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 、 、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 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 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 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

一 一

一、 、 、 、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 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 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 領導理論的研究取向

領導理論有關研究非常豐富,整合相關學者觀點(秦夢群,2005;黃昆輝,1988;

黃宗顯等,2008;蔡培村、武文瑛,2004;謝文全,2007;羅虞村,1986)區分領導 理論研究發展為實證與非實證兩個階段,並以 20 世紀為主要區分點,之前為非實證 階段,之後則是實證階段。至於主要沿革發展如下圖所示:

圖 2-1-1 領導研究之發展脈絡分析

資料來源:引自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領導學領導學領導學::::理論理論理論理論、、、實務與研究、實務與研究實務與研究(頁 89)。實務與研究 高雄:復文。

從上圖可知在非實證研究階段領導理論,主要有英雄論及時代論。前者認為 英雄造時事;後者則是認為時事造英雄。因此,該時期領導理論主要偏重個人對 領導之主張及看法,充斥較高的主觀性與個人信念,較屬於未經嚴謹科學實證之 論述,故本研究則不再予以探究。因此,本研究則將重點放在 20 世紀領導理論實

證研究階段,而該階段又可分為特質論、行為論、情境論,及現代理論等。爰以 下則針對這四大理論茲加以申述:

(一)領導特質論:

1.年代:約從 20 世紀初至 40 年代末。

2.重點:主要是針對成功領導者特質之探究。

3.特質論研究主要代表學者為 Stogdill。其中 Stogdill(1969)曾探討自 1904 年 至 1947 年所完成有關領導特質 124 篇研究文獻,並歸納出與個人因素有關領 導特質共為六大類:能力、成就、責任、參與、地位、情境等。之後,Stogdill

(1974)間針對 163 篇領導特質研究文獻進行因素分析工作,而主要因素內涵 如下(黃宗顯等,2008;蔡培村、武文瑛,2004):

(1)身體特徵:年齡、外表、身高、體重。

(2)社會背景: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向上流動。

(3)積極性、穩定程度、支配欲、熱心、外向性、獨立性、創造力、正直、自 信心、機警性、壓力容忍度。

(4)智慧:至上、能力、知識、判斷力、決心、說話流利程度。

(5)任務特徵:成就需求、負責需求、主動精神、恆心、事業心、工作導向。

(6)社會特徵:行政能力、魅力、合作精神、人望、名望、社交能力、人際技 巧、機制、外交手腕。

4.從上述研究中可知,領導特質論研究內容相當分歧,造成對其外在效度質疑;

再加上對於成功領導者所具備之獨特特質想法過於樂觀。然也因為如此,因而 啟迪成功的領導應重視情境因素的影響,也開啟之後領導情境論的研究。

(二)領導行為論:

1.年代:約從 4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

2.重點:主要是探究領導者的行為表現,包含領導效能與領導行為、領導風格有 關。

3.領導行為論主要研究取向如下:

(1)單層面領導行為研究:主要係以 Lewin 為代表學者,並將領導行為風格分 為三類:

①獨裁風格(autocratic style):職權集中、詳述工作方法、做片面的決策、限制 成員參與。

②民主風格(democratic style):強調具有民主風格的領導者讓成員參與決策、

授予職權、鼓勵參與設定目標和工作方法、利用回饋教育成員。

③自由放任(laissez-faire):領導者尊重被領導者,任由被領導者做成決策並從 事工作安排,自己置身於事外,只有在被要求的情況下才勉予協助。

(2)雙層面領導行為研究:主要係以俄亥俄(Ohoi)州立大學企業研究中心研 究團隊從事的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為代表,並將領導分為倡導與關懷兩個層 面。其中「倡導」層面是指對於組織工作的重視,即對於組織目標達成的 要求;「關懷」則是指對於組織成員需求的滿足、尊重與信任,讓成員有 參與決定的機會,鼓勵雙向溝通。根據「倡導」、「關懷」這兩個層面,領 導方式可分為四類,分別是:

①高倡導高關懷:這種領導方式,領導者固然對工作重視,但對部屬的需要 也很關懷,鼓勵上下合作,在大家相互信任與彼此尊重的氣氛中工作。

②低倡導高關懷:這種領導方式,領導者重視工作人員的需要,勝過工作的 要求。

③低倡導低關懷:此一領導方式,領導者對於員工的工作與需要都漠不關心。

④高倡導低關懷:此一領導方式,領導者對工作最關心,但對部屬的關心行 為最少。

(3)三層面領導行為研究:主要係以 Reddin 為主要代表學者。是在前兩種領導 方式之外,發展出第三種領導方式-三度層面的領導方式。簡言之,就是 建立在前兩個以為人所認定的領導層面上,再加上第三個層面,即效能層 面,而成為工作、關係、效能等三度層面,其中效能取決於情境至於主要 研究內容如下圖 2-1-2 所示:

圖 2-1-2 Reddin 三層面領導人效能模式圖

資料來源:引自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領導學領導學:領導學::理論:理論理論理論、、、、實務與研究實務與研究實務與研究(頁 125)。實務與研究 高雄:復文。

