自公司 員工的各種嘗試與實驗,以及對顧客需求的了解,開發出全心的技術、產 品、流程,甚至經營管理的方式。這類組織學習較適合於「新設立的學校」。 蓋其學校成員及設備幾乎是全新的,且無像許多傳統學校諸多包袱,故無 論是學校校長或教師均可盡量滿足家長及學生的需求,進行各項實驗活 動,以利創新經營與教學。

(2)提昇能力(competency acquisition):這種組織藉由新知識、新技術的吸納 或培養以達到學習目的。對採用這種方式的組織而言,知識是經營策略中 極為重要的觀念,他們借鏡他人經驗,開創新機會。這種方式的目的是幫 助組織成員取得最新及關鍵知能,以幫助他們快速構思並發展新穎產品、

技術與流程。這類組織學習較適合於「傳統的學校」。蓋這些學校裡的成 員及設備,均有一定的年資及使用時間,為了提昇其競爭力,在設備上汰 舊換新外及添購新的設備,而在人員上除了招募新血以利新陳代謝,還需

技術與流程。這類組織學習較適合於「傳統的學校」。蓋這些學校裡的成 員及設備,均有一定的年資及使用時間,為了提昇其競爭力,在設備上汰 舊換新外及添購新的設備,而在人員上除了招募新血以利新陳代謝,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