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組織效能

組織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為一構念(construct)。社會科學中 所謂的「構念」,是賦予觀念或心靈意象意義的抽象物,它本身並沒有客觀的「實 體」(reality)(Cameron,1984)。在一個組織當中,不論是決策者、組織成員 或利害關係人都同樣關心著如何增進組織效能的問題。因此,欲深入探討組織效 能,首先必須對組織效能的意涵有所瞭解,以下分別從組織效能的意義、性質、

模型等加以分析。

2.3.1 組織效能的意義

組織效能是一個批判性的概念,也是組織理論的核心,更是組織研究中最重 要的依變項(Edward,1986)。然而,隨著學者研究方向與重點的不同,組織效 能的意義一直以來都缺乏一致性的認定。歸納起來,主要有目標觀點、系統資源 觀點、多元觀點等三種不同的觀點,茲分述如下:

(一)目標觀點

效能是組織目標的達成(Barnard,1964),是最傳統組織效能理論,係指組 織效能是組織達成目標的程度。換言之,假使組織活動的結果符合或超過組織目 標,則被認為是有效能的組織,但如果組織活動的結果低於組織的目標,則會被 認為是無效能的組織(林惠玲,2004)。此觀點以「決策者提出具體而明確的組 織目標,使組織成員瞭解並遵循實施」為基本假定,其優勢在於明確的目標可提 供組織成員努力的方向並增強組織成員凝聚的力量,以便達成組織統一的任務。

(二)系統資源觀點

學者 Hoy & Miskel(1987:389)則認為靜態觀點忽略了組織目標的多元化及 其矛盾與衝突的本質,且組織目標亦會隨著組織環境因素及組織成員行為的改變 而異動。因此主張組織係為一開放系統,組織為求生存和維持均衡,會努力地團 結組織內部,以期面對外在環境時能得到有利的談判地位,藉此有利的地位持續 的爭取稀少且有價值的資源。此種組織效能的概念排除以某一特定目標做為組織 效能的最高準則的觀點,而注重繼續的、永不止息的行為互換過程,以爭取環境 的資源和外部的支持。Hoy & Miskel 認為此觀點有二項基本假定:

組織是一個具有「制度」、「團體」、「個別成員」等三層面的社會系統。

其利用外在環境的資源,並透過回饋,來瞭解外在環境的需求和反應,做為評量 其效能的基礎。

不管組織的規模發展程度,其所面臨的需求都已變得非常複雜,因此不可能 用少數幾個組織目標來界定組織效能。

由此觀之,愈有效能的組織,愈重視資源的取得,並避免外界不當的壓力。

此觀點同時考慮組織內外的環境,即組織對外除了重視資源的取得,對內其領導 者必須滿足個別成員需求與組織整體的和諧性,以維持組織成員團結一致爭取外 界資源並繼續為組織效勞。依此觀點,要評鑑組織的效能,除了要看組織獲取資 源的能力和組織內部的一致性之外,還要端視員需求的滿足程度而定。

Hoy & Ferguson

(1989:262)指出,當此觀點組織如果過度投入,可能會影

響到組織的產出,譬如說行政機關所爭取的預算如太龐大,使得機關成員工作無 法負荷,其行政效率及施政品質未必如與日俱增的預算相對提高。

(三)多元觀點

鑑於目標觀點和系統資源觀點各有其缺點,學者 Steers(1988:31)便認為:

組織效能不但應被界定為達成目標的程度,而且應被界定為有效地獲取組織賴以 生存的資源的程度。也就是說,一個有效能的組織應是一個能獲取並有效率地運 用資源,來達成特定目標的組織。

美國社會學者 Talcott Parsons(1960)認為任何社會系統,都應發揮目標達成、

適應、統整和潛在等四個功能。而所謂「目標達成」是指組織目標的滿足;「適 應」是指組織適應環境的需求,以獲取資源的功能;「統整」是指組織指組織內 各社會關係加以協調及統合的過程;「潛在」功能的發揮,則在於維持組織所特 有的文化、價值體系和心理動機體系的完整性。除了 Parsons 具有組織功能統合的 想法之外,Hoy&Ferguson 也具有同樣的想法。Hoy &Ferguson(1989:264)認為 任何一個組織效能觀點必須顧及組織的以下五個重要特徵,亦即組織的本質、組 織效能的定義、組織效能的範圍、組織效能規準的決定成員以及組織效能的可證 驗性。

一、 組織的本質:現代組織大多是開效的系統,因此在分析現代組織時必須 考慮其環境因素。

二、 組織效能的定義:組織效能的研究必須兼重組織目標、環境資源以及組 織成員。

三、 組織效能的範圍:即組織的適應力能順利地調適內、外在影響力的程度

(適應),組織的生產力能達成組織內在目標的程度(目標達成),組 織的凝聚力能將組織內部的衝突維持至最低的程度(統整),最後即為 成員對組織有強烈的參與動機與貢獻(潛在)。

