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結核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之統計,結核病在全球每年約造成927萬人感染,

177萬人死亡,每年約有1%人口為新感染者,故結核病是全球各種傳染 病中導致死亡最多的疾病(WHO, 2009)。

另自1980年代起,由於許多國家防治計畫並不完善、多重抗藥性結 核(MDR)與廣泛抗藥性結核菌(XDR)的產生、愛滋病的盛行及全球人口的

快速流動,全球普遍面臨結核病回升反撲的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有鑑於 結核病疫情日益惡化,於1993 年通過「全球結核病緊急狀態宣言」,宣 布結核病為「全球緊急危機」,並與國際防癆肺病聯盟(IUATLD)共同將 每年的3月24日訂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呼籲各國重視結核病防治工 作,嚴密防範結核病的全面反撲。

一、結核病的流行病學

在台灣,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8年所公佈的資料顯 示,97年度,結核病新增病例共有14,265人,發生率為61.68人/每十

人數的0.54%,為台灣地區死亡原因的第十三位,但仍高居歷年法定 傳染病死亡率的第一位。

在發生率上,我國比起美國的 4.00 人/每十萬人及瑞典的 6.00 人/每十萬人均高出許多。而在死亡率上,距離世界衛生組織(WHO) 所訂定的控制標準:「結核病死亡率為每十萬人中 2 人以下」,亦尚 有一段很大的差距。由此可知如何加強結核病防治工作,是台灣公 共衛生上的重大課題。

二、結核病的防治策略

由於抗藥性結核的產生,可知結核病的治療上,最重要的因素 是服藥遵從性,結核病治療需6-9 個月的時間,加上服藥會產生的副 作用,故病人遵醫囑行為是治療成功的重要關鍵,假如能完成治療 計畫,95%以上的病人可治癒成功而無感染他人之虞,反之,如果病

人對於療程順從性不足,很大比例會成為抗藥性結核,而使得傳染 性更強(胡曉雲、蔡文正、龔佩珍,2005)。總而言之,病人假如遵醫 囑性高,則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與傳染力。

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讓世界各國均十分重視結核病的防治,

根據國際結核病照護標準(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uberculosis Care, ISTC)為評估並促進病人服藥的順從性(adherence),必須建

立一套以病人為中心的給藥機制。此機制應顧及病人本身的需求,

所有的治療與關懷,都必須斟酌病人的特異性,如性別與年齡等,

以全方位地為病人尋求各種服務與支持資源,包括諮商與衛教。其 核心要件在於採行各項策略提昇對藥物治療的遵從性,採行的方法 則並不限定,只要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陸坤泰,2011)。

有鑒於結核病防治的重要性,及響應世界衛生組織對抗結核病 的呼籲,我國也持續採取主動積極的防治策略,尋求突破各種防治 困境的方案,疾病管制局於2006 年提出「結核十年減半」計畫,耗 費許多人力及金錢,致力於強化防治體系、衛教宣導、預防接種、

人才培育及國際合作等工作,目標為於2010 年達成個案發生率下降 至52 人/10 萬人口;個案完治率達 90%以上;及 18 個月失落率降 至1.3%以下。但依疾病管制局的統計結果距離目標仍有段差距(邱尚 志、王秀英,2010)。

二、結核病對病患生活的影響

雖然說經過治療 95%以上的病人可治癒成功而無感染他人之 虞,不過,治療結核病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即使在最有效的藥物組 合下,至少也要半年的時間,如此漫長的治療期間,藥物副作用不 但讓身體承受許多不舒服,衰弱及疲憊的狀況(游秋真,2001),此外

傳染性疾病所背負的社會烙印,更會使其社交活動,遭到疏遠、排 斥及拒絕,甚至最終導致患者對治療的排拒。更使許多患者的身體 活動功能受到限制,甚至影響工作狀況,開發中國家75%的結核病 人屬於15 歲到 54 歲的生產年齡人口,成年的結核病人因病平均損 失三到四個月工作時間,家庭年收入因而減少20-30%(邱尚志、王秀 英,2010),造成經濟上的問題。加上疾病及治療的衝擊,也會使病 患情緒上焦慮不安及厭煩,為了減少患者經濟上的負擔,故疾病管 制局編有經費,除補助治療藥費、免部分負擔外,住院期間的費用 亦有補助,減少病患在經濟上的支出。

另就公共衛生的角度而言,在結核病控制方面,衛生教育是最 重要的工具,所以,健保局以試辦計畫方式,鼓勵醫療院所運用個 案管理模式,提供整體性照護,使結核病能確實完成治療,而衛教、

協助就醫及政策宣導,則是此計畫的重點。但縱觀目前整個計畫並 無完整衛教方案,僅提供其實施衛教的數目而非內容。衛生教育的 目的在於提供民眾瞭解整套治療流程與結核病特性,尤其其長期服 藥衍生出遵醫囑性、藥物副作用與生活不便性之問題,適當衛生教 育可幫助第一線醫護人員傳遞有效訊息給病患,幫助病患知識的增 長、情緒的安撫、對個人的認同及對環境的適應,進而增加其合作

的意願,也唯有病患充分配合才能達到治療設定之目標,進而提高 其生活品質。

而「短程直接觀察治療(Direct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 course, DOTs)」,在台灣被稱作「都治計畫」則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最 有效的肺結核防治策略。台灣自2006年4月起全面落實推動都治計 畫。都治計畫係指在醫護或訓練過的關懷員,每日將正確處方的藥 物,親自送給個案,使病患服下每一顆應服的藥,並提供關懷,瞭 解服藥狀況,及時處理服藥不適狀況,以提高治癒率。

不過,都治計畫執行上面臨一些問題,由於台灣社會文化特殊之 處,許多的病患會擔心所謂標籤效應而不願配合,加上人員的素質 也會嚴重影響服務的品質,故如能加強教育規劃及培養訓練,加上 多元化的傳播宣導,將有助政策的執行。如何以有效及人性化的方 式來實施,避免產生恐慌與減少污名化,是目前需積極構思建構的。

回顧我國對結核病病患的防治策略,包含知識上的提供、情緒上的 輔導及經濟上的補助,皆是期許能協助病患在治療期間,獲得全方位的 支持,以達到完成治療的目標。然而病患是否感受到適切的協助,又哪 些幫助是可以改善疾病及治療對生活的衝擊,是值得深入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