綜上,領導行為理論研究,注重成功領導者之外顯行為之探究固然有其貢獻,

但相對忽略情境因素對領導行為之影響,仍是有所不足。因此,情境領導理論等 研究就應運而生

(三)領導情境(權變)論

1.年代:約從 6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

2.重點:主要是探究領導行為與情境關係研究,並認為有效的領導行為需視情境 權變而定,抑且有所不同。

3.領導情境論,又有學者稱為「權變領導理論」。此類代表性研究主要有 Fiedler 的權變論及 House 的途徑目標理論等。爰以下則針對這兩大理論茲予以說明 之:

(1)權變領導理論:主要係以 Fiedler 為主要代表學者。Fiedler 認為什麼樣的 領導型態是有效的,要視領導者所處的環境而定;同時,將領導權變因素 歸納為三種不同的權變因素,分別是領導者和部屬關係、工作結構和管理 者的職權大小。而再把上述三種情境條件每一種變數分成為兩種情況,交 織成為八種領導類型,如圖 2-1-3 所示。Fiedler 認為上述三種條件齊備之 下,即是領導最有利的情境;反之,都不具備則屬於最不利得情境。因此,

權變領導的主要目的,在於更換領導者以適應情境、改變情境以適應領導 者。換言之,讓領導者的任務重整、增加或減少領導者控制加薪、升遷和 訓練等重要行為的權力,以提昇組織績效。

圖 2-1-3 Fiedler 權變領導理論概念圖

資料來源:引自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教育行政學教育行政學教育行政學((((三版三版三版三版))))(頁 297)。臺北:高等教育。

(2)途徑目標理論:主要係以 House 為主要代表學者。認為領導者幫助部屬 設定和達成組織相容的目標,有效能的領導者能確認路徑,指引部屬,

在最少障礙和陷阱下,達成目標。因此,House 將領導行為分為四種類 型:指導型領導者(directive leader)、支援型領導者(supportive leader)、參 與型領導者(participative leader)、成就導向型領導者(achievement-oriented leader)。其理論認為領導者應依情境不同、部屬之特性,彈性運用各種 領導行為,主要概念如圖 2-1-4 所示:

圖 2-1-4 House 途徑目標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修正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教育行政學教育行政學教育行政學((((三版三版三版三版))))(頁 301)。臺北:高等教育。

環境因素:

1.任務結構; 2.正式職權 系統; 3.工作群體

領導行為:

1.指導型 2.支援型 3.參與型 4.成就導向

部屬因素:

1.內外控傾向;2.經驗;

3.對能力的認知

領導效果:

1.績效表現 2.滿意

(四)現代領導理論

1.年代:約從 80 年代初迄今。

2.現代領導理論受到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影響,衍生出多元並立領導思維,其中涵 蓋轉化、道德、價值、文化、賦權增能等各種領導觀點。

3.因此,現代領導理論已包含領導特質論、領導行為論及領導情境論等觀點。在 領導特質論部份,強調自我成長、道德、服務及專業精神等;在領導行為論 部份則強調領導者行為需具有整合性,整合價值衝突及賦權增能;在領導情 境論部份則強調組織效能重要性,並提出創新、願景、文化及價值形塑等重 要性。

綜觀 20 世紀以來領導理論的發展,秦夢群(2010)認為約可分為五個主要類 型:(1)特質論走向:盛行於 1940 年代以前,認為領導能力乃是天生,因此探詢

「英雄特質」即成為研究的焦點。(2)行為論領導走向:盛行於 1940 年代至 1960 年代,強調成功領導與領導者行為息息相關,因此能夠產生高組織效能之領導者 行為模式,即成為研究焦點。(3)權變領導走向:盛行於 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

強調成功之領導必需視情境通權達變,世上無絕對最佳之領導模式;基於此,探 討不同領導行為與情境之間的關係,即成為研究焦點。(4)整合領導走向:興起 於 1980 年代之後,有別於傳統之三大走向,部分學者將之命名為「新興領導理論 時期」。(5)功能型領導走向:就發展時間來看,亦可被視為新興領導理論之一部 分,而該領導之內涵乃依據各教育功能之需求,適時利用領導理念,以發展配套 作為。例如課程領導、教學領導等。嚴格而論,此類領導本身並未發展特定之領 導內涵,多只是將相關領導理念應用於日常教育運作當中,不具嚴謹之理論基礎。

然而由於研究者眾,故特別將其分出為一單獨走向類型。相關五個教育領導類型 之比較,如表 2-1-3 所示:

表 2-1-3 不同領導理論發展走向摘要表 Stogdill、Katz 之研 究、隱涵領導等。

Fiedler、House 、 Reddin、Hersey &

Blanchard 等權變模式 理論。

所謂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主要包含「賦權」(delegate)與「增能」(enable)

兩大要素,係指校長充分賦予教職員適當的自主權,並在賦予權力歷程中,亦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