四、 組織效能規準的決定成員:組織效能的規準應能反映不同團體的價值和 利益。

五、 組織效能的可驗證性:組織效能的層面必須轉換成可操作性的指標,以 利於測量和驗證。

綜觀上述組織效能意義的三種觀點。目標觀點強調組織效能是組織目標達成 之程度;系統資源觀點強調組織效能乃是組織適應環境、獲取資源、以及滿足成 員需求的程度;而多元觀點,即目標-系統資源整合的觀點,不但能兼取前兩種 觀點之長,且較能把握組織效能的要旨。

2.3.2 組織效能的性質

組織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為組織理論的核心所在,與組織目標 的達成有密切的關係,然而由於其構念(construct)之不易釐清,測量方式也眾說 紛紜。其最主要原因乃在於組織效能本身具有以下五種特性使然(Cameron,

1978):

一、不定性(mutable):組織不同的生命階段有不同的組織效能標準。

二、廣泛性(comprehensive):組織效能在本質上包括多種不同的構面。

三、紛歧性(divergent):成員與組織有不同的利害關係與需求,亦產生不同 的認知。

四、互換性(transitive):研究分析層次不同時,組織效能就要改變相關的標 準。

五、複雜性(complex):組織效能的構面之間無法輕易簡化或闡明。

綜觀學者文獻,不同的專家學者對組織效能的性質雖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遍 認為組織效能具有以下的性質(呂育誠,1990;Scheerens,1992;王順合,1992;

黃久芬,1996;吳清山,1998;林朝夫,2000;林惠玲,2004;黃小萍,2006):

一、 組織效能具有多元性:根據不同的組織理論觀點,可呈現出不同的組織 效能意義,且衍生出不同的效能變數,包括:生產力、適應力、成員工 作滿足、持續成長力和符合外部環境的需求等。因此組織效能具有多元 面向的性質。

二、 組織效能具有層次性:因為組織分為技術的、管理的及策略的三種層次

(Parsons,1960),其技術層次負責組織內部任務之執行,管理層次負責 協調組織內部工作行為,策略層次直接與客觀環境密切接觸;每一層次 都各其所司,掌理不同的職務,其效能也就各不相同。

三、 組織效能具有局部性及整體性:組織效能的效能層面,包括整體組織與 個人。效能在不同的層次中雖有不同的測量點,但最後不僅重視個別之 表現,更注重整體組織的表現。

四、 組織效能具有時間性:組織效能在不同的時間考量下,會產生不同的認 知,因此必須將其置於適當的時空中才能做正確的解釋。

五、 組織效能具有矛盾性:就組織目標、組織資源及組織成員而言,常常會 有彼此衝突的現象發生,如行政機關的預算大餅及公務人員的升遷等多 呈現出其矛盾性。

六、 組織效能具有不定性:組織是一個不斷成長和發展的有機體,組織效能 也必須隨著組織的成長和發展有所調適和增長,才能適應組織,進而永 續發展。

2.3.3 組織效能的模型

Campbell(1976)指出,組織效能是一個構念,沒有直接的操作性定義,是 由組織效能的理論或模型所構成。因此,在探討組織效能模型,也沒有任何一個 模型能夠完全涵蓋所有的情況或適用於所有的組織,換言之,每一個模型都有其 探討的重點和目的,為了深入瞭解組織效能的全貌,本研究整理出國內外著名學 者專家的看法和分類,俾進行研究探討。

Campbell(1977)認為組織大都藉由目標模型(goal-centered model)及自然 系統模型(natural system model)兩種模型呈現;Scott(1977)則將組織效能分成「理 性系統模型」、「自然系統模型」與「開放系統模型」三種基本模型。

Miles(1980)將組織效能模型分成二大類:目標達成模型(goal-attainment model)與系統模型(system model)。顯然,這與前述 Campbell(1977)的看法 頗為一致。

Cameron(1981)認為組織效能有四種取向:目標模式、系統資源模式、過程模 式及生態或參與者滿足模式。

Cameron 與 Whetten (1983)指出在評估組織效能上最廣泛使用的模式或取向 為:目標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內在過程模式、策略性支持模式及合法性模式;

Hall(1983)則提出系統資源模式、目標模式、參與者滿足模式及社會功能模式等四 種模式。

Seashore(1986)也提出了三個效能模型,與 Scott(1977)提出的類似。一 是目標模型(goal model),與 Scott(1977)之理性模型相同;二是自然系統模型

(natural system model)則綜合了 Scott(1977)的自然系統模型與開放系統模型;

三為決策過程模型(decision process model)著重資訊的管理與獲得。

Denison(1990)在其研究中,也提出了四種組織效能模型:自然系統模型

(natural system model)、目標完成模型(goal attainment model)、決策過程模型

(decision process model)與利害關係人模型(the stakeholder model)。

陳明璋(1982)將組織效能的評估研究途徑區分為目標研究途徑、系統研究 途徑、制度-結構研究途徑以及參與者滿足研究途徑等四種模型。

方德隆(1986)將組織效能的模型區分為目標模型、系統資源模型二種模型;

方德隆(1986)將組織效能的模型區分為目標模型、系統資源模型二種模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