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史蒂芬‧米契爾版本分析

第三節 結論

第三節 結論

米契爾的《道德經》譯文平易近人,並採取當代人能夠感同身受的詮釋,例如 將第十九章「絕巧棄利」譯為「throw away industry and profit」;同時,他也使用許 多美國讀者可以立刻理解的宗教語彙作為翻譯橋樑,例如第五章將聖人譯為「saints」,

並添加與聖人作對照組的「sinner」,此外他也將第三十一章整段改寫,加入「His enemies are not demon, but human beings like himself99」,由此可見,善、惡、罪這三 個基督教義關鍵字都出現了。對熟悉基督教的讀者而言,這些詮釋可以幫助他們更

99 Stephen Mitchell,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p. 34.

快速理解文意,但是關鍵字背後的文化脈絡,以及關鍵字本身的意義,都可能帶領 讀者走上更有新時代色彩的道路。最後,讀者看似理解《道德經》了,其實他們只 是繞了個圈,不但沒有切入我們所熟悉的《道德經》,反而回歸米契爾所熟悉的文化。

老子《道德經》一直在討論「無」和「有」之間的關聯,而聖人身處有形的物 質世界,不得不運用人類的智慧解決事務時,老子也勸誡讀者要回歸到「無」,先安 定自身,再幫助周圍的人事物回歸常軌。在《道德經》中,最美好的狀態是將自我 消融到幾乎無形,例如「不欲」,消除自己的欲望到最真樸的境界,這是刻意將自我 意識「馴化」的結果。因此,人身處世間,但是卻能夠回歸到其本源「無」,過著超 越世俗價值觀的生活。米契爾可能是為了閱讀方便,有時會刪減老子對於「無」的 闡述,但是這種作法就阻斷了《道德經》中「有」、「無」相生的聯結。例如第五十 三章的「盜夸」,意在譴責上位者豪奢的揮霍物質,將這些華美之物帶來的名譽歸為 己有,是一種精神上的盜竊行為,然而「robbery」一詞凍結了文本意義,從米契爾 的上下文來看,「robbery」一詞說的就是強奪民財的違法行為。從不實的名譽變成不 實的財產歸屬,米契爾改變的不只是被盜竊的標的,更是阻斷了無、有之間的聯結,

在他筆下事物變得具體清晰、簡單易懂,但英譯文停留在物質世界的層次,《道德經》

原文的深度也因此被犧牲了。「robbery」看似與「盜」意相似,卻使文意停留在讀者 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即上位者對於下位者的盜取、剝奪行為,原文意義經過翻譯變 得淺薄,而老子原本要打破二元價值、帶領讀者體會「無」的境界,這層用意也在 翻譯中消失殆盡。相對於原文,米契爾的詮釋提供了一個更鞏固的二元世界。

米契爾描繪出一個積極有為的世界,代價是永遠停留在二元論的價值觀。他強 調接受失落,接受人生的狂風驟雨;對外要公平公正,敞開雙手歡迎聖人與罪人;「不 欲」變成「content」,向內自化變成煥然一新的「transformed」。不論是接受、歡迎、

content 或 transformed,共同特點都是高漲的自我意識、目標向外的積極行動。就算 content 並非對於外界某物的作為,這種滿意感也是人對於自身之外事物的正面評價,

這一點和原文的「不欲」就出現相當差異。當人需要積極行動,必定仰賴某種判準,

而世間長久以來的判準就是善惡、美醜等將事物分成二元的價值觀,例如「歡迎」

一詞就是對來客表達「善」意的作為。歡迎看似一種無可挑剔的溫暖舉動,但是在 米契爾的譯文中,他點出歡迎的對象有善也有惡,這表示當事人作出歡迎舉動之前,

內心早已有一把衡量善惡的尺,只不過對於惡者採取寬容態度罷了。反觀《道德經》

原文,聖人將萬物視為芻狗,這種消極放任的不作為甚至不需要採納任何標準,因 為聖人不需要積極的作為。從「welcome」一詞來看,「歡迎」意味著需要刻意透過 行動表達友善,而再往前追溯一步,即可看出米契爾隱約有區分善惡、好壞的前提。

米契爾詮釋之中所嶄露的積極性格,是由善惡價值明確的二元世界觀所支撐,而《道 德經》強調的剛好相反,是超脫各種相對的價值,追隨天地亙古的「道」。老子並不 排斥行動,但其所推崇的應該是自然而然的行動,因此截然有別於米契爾的詮釋。

透過上述微妙的語詞變化,米契爾的譯文將《道德經》封鎖在人習以為常的二元價 值世界,與原文的「無」失去連結。

從傳播哲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米契爾的詮釋是無法達成效果的翻譯,但是他提 供了另一套更簡單易懂的世界觀,善惡價值看似不明顯卻依舊牢固,而人的「控制 欲」成為福禍發生與否的主因。《道德經》原文和米契爾的詮釋雖然都是從個人角度 出發的生命哲學,但是前者強調放下欲念、超脫日常世界,體會言語無法說明的「道」; 後者則擁抱現實生活,鼓勵積極行動,並且教導讀者相信「放下控制欲」可以改變 運氣好壞。米契爾的詮釋以現代社會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積極行動的性格為主幹,

因此提供更能與現代企業契合的世界觀,而像是「放下控制欲」等主張,則提供管 理者較有別於以往的解決方法。

在米契爾和奧崔合著的 Real Power 一書中,「the will to power is in charge」這句 譯文衍伸為領導者改善公司之道,意即上位者應該為公司全體謀求利益,放下個人

控制欲望。若是從《道德經》的原文觀之,可能不易得出同樣結論,但是米契爾將

「個人意念」解釋為禍福機制的主因,便提供一個容易操作的世界觀:當世界以自 我為中心,改變自我的意念就可以改變世界。《道德經》講求的自然、無為的觀念,

儘管也是放下個人意念之意,但並未將控制欲詮釋為唯一的原因,而只是要讀者安 定自身以免除不幸。米契爾簡單易懂的詮釋,其實就是根植於我們熟悉的二元價值,

以「自我」為世界運轉的軸心,用正面態度接受看似負面的「飄風驟雨」,並且以善 意、積極的行動包容現實世界。這是一個聽起來很有「正面意義」的世界觀,但這 是米契爾的世界觀,不是《道德經》的原意。

儘管米契爾並未明說,但是他的譯本仍可見到新時代思潮的色彩。以療癒為中 心的新時代思潮,將自我療癒至於優先位置,而改變個人意念正是自我療癒的內容。

由於思想具有意想不到的能量,改變個人想法可以改變世界,因此以自我為中心的 思考觀點成為隱而不說的前提。由於控制欲屬於不當的個人意念,因此修正自我的 步驟之一包括「放下」控制欲,接受生活現狀,學習感到「滿足」,並且積極「包容」

世界的善與惡。米契爾並未使用療癒等新時代思潮的常用詞彙,但是從他著作的軌 跡觀之,新時代思潮強調自我中心、正面且積極的特色可能與他的生命哲學契合,

並融入他後來的靈性思想。他的《道德經》譯本與其說是翻譯,更像是再現米契爾 人生觀的媒介。

相關